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通胀削减法案》对中资电动汽车产业链海外布局的影响

日期: 2024-09-05 16:05:10|浏览: 165|编号: 93270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请自鉴内容实用性。

美国《通胀削减法案》对中资电动汽车产业链海外布局的影响

2. 中国动力电池产业链企业海外布局现状[2]

1. 上游:资源领域

对于上游材料厂商而言,该法案限制了核心金属矿产的来源及其在电池中的价值份额,且份额逐年上升。目前,锂离子电池中的锂、镍、锰、钴等核心矿产大多开采于澳大利亚、阿根廷、印尼、菲律宾、纳米比亚、南非等地区,来自美国的矿产供应占比极小。其次,在金属冶炼加工环节,中国占据70%以上的市场份额,美国占比不到5%。[3]

1.锂资源

数据显示,全球锂资源储量主要集中在被称为“锂三角”的玻利维亚、智利和阿根廷三国,占全球储量的56%。中国储量占全球5.6%,位居第六。从锂资源供给来源来看,主要有盐湖锂、锂矿和粘土矿开采。全球锂资源以盐湖锂为主,开发潜力巨大。盐湖锂主要集中在阿根廷、智利、美国和中国青藏地区。锂矿可分为锂辉石和锂云母。锂辉石主要集中在澳大利亚、加拿大、美国和津巴布韦。[4]

以下为中国代表性锂矿企业的海外锂矿布局:

赣锋锂业、天齐锂业、盛鑫锂能等为上游锂资源开发的龙头企业,在上一轮投资周期中其海外布局主要集中在澳洲、南美等盐湖锂资源丰富的地区,近年在津巴布韦、纳米比亚等非洲国家锂辉石矿资源的布局也逐渐加码,非洲或将成为下一个锂矿投资热点。

2. 镍资源

在各国镍矿资源分布中,印尼和澳大利亚是全球镍矿储量最多的国家,分别占全球镍矿储量的23%和22%。我国镍矿储量近280万吨,占全球镍矿储量的3%。但国内矿床大多储量少、品位低,开采难度大,开采成本高。总体来看,我国镍资源对外依存度较高。

目前格林美、华友钴业等中国企业在镍资源方面的投资布局集中在印尼,考虑到镍资源的天然分布及该法案的影响,未来上游镍资源的布局有可能向镍资源丰富的FTA国家(如澳大利亚)转移。

3. 钴资源

根据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的数据,全球已探明钴储量近760万吨,钴资源分布极不均匀,其中储量最丰富的是刚果民主共和国和澳大利亚,我国已探明钴储量约8万吨,仅占全球储量的1%。

目前受资源限制,钴矿企业的资源布局主要在非洲、印尼等国家和地区,北美及FTA国家钴资源并不丰富,相关企业不排除在技术层面有所突破,如推进无钴电池,以满足《法案》的产业布局要求。

(二)中游:动力电池关键材料

1. 正极材料

正极材料是锂离子电池四大核心材料之一,对电池性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目前市场上的正极材料主要有三元材料、磷酸铁锂、钴酸锂和锰酸锂材料。其中三元正极材料主要供应商有厦门钨业、格林美、杉杉股份、巴雷特、容百科技、当圣科技等公司。磷酸铁锂正极材料主要企业有湖南云能、德方纳米,钴酸锂和锰酸锂正极材料代表企业有湘潭电化。

近年来锂离子动力电池正极材料企业主要生产布局仍在国内,如厦门钨业布局钴酸锂、三元、磷酸铁锂产线,在国内拥有厦门、宁德、三明、雅安四大生产基地。但2020年以来,格林美、杉杉股份等企业也通过海外建厂、对外投资合作、利用海外资本市场等方式进行海外布局。

2. 负极材料

目前,我国锂电池负极材料行业龙头上市公司为璞泰来、杉杉控股,这两家上市公司锂电池负极材料业务营收均在20亿元以上,紧随其后的是中科电气、祥丰华。

上述负极材料龙头企业的产能建设目前仍主要集中在国内,如普泰莱的负极及石墨材料生产基地集中在国内四川、江西、内蒙古、山东等省份。

3. 隔膜

锂电池隔膜是一种多孔性薄膜,用于隔离正负极,防止正负极在电离反应时发生短路,但又不影响锂离子通过薄膜的通过,其性能和质量直接决定了电池的充放电效率、循环寿命、电池容量及安全性能。

国内市场电池隔膜龙头企业主要有恩杰股份、兴源材料、中材科技等,近年来恩杰股份等隔膜厂商通过海外资本市场、海外建厂等方式进行海外布局:

4. 电解质

电解液是锂离子电池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在电池的正负极之间传导电子,对锂离子电池的性能影响很大,是锂离子电池的“血液”,电解液的品质直接决定了锂电池的性能、寿命、安全性等,是锂电池领域非常重要的一个细分领域。

电解液领域中国领先企业包括天赐材料、新能源电池、江苏国泰、杉杉能源、比亚迪、国轩高科等上市公司。近年来,电解液厂商通过设立海外股权架构、海外建厂等方式积极拓展欧美等市场:

(三)下游:动力电池

据研究机构最新公布的数据,2022年全球电动汽车电池装机量达517.9GWh,同比增长71.8%。整体来看,装机量和市占率,中国企业在上升,韩系企业在下降。宁德时代位居第一,比亚迪跻身全球前三,中新航空、国轩高科、欣旺达、孚能科技等中国企业也跻身前十。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前十排名中,中国企业占据六席,发展势头良好。近年来,中国动力电池企业积极拓展海外市场,在欧美、东南亚等地区进行了广泛布局:

由于上游矿产资源属于资源型产业,资源分布具有其天然的地理属性,因此该法案的出台短期内对上游矿产资源企业的产业布局影响有限,但长期来看,为拓展北美市场,不排除下游整车企业向FTA国家或北美转移,产业的集群效应将反向传导至中游锂电池及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乃至上游矿产资源企业,可能对锂电池核心矿产、动力电池关键零部件、动力电池包乃至整车企业的全球供应链布局、矿产价格、电池成本及地缘政治等造成一定影响。

三、《法案》对中国动力电池产业链海外布局的影响:以日韩为例[5]

2021年8月,美国总统拜登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呼吁汽车制造商设定到2030年在美国生产的新车50%实现零排放的目标。迄今为止,2022年是从内燃机向电池电动汽车过渡的不平凡的一年。

随着近年来美国汽车行业逐渐开启电动化转型,车企纷纷认识到日韩等东亚企业在汽车电池产品领域的重要性,日韩电池企业也在北美进行广泛布局,服务于特斯拉、通用等下游整车厂。

从上表可以看出,在《法案》颁布之前,LG、三星等动力电池企业已与通用、特斯拉等美国本土汽车制造业建立了深度合作关系,利用双方优势互补,巩固各自作为电池供应商和电动汽车制造商的领先地位。

从结果来看,上述松下、LG等日韩电池企业在美国的布局,将在一定程度上受益于该法案。对于电动汽车厂商而言,采购此类在美国生产的动力电池,将使其获得更多的税收减免和补贴。对于尚未在美国实现本土化制造的中国动力电池产业链企业而言,假设该法案严格执行,若不能尽快在贸易协议国实现本土化,或将面临电池厂商更换上游原材料供应商的风险。中国电池材料厂商也可考虑借机拓展下游渠道,在与美国有贸易协议的国家建厂,扩大业务。

该法案或将在一定程度上加速美国电动汽车的普及,刺激动力电池的市场需求,但也对供应链和生产的本土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充分把握未来新的市场机遇,中外企业或将考虑相应调整产业链和生态布局,这将客观上推动全球范围内动力电池产业链的重构。

四、中资动力电池产业链企业应对措施

1.调整产业布局

虽然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势头强劲,但与特斯拉、丰田、大众等企业相比,动力电池企业出海尚处于初期阶段。《法案》的出台将对动力汽车行业的产业布局产生一定影响,这种影响可能由下游整车厂传导至中上游供应链企业,使得中上游企业相应调整布局,以贴近目标市场和下游用户。在关键矿产开采及收购方面,目前中国矿业企业重点关注澳大利亚、智利、阿根廷等南美国家以及津巴布韦、纳米比亚等非洲国家的锂资源,其中澳大利亚、智利为FTA国家,镍资源主要分布在印尼,钴矿开采则集中在刚果民主共和国、南非等非FTA国家。因此,中国动力电池产业链企业如果从市场和业务角度考虑拓展北美市场、供应北美,那么上游关键电池矿产的收购应该向北美国家以及与美国有自贸协定的国家倾斜,如澳大利亚、智利、韩国等,相应的加工、回收环节也应该向北美转移。

在电池组件及动力电池生产方面,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动力电池龙头企业近年来加速在欧洲的投资,通过设立海外股权架构、海外建厂等方式布局欧美等市场。受《法案》影响,考虑到下游整车厂商可能迁往FTA国家或北美开拓北美市场,产业集群效应将反向传导至中游锂电池及汽车组装厂商,中国动力电池及其供应链企业或将考虑加强在北美及FTA国家的电池组装及整车组装工厂基地的布局。如国轩高科已落户美国密歇根,宁德时代与美国福特汽车公司合资成立磷酸铁锂电池(LFP)工厂。

除了已经采取行动的中国企业外,由于法案的具体实施要求尚待确定,大众等整车企业仍在观望法案的具体实施效果和影响。整体来看,法案对动力电池产业链企业投资布局的长期影响尚需一段时间才能显现。

(二)利用境外资本市场

2022年2月11日,证监会发布《境内外证券交易所互联互通存托凭证业务监管规定》,A股上市公司掀起发行GDR赴欧上市热潮。数家新能源企业赴欧融资,齐聚瑞士证券交易所。具体情况可见下表(本表数据截至2023年2月28日):

截至2023年2月28日,已有8家新能源公司实现GDR上市,华友钴业、兴源材料等数十家新能源公司拟发行GDR并在上交所上市。从行业来看,发行GDR的动力电池公司主营业务包括上游钴、锂、镍原料开采及加工、锂盐、前驱体、正极材料、负极材料、隔膜、设备、锂电池等。上述公司在上交所募集的资金主要用于上述上市公司在欧洲建设电池工厂及配套产业,满足公司海外业务发展资金需求,推进国际化产业布局。

中国动力电池企业在走出去和在欧洲资本市场融资方面已经拥有较为丰富的经验,未来若拓展北美市场,也可考虑通过相应的资本市场渠道融资,优化公司股权结构扩大资金来源,提升品牌国际影响力,形成上中下游本土化的跨国公司。

(三)增强研发和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欧美、日韩企业利用技术先发优势,筑起锂离子电池核心专利高墙,试图阻断国内企业的自主创新发展。这些国外企业申请的专利大多为基础专利,国内企业在研发和生产上难以绕过。因此,国内锂电池材料企业若想突破国外技术专利丛林,还是要靠技术创新。

除了加强研发,动力电池产业链企业在海外布局中,也应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和合规使用意识。专利具有“地域性”,所谓地域性,是指专利权在空间上的限制。中国是《专利合作条约》(PCT)的缔约国,中国企业走出去应关注和利用《专利合作条约》,积极申请国际专利,寻求专利权的国际法律保护。同时,可以与行业合作伙伴进行专利交叉许可,实现共赢。

4.产业政策前瞻性判断

继美国颁布《降低通胀法案》后,欧盟于2023年3月颁布《关键原材料法案》,将延续欧洲电池联盟()、欧洲芯片法案的“成功”,推动在重点行业和领域实现“欧洲制造”。

2022年12月,欧盟与美国贸易与技术理事会在联合声明中表示,双方将探讨协调行动,推动供应链多元化,增强关键供应链的韧性。可以预见,未来欧盟或将在《关键原材料法案》的立法和法律实施过程中与美国协调行动,从而谋求对关键原材料全球供应链的主导地位。

中国企业在海外扩张时,应当对国际形势、东道国的法律和政策情况作出前瞻性判断,深入关注和分析地缘政治和国际政治博弈、区域产业政策动向等,确保投资的前瞻性,实现投资决策的效益最大化。

笔记:

[1] 主要矿产:铝、锰、钴、镍、锂、石墨等金属或稀有元素,共50种元素。

[2] 通过公司官方网站等公开渠道检索、整理相关公司海外项目信息。

[3]万创智库微信公众号《降通胀法案》系列研究报告②|深度解析美国IRA法案(下),2022.10.4

[4]万创智库微信公众号《降通胀法案》系列研究报告③|美国IRA法案利好我国锂电池产业发展》,2022年10月7日。

[5] 通过公司官方网站等公开渠道检索、整理相关公司海外项目信息。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浚耀商务生活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