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体废物处理行业高质量发展,中转站转型升级势在必行
不想错过精彩内容?点击上方蓝色字样进入首页,设置右上角星星图标,同时点击“点赞”和“正在观看”。
●
生活垃圾收运体系建设是城市综合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城市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各地对垃圾转运规模化、精细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整合改造现有垃圾转运体系、提升功能势在必行。同时,城市土地资源的紧缺也强调了空间的集约利用和地下空间的分层利用,地埋式、半地埋式转运站成为盘活土地资源的有效途径。在“垃圾分类”、“环卫一体化”时代,转运站可根据自身的枢纽功能探索多样化的商业模式。一方面,通过建设集大件垃圾粉碎处置、装修垃圾分类粉碎、可回收垃圾分类暂存、湿垃圾处理等功能于一体的多种固废分流处置中心,满足“垃圾分类”的需求;另一方面,“综合环卫”的业务拓展可以通过配套建设公厕、城管站、环卫停车场等实现。随着城市综合管理改革不断深入,环卫行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中转站作为环卫系统的重要枢纽,未来仍有巨大潜力。
垃圾收运体系短板凸显,城市环卫体系需迭代。
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经济水平的逐步提高,我国生活垃圾收运量迅速增加,现有的生活垃圾收运系统不能满足需求,亟待优化城市交通系统。城市生活垃圾的产生具有分散性,但其处理系统要求垃圾相对集中,城市生活垃圾收运的主要作用就是完成由分散到集中的转变。目前,我国最常用的垃圾运输一般分为直运和中转两种模式。直运模式下,由垃圾车直接将垃圾运送至相应的终端处理设施,适用于距离垃圾收集点较近的垃圾处理设施;中转模式下,由运输车辆将垃圾运送至具有压缩功能的中转站再统一中转,是垃圾收集点与垃圾处理设施距离较远时常用的垃圾运输方式。
压缩转运模式下,转运站建设水平和质量也直接影响垃圾收运效率。我国现有生活垃圾转运站总体设计规模较小,且不具备压缩功能,无法满足渗滤液合理处理、密闭处置、负压除臭、数字化监管等精细化管理要求。近年来,生活垃圾转运站的兼并升级改造、异地新建、转运方式的改善都是弥补环卫基础设施短板的重要举措。总体趋势是由现有的小型分散转运模式向大中型集中转运模式转变,原有的小型生活垃圾转运站逐步整合升级。新建的大中型转运站除在前期设计阶段满足标准化收运要求外,还具备“密闭压缩、降噪除臭、渗滤液处理”等功能。
新建大中型转运站和对已有转运站进行升级改造,将大大提高城市管理水平,通过一次转运、二次转运,可大大缓解城市垃圾中转压力,使用大吨位运输车辆,可有效节省运输过程中的人工成本和燃油消耗,大大降低运输成本,具有良好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生活垃圾转运站技术比较
目前,生活垃圾压缩转运技术大致可分为水平压缩和垂直压缩两大类,总体来说,两种技术都比较成熟,应用也比较广泛。水平压缩转运技术是利用推料装置将垃圾推入水平放置的容器中,容器一般为长方形容器,然后开启压缩机将垃圾压缩到容器内。垂直压缩转运技术是将垃圾倒入垂直放置的圆柱形容器中,压缩装置自上而下垂直压缩垃圾,垃圾在压缩装置的重力和机械力同时作用下被压缩,压缩装置不接触容器。水平压缩工艺发展较早,早期的垃圾转运站基本以水平压缩为主,代表企业为“中联重科”;垂直工艺于本世纪进入中国,代表企业为“中和环保”。经过20年的发展,特别是垃圾分类全面推进后,国内各大垃圾压缩设备厂家均推出了垂直工艺产品。
而垂直压缩工艺则凭借占地小、能耗低、渗滤液排放可控等优势,得到了国内外市场的广泛认可。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垂直压缩工艺已成为国内两大主流压缩工艺之一。据E20研究院观察,中荷环保作为垂直工艺龙头企业,已为200余座大中型转运站提供垂直工艺成套设备,日转运规模超过9万吨,占据全国大中型生活垃圾转运站的半壁江山,市场份额遥遥领先!
基于“智能化、可分类、多功能”的需求,中荷环保不断创新,基于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多项技术,推出“垂直流程4.0”。 “垂直流程4.0”是既智能化又可分类转运的先进流程。垃圾收集车在不同的泊位将分类后的垃圾卸载到转运容器中,再由转运车将不同的容器转运到不同的处置场,为进一步推进垃圾分类打下良好基础。整个压缩转运过程由转运站智能控制平台统一控制,实现压缩流程的“全自动化”。
在此工艺基础上,根据不同的需求,中荷环保可提供平进平出、高进低出等不同工艺类型的转运站建设解决方案,尤其是高进低出工艺类型,是中荷环保应用最为广泛的工艺模式。
图2 以集装箱为核心的立式保压转运流程
垃圾中转站如何变“邻里避害”为“邻里受益”?
目前,城市垃圾中转站大多位于城区人口密集区,新建中转站的选址成为项目实施的重要前提,全国各地几乎每年都会发生居民反对建设垃圾中转站的事件。如2015年5月,北京市大兴区金科天来城社区拟建垃圾中转站,引起附近周边社区居民的强烈反对和抵制。如何将生活垃圾中转站与周边环境相融合,解决“邻避”问题,成为摆在政府管理部门面前的一道难题。鉴于此,价值不菲的“地下中转站”正慢慢融入我们的生活,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同时,有效解决邻避事件的发生。
2021年,住房城乡建设部发布《关于加强城市地下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指出,各地要根据地下空间实际情况和城市未来发展需要,立足城市地下市政基础设施高效安全运行和空间集约利用,合理配置各类设施空间和规模,推动地下空间分层利用,提高地下空间利用效率。
近年来,各大城市转运站建设升级被提上日程,其中地下式转运站成为地方政府扶持的重点。如浙江省出台《浙江省生活垃圾转运站改造升级行动方案》,计划新建/改造垃圾转运站1528座。《方案》还明确提出积极探索地下式、半地埋式转运站,鼓励建设与周边建筑、环境相协调的花园式、多功能、多样化的转运站,实现标准化、环保化、智能化、安全化运营,形成具有浙江特色的生活垃圾管理模式。
地埋式转运站(半地下、全地下)是在地上转运站的基础上,将转运作业区下沉到地下,集约利用地下空间,与中荷环保的设计理念不谋而合。中荷环保提供的高投入、低产出的工艺类型,充分利用地下空间的多层次利用,可以有效隔离卸料区和转运区,大大提高转运效率。其中,“半地下转运站”是在地上转运站的基础上,将转运作业区下沉到地下。站房屋顶可以设置景观绿化、休闲园林,对城市周边环境没有影响,还可以增加城市绿化面积,美化环境;而“全地下转运站”则是将整个作业区完全建设在地下,站房上可以设计园林广场。它通常可以建在公园、广场、城市公共绿地地下,变“邻里避让”为“邻里受益”,解决了垃圾中转站的选址问题。但在实践中,由于全地下模式建设成本较高,尚未得到全面推广。
E20研究院认为:在城市用地极度紧张的发展模式下,地下转运站在盘活土地资源、实现基础设施垂直分层布局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同时地下厨余处理厂、嵌入式污水处理设施在开拓城市地下空间利用方面成效显著,相信以中荷环保为代表的垂直转运站未来将越来越受到市场的认可。
半地下屋顶花园式车站——上海静安垃圾转运站(左)
全地下花园式换乘站——合肥蜀山换乘站(右)
中转站未来发展趋势及商业模式探讨
我国自2017年实施强制垃圾分类政策以来,已取得阶段性成效。《“十四五”城镇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设施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底,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体系,基本满足地级及以上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分类转运、分类处理的需求。在此背景下,要求转运站能实现分类转运,也意味着压缩方式、运输方式也要相应改变。建成完备的转运体系,将彻底杜绝“先分拣后混合”的弊端。有条件的地方可配备再生资源分拣中心,实现资源利用率最大化。垃圾分类将倒逼危险废物分拣。由于危险废物属于家庭源头危险废物,应严格按照危险废物收集、运输、处理的要求执行,进入符合条件的终端处理设施。转运站有必要设置危险废物暂存场所。
随着环卫一体化浪潮兴起,可围绕现代化中转站进行商业模式创新。一方面,可作为各类固体废物的分流处置中心,将大件垃圾粉碎处置、改造垃圾分类粉碎、可回收垃圾分类暂存、湿垃圾处理等功能融入生活垃圾中转站。另一方面,中转站还可配套设置公共卫生间、城管(爱心)站、环卫停车场(含充电场所)等,充分发挥中转站的枢纽功能。同时,将现有的分散式中转模式改造为大中型集中式中转模式,将现有的小型中转站逐步整合升级为环卫工人休息站、垃圾分类宣传站等公益性场所。有条件的地区可改造为分类压缩、分类转运的中转设施。在此背景下,以大中型生活垃圾中转站为垃圾收运主要枢纽、小型中转站为配套的现代城市环境管理新格局将初步形成,对于提高垃圾收运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生活垃圾收集机制不完善,大部分城市的垃圾处理费用仍由政府全额支付,市民作为生活垃圾的生产者,并未真正承担起“污染者付费”的责任。而大件垃圾、装修垃圾则按照“产生者付费”的原则,由终端处理设施集中处理,产生者承担清运费用。转运站就包括这类固体废物。由于付费主体不同,其商业模式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是投资项目成败的关键。在取得特许经营权时,应确定项目的服务边界,保证资源化产品的销售,形成商业闭环。从商业角度看,新建转运站通常采用特许经营和PPP模式(这里不讨论环卫领域特许经营的合规性),中标人负责转运站的建设和运营维护。对于现有中转站的升级改造,市场参与者可采用ROT、TOT等模式实施市场化改造,也可与前端清理或末端处理进行一体化运营。
中荷环保副总裁潘锋表示,未来传统生活垃圾中转站将向绿色集约化转型,探索地下式、半地埋式中转站,鼓励建设与周边建筑、环境协调的花园式、多功能、多样化中转站,鼓励同步建设大件垃圾、装修垃圾、园林垃圾处理设施。有条件的可以与再生资源分拣中心、公共卫生间、城管(爱心)站、环卫停车场等结合建设综合体,开辟垃圾分类教育科普基地专区。
目前,中转站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预计“十四五”期间,各地将快速推出大中型中转站建设、小型中转站改造升级等项目。在“垃圾分类”、“环卫一体化”时代,中转站可立足自身枢纽功能,创新多元化商业模式,实现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