济南五中的前世今生

日期: 2024-07-11 00:06:10|浏览: 86|编号: 79950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请自鉴内容实用性。

济南五中的前世今生

济南五中是一个有故事的地方。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允许列强来华传教、办学。美国长老会于19世纪末来到济南,在东关(今华美街)购地租房,相继建立礼拜堂、医院、学校等。渐渐地,在新东门外形成了一条东西向的街道。因街道上主要是美国长老会建筑,最早的医院也以“华美”命名,故称华美街。“文革”期间,改名为兴华街,取振兴中华之意。

该街起自西端护城河上的巡礼桥,经东青龙街与青龙后街交叉口上坡,向东至围墙内的礼拜堂,全街长约200米。街西段,即桥头至华美医院一段,为缓坡上坡的碎石路面,宽四五米,路两旁为民居和小店铺。因地处学校、医院附近,店铺多为早餐店、小饭馆和文具、糖果、杂货铺。其中以路南一家小水果店的葵花籽酥脆可口,最为有名。医院以东的街段地势平坦,路南侧为医院和传教士住房,再往东为马尾松、刺槐混交林。 东段道路北侧为齐鲁中学和青龙街小学,小学东侧则是一大片农田。位于东端围墙内的礼拜堂三面无树,风景十分优美。也就是说,美国长老教会的建筑都集中在街道东段的范围内。

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美国长老会创办“集美书院”,为最早的教会学校,创办人为美国人约翰·威廉,学校只收男生。1912年,集美书院改名为“集美中学”,建集美楼。学制开始固定,先为初中,1920年增设高中。1914年,在旁边创办韩美女中,建韩美楼,创办人为美国人辛嘉莉夫人,只收女生。1930年,男校与女校合并为“齐鲁中学”。日本侵华时期,外国传教士撤离中国,中国人张子秀出任校长。历任校长均为美国人。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齐鲁中学被日伪政府接管,改名为“济南市立中学”。1946年抗战胜利后,齐鲁中学复办。解放后,1952年11月改为“济南市第五中学”。该校从集美学堂创办至今,已有110余年历史,是济南历史最悠久的中学。如今,学校创办时的匾额犹存,黑色横匾上从右至左书写的“集美学堂”四个大字和落款“光绪十九年”依然清晰可见。

齐鲁中学是一所私立教会学校,由北美长老会“宣教社”具体管理。“宣教社”是教会派遣传教士进行传教活动的组织。学校设有董事会,由教会的牧师和信徒代表组成,学校领导全是信徒,相当一部分教职工和学生也是信徒。学校宗教气氛浓厚,如课余开设宗教查经班,信徒星期天必须到教堂做礼拜。在这所以传教为宗旨的私立教会学校里,广大学生仍然充满反帝爱国激情。如在“五四”运动、“九·一八”运动、“一二·九”运动发生时,学生组织了上街游行、请愿、罢课等活动,充分显示了他们的正义和团结。 20世纪30年代,进步师生创办《齐鲁月刊》,胡切青(教师,老舍夫人)、钟玲(著名漫画家)等担任杂志主编。1932年,初中毕业班为纪念“五三惨案”立起“济南五三惨案纪念碑”,为一座一米高的六面石碑,砖砌基座,至今仍立在原实验室院内。

朝鲜战争爆发。1951年,全校师生在高三班东侧小操场上举行大会,声讨潜伏在济南进行反革命宣传的美帝国主义林章、林克德二人。“林二人”身着宗教服装,住在学校对面传教士住的小楼里。5月中旬,他们被我公安部门驱逐出境。当时,全校师生举着红旗,高呼口号,在屋前大街上列队,看到公安战士护送“林二人”离开,纷纷鼓掌喝彩。当时的报纸刊登了此事。同年6月,济南各界人士响应号召,积极开展爱国捐款运动。 暑假期间,不少初中生从各个冰淇淋厂租来箱子,上面系上一块写着“抗美捐款”的黄布,卖上十天,把收益全部捐出去。

华美街齐鲁中学

齐鲁中学初建时,学生只有三四十人,辛亥革命后,学生也只有七八十人。1932年学生增至500余人,七七事变后达600余人。1946年抗战胜利后,高中、初中各有10个班,学生不足500人。1948年济南解放后,高中、初中共设15个班,学生700余人。学校初建时,科举制度废除,学制十分不完善。五四运动后,由于新思想的影响,自然科学逐渐受到重视,各学科设置日益完善。 数学(包括算术、代数、平面几何、立体几何、三角学、大代数、解析几何)、物理、化学、生物(包括动物学和植物学)、历史、地理、自然、生理卫生,加上语文、英语、体育、音乐、美术、劳动等,课程设置比较稳定,促进了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当时学校的教学成绩在济南名列前茅,学校面积之大、教学设备之齐全,在同类学校中首屈一指。建校之初用于教学、祭拜的脚踏式高楼钢琴至今保存完好,距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男校与女校合并后,齐鲁中学在建筑和布局上仍保留着原有的特色,但两侧女校的大门被封堵,换成了东面的集美中学的大门。 两校之间的南北、东西石墙上开设大门,将两校连为一体。

学校四周是整块的石墙,高大坚固,男女生分开时,绝对不允许随意进出。北面是主要教学中心集美楼,中间是韩美楼,南面是仁思楼,东面是实验室和校医室,西面是图书馆。功能明确,设计精巧。三栋主楼建在南北轴线上,灰白色的蘑菇石墙,深褐色的木框架,红瓦屋顶,色彩鲜艳。立面处理巧妙活泼,自由多变,不落窠臼,属于哥特式建筑风格。1948年韩美楼在战火中被毁,墙体全部倒塌。20世纪50年代初,这里曾建过一层的教学研究室。集美楼底层为地下室,一层为教学、办公,二层为礼堂,铺有木地板。 可容纳四五百人开会。因管理不善,于1948年底毁于火灾,当时火光冲天,附近的民众纷纷前来观看。此后,这座哥特式建筑的四面墙面数年来一直矗立在原址,成为一道风景。解放后,仅存的便是两层楼高的仁思楼。仁思楼一楼作教学、办公用,二楼为小礼堂。楼梯在室外,可从北侧登上。楼前有四棵大白杨树一字排开,每棵树粗近米,高30多米,枝叶繁茂,景色十分壮丽。

齐鲁中学运动场宽阔,主运动场在校舍北部,中部为250米跑道的运动场,包括足球场;北面为3片篮球场;东面为垒球场及双杠、沙坑、铅球区;西面为排球场。另一块较小的运动场在校舍最南面,设有篮球场、排球场、羽毛球场,露天设有数张乒乓球桌。学校体育运动种类繁多,解放前后,学校田径总成绩和足球、篮球等项目在济南市中学生运动会、球类比赛中名列前茅。同时,涌现出一批代表济南市参加全省或山东省比赛的优秀运动员。 比如解放初六人制(定员)女排国家队队员华桂清,当时是二号位主攻手,也是齐鲁中学高三班的学生。当时社会上流传着这样一句话:齐鲁中学有两个突出的品质:一是理化实验好,二是体育开展好。体育活动如上文所述。而实验好,是指学校的实验室(物理、化学、生物)在全省率先实行小组实验。

齐鲁中学师生地位在不同历史时期有所不同,但总体上,教师文化水平和专业水平都比较高,普遍具有本科以上学历,教学经验丰富,作风严谨。学生也具有刻苦钻研、认真钻研的良好学风。其教学成绩在当时是优秀的,在社会上享有盛誉,许多富裕家庭都乐意送子女来此读书,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大批人才。

历经百年风雨、战火,早期教学楼大多已毁于一旦。十年“文革”中,学校遭受了史无前例的浩劫,教师身心受到极大摧残,校园及设施损毁严重,只有石墙、实验室及部分男女生宿舍残破不堪仍屹立不倒;而位于学校西南角的北楼,石基、砖墙、四坡红瓦尖顶,墙上弹痕累累,仍依稀可见时代沧桑的痕迹。

1971年,济南五中校园内出土了一只战国铁鼎,引起轰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学校恢复了青春。1984年,原韩美女校南门改建,作为新校门。1988年,建成两栋宿舍楼。1990年,建成实验楼、阶梯式教室、食堂、卫生间等。1991年,重建大操场。同时,校园内修建花坛,栽种花草树木,校容校貌焕然一新。随着各类建筑的落成,教学、实验设备也全面更新。1993年百年校庆上,老生常谈,把原老实验室的小院命名为“齐鲁园”。 花园北屋正房辟为校史展览馆,门上悬挂校友、著名书法家欧阳中石亲笔题写的“校史展览馆”匾额,老校友、著名漫画家钟玲亲笔绘制的“鞠躬尽瘁为儿女当牛”瓷盘成为校庆纪念品。之后,学校还在原韩美楼、集美楼旧址上修建了教学科研办公楼。

说到齐鲁中学,不能不提它和齐鲁大学的渊源。私立齐鲁大学的前身是山东基督教共和大学,由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的十所教会于1904年创办,由潍县广文书馆、青州共和神道学校和济南共和医学堂组成。1917年,潍、清两地学校迁至济南后,正式更名为齐鲁大学,因此齐鲁中学从来就不是齐鲁大学的附属中学。

齐鲁中学东边的邻居是正德小学,这是一所私立学校,由北美长老会于1889年创办,比齐鲁中学早四年。1941年日伪政府接管,改名为东港小学。1945年,学校与青龙街小学(东)合并后定名为济南市立青龙街小学,校址仍在华美街。

华美街南侧的几栋小楼、平房,原是华美医院和传教士的住所,后来逐渐成为私立齐鲁中学教职工的住所。其中有一栋环境优雅、占地宽敞的欧式小楼,曾是何思源的别墅。

何思源(1896—1982),山东省荷泽人。北京大学毕业后,赴美国深造。1928年4月,任国民革命军总部政训部副主任、代理主任、战场常委。5月2日,随军进入济南。次日发生“五三惨案”,他随军仓皇撤离。山东省政府在泰安成立后,任省政府委员、教育厅厅长,后任党务改组委员会常委、组织部长。1928年起,长期主管山东教育工作,他任用的人大多是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的同学和留美的留学生,都是当时的人才,对山东教育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1942年,何思源改任民政厅厅长。1944年冬,任山东省主席、省委主席。日本投降后,何思源率部返回济南,1946年10月调任北平市长。解放后,历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院院士、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委员等职。据学校老人介绍,何思源主管山东教育时,曾在这栋别墅里住过。

20世纪40年代末,齐鲁中学教职工居住的宿舍楼,是一栋坐南坐北的两层砖混小楼,正门及楼梯间均在北侧,一层南、西侧及二层的南、东、西侧均有外轮廓,形成半圆形的通廊式建筑平面。四坡屋顶的木地板、木楼梯、木地板、青砖墙、红瓦屋顶,特别是支撑圆形轮廓的圆砖柱,以规则的圆形砌筑,工艺精湛。据说二楼的木走道和屋顶的梁木均采用北美松木,历经多年仍完好无损。20世纪50年代初,笔者在拜访刚师傅时曾多次到访过该小楼。该楼于1990年前后拆除。是济南近代住宅建筑中早期洋式圆形轮廓建筑的重要范例。

解放初期,齐鲁中学对面的林地连同华美医院、传教士居住的楼房,被改建成山东军区第二速训中学。当时,医院和何思源的别墅是学校的办公场所。一排排平房都是学生们自己搭建的,需要的石头都是从东墙拆下来运过来的。后来修建解放路,学校南面一大片被冲毁,路南侧被隔断了一排宿舍。

华美街西端北侧第一个小门紧邻护城河桥头堡,进门沿台阶而下,就到了河边的水电站。济南利用水力带动碾米面粉加工、农副产品加工等历史悠久,利用水力发电始于1929年。中国著名水利专家张汉英先生回国后,在新东门外的护城河上重建香炉,利用上下游形成的1.4米的水位差,以及黑虎泉附近1.4立方米/秒的泉水,建成了山东第一座水电站,发电量达10千瓦。当时修建大坝、水道、电站等共耗资8000余元,为山东省建设厅、教育厅夜间照明,白天磨粉提供电力。 1934年,因水道淤塞、闸门漏水、水位差减小等原因,发电量减为5-7千瓦,不足以实际应用。1937年日军侵占济南时,水电站被毁,后在原址改建为水磨,成为粮食和农产品加工厂。电站房附近有花园,有数个饲养金鱼的大水池,河两岸树木花草繁多,环境十分幽静,是休闲、学生复习功课的好去处。

在华美街与青龙后街交叉口的西南角,原张氏酒家对面,有一棵古槐树,树高十余米,树围近两米,枝叶繁茂,树冠犹如巨伞。在数条枝杈之中,有一枝粗壮的枝条,面朝西方,像一位站立的使者,伸出健壮的臂膀,迎接、送别过往的宾客。这棵古槐树被列入济南市古树名木名录。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浚耀商务生活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