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金融硕士考研知识点:货币需求理论
货币需求理论
1. 传统货币数量论
传统货币数量论最早兴起于17世纪,当时还未形成完整系统的论述,而是散布在众多学者的讨论中。其主要含义是货币本身没有内在价值,对经济没有实质性影响,因此物价水平的变动由货币数量决定。传统货币数量论在20世纪30年代达到顶峰,采用数学表达形式,其中影响最大的是费雪的现金交易数量论和以马歇尔、庇古为代表的剑桥学派的现金余额数量论。
1. 费雪的现金交易数量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欧文·费雪在1911年出版的《货币购买力》一书中,对传统的货币数量论作了系统而清晰的阐述。费雪十分重视货币的交易媒介功能,认为货币用于交换商品和服务,满足人们的欲望,货币最终要用于购买。因此,在一定时期内,社会所支出的货币量必须等于商品和服务交易量的货币总价值。费雪据此提出了著名的数量方程:MV=PT,其中M表示货币量,V表示货币流通速度,P表示价格水平,T表示交易总量。费雪分析认为,V是由制度因素决定的,而制度因素变化缓慢,因此可以看作是一个常数。T与产出水平保持一定的比例,一般比较稳定。因此,费雪认为,在短期内,货币与价格之间存在如下函数关系:M/P=a,其中a=T/V。交易方程虽然主要表述的是M决定P,但是当P被看作一个给定的价格水平时,交易方程就变成了货币需求的函数:M=1/V&。这个公式表明,在给定的价格水平上,总交易量和所需名义货币量存在一定的比例关系,这个比例就是1/V。
2.剑桥学派的现金余额数量理论
以马歇尔、庇古为代表的剑桥学派以微观经济学的一般需求理论为基础,研究了货币需求问题。庇古认为,行为人持有货币,在任何时候,都能够满足行为人的交易需求(即交易动机),因此,可以根据行为人效用最大化原则,推导出货币需求。由于交易水平与收入水平之间存在稳定的比例关系,因此货币需求应该与收入水平呈正相关。此外,剑桥学派认为,由于货币还具有储值功能,持有货币会有一定的机会成本,因此货币需求应该与利率水平呈负相关。剑桥学派认为,在短期内,如果其他条件不变(特别是利率保持稳定),则有如下货币需求方程:Md=k&,式中,Md表示货币需求,k为常数,P表示价格水平,Y表示总收入,PY表示名义总收入。剑桥方程表明,实际货币需求由实际收入水平决定,并与实际收入水平同比例变动。
3. 费希尔与剑桥学派的比较
费雪与剑桥古典经济学家都发展了古典货币需求理论,他们的货币需求公式的数学意义基本相同,但在很多地方还是有很大区别的:①费雪重视货币的媒介功能,认为货币是为了交换的便利:剑桥学派强调货币作为价值储存手段的功能,认为交换不仅需要货币,持有货币也是持有资产的一种形式。②与费雪不同,剑桥学派用收入Y代替交易量T,用个体货币需求与收入之比K代替货币流通速度。由于剑桥学派以个体货币需求作为考虑的出发点,其自变量当然是收入,而不是社会交易量,相应地必须有一个新的系数K来代替V。②费雪重视影响交易的金融、经济制度等因素,而剑桥学派重视持有货币的成本与持有货币的满足感之间的比较,重视预期、收益等不确定因素。 ④ 费雪没有明确区分名义货币需求和实际货币需求,因此交易次数、交易量和价格水平都会影响货币需求,而剑桥学派的货币需求是实际货币需求,不受价格水平的影响。价格变动只能影响名义货币需求。显然,费雪与剑桥学派的侧重点不同,费雪主要从整个宏观经济的角度考察货币量与整个经济体最终产品总量和劳动支出之间的关系,而剑桥学派则关注个体的货币持有需求,重视微观主体的行为。
剑桥学派的现金余额数量理论相较于费雪的现金交易数量理论,是货币需求理论的一大进步。尽管二者的理论方程中的K和V在数学上是反比关系,但在经济学上却具有因果关系,货币的停留时间决定了货币的流通速度。从这个意义上讲,货币的流通速度只是描述了货币流通中的现象,而对K的研究则进入了对决定这种现象的原因的探讨。后来,凯恩斯和弗里德曼的研究又在这个方向上进一步发展。因此,剑桥学派的现金余额数量理论比费雪的现金交易数量理论具有更新的意义。
2.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
1.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理论
凯恩斯的经济理论诞生于20世纪20、3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大萧条的背景下,他强调经济的长期性和就业不足。凯恩斯在1936年出版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关于货币需求的流动性偏好理论。凯恩斯把行动者对货币的需求称为流动性偏好。他认为,流动性偏好的形成是由于以下三个动机:(1)交易动机。指人们持有货币用于日常交易。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是剑桥传统的延续,因为费雪和剑桥学派的理论都假设,个人持有货币的动机是因为货币具有交换媒介的功能,可以用来完成日常交易。凯恩斯进一步指出,货币的交易需求主要由人们的交易水平决定,而交易水平与收入成正比。(2)预防性动机。又称预防性动机。指为预防意外情况而持有货币的愿望。这主要是由于未来收入和支出的不确定性,为防止未来收入减少或支出增加等意外变化,保留一部分货币作为预防措施。凯恩斯认为,人们愿意持有的预防性货币余额,主要取决于他们对未来交易水平的预期,使得预防性货币需求与收入成正比。(3)投机动机。指为投机而持有货币的意愿。其原因是人们认为自己对未来的看法比市场上一般人的看法要好,想从中获利,所以愿意持有货币进行投机。这是凯恩斯不同于古典学派、用标准化方法进行的分析。
他所建立的函数方程也是他对货币需求理论发展的重大贡献。投机性货币需求取决于三个因素,即现行市场利率、投机者正常利率水平的目标值、投机者对利率走势的预期。第三个因素又取决于前两个因素,所以投机性货币需求实际上取决于现行市场利率水平与投机者正常利率目标之间的差值。从一般分析看,如果现行市场利率水平较低,那么预期利率上升的投机者就较多,从而以货币形式持有财富的投机者也较多,投机性货币需求也就较大,反之亦然。因此,投机性货币需求是现行利率水平的减函数。综上所述,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函数为:
M = M1 + M2 = L1 (右) + L2 (左)
式中,M1表示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引起的货币需求,是Y的函数。M2表示投机动机引起的货币需求,是r的函数。L为“流动性偏好”函数的代号。货币的流动性最强,因此流动性偏好函数等价于货币需求函数。
值得注意的是,凯恩斯提出,当利率降到某个低点时,货币需求会变得无限大,这时候就没人愿意持有债券或者其他资产,大家只愿意持有货币,这就是著名的“流动性陷阱”。如图所示,当利率降到ro时,货币需求曲线就变成一条与横轴平行的直线,在这条直线上,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就变得无限大。
2.鲍默和托宾的后凯恩斯主义现金管理模型
后凯恩斯学派的鲍莫和托宾最早用数学公式正式表达了货币交易需求的利率弹性和规模经济特征,这一理论被称为“鲍莫—托宾模型”。它分析了持有现金的利弊。持有现金的好处是可以省去来回银行的时间和麻烦,坏处则是银行利息的损失。他们发现,人们平均持有的现金量与去银行取现金的频率有关。假如一个人一年需要花Y元,如果他只去银行一次,那么他在年初从银行取Y元,然后随着他不断消费,他持有的现金量就会逐渐减少,到年底达到零。这样,他一年平均持有的现金量为Y/2。如果这个人一年去银行N次,每次只需要取Y/N元,那么他平均持有的现金量为Y/2N元。 Baumo和Tobin注意到,人们在管理现金时,会承担两个成本:一个是放弃的银行利息,等于iY/(2N);另一个是来回银行所花费的时间和麻烦,我们称之为交易成本。假设每次去银行所花费的麻烦和时间相当于损失F元,并且这个损失是一个常数,则交易成本等于FN。总成本相当于利息损失与交易成本之和:C=iY/(2N)+FN。这两个成本是权衡的。如果货币持有者去银行取钱的次数越多,他承担的交易成本就越高,利息损失就越小。如果货币持有者去银行取钱的次数越少,他损失的利息就越多,但节省的交易成本就越多。在货币持有者选择合适的次数N使总成本最小之后,最优的去银行次数为:因此,最优的平均现金持有量为:
N 3 = (iY/ 2F)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