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靖市文物志(三十四)

日期: 2024-07-12 05:03:28|浏览: 158|编号: 80235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请自鉴内容实用性。

曲靖市文物志(三十四)

开场白

有人说,时光易逝,看不见摸不着,但我们能看到时光留下的形体,能触摸到时光留下的痕迹。巍峨的乌蒙山,青山绿水,雄伟的山川秀水,丰富的宝藏和灿烂的文化,在曲靖,这片古老而年轻的土地,这片充满传奇与希望的土地,我们看到了前人千百年来走过的路。曲靖发布的《曲靖市文物志》栏目,将带你穿越时空,看看在时间的洗礼中,究竟保留了什么样的实物和故事。

今天小布就带大家去

名村

↓↓↓

白雾

白雾村位于会泽县那古镇政府驻地东南老尖山南麓,因村后山上常有白雾笼罩而得名,当地人称其为白雾街。白雾村位于会泽县城东19公里处,地处那古盆地东南部,背靠寿星山,面临那古盆地。地理坐标为:北纬26°29′11.5″、东经103°11′33.7″,海拔1962米,年平均气温14℃,9.9平方公里,村落面积30.66平方公里,规划保护区面积530.02平方公里。截至2019年,全村有汉、回、彝三个民族2339户、6538人。 其中,大量的汉族人是清朝乾隆至嘉庆年间,因从兵、经商、开矿、移民等原因从内地各省和云南通海迁入定居的人员的后裔。

白乌村自西汉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起属会泽县管辖,地处那古。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是东川乌蛮的活动地区。元初至1699年以前,实行土司统治的社会制度。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东川吕氏土司投降清朝,改土司制为官制,由清朝任命官员治理。民国八年(1919年),东川县改称会泽县,辖25个镇乡,白乌村为白乌镇驻地。民国十八年(1929年)设区,区公所驻白乌村。 1975年,区公所由白雾村迁至干沟。

明代中后期东川府(府治今会泽县)铜矿的开发,给白乌带来了经济繁荣和文化繁荣。白乌村位于东川铜厂通往东川府城的交通要道上,是各铜厂生活用品的补给、中转和供应地。金沙江北岸各铜厂及巧家等地运来的铜料也要经过白乌,然后源源不断地运往东川府城。从白乌村到东川府城的路上,马帮和来来往往的行人络绎不绝。清代乾隆至嘉庆年间,是东川府采铜、运铜的鼎盛时期,白乌到会泽的路上,每天驮运矿石的马匹多达六百余匹,驮马与马夫比肩,景象非凡。 同时,前来东川铜厂收购、运输生产生活物资的富商、商贩也纷纷在此定居,修建了会馆、祠堂、庙宇等办公场所和公共活动场所10余处,创办商号150余家。清雍正五年(1727年),东川巡抚黄世杰从几省招揽移民入纳古,大部分都留在了白乌村。白乌村成为当时各省移民的生活中心和川、滇两地贸易、物资商品交换的重要集散地,成为南铜北运的重要驿站和会泽西部的重要商业中心,是“千里运铜入京第一站”。 它在采铜运铜史上做出了“运铜惠国”的历史贡献,造就了白雾村昔日的繁荣和悠久的历史文化,留下了一批具有极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的遗产。

村内遍布各省会馆、祠堂、庙宇,异彩纷呈,是白乌会泽名城的一个缩影。在不到1000米长的白乌街上,曾有寿佛寺、三元宫、太阳宫、祠堂、昌平仓、养济院、戏台、天主教堂等明清建筑24座。村内一条长300米、宽5-6米的东西向街道,保留了古老的滇东北山区集镇风貌。街道两旁,古民居、马店、驿站、各类店铺整齐排列,专家们称白乌村为“小东川府”。白乌现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文物保护单位20余处,县级重点民居建筑8处。

白雾财神庙位于会泽县那古镇白雾村委会第八村民组,地理坐标:北纬26°29′16″、东经103°11′32″,海拔高度1957米。坐北朝南,由山门、东西厢房、正殿、配殿组成,四合院式布局,占地面积1095.04平方米。山门建在3.5米石基上,为单檐歇山顶挑梁式建筑,总面阔3米,进深5.3米。主殿建在高出山门2.1米的石基上,为单檐歇山顶,通梁、挑梁混合土木结构。 共3开间,总面阔13.8米,进深10.65米,高4.15米,青瓦顶。东西配殿均为单檐通梁式土木结构,两山墙设风火墙(俗称“猫弓墙”),3开间,面阔9.15米,进深6.7米。东西厢房均为单檐通梁式硬顶土木结构,面阔3开间,面阔13.8米,进深8.55米。白雾财神庙始建于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1953年土地改革后,为白雾小学使用。2009年彭清伦投资100万元,对白雾财神庙进行整体修缮。 财神庙规模虽不大,但充分利用地形高差,精心布局,层层升腾,气势磅礴。特别是门楼的建筑形式,有别于传统庙宇,独具特色,现存庙宇中难觅两例。白雾财神庙建筑结构高大,布局规整,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

白雾三圣宫俗称白雾文庙,位于白雾街中段,始建于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地理坐标:北纬26°29′14.0″、东经103°11′34.0″,海拔1963米。建筑临街而建,坐东北向西南,沿中轴线由门楼、奎楼、东西耳房、东西厢房、正殿、东西配殿、石狮、碑刻等组成。建筑群占地面积1550.35平方米,为白雾村典型建筑。2012年1月,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白雾街大戏楼位于白雾村西侧,始建于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由当地木匠郭敬堂设计监造,占地面积143.56平方米。为独栋建筑,坐北朝南,单檐庑殿顶,挑梁横梁混合土木结构,两层建筑。戏楼底层为铺面,二层为戏台,戏台前为剧场观演区,十分宽敞,可容纳2000余人观看演出。戏台共三开间,总面宽14米,总进深11米。建成后,常年演出京剧、川剧、滇剧、花灯戏、梆子戏、花鼓戏等,在当时影响很大。 1933年,名震川滇的李双兰领导的川剧团“吉庆班”连续演出了《目莲记》和《时迁偷鸡》,演出了44天。每逢演出,周边村民纷纷前来观看,甚至三四十里外的村民也纷纷前来观演,有的甚至带着家人前来观演。除专业团体外,当地的业余歌唱团体也经常在此演出,外国艺术团体偶尔也会登台表演。白乌街大戏院在历史上成为白乌乃至那古镇群众文化生活的重要场所。孤儿院始建于清咸丰五年(1855年),由白乌村秀才陈云泰五兄弟出资兴建,并特聘社会贤达邹光钦负责管理和修建。 其占地面积410平方米,是纳古第一家私人慈善组织。

孤儿院共有土地143亩,其中购买土地70余亩,村里人捐献土地73亩,用于收取租金和救济。凡寡妇、鳏夫、孤儿、单身、贫苦无助者,均可向孤儿院申请救济,经批准后登记,每月第二天凭牌照领取10至20公斤粮食,死亡后牌照退回注销。这是那古在清末创建的社会福利设施,成立以来救济了那古、小江河谷沿岸、巧家县黑鲁山等地众多贫苦群众,每月可救济大米1032公斤。

白雾村宣讲圣旨活动始于道光九年(1829年),每月初一、十五搭台讲经,每次讲经约一小时,遇旱灾或自然灾害,则每日讲经。清代宣讲圣旨是明代继承下来的政治遗产,当时要求官绅在每月初一、十五、农闲及农村节日等日子宣讲康熙九年(1670年)颁布的《圣旨十六条》,并有专门的《宣讲圣旨律》。 至雍正年间,已制度化、系统化,成为县试、府试的必考内容,要求考生能全篇背诵原文。随着历史的发展,民国以后,演变为劝民向善、提倡孝悌忠信的社会公德,并延续至今,发展成为一种民间活动。除了传统的宣讲内容外,还宣讲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使古老的宣讲活动在白乌谱写新的篇章,将传统的历史文化形式与新时代的精神时空串联起来,成为千年古镇新的人文景观。

白雾村因其在京铜交通史上的重要地位,当时社会发展较为繁荣,村内保留着许多具有浓郁地域和民族特色的古建筑、古街、古民居和古朴的镇容,2005年9月16日被国家建设部、文化部联合公布为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009年12月,荣获首届发现中国魅力小城镇(镇)“乡村魅力奖”。

可以跨越

克都村位于宣威市杨柳镇政府所在地,分布在北盘江上游两岸,隔北盘江与贵州威宁相望,距县城67公里。地理坐标为:北纬26°37′11.11″、东经104°16′35.08″,海拔1661米,年均气温16.7℃,年均降水量902.2毫米,国土面积11.6平方公里,辖克都、关上、三家街、荷花、九城等16个自然村,人口6000余人。

克渡为公路上的要冲,秦汉五尺古驿道从四川宜宾经盐津、大关,由贵州威宁占坡至克渡旧城村观音殿,进入云南,再由克渡南下经曲靖至昆明,直达滇西,可通印度、缅甸,是秦汉时期中央王朝在云南修建的第一条官道,以统辖西南地区。克渡是古代云贵川三省交通的中转枢纽,是进入云南的第一站,被誉为“入滇要塞”。现存从入口观音殿经旧城村,跨北盘江,进入克渡北门,经荷花村、三家街,至关上村,出克渡南门的路段保存较为完好。 驿道全长约5000米,宽约2米,由不规则的石灰石板铺砌而成,路面较为平整,随处可见深深浅浅的马蹄印。2013年3月,克都关驿道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为加强对祖国边疆的控制,实行郡县制,同时耗费巨大精力修筑以西安为中心的公路。西南地区主要从宜宾经延津、大关、威宁、宣威到曲靖直达昆明滇池再到滇西保山。能通印度、缅甸的五丈路,是一条有明确年代可考的官方修建。五丈路从四川经宣威到昆明,连接西南边境、印度、缅甸,进入中原,是蜀神都道和南方丝绸之路的延续。这些驿道连接祖国边疆,直达朝廷腹地,承载着朝廷军事情报政令、驿道运输、信息传递等历史任务。 随着五尺道的延伸,中央王朝的统治逐渐加强。道路延伸到哪里,中央王朝的统治和管理就延伸到哪里。汉朝继承秦制,继续深化县制,进一步完善西南五尺道的修筑和巩固,加强了对西南夷区的治理。此后历朝历代都十分重视西南地区的治理和道路的维护与改善。但由于环境、地形恶劣,地方土司政权众多,以及元朝残余势力的存在,古代道路具有区域性、断续性,时开时闭。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九月,明太祖朱元璋审时度势,派三十万大军入云南,在剿灭元朝残余势力、平定地方土司之后,关隘驿道大动脉彻底连通,恢复了其重要的军事和政治功能。为了加强和巩固对沦陷区的统治,明朝实行卫所制度,在驿道沿线和地区设立卫所,驻扎军队。为解决各地驻军庞大的军需补给和运输问题,在全国实行军屯制,各地驻军按一定比例轮流进行军事演习、驻防和农业生产。同时,大规模的移民,使云南有了富足的军屯生产条件。 于是,驿道沿线的坝区和周围地区相通,军民相依,汉夷杂居,人口逐渐稠密。特别是驿站、驿站、驻地、店铺所在的地方,适宜居住、耕种,已逐渐成为繁华的村镇或街道。为加强对过往行人的管理,检查、拦截、逮捕犯罪嫌疑人,都设置了相应的哨所、塘坝、哨岗、哨卡,以检查、拦截、维稳。随着驿道的延伸,驿站、驿站、店铺、哨所、塘坝、哨岗、哨卡随处可见,巡逻巡视、衙署穿插其间。军政要员、信差、邮差往来不断,文人墨客、官员往来不绝。马店、旅店、酒肆、商铺异常繁华,尤其在中转站和关内外尤为热闹。克都正是这一重大历史发展变化的实物见证。 据清嘉庆五年(1800年)驿道入滇的观音殿上所刻的《观音殿行亭碑》载:“小邑克都,南接六肇,北连三坝,东连金柱,旅人衣冠,云集此地,亦通衢矣”,很形象地描述了当时的情形。

历史上,克渡汇聚了全国各地的车辆、行人,加速了镇街的形成和繁荣,促进了南北文化的融合发展,培育了浓厚的镇街文化,创造了丰富的文化遗存。沿北起观音殿,南至关上村,全长5000米的驿道上,观音殿、宝元洞、神庙、城隍庙、武庙、关圣宫、娘娘庙等及其附近保存着多处庙宇或庙宇遗址,还有九岭、紫竹林、“披云岩”、“云山石路”、“山高水长,水流云有”、“飞鸿之鹤”等摩崖石刻; 碑刻多处,记录当时重要事件,有观音堂公碑、观音堂修葺临时亭碑、德胜碑、免官碑、重修柯渡桥碑、续修先贤碑、柯渡镇烈碑等。还有古戏楼、南关门城楼及碑廊、诸葛大营遗址、马驿、柯渡巡检署遗址、防洪署遗址、铜殿遗址、柯渡桥、石像残片等文物古迹,其中被公布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多达21处。

大批军民的涌入和定居,加速了克渡村落和民居的迅速发展,主要分布在入滇驿道入口处的九城村和沿线的荷花村、三甲街、关上村等地。其中荷花村民居多为一层一层地下室的土木结构建筑,山墙式、通梁式瓦顶。根据地形条件,建筑或为独栋式住宅,或为多栋连栋住宅。民居主屋一般分为前后两段,前段为正房,后段称后房,多为户主卧室。左右次房为厢房,作为其他家庭成员的卧室和储藏用。房前为开放式庭院,俗称院窝。部分民居为明清时期建筑,存留至今,多为上世纪五十年代所建。

克都村位于山顶,背山傍水,群山环抱,北盘江穿流而过。向西过克都桥,便是桃花溪高山深谷,翠屏岩巍峨耸立,孕育了飞天神木、翠屏岩积雪、桃溪河等美景。旧志云:“盘江西绕七星关,克都桥边万仞山”,说的就是翠屏岩。翠屏岩上镌刻着“山高水有山,水流云有”石刻,每字高3.24米,宽2.86米,字方尺余,画如簸箕大,从下面看,只有一尺余。

过了北盘江后,河北岸的山坡上有“飞虹立鹤”石刻,字体雄浑雄健,厚重庄严,介于楷书与隶书之间,有很高的书法研究价值。其东北方为烽火台,烽火台位于旧城村驿道出口附近,与南岸的克渡堡南北呼应,是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末南征军修建的军事要塞。旧志载:“堡在克渡河南岸,距城一百三十里,系颍川侯为击退乌蛮所建,今犹存。” 并记载:“克渡关在城北一百三十里,克渡河。明洪武初筑小城,四面​​环山,濒临河流,为云南门户,河北为故城。”1381年9月,颍川侯傅友德等率军入湘,兵分两路,一路由郭英、陈欢、胡海洋率领,共五万大军顺流而下,由贵州北部进入“乌沙”驻守;一路由傅友德、蓝玉、沐英等率领,率军主力经贵阳、普安、富源,直抵曲靖。十二月,与云南梁王元军残部十万大战于白石河,大获全胜。 此后,蓝玉、沐英率领主力继续向昆明进军,傅友德则率领数万大军坚守乌撒支援陈欢等人,随后筑起炮台。从烽火台上去便是旧城寨。旧城背山而建,在北盘江北岸呈东西向带状分布。五尺古道从寨后山顶观音殿入乡,下山经旧城,在烽火台处经北盘江过北关。

北关,又称故城,即关上村。房屋依地势整齐排列在古道两旁,居民用石头砌城,排屋而居。多为明初至清代迁入的民兵聚落后裔。有农户312户1133人,全部为汉族。全村至今有房屋232间,均为山顶瓦顶土木结构,每户有3间联排房屋。除10余栋建于明末清初外,大多为20世纪50年代所建。其中传统民居有162间,占69.8%。建筑正房为客厅,左右次房为厢房,多作储藏、卧室之用。 客厅前为院子,俗称院窝,多用于放置农具车辆和聚集、饲养牛马牲畜。古城遗址位于村落西北边缘的山脚下,面积15万平方米。现存北、西两面石墙长500米,东、南两面石墙长1000余米。该城始建于明初,与南北北盘江南岸山顶上的小城遥相呼应,互为军事哨位。

南关门遗址位于克都村南端,为椭圆形关隘,南北长200米,东西宽100米,面积2.2万平方米,有南北两门。1983年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关隘北门及北墙已毁,尚存东、南、西墙数段,墙心为夯土砌筑,镶有长条形砂岩,东侧略多,长50余米,宽、高1米余,西侧残存墙长20余米,高3米余。关隘门基本完好,用长条形砂岩砌筑,高3.5米,宽3.7米,深4.3米。 关门顶部用长4.6米、宽0.5米、厚0.2米的长条形石块砌成。关门上的门楼已毁,关内、外驿道保存完好,长约2000米,宽2米,路面平坦。1993年修缮南城墙及门楼,沿东墙修建碑廊。碑廊内共保存《免使碑》、《续前人碑》、《克都镇烈碑》、《德胜碑》等6方碑刻及2尊石像(残缺)。

免征碑高1.3米,宽0.76米,为石灰石材质,刻于清光绪九年(1883年)六月六日。原名“恩通日月碑”,因刻的内容是朝廷废除驿道沿途各机关对沿途村民的过度征调,以及今后征调的规定,以减轻沿途村民的负担,所以被当地百姓称为免征碑。后来在“文革”中被毁,碑被砸成四块,用作旧城街道的铺路石,1983年文物普查时收缴修复,现存于碑廊内。

克都镇烈碑高2.2米,宽1.08米,厚0.13米,为砂岩质,碑体呈半圆形,略有残损,碑基已失。碑文共25行,1000余字,记述了明万历年间土司安小良叛乱时,当地百夫长邹承恩妻谢氏率女眷和张云德妻毛氏跳崖守贞的故事,对研究宣威地方史有一定价值。

克都村因其悠久的历史、重要的交通、军事位置以及由此衍生出来的深厚浓郁的文化底蕴和富饶淳朴的村落面貌,于2007年1月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云南省历史文化名村。

修二

Shuji村位于Shuji镇的朱吉住宅委员会,距离村庄和城镇级别的政府席位距离政府座位有2,000米,距离县坐标为17公里。平均年温度为13°C,每年的降水量为1,200毫米。

Shuji村庄面对着北部和南部的山,在北部的堡垒后面,在南方的,东方的Zhuji镇,西方的围绕着村庄,而县道路则与村庄相关。传统的房屋具有一层,一个基地,地球或Adobe墙,传统的建筑区域占村庄的总建筑物的70%。两侧,周围的环境主要是马s,柴棚等,中间有一个院子。

Shuji村在清朝的统治期间,Dou家族从搬到了现在的Shuji村庄,该村庄的历史最初超过360年。 Yu。 在中国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后,乡村和村庄的村庄被废除了,Shuji村庄在卢普县的管辖下被转移到了Shuji县的Zhuji镇,并属于Zhuji村。当前的Shuji村庄的核心是由木头制造的,墙壁是用木头或黄色的。是Dou Yu和Dou氏族祖先大厅的前住所。 当时,有5个要塞大门,包括东门,西门,东北门和西北门。

Dou的前住所是在清朝的时期。图案很丰富。 MING建筑有3个海湾,左右次要房间是木制屏幕墙壁,六个深棕色的木制晶格窗户,而Ming Room是一个朱红色的八个字符,在门前是屋顶式的木制门。精致的图案和柔软的音调。

Dou祖先大厅建于皇帝统治(Dou Siyi)的第28年,Dou Siyi是Dou Yu的曾祖父。优雅而儒家,包括铃铛,钟声,云板,香火燃烧器,烛台,神社,名人呈现的斑块以及祖先撰写的对联。 特别是,在中华民国的早年,云南省主席唐·吉亚(Tang Jiyao)刻有金色的牌匾“ pai Yan”,挂在主要大门上,称赞“两个孙子和三代人的shuji dou家族在帝国中赢得了帝国的第一代,并赢得了三代家族五个王朝“有一个正义的方式,他是一个人,他们都通过了帝国的考试,并在斑块上闻名。”祖先大厅的庭院已有200多年了。 每年,兰花和木兰开花时,兰花和木兰的香气无处不在。

Shuji Dou家族是三代祖先和孙子的家族。他在他的山区镇被包括在他的山脉的当地,他的父亲Dou Yujun是一名成熟的纪念日,他在七个县担任县级县级。清朝的皇帝在后来召集了很多次,他被转移到杭州的职位,贾克森和侯济州沿海国防军事准备哨所。 由于他对海堤路堤的修复做出了特殊的贡献,他被帝国法令晋升,并授予了宗教大道的头衔。他在许多职位上担任了许多职位,包括副董事,副局长,后来晋升为杰安吉()的主管。 Tower的。 Yuan Jiagu打电话给他:“他擅长诗歌和书法,他的出色作品就像森林。”

"Shuji has rich folk , and its folk art, , wood , stone and other arts are . Every year, the holds folk art and song and dance with rural , such as , rap, folk songs, suona music, and . The is warm and , the is , and the is . It is the of Shuji's rural over of years and the food for the after . , in , has a long of in Shuji. The side room of the Dou's hall is full of and , , pens, ink, paper and , which is a of the long of folk in Shuji .

2012年12月,云南省人民政府宣布舒吉村是一个著名的历史和文化村,因为其悠久的历史,著名的杜家族,丰富而多样的村庄文化活动以及仍然保留其原始外观的村庄外观。

本文的内容摘自由 City 文物局编写和出版的“ City ”的内容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浚耀商务生活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