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至名“硅”——上海硅酸盐所招生季课题组宣传活动(8)-古陶瓷课题组介绍

日期: 2024-08-22 11:11:34|浏览: 102|编号: 90029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请自鉴内容实用性。

“实”至名“硅”——上海硅酸盐所招生季课题组宣传活动(8)-古陶瓷课题组介绍

从“实体”到“硅片”

古陶瓷研究组简介

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招生季

项目组宣传活动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

上海硅酸盐研究所

科研实力、教学团队及实验室环境

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研究生媒体中心开设

从“实”到“硅”——课题组介绍系列

暑假带领学生参观我们课题组!

今天为大家带来的是第八期——古陶瓷研究组

自1928年周任所长开创性地运用科技手段研究古陶瓷以来,几代科学家致力于古陶瓷研究。古陶瓷科学研究是我所的传统特色方向,在该研究领域始终保持国际领先地位。多年来,课题组先后承担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文物保护行业标准项目等多项科研项目,在古陶瓷物理化学基础研究、无损检测与数据库建立、古陶瓷微观结构与古陶瓷技术修复、脆弱硅酸盐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目前,硅所已建成国家文物局古陶瓷科学研究重点研究基地和文化和旅游部古陶瓷多元信息提取技术及应用重点实验室两个重要科研平台。

几十年来,在古陶瓷研究领域出版古陶瓷专著20余部,在国内外发表论文数百篇,获国家、院、部级科技成果奖10项。起草了古陶瓷研究领域第一部行业标准《古陶瓷信息提取规范》,极大地促进了古陶瓷研究的科学化、规范化。积极开展文化遗产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多家世界文化遗产单位、世界著名博物馆和文物保护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合作交流关系。自1982年起,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主办的古陶瓷科学技术国际研讨会已成功举办13届,成为该领域水平最高的国际交流平台。参与组织并承办2010年、2013年MRS Fall-in Art and 会议。该组研究人员多次应邀在国际会议上作中国古陶瓷研究专题报告。

研究团队现有在职研究人员4人,其中研究员1人,高级工程师2人,助理研究员1人,研究生2人,项目负责人为陆小克高级工程师。

01

课题组导师介绍

李卫东

李卫东,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上海古陶瓷科学技术研究会会长、文化和旅游部古陶瓷多元信息提取技术与应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国家文物局古陶瓷科学研究重点科研基地副主任、《in》杂志编委。多年来,他带领团队传承发扬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古陶瓷研究传统优势,不断拓展研究广度和深度。围绕古陶瓷等硅酸盐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与国内外研究力量进行多学科强强联合,在平台建设、成果奖励、标准制定、数据库建设、源流代际、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文物保护、古为今、文化展览等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获得了学界和社会的一致认可。

为弘扬和传承我国优秀陶瓷文化奠定了坚实基础,掌握了国际话语权。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十二五”文物保护科技创新奖一等奖1项、上海市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在中国古陶瓷基因库建设、古代名瓷(窑变天目、尤底建盏、汝瓷、钧瓷等)呈色机理、水浸/出土古陶瓷劣化机理、传统古陶瓷工艺修复等方面取得重要突破。研究成果多次被中外媒体报道,多次在国际会议上作专题报告,与中、美、日、俄、法等国科学家开展了一系列合作研究。

组织举办2009、2012、2015、2018、2022年古陶瓷科学与技术国际研讨会,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面上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科研项目、院重点创新项目、深海技术创新研究院部署项目,出版专著1部,国内外论文100余篇,授权专利10余项。

卢小可

卢小可,古陶瓷研究组组长,硕士生导师,上海市古陶瓷科学技术研究会理事、副秘书长,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科技联盟理事、秘书长,文化和旅游部古陶瓷多元信息提取技术与应用重点实验室学术秘书,国家文物局古陶瓷科学研究重点科研基地学术秘书,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古陶瓷研究中心秘书;科技部、上海市专家库成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评审专家;《硅酸盐学报》、《文物保护与考古》等期刊审稿专家。

主要从事古陶瓷物理化学基础与古陶瓷技术发展历史研究、古陶瓷综合溯源与断代技术研究、古陶瓷多元信息数据库建设等工作,重点研究制陶技术与早期文明发展关系、陶衣技术及其与釉料起源关系、名窑瓷器的发展演变、古陶瓷检测技术体系等。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文化部重点实验室项目、横向委托项目、研究所创新项目。作为骨干参与多项973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华文明起源探索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文物局指南针计划、国家质检公益性科研项目、国家文物局行业标准项目等。

在国内外专业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研究成果被中国科学报、美国科学促进会、科学通报等媒体报道。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制定文物保护行业标准2项,参与筹备多场古陶瓷科学技术国际研讨会,参与策划“一带一路”科技文化展《青花瓷:起源、发展与交流》特展。

02

课题组主要研究方向

中国古陶瓷科技研究

脆弱硅酸盐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

古代名瓷的呈色机理

水出土古陶瓷的劣化机理

传统古陶瓷工艺修复

古代陶瓷工艺发展史研究

古陶瓷综合起源与断代技术

及多元信息数据库建设

古陶瓷检测技术体系及标准化研究

03

课题组代表性科研成果

项目

中国古陶瓷窑址遗存多元信息提取及产品指标体系研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23.12-2026.11

盐沉积物分类表征及海洋陶瓷器腐蚀机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23.11-2026.10

中国早期白瓷的界定标准及其与青瓷的起源关系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21.1-2024.12

陶瓷文物价值识别与关键技术研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20.1-2022.12

中国古代名瓷器釉呈色机理研究及其光谱数据库构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013.1-2017.12

专著和论文

李卫东、方小明,建窑“窑边天目”研究,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23

徐李, 陆张. 元代文献及其研究. 2024,50:994-1005.

宗陆,王立,徐立。 早期白瓷晚期六朝——来自杏窑。。2023;65:515–529。

饶丁,李泽林,杨,徐璐。码头出土的宋代酱瓷器:第一部分——酱瓷的发现。2023;16(3):1176。

何燕, 李, 徐, 陆, 孙. 中国河南遗址的汝瓷. . 2022, 48(12): 17131-17142.

陈李、徐璐。建瓠角的色彩及其特点,《中国陶瓷》42:693-706

Li, Lu, Irina S., Yuri G., G., Luo. 晚金(东夏国)遗址高烧器研究: . 2018, 21:512-527

李卫东,张苏建,何刚,湖南高庙、唐家岗、堆子岭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陶器科学研究,高庙,洪江,科学出版社,2022,1584-1632

鲁小可,李卫东,王惠民,张志忠,《杏窑白瓷与三彩分析与研究》,《杏窑》,科学出版社,2021,601-610

专利

1. 李卫东,徐长松,陆小科,罗宏杰,古瓷器釉面物理颜色及微纳结构无损检测鉴别方法(专利号:ZL2.X,授权日:2022.5.10)

2.李卫东,袁晓宇,一种以竹灰为主要原料的黑底斑驳结晶釉及其制备方法(专利号:ZL2.8,授权日:2018.2.6)

3. 袁晓宇,李卫东,一种利用草木灰制成的复合装饰釉及其制备方法(专利号:ZL 2016 1 .8,授权日:2018.1.9)

4. 李卫东,李嘉智,郭景坤,溶液燃烧法合成纳米晶钴铝尖晶石颜料的方法(专利号:,授权日期2009年8月5日)

5. 李强,李卫东,罗红杰等,用于文物保护研究的环境模拟装置(专利号:ZL2.X,授权日:2014.6.18)

04

课题组代表性荣誉

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2018年度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十二五”文物保护科技创新奖一等奖

05

课题组研究生培养情况介绍

课题组已培养现有研究生9名,其中博士生3名,硕士生6名。

徐长松2013年加入课题组攻读博士学位,主要从事宋代吉州窑茶盏呈色机理及工艺基础研究

袁晓宇2013年加入课题组攻读硕士学位,主要从事分相釉和结晶釉的科学与实验考古研究

李梅2017年加入课题组攻读硕士学位,主要从事铁基结晶釉的可控制备及装饰效果研究

何艳2018年加入课题组攻读博士学位,主要从事中国古瓷器劣化机理研究

张良2018年加入课题组攻读硕士学位,主要从事铅釉瓷器的科学分析及腐蚀机理研究

陈宣瑜2019年加入课题组攻读硕士学位,主要研究宋代建盏表面的物理呈色及其呈色机理。

饶丁,2020年加入课题组攻读博士学位,主要从事出土/地表陶瓷微纳结构及降解机理研究

宗若飞2020年加入课题组攻读硕士学位,主要从事早期杏窑白瓷起源研究

柴同宁将于2023年加入课题组攻读硕士学位,主要从事中国古陶瓷窑址遗存科学研究。

06

研究组环境

拥有国内外先进、设备齐全的分析测试仪器数十台套,包括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分析仪、波长色散X射线荧光分析仪、热膨胀分析仪、拉曼光谱仪、超景深三维显微镜、红外光谱仪、紫外-可见-近红外光谱仪、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仪、辉光放电质谱仪、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电子探针仪、场发射透射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热分析-质谱仪、高温显微镜、俄歇探针、便携式文物数字化专机等,可对古陶瓷及其制品进行化学成分分析、结构研究和硅酸盐文化遗产各项物理性能的检测与表征;文物保护实验室拥有环境试验箱、恒温恒湿箱、风冷氙灯耐候试验箱、比色计等设备,可开展加速老化实验,评估保护材料及保护效果;工艺实验室主要用于古陶瓷样品的初步处理,包括球磨、熔炼、原料烧结、样品切割、湿磨、超声波清洗、干燥等工序,主要设备有切割机、磨床、球磨机、超声波清洗机、干燥箱、高温电炉、压片机等。

中国拥有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连续的、一万多年的陶瓷发展史,形成了既连贯又多元的中国陶瓷文化体系。古代陶瓷承载着丰富的材料、工艺、艺术和文化信息,在人类文明的产生和进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博物馆以历代典型古代陶瓷标本为主,辅以科技研究成果,旨在展示中国古代陶瓷发明创造的科学内涵,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展览集中展现了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两位创始人周韧、李家智在古陶瓷研究领域的事迹,展现了古陶瓷90年的发展历程,通过弘扬老一辈科学家的精神,进一步增强了我所古陶瓷事业传承发展的信心和凝聚力。

07

课题组学生的学习经历

饶丁,2020级博士生

我在古陶瓷课题组攻读博士学位已近四年,对古陶瓷技术研究的兴趣一直驱使着我不断探索和学习。我的导师李卫东老师和其他教职老师在科研生活中给予我细致的指导和教诲,使我在实验能力、项目开展、论文写作等多方面科研能力都有所提升。课题组实验室提供的大量分析测试仪器使我的研究工作开展得十分顺利,整洁齐全的实验空间为实验操作提供了便利和安全。课题组氛围融洽,不定期举办的课外活动让我们在紧张的科研之余劳逸结合,放松身心。

柴同宁,2023级硕士生

作为我们课题组的新成员,半年来与老师、学长相处融洽,科研生活充实融洽。我们的办公室和实验室干净整洁,仪器设备丰富,使用前会进行简单的培训和练习。实验中遇到问题,可以随时向老师或学长请教,他们能为我提供解决方案或方案,避免走弯路。同时定期汇报进度,加强与导师的主动沟通和交流,有助于理清研究思路和计划。期待未来在硅所与古陶瓷课题组的道路。

图片:古陶瓷课题组提供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浚耀商务生活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