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重庆特钢厂:追寻厂区学校的昨天和今天
据《重庆特钢年鉴》(1934-1985),二钢厂学校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建厂之初的1934年。其中“教育工作”一章足足有26页,本以为略知一二,但慢慢读完,还是被深深震撼了!从托儿所、幼儿园到小学、中学、中专、职业院校、电大,还有各种针对员工的文化素养和技术培训。“厂校结合、产学并举”的方针贯穿始终,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校友们,找到你的校门
完整还原二钢学校的历史并非易事,这篇短文虽然费了一番功夫,但也只能算是一段时光的掠影,粗糙之处还望读者见谅。
这天早上,我们三人虽然吃完早饭就出发了,但还是顶着烈日,好在第一站基本都是在树荫下行走,从光荣坡小区的台阶下去,就到了曾经的“第一花园”。
一园 (青苹果幼儿园)
青苹果幼儿园的前身是二钢的一个花园。
青苹果幼儿园门口
青苹果幼儿园教室和操场
青苹果幼儿园外墙
读书声、钢琴声、童声,陪伴光荣坡社区的居民走过了无数个春夏秋冬,很快,新的学年就要到来了,树上的鸟儿们,你们准备好了吗?
联光小学
联广小学校门
联光小学操场
2020年3月,联光小学迎来了八十周年校庆。这所小学是无数家庭几代人的家园,也是最早的工厂子弟小学。在那些战火纷飞的岁月里,由于保密的需要,校名取为“联光”,与“炼钢”二字谐音,颇具神秘感。“八十岁,硕果累累”,祝愿她在新的发展历程中,继续追求卓越,再创辉煌。据记载:
厂小学始建于1940年3月1日,为军政部军械处第十七小学,又名联光小学。解放后,1955年联光小学由厂划转沙坪坝区教育局。1956年至1957年,厂方委托联光小学办学。
荷花在阳光下显得格外红
联广小学篮球场
教学楼掩映在郁郁葱葱的绿树之中
从青苹果幼儿园外看联广小学及幼儿园
联广小学幼儿园背面
来自中环的学生可以从这里上楼梯到联光小学的侧门。
技工学校(重庆第二钢铁厂技工学校)
1958年6月,冶金部批准成立重庆第二钢铁厂技工学校,学制三年,招收外地高中毕业生,学校由重庆钢铁学院领导。1959年,学校由教育部直接领导。学校原址在中心湾,1960年迁至刘家坟,后又迁回中心湾附近的梁家园。
联广小学的侧门有一条小路,斜坡的一侧是学校的园丁楼。一直往前走再顺着台阶下去,路的右侧就可以看到重庆新东方烹饪学校。上课时间这里非常热闹。早上远远就能听到学校里雷鸣般的鼓声,不是庆祝晚会,而是学生们在鼓声中,有节奏地煎沙子。听到这响亮的声音,我常常会不自觉地跟着“咚~咚~咚咚咚~”的节拍走,这让我在爬楼梯的时候更有精神。
同样的校址,同样的校舍,更长的一段时间里,这所烹饪学校就坐落在著名的特钢厂技工学校里。技工学校曾是远近学生就读的首选,在这里学习两年后,就可以分配到厂里当技术工。女生学机修的比较多,男生的选择也多一些。很多人在这里学车、夹、铣、刨一门手艺,够学一辈子的。当年的师兄师姐们,还有多少人,现在还坐在体育场坝边一起喝茶呢?可以说,不少。
重庆新东方烹饪学校
技校旁边就是特钢厂党校,以前从这里进出的都是干部,现在应该都在享受退休生活了。
原党校门口
党校中专课堂,图片来自重庆特钢纪事报
团结坝幼儿园(第二幼儿园)
原团结坝幼儿园的大树
有谁还记得这棵高大的树吗?
它用了多长时间才长这么高?
多少年前,在它皇冠般的树荫下,嬉闹的童声回荡,飞鸟的身影闪现?
足球训练很艰苦,但我们表现很好。图片来自《重庆特钢报》。
团结坝社区目前的网格图仍显示其位置
几年前我们在幼儿园门前拍过照,透过长期关闭的大门,幼儿园里的游乐设施别有一番韵味。
原团结坝幼儿园旁道路
听说这里要拆了,六月的一天晚上,我们去寻找昆虫,路过这里的时候,我丈夫突然说:“哎呀!要拆了!”我顺着他的目光望去,看见一棵参天大树孤零零地矗立在一片漆黑的工地里。
特钢大酒店也被夷为平地,只剩下酒店的侧门矗立在路边,仿佛还没完工。这条路的尽头,一边是即将拆除的“总务处”(食堂前身),另一边是已经部分拆除的“湾湾大厦”。三面都是工地,车水马龙,尘土飞扬,嘈杂嘈杂。不禁感叹,是时候和过去告别了,祝愿这里的未来会更好,以此来补偿欢笑过后的长久沉默。
施工现场刚刚结束
刚刚拆除的工地原为特钢酒店
特钢酒店侧门
特钢湾大厦
湾湾大厦
湾湾大厦始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显然是因为当时独特的外观而得名,一直以来对员工业余教育培训、学业提高、技能培训、文化素养提升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图片来自《重庆特钢报》
湾湾大厦背后
2005年,劳工人事部门曾短暂搬迁至大楼旁边的宿舍楼处理破产善后事宜,直至大楼被拆除。
此刻,站在湾湾大厦的院内,一边是刚刚落成不久的石井坡街道办事处,一边是轻轨一号线缓缓驶过。轻轨后面新建的小区已陆续入住,更远的地方是刚刚泛滥的嘉陵江。工地如江水,昼夜不停歇。新建的主干道AZ1段将连接社区道路与滨江路。
石井坡街道办事处
1号线轻轨和新建筑
海湾之窗 海湾大厦
拆除之后,这棵大树还能保留下来吗?
施工现场堵塞了道路
湾湾大厦旁边,曾经有一所小房子
我爸说,山顶上有个托儿所,就在总务处一号轻轨线的方向,白天上班族会把年幼的孩子放在那儿。现在已经拆了,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因为年代太久远了。我记得当时那里有个小土坡,我孩子很小的时候,我们经常带他来这里看一号线来回跑,很好玩。
我们驱车离开这片错综复杂的电线电缆区,向元祖桥和工农坡驶去。
第四学校(现双碑小学)
70号工农坡
车开上一个坡后,沿途的风景有点意思:左边全是建筑工地,右边则是新装修的房子。双北小学是当年的四中,校门正对着一个外墙色彩斑斓的小区。虽然学校早已更名,但公交站还保留着这个名字。我爬上色彩斑斓的小区的台阶,顶着上午的灼热阳光,看不清楚校园。这时,一辆警车停在校门口,一名警察下车拍着校门的照片,大概是在做学前检查。曾在此就读的郭师傅回忆,四中的学生除了特钢厂的孩子外,还有附近蒋家园、陈家良生产队的农民子弟,他们都算是双北街道的孩子。
与四校相邻的冶金中学是一所“完全中学”,但大部分学生读完初中后,更愿意去技校读书。毕竟进工厂上班比守着家里薄薄的土地要靠谱。这也是厂矿周边、城乡结合部常见的历史演变过程。技校需要招生名额,而工厂子弟和社会招生的名额差别很大。即使是同班同学,对未来可能抱有相似的梦想,但稍有不慎,就可能走上不同的人生道路。
双北小学(原第四学校)
双北小学一瞥
双北小学教学楼一侧
就在几百米外,一片混乱的施工现场。我默默地问自己:为什么到处都是拆迁?到处都是灰尘和灰烬,现场一片狼藉。
工地
冶金中学(现重庆市第三十二中学高中部)
我们以为从这条路可以走到三十二中大门口,结果这条路被堵住了,一个好心的小伙子告诉我们,要从工地旁边的小路走到三十二中大门口,我们就折返了。
这是一条精心修建和装饰的石阶,路两边有防护栏,翠竹成林,还有各种颜色的彩绘石板。经过一段很长的下坡路,终于回到了路上。沿路往回走了一段,终于在一个路口看到了重庆三十二中高中部的招牌,也就是以前的冶金中学。
通往正门的道路
路边斜坡装饰
以前下雨的时候老提坎路会不会很滑?
道路标志
学校位于一个斜坡顶上,通往学校的斜坡仅能容下两辆对向行驶的汽车,一侧已经停满了整齐的汽车,只剩下一辆车可以通行的道路空间。
门前路
爸爸腿伤还没好,所以落后了。天气很热,我两步走到了校门口。学校看起来很新,崭新的砖红色,让我想起了二钢的老建筑。
重庆市第三十二中学
历史沿革:1972年,工厂成立重庆钢厂冶金中学,并将石井坡冶金中学并入,校址在原重庆钢厂冶金四校内。1975年,冶金中学更名为重庆钢厂一中;1980年6月,更名为重庆特殊钢厂中学。
冶金中学,图片来自重庆特钢纪事报
教学楼
正门
临近开学,小学生们三三两两地从校门走进校园,拖着行李箱,聚集在校园的各个角落。在我这个年纪,看到小学生,心里充满爱意;看到中学生,心里充满希望。
门口的桌椅
学校大门
太阳晒得我睁不开眼睛,停了一会儿,只好低着头往坡下走。爸爸在我面前大汗淋漓,浅棕色的T恤变成了深棕色。我买了两瓶冰红茶,一人一杯,迫不及待地拧开瓶盖,一口气喝光了。
青草坡小学
我们坐车去了青草坡,还没到半山腰,爸爸就说:“到了。”直到下车我才注意到,路边几级台阶上,一扇蓝色的工厂大门几乎被树木遮住了。其实我们爬青草坡的时候经常路过这个地方,不过如果不是特意来看的话,我可能永远都想不起它的存在。
双北机械厂蓝色大门
蓝色大门左侧的招牌上,用繁体字写着:重庆渝州冶金企业公司,下面是:双碑机械厂。这家工厂主要生产的单头煤气炉,早已退出历史舞台。废弃的厂房坐落在四季如春的绿草坡上,遮掩着它早先的身份:青草坡小学,又名一中。
双北机械厂门板
爸爸把我叫到前面,原来路边有一栋比墙还高的旧楼,是双北机械厂的厂房。
“好大呀!”我嘀咕道。
“嗯,我不知道里面是什么样子的,我从来没去过那里。”负责规划路线并全程开车的丈夫补充道。
我走上台阶,靠近紧闭的铁门,希望从缝隙中看到点什么。可惜,除了依稀可见的台阶,只有杂草。我对青草坡小学的观察就到此结束了。后来,父亲告诉我,在上世纪六十年代,荒废的岁月里,学生们其实很盼望大雨,因为一旦学校旁边的河沟涨水,淹没了桥,他们就不用上学了。
门内外都有台阶
双北机械厂墙
工厂
工厂
工厂
工厂
石井坡小学(第二学校)
炎热的天气让我们都沉默了,爸爸偶尔给我们介绍一下路上经过的地方,原来是二钢的某个车间。
我们从青草坡石粉厂的岔路口左转,经过马桑兰崖到达和平山,沿着蜿蜒的山路下山,来到大河沟。这条路对于我们来说是一条熟悉的散步路线,这里紧邻山体,爬山很自由。本来想去大河沟幼儿园旧址看看,但前两天听一个住在大河沟的朋友说,现在这里已经成了粑粑舞的场地,所以我们选择直接去石井坡小学。
石井坡小学正门
石井坡小学看上去很漂亮,墙面刷的是传统的砖红色,还没开学,所以很安静。石井坡小学也叫第二学校,主要招收坪山社区和石井坡社区的学生。大部分来渣滓洞的游客都会路过这里,周边的街道也成了热门的打卡点,以后会仔细看看。
校门口的石头上刻着“孝、礼、勤”四个字。
石井坡小学门外的“童话”
石井坡小学
恰门山幼儿园(五七幼儿园)
穿过212国道,从东华医院(原特钢医院)路口进入,沿路左转、右转,几百米就到了桥门山社区。
中港嘉鱼湾社区
我望着高楼大厦,想猜猜桥门山幼儿园在哪儿,可怎么也找不到。父亲站在街对面,指着一堵残垣断壁说:“这就是桥门山幼儿园旧址。”
幼儿园的地基已经被新主人接管,我走近石头,想起曾经在这里上学的母亲说过的话,她说她还清晰地记得:幼儿园的竹篱笆挡不住回家的欲望,爬出去也不难……吃饭用的青瓷碗上点缀着白色,敲起来发出乒乓声……
芝叶苗圃
最后一站,我们来到中央湾环岛,发现那条只剩下一小段的旧路,路边有一排店面,店面后面的平房和院子就是十八冶幼儿园。我听着爸爸和老公的回忆,看着熟悉的堤岸,努力在脑海中重构那个空间。大概的位置如图所示:
芝叶幼儿园的大致位置
街对面,永辉超市和社区商业街新近开业,上世纪六十年代,这里曾是冶金中学和特钢研究所旧址。
只有堡垒是古老的。
后记
特钢这片土地上处处都是叠加的时空,对于在这里生活了许久的人来说,工厂的兴衰、人生的起起落落早已融为一体,化作一颗颗沉寂已久的鹅卵石,期待着沿着新浇筑的柏油路,流向人生的下一个港湾。
拍完最后一张照片,我已经头晕目眩,饥肠辘辘,大脑几乎失去了思考的能力,就连几十步之外的那家面馆,对我来说,都显得那么遥远。
我们走进一家面馆,如果这家面馆的老板看上去眼熟,那你二三十年前肯定在球场上踢过球。他小声说,球场旁边那碗冰棍的味道,到现在也没变。
坐在空调面馆的凳子上,我们三个人热得只喘着气,点了一碗牛肉面,一碗冷粥面,一碗小面。
老板看着我脸上的痘痘问我:你的面要淡辣的还是要一般辣的?
我说:很辣。
牛肉面
冷面粥
小面条
一座城市、一块土地、一段辉煌的历史,只有与之朝夕相处的人,才会铭记。
一座城市、一片土地衰落的痛苦,只有亲身经历过的人,才能深刻铭记。
一座城市,一片土地,今天重生,大方地保留过去,坦荡地接受改变,焕发出动人的光彩!
后记:历史的无穷魅力就在于,过去发生的一切就像不再穿的旧衣服、旧贺卡、旧餐具,堆在密密麻麻的箱子底部,在不起眼的角落里蒙上灰尘。即使没有上锁,人们也不会记得打开它。但当一个顽皮的孩子在箱子里翻找,无意间打开了生锈的门,灰尘飞扬,记忆的光芒从缝隙中涌出。一时之间,分不清是闪亮的过往照亮了心,还是心中的光芒照亮了过往。享受着欣喜、激动、豁然开朗的复杂感受,我想,这就是所谓的“残缺的美”。
附图:来自重庆特钢纪事报
待续
漫步重庆特钢厂:讲述文体中心的前世今生
漫步重庆特钢厂:厂区苏式建筑,我最喜欢的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