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妖镍”冲击波:期货风向标失灵 镍企遭遇价格困境

日期: 2024-08-28 16:04:47|浏览: 74|编号: 91362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请自鉴内容实用性。

“妖镍”冲击波:期货风向标失灵 镍企遭遇价格困境

经济观察报记者陈山表示,镍价的异常走势给现货、期货市场带来较大冲击,极端行情的“后遗症”正在显现。

“当前镍价已经严重偏离基本面,对现货价格失去了指导意义。”3月11日,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就近期镍价大幅波动发声,认为当前镍市场已经背离服务实体经济的初衷,对全球镍及上下游相关产业造成严重损害。并呼吁有色行业企业加强行业自律,维护市场价格秩序,防止有色金属产品价格恶意投机和非理性大幅上涨。

记者从多位业内人士处了解到,面对镍价的大幅上涨,镍上下游企业纷纷减产、停止接单,贸易接近停滞。加之LME期货市场停牌、上期所沪镍持续涨跌停板,套期保值成为企业面临的阻碍和难点。

金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金川”)期货部经理杜鹏3月12日接受经济观察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镍价暴涨已经严重背离价值规律和市场认知,衍生品市场风向标若失灵或长期瘫痪,可能引发整个行业的“次生灾害”。

镍企业的困境

经济观察网记者从吉林省金恩镍业有限公司(下称“金恩镍业”)获得的一份《供货安排调整通知》显示,因国内外镍价严重倒挂,进口原料(进口镍精矿)价格飙升,导致公司产品生产成本大幅上升。面对难以承受的巨额损失和疫情交通管制,公司计划减少对客户供应缺货货物。

金镍在公告中称,“国内外镍价存在严重倒挂关系,3月7日LME镍收盘报50300美元/吨,折合人民币约1000万元/吨。我公司原材料90%左右为进口镍精矿,以LME外价结算。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导致我公司产品生产成本大幅上升,我公司最终对硫酸镍的报价为48500元/吨,折合镍价约1000万元/吨。巨额损失在所难免,难以承受。”金镍表示,对已接到的积压订单将减少供货,积压订单的55%将尽力保证供货,剩余45%将视公司生产经营、国内外市场情况、疫情情况等酌情供应。

对此,杜鹏向记者表示,“面对近日来国内外镍价的暴涨,行业上下游企业确实出现了减产、停止接订单的情况,贸易接近停滞。”

此前,LME镍价在3月7日、8日出现过极度暴涨,尤其是3月8日,一度暴涨至10万美元/吨附近,每吨价格两天内涨幅超过一倍。针对这一突发市场情况,3月8日,LME宣布当天所有镍价交易作废,暂停镍价交易。对此,业内人士普遍认为,LME镍价历史性暴涨的推动力,是发生在俄乌冲突这一特殊时间点的多空博弈被迫平仓。

国外市场镍价的异常波动也迅速传导至国内市场,上海期货交易所上海镍期货上演“跳涨停板”行情,沪镍主力合约3月7日、8日、9日同向涨停,3月10日停牌一天后,3月11日复牌时开盘即涨停。

“这次市场走势,发生突然、发展迅速,市场价格波动幅度巨大,在全球期货交易史上都是罕见的。”在杜鹏看来,这次强平事件,无论是利用现货价格优势做空,还是利用资金优势做多,都损害了整个行业的参与者,也损害了企业本身。

杜鹏告诉记者,这次市场波动对行业内中小企业特别是贸易公司影响较大,对采用远期定价的实体企业影响较小。但如果LME长期停摆(无价),对整个行业影响就很大。

据悉,金川上下游合作企业一般为大型企业集团,均采用月均价的长期订货模式,短期价格波动对公司的影响尚未显现;另一方面,受LME镍交易暂停影响,公司套期保值计划被打乱。

警惕“次生灾害”

“城门失火,池鱼受害。”杜鹏认为,由于LME已启动紧急停牌措施,事件后续发展尚不明朗,但已造成重大影响,并可能引发“次生灾害”。

杜鹏表示,镍价异常高企严重背离价值规律和市场认知,LME镍价短时间内丧失了价格基准功能。同时,上期所镍因与境外市场缺乏联动,无法形成权威价格,导致实体企业和交易单位无法进行正常交易和有效套期保值。

目前,镍相关市场成交逐步萎缩,实体企业主要依靠前期库存和少量现货维持生产。杜鹏认为,如果LME不能尽快恢复交易,镍价不能恢复正常水平,势必引发实体经济和全球镍产业的连锁反应。“(暂停)时间越长,负面影响越大,行业整体损失越大,引发次生危机的风险也越高。同时,由于中国的镍需求和镍产业在全球占主导地位,中国企业的受损程度也是最大的。”

截至发稿,LME镍价仍未恢复交易,业内分析人士认为,“这说明多空双方的分歧解决仍需时日。”

杜鹏告诉记者,他从同行处了解到,在这种异常市场形势下,行业内有的企业因保证金不足而被平仓,有的企业执行合同亏损较大,还有的企业选择停产减少损失。他表示,后续形势发展会引发不同程度的损失,但这些损失目前还没有明确的索赔路径。

作为镍行业的一员,杜鹏表示,“希望LME能够尽快恢复市场,给整个行业和投资者带来公平、正当的结果;也希望LME进一步完善交易体系,保障和维护市场秩序。”

此外,杜鹏还表示,从此次事件来看,国内交易所的制度和风险防控能力明显优于国外交易所,但在风险可控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亟待改进的问题。比如,对行业的培训相对较少,部分期货产品内外联动机制履行情况较差等。同时,需要努力打造国际一流的衍生品交易所,在相关重点产品上实现定价权和话语权。

投资对冲工具,低风险理财,7%+收益,0手续费>>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浚耀商务生活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