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威尼斯商人》中的犹太人物塑造

日期: 2024-09-06 22:02:39|浏览: 35|编号: 93575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请自鉴内容实用性。

浅析《威尼斯商人》中的犹太人物塑造

浅析《威尼斯商人》中的犹太人人物塑造 摘要 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以鲜活的人物形象和尖锐的矛盾冲突再现了西方中世纪宗教社会中犹太人的边缘生存状态,反映了以夏洛克为代表的非犹太人对宗教歧视和不平等地位的反抗。作品凸显了犹太民族平等意识的觉醒和作者对犹太民族的深切同情和理解,体现了莎士比亚超越狭隘宗教意识的伟大人道主义情怀。 关键词:犹太歧视 平等意识 人道主义。 中图分类号:I106.3 文献标识码:A. 西方社会对犹太人的仇视与排斥可以说贯穿了整个西方文明史,而这种仇视的根源可以追溯到圣经传说中犹大的背叛。似乎从此以后,犹太人在西方社会,尤其是在虔诚的欧洲大陆,就被当成了虚伪、丑陋、背叛的象征。如果说早期的仇犹问题还是单纯的宗教问题,那么后来,甚至在二战时期,犹太人的种族仇恨问题已经发展成为更为复杂的宗教、民族,甚至人性问题。人们不能容忍自己的财产被“洋人”拿走,这是民族差异;而人们更不能容忍的是,这些“洋人”精明能干,轻轻松松就能捞到好处。有句老话说:“你过得比别人差,人家瞧不起你;你过得比别人好,人家羡慕你。”——“同胞”尚且如此,更何况是突如其来的“洋人”呢?——这就涉及到人性本质的问题了。犹太民族这个流浪而又智慧的民族的一切灾难和悲剧,都在于此,在于宗教,在于社会,在于人性,而不在于自身——如果一个人的罪恶和丑陋,可以归结为一个民族的罪恶和丑陋,那么,世界上有哪个民族敢说自己没有罪恶和丑陋呢?更何况,这个传说,这个流传已久、失传已久的《圣经》传说,真假难辨。无处可去的犹太人,流落到欧洲大陆的各个角落,艰难度日。

由于宗教迫害、信徒的仇视和排斥,犹太民族在被教会牢牢控制的中世纪欧洲找不到立足之地,只能用自己唯一的武器——智慧反击社会,同时又努力为自己寻找一个狭小的生存空间。这就是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中所反映的犹太人的生存状态——用智慧和冷漠武装自己,满怀怨恨地生活在宗教社会的边缘。当犹太商人夏洛克在《威尼斯商人》第一幕第三场首次登场时,整个犹太民族内心压抑已久的怨恨和痛苦便一泻而出。他向安东尼奥痛诉:“你骂我是异教徒,是杀人的狗,还朝我的犹太长袍吐口水,只因为我用自己的钱赚了一点利息。”并尖锐而痛苦地指出:“容忍迫害是我们民族的本性。”接着他提出了著名的赔偿要求——如果不能按时还钱,安东尼奥的一磅肉将用来抵债。这生动地刻画了一个饱受压迫、尝尽苦头、因而心怀仇恨、精明机灵的犹太商人形象。我们不得不承认,他的机灵、他的仇恨,甚至他的冷酷无情,都是人性本能的体现。全剧最精彩的场面,莫过于第三幕第一场夏洛克的长篇独白。当别人劝他不要对那一磅无用的肉索求太多时,他压抑已久的感情盒子打开了。他坦言,自己这么做,只是为了“发泄这份愤怒”。他说,安东尼奥百般羞辱、嘲讽、攻击、破坏,“只因为我是犹太人”。

他激烈地呐喊反抗:“犹太人不是有眼睛吗?犹太人不是有五官四肢,没有知觉,没有感情,没有血脉吗?”这是莎士比亚所有文本中最激动人心、最动人的一段话!莎士比亚借着夏洛克之口,举起双臂,为所有生活在压迫之下的犹太人呐喊,声震天动地。这已经突破了作者在前文中表达的单纯的同情,上升到了为之呐喊、为之歌颂反抗的境界。这确实可以算是莎士比亚人道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而尤为可贵的是,这些话中,明显地流露出一种“要求平等”的精神。文中反复的呐喊,都是为了表明犹太人和基督徒是同样的人,他们也有血脉、有肉体、有生命、有精神,被打击时会受伤,被迫害时会反抗——和基督徒一样。但他们所生活的社会,为什么不能像对待基督徒一样平等对待犹太人呢?然而,作为“外来者”的少数,犹太民族是弱小的,他们的声音是微不足道的,即使他们说出的每句话都是用鲜血写成的,每一句都是泪水打湿的声音,也无法扭转他们被社会压迫的悲惨命运。被基督教思想牢牢控制的中世纪欧洲,根本不会承认犹太人所追求的“平等”,他们的仇恨和厌恶是根深蒂固的,他们不加区别地把犹太人看作丑恶的化身,把欺负犹太人看作是天意,是理所当然。如此根深蒂固的宗教偏见,让他们对犹太民族所遭受的巨大苦难视而不见。剧中,不仅安东尼奥对夏洛克的各种卑鄙行为,以及基督徒对夏洛克的肆意侮辱可以说明这一点,就连夏洛克的亲生女儿杰西卡,也羞于见父亲,羞于见犹太血统,“羞于做父亲的女儿”。

她甚至认为洛伦佐与她的婚姻和皈依基督教“拯救”了她,使她成为了一个“高尚”的人。不得不说,杰西卡是这个充满仇恨和偏见的社会的牺牲品。在经历了辛酸和目睹了犹太人的不堪处境后,这个年轻娇弱的姑娘自然无法忍受一生被排斥、被仇视的悲惨命运。为了获得社会的尊重,她只能抛弃自己的民族,抛弃自己的信仰。杰西卡的悲剧是社会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更是人类的悲剧!我们再来看第二幕第六场中一句非常有深意的话,葛莱西安诺称赞杰西卡说:“我以我的头巾发誓,她是一个基督徒,而不是犹太人。”——多么可笑又讽刺的一句话。耶稣说“众生平等”,那么犹太人和基督徒有什么区别呢?为什么只有善良、值得赞美的人才能成为基督徒,而犹太人就不能成为基督徒?这些虔诚的基督徒身上的“爱与平等”精神去哪了?全剧最令人发指的,莫过于那场著名的法庭对峙。当基督徒们个个冠冕堂皇、大义凛然,批评夏洛克冷酷无情,甚至惨无人道的时候,他们有没有想过,这是谁的错?是谁造成了夏洛克此时的冷酷无情?是谁起到了杀鸡儆猴的作用?然而,这就是现实,残酷的社会现实。因此,夏洛克败诉了;因此,夏洛克遭到了无情的嘲讽,财产被残忍地夺走了。莎士比亚知道自己的声音终究是会消失的。因此,他只能安排基督徒的胜利;他只能同情犹太人的艰难处境,却无法预测他们的胜利;他只能批评他们的尖酸刻薄和狡猾,却看不到他们美好的品质。

宗教社会需要他的妥协,他必须向宗教社会妥协。因此,在我看来,在犹太民族问题上,另一位英国作家司各特应该更值得人们赞赏和尊敬。这位浪漫主义的先驱在他的人文情怀中展现了动人的一面,他的代表作《艾芬豪》为我们塑造了一个美丽动人的犹太女孩——丽贝卡。和意大利一样,英国的犹太人也是被仇视和蔑视的对象。犹太女孩丽贝卡的父亲只能靠放贷发财致富。但这位可爱的犹太女孩从未因自己的种族和信仰而感到羞耻和沮丧。虽然她的美貌让许多诺曼和撒克逊贵族垂涎不已,但她从未想过要依靠一个基督教贵族丈夫来“拯救”自己。这位受人尊敬的犹太女孩在那个充满鄙视和偏见的社会中的生活态度只能用“不卑不亢”来形容。她带着信仰和尊严活着,从未屈服于不平等的目光。当无耻的诺曼贵族波亚吉尔伯绑架她,强迫她就范时,她保持冷静,据理力争,当她看到自己的努力无望时,她意志坚决,宁死也不被欺负。而当丽贝卡被愤怒的诺曼贵族诬告犯有女巫审判罪时,审判前的情景,让所有人都为这个犹太女孩的端庄沉稳的风度所折服。如果说她对待一些无耻、荒淫无耻的诺曼贵族,是堂堂正正,展现出强烈的民族自尊心,那么,在对待正直却命运多舛的主人公艾芬豪时,她则展现出极其美丽的善良与良善。

当艾芬豪受伤时,她毅然出手相救,甚至在她陷入困境时,依然悉心照顾身负重伤的艾芬豪,直到他平安无事。丽贝卡对艾芬豪高尚英勇的骑士精神怀有敬意和钦佩,无疑也对他心生敬佩。然而,当她得知艾芬豪深爱着他的青梅竹马、撒克逊贵族少女罗文娜时,她悄然离开英国,和本国许多妇女一样,从事救伤济贫的慈善工作。作为一名犹太女孩,丽贝卡集智慧、尊严、善良和勇气于一身。当时那些被认为是贵族的诺曼贵族们,荒淫奢靡,阴险毒辣,与这个他们所鄙视、瞧不起的犹太人相比,又怎么能比呢?我想,这个犹太女孩的形象,体现了斯科特对犹太民族最深切的同情和最真挚的赞美。她的平等意识和人文精神让她比书中其他任何人物,甚至艾芬豪本人都更加光辉。就西方社会对犹太人的平等意识而言,如果说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是第一个点燃火苗的人,那么斯科特的《艾芬豪》则是点燃了火炬。我们剩下的问题是如何将这束明亮的火炬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参考文献: [1][英]莎士比亚,朱生豪译:《莎士比亚经典著作:威尼斯商人》,甘肃文化出版社,1982年1月 [2][英]斯科特,周咪咪译:《艾芬豪》,广东人民出版社,1982年10月 [3]李江:《威尼斯商人与中世纪西欧犹太人问题》,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1月 [4]王新春:《威尼斯商人中悲剧人物夏洛克探析》,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2月 作者简介:于真真,女,1988年出生,辽宁朝阳人,河南大学文学院2007级本科生,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浚耀商务生活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