谝谝你不造的西安历史传说

日期: 2024-07-15 03:08:01|浏览: 65|编号: 80941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请自鉴内容实用性。

谝谝你不造的西安历史传说

“西安读书会”是古溪楼书店旗下的读书活动平台

西安是一个充满神奇与活力的地方,当你走近它,你会惊叹于历史遗迹的完备与博大,也会为现代建设的雄浑与磅礴所折服!西安,古称长安,是意大利探险家马可·波罗游记中著名的古丝绸之路的起点。

古罗马哲学家奥古斯都曾说过:“一座城市的历史,就是一个民族的历史。”西安这座永恒之城,就像一本活生生的史书,一幕幕、一页页地记录着中华民族的沧桑巨变。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西安那些你不知道的历史传说。

一、西安名称的由来

西安在西周时称“丰镐”,“丰镐”是周文王、武王分别修建的封井、镐井的统称。西汉初年,刘邦在关中定都,以当地长安乡为名,命名为“长安”,取“长治久安”之意。

丝绸之路开通后,长安成为东方文明的中心。史称“西有罗马,东有长安”。隋朝时,隋文帝杨坚被周明帝封为“大兴都公”,新都遂命名为“大兴城”。唐朝时,恢复长安之名。元朝时改称“奉元城”。明洪武二年(1369年),明政府改奉元路为西安府,取“定西北”之意。西安之名由此而来。

约从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9世纪末,西安长期是古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历来为地方行政机构——郡、府、路、省及长安、咸宁两县的所在地。大多数朝代,西安属县州级建制——京兆府(县)管辖。元代,改京兆为安西路(后改奉元路)。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废奉元路,置西安府,西安由此得名。1928年,西安首次设市。1948年,由省辖市改为国民政府行政院直辖市。

2. 西安钟楼

西安钟楼是我国古代遗留下来的众多钟楼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一座。西安是明代西北的军政重镇,因此无论从建筑规模、历史价值还是艺术价值,它都位居全国同类建筑之首。

檐下覆盖着墨绿色琉璃瓦,内部贴金彩绘,建筑画栋雕梁,顶部鎏金瓦顶,金碧辉煌。以它为中心,向东、南、西、北四条街道辐射开来,分别与明城墙的东、南、西、北门相通。

钟楼始建于明朝朱元璋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因楼上悬铁钟而得名。初建时位于广济街路口,与鼓楼相对。明神宗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钟楼由巡抚兼钦差大臣龚茂贤监修移至现址。钟楼为典型的明代建筑风格,重檐斗拱,高耸入云,飞檐微翘,气势宏伟,庄严肃穆。

据说明太祖朱元璋即位后不久,关中地区地震频发。民间传说,当时城下有一条地下河,河中有一条蛟龙,蛟龙翻身,长安摇晃不已。朱元璋害怕不安,便想办法镇压。道士给他出主意,在西安市中心修建一座钟楼。钟是天地之声,可以镇压蛟龙。为此,朱元璋特意修建了全国最大的钟楼,并调来“天下第一钟”景云钟助阵。

钟楼建成后,朱元璋又派他的第二个儿子镇守西安,这就是大名鼎鼎的秦王,他的宫殿就在今天的西安新城。碑林博物馆正门的两尊铜狮,就是秦王宫殿里的。

明朝定都南京后,曾有过迁都的议论,有大臣主张迁都西安。朱元璋有些动心,派太子朱标到西安实地勘察,选定行宫所在地,并绘制了陕西地图呈上皇帝。

从陕西回到南京后,太子朱标向父亲朱元璋赠送了一幅陕西地图,详细介绍了西安的地理优势。他认为“天下莫如关中,唯有秦国山川险峻”,提出迁都西安。此时朱元璋已年事已高,太子朱标不久又英年早逝。晚年丧子的老者精疲力竭,迁都大计未竟。

西安错过了重温历史上最后一次做都城的旧梦,但西安钟鼓楼却按照皇家建筑的水平修建而成。西安钟楼的重檐尖顶与故宫中和殿一模一样,鼓楼的重檐歇山式屋顶与天安门城楼一模一样。不仅屋檐,就连西安钟鼓楼上的河西彩绘龙凤纹也都是皇家建筑才有的,非同凡响。

3. 大雁塔

在古城西安的南郊,有一座宽敞的寺庙,名叫慈恩寺。寺内,一座雄伟的七层砖塔拔地而起,巍然耸立。这就是著名的大雁塔。关于此塔,还有许多有趣的神话传说!

此寺是唐高宗李治为太子时,为纪念其母文德皇后而建。起初,寺内没有佛塔,住在寺里的僧人每天晨钟暮鼓,苦修行道,许久没尝过鹅、鹿、牛三种肉了,一些不谨守戒律的僧人,贪得无厌,口水直流。一天早晨,西北风吹来,地上的黄叶随风翻滚,寺院显得格外冷清。

一个小僧人正在文殊菩萨像前灌油灯,他刚裹紧袈裟走出寺庙,一阵冷风迎面吹来,小僧眼前一黑,踉踉跄跄,差点摔倒在石阶上。小僧人出家以来,从没吃过肉,就连简陋的饭菜也只是一顿饭而已。

这几天,寺庙里缺柴缺米,小和尚已经饿得四肢无力,疲惫不堪,寒风一吹,他自然是冷彻骨,眼冒金星。要不是他紧紧抓住身边的菩提树,只怕他已经摔倒摔破头了!面对这艰苦的寺庙生活,想起小时候母亲的恩情,小和尚不禁流下了两行泪水。

这时,天空中传来一阵大雁的鸣叫声。和尚抬头望去,只见两行大雁组成“人”字形,向东南方飞去。和尚盯着大雁,自言自语道:“今天我师兄师妹们没有饭吃,菩萨若有灵,应该知道。”

他话音刚落,奇迹就发生了:一只大雁退出了飞行队伍,哭叫了几声,像是在和同伴们告别,然后从空中直直地落下来,死在了小和尚的面前。小和尚吓得目瞪口呆,像苍蝇一样跑到寺庙前,听着小和尚的讲述,看看天空中即将消失的大雁,再看看脚下落下的还带着温热的大雁。有的和尚叹息,有的泪流满面。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大雁,建了一座塔安葬大雁,并命名为大雁塔。大雁塔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虽然历经风雨侵蚀,但风貌依旧。大雁牺牲的故事一直流传至今。

关于大雁塔的来历,民间有多种说法,有说是一群大雁落到地上留下的;有说是某位仙人所建;还有说唐玄奘去西域取经,被困沙漠,得一只大雁相助,引他饮水,找到了水源,重获生机,完成了他的旅程。为了报答大雁的恩情,他修建了这座塔。

还有一则传说,玄奘法师西行取经时,在戈壁滩的葫芦滩上迷了路,一直在葫芦滩里徘徊。就在他坐在沙滩上叹息,担心水不够用的时候,突然飞来一大一小两只大雁。玄奘法师恭敬地向大雁行礼,说:“我是唐朝僧人玄奘,西行取经,迷路于此。若是神雁能领我走出葫芦滩,我回长安时,一定为你们建一座塔以表谢意。”两只大雁听后连连点头,便领着玄奘法师走出了葫芦滩。玄奘法师从印度顺利回到长安后,不忘承诺,修建了大小雁塔。”

4. 西安城墙西南角

西安城墙西南角

西安城墙四角的城楼被称为“角楼”。如果你绕着城墙走一圈,就会发现只有西南角是圆形的,其他三个角都是方形的。很多“老西安”人不知道其中的缘由。甚至有人将其与风水联系起来,猜测这样的建筑结构是故意的,或许是为了祈求神灵保佑千秋万代国泰民安。

这些形状各异的城角,其实是城墙四角凸出的实心台基,正确的名称应为“角台”,其上的建筑为角楼。城角的不同形状,在明代已出现。西南角呈圆形,是唐代韩建所建“新城”角台的遗迹。

明朝修葺唐代城墙时,朱元璋下令将角楼向外扩建三分之一,但西南角并未重建,因此保留了唐代角楼的原貌。当然很多读者会问,为何只修葺西南角呢?关于此事有两种传说。

早在明朝建立之前,朱元璋平定徽州时,一位名叫朱升的隐士就告诉他,应该“筑高墙,积蓄粮食,待登基为帝”。朱元璋采纳了这些建议,统一全国后,下令各州县修筑城池。朱元璋认为“天下山河,唯有秦中,堪称险峻坚固”。西安古城墙就是在这次修城热潮中修建的,由巡抚溥英主导,在唐代旧城的基础上进行了扩建。

明代扩建后的西安城墙,高12米,上宽12—14米,下宽15—18米。城墙上每隔120米建一座城楼,突出于墙外,上端与墙面齐平,专供射杀爬城之敌。城楼间距有一半刚好在弓箭的有效射程内,便于射击从侧面攻城的敌人。城墙上共有城楼98座,均设有驻军楼。

5. 街道名称

学院门

位于南门东侧,与安居巷、三学街相连。明万历七年,长安县人冯从吾因反宦党斗争失败,辞官回乡,在宝庆寺讲学。后开辟新址,在街北设立关中书院,学子常达数千人,成为一所著名学府。

后来书院被宦官党所毁,冯从吾在此坐了200天后便去世了。明末清初曾大规模重建,现为西安师范学堂,遗址保存完好。此街因在书院前而得名。于右任曾在32号居住。西口有唐宝庆寺塔一座。1991年,街道修缮,保留明清风貌,打造成文化旅游街。

学习之路

据《唐史》和《唐长安城街区全图》记载,“学熙巷”位于唐朝鼎盛时期长安城皇城内,北临皇宫正门承天门(莲湖公园南端),紧邻承天门殿前的朝晖广场。“学熙巷”整段位于唐朝礼部衙署(唐朝外交管理机构)和鸿胪寺(唐朝外交礼仪机构)之间。

唐中宗嗣圣元年(684年),在广场上修建了伊斯兰教“清教寺”,又称“西大寺”(现大雪乡清真寺)。唐玄宗开元元年(713年),改名为“唐明寺”,以彰显中华民族对文化多样性、文明多元性的兼容并蓄态度。

这里曾是西域各国使节的驻地,也是对外文化交流的高端平台。唐朝政府在此设立书院,用汉儒文化来培训外国使节。当时,皇城内礼部、客部周围街区的西域大秦国的伊斯兰教传教士也​​在此设学,讲学传道。不同文明、不同文化相互学习成为风潮,客部所在的街道被命名为“学巷”。

下马岭

下马陵又名哈马陵,位于西安和平门附近,东起今和平门,西至今文昌门,全长800余米。相传汉代著名改革家董仲舒死后葬于长安城南曲江之畔。

有一天,汉武帝路过此处,下马步行拜见董仲舒,百姓便将此地称为下马岭。唐代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有一句名句“她说她本是北京姑娘,家在下马岭脚下”。据史料考证,白居易遇见的北京姑娘应该说的是“下马岭”,但白居易并不知此地名,听出来是“下马岭”,与陕西方言读音相同,于是下马岭便名声大噪。

端里门

位于东街中段南侧。向南延伸至木头城,与柏树林相连,全长371米。明初秦王府修建后,在现东街南侧、北街中央修建了秦王府啸墙。当时在此街北口啸墙上开设了一座门,称端礼门,此门是官员觐见秦王、等候诏令的地方。端礼意为举止端正。门东侧为官侯裕殿,后称朝和巷。

后仔门

明代,秦王府的北门在广治门以北,曾设有专门负责供应皇家粮食和衣物的机构,叫后宰门。此街东段与北新街的交汇处,称为后宰门。清初,在满城西墙北段开辟了一座新门,名为新城门,此街便被命名为新城门街。后来,出于习惯,仍称后宰门。

6. 美食传奇:泡馍

相传牛羊肉汤是由公元前11世纪的古方“牛羊汤”演变而来。西周时期,“牛羊汤”已被列为君王、诸侯的“礼食”。《宋书》记载,南北朝时期,毛秀芝将美味的牛羊肉汤献给宋武帝,武帝任命他为御史,后又升任尚书令。

还有一个有趣的传说,宋朝皇帝赵匡胤称帝之前,被困在长安,过着饥不择食的生活。一天,他来到一家做牛羊肉的店铺,店主可怜他,让他把带来的干馍打碎,然后舀了一勺滚烫的肉汤放在火上煮。赵匡胤狼吞虎咽地吃下去,觉得这是天下第一味。

后来,赵匡胤加冕为皇帝,有一天路过长安,仍念念不忘在这里吃过的牛羊肉泡馍,便与文武大臣找到这家店,吃了牛羊肉泡馍,仍觉得鲜美无比,胜过山珍海味,还赏赐了店主。皇帝吃泡馍的故事一经传开,牛羊肉泡馍便成了长安街上的名小吃。北宋大文学家苏东坡曾有诗赞“陇菜有熊腊肉,秦菜唯羊汤”。

一碗好泡馍,先要有一锅好汤,好汤的熬制方法自然是行业秘诀。至于肉,行家说,从头洗就有讲究,有的用老井水洗,有的用流水洗,在切肉之前,总要让顾客挑拣一下。

听说过解放前泡馍馆里的情景:顾客掰开馒头后,服务员端着放着肉的案板上前,按顾客的点菜顺序点肉,如后座(瘦肉)、带眼泡的牛肚、带肺的胸(肉)、肥肉和瘦肉。那时,吃泡馍要付肉钱,吃馒头要付馒头钱。顾客点完菜后,就喝茶、侍候,服务员轮流唱歌,如:“楼上三个人,第一碗汤,带眼泡的排骨……”

用餐完毕,收账时,习惯上要唱出第一碗多少钱,第二碗、第三碗多少钱,一共多少钱,以及小费多少钱。唱完小费多少钱后,餐厅里的所有服务生都会朝着客人坐着的方向鞠躬,并齐声喊道:“谢谢!”

泡馍,一道独特的美食,就像一首脍炙人口的古诗,让人永远难忘。西安的牛羊肉泡馍,无数人一遍遍地提起,从巷子里到电影《西安事变》,再到陈忠实的《白鹿原》,甚至到中南海的宴席上。这道美食源于西安,但现在,西安这座城市的名字,却常常因泡馍而出名。

7. 美食传奇:黄桂丑酒

皇贵丑酒

西安黄桂稠酒起源于商周时期,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其特点是:乳状如乳,洁白如玉,浓稠醇厚,甜美适口。酒精度只有0.5-1%左右。看上去像江浙一带大家爱喝的醪糟酒,又像街头小吃的蛋花醪糟汤,没有一般酒那么清澈,只是因为喝起来有酒的味道,所以才叫酒。

老弱妇孺、幼小及不擅饮酒者,均可大碗饮之。冷热皆宜,四季皆宜。因用中药黄桂酿制,使酒有黄桂香味,故称“黄桂稠酒”;又因产于长安,又称“陕西稠酒”。相传“贵妃醉酒”所饮的便是西安稠酒,故又称“贵妃稠酒”。

皇贵丑酒

盛唐时期,古长安(今西安)的长乐坊出产美酒,段成式的《酉阳杂俎》中便有体现。加之酿酒技术进一步提高,朝廷、国家皆爱饮。宋人陆游曾言:“唐人爱饮甜酒。”

唐代许多诗人也对其有过歌颂,如韩愈的“一杯春酒甜如蜜”、杜甫的“未放春酒甜如蜜”以及他《八仙饮酒歌》中的“李白饮百首诗,宿长安酒馆,天子召不上船,自称是酒仙”和《贵妃醉酒》中的酒,都是不加浆的浓酒。

传说唐玄宗与杨贵妃到长乐坊饮酒,醇香可口的丑酒令贵妃爱不释手,当即把手中的桂花送给了主人。主人便在藏酒园中栽种桂花,不料桂枝生根开花,在长安坊繁衍成林。花开时节,桂花和丑酒的香气弥漫长乐坊。主人便将桂花用蜂蜜腌制,加入酒中,使酒味更浓,香气更浓郁。“皇贵丑酒”从此流传开来,成为佳话流传至今。《清议录》记载的“李白爱饮鱼浮梁”,即指古老的丑酒。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浚耀商务生活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