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很多人害怕蛇?
这是人类的一种自我保护行为,从我们认识蛇开始,就知道蛇是危险的动物,因为蛇会给人造成致命的伤害,所以潜意识里会形成防御机制,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表现,有的会逃跑,有的会尖叫,有的会不知所措,大多数人都害怕蛇,如果想摆脱这种心理,就要多了解蛇,见得越多,就越不害怕!
科学家发现恐惧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习得的
外界曾充满过凶恶的野兽,在人类大脑成型的史前时代,有吐唾沫的蛇、咆哮的野兽、盘旋的飞鸟,还有各种自然威胁。本能逃离危险的人幸存了下来,而三思而后行的人活不了多久(那条蛇也许不会咬人,但它为什么会蜷缩成那样?),他们的基因也不会被传递下去。因此,通过自然选择,这种对危险的恐惧反应可能早就在灵长类动物的大脑中确立了。然而,实验表明,在实验室中长大的、因此从未在野外见过蛇的猴子对蛇没有恐惧,灵长类动物的婴儿可以毫无顾忌地躺在 3.5 米长的蟒蛇怀里。那么,对蛇的恐惧是天生的还是后天习得的?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的研究人员在 20 世纪 80 年代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将实验室饲养的猴子与野生猴子进行了比较。实验室饲养的猴子最初并不害怕蛇,但在观看视频和真正的野生猴子表现出对蛇的恐惧后,它们开始表现出对蛇的恐惧。当研究人员操纵视频,让野生猴子表现出害怕花朵的样子时,观看视频的实验室猴子并没有效仿。看来,灵长类动物的大脑中确实存在一种天生的倾向,即害怕可能伤害它们的自然现象,但不会学会害怕对我们无害的东西。不过,这种倾向需要社会经验才能触发。就像实验室猴子可以从其他猴子那里学会害怕蛇一样,这个婴儿在观察其他人类后,也可能学会害怕蛇。
在最近的研究中,科学家将恐惧的神经通路追溯到大脑情绪系统中一个叫做杏仁核的小杏仁状结构。当检测到危险时,杏仁核似乎会以两种方式将这种感官知觉转化为行动。
我们的大脑皮层不断接收来自眼睛、耳朵和其他感官的信息。处理信息的第一条路径是,大脑皮层高级区域向杏仁核发送大量详细、复杂的信息,杏仁核会优先处理引发恐惧或其他情绪的刺激,而忽略不太紧急的信息。如果你在开车时听收音机上的新闻,前面的车司机踩了刹车,你的注意力很快就会离开新闻报道,并发出信号让你把脚移到刹车踏板上。第二条更快的路径完全绕过大脑皮层,通过较低的皮层区域将未经处理的感觉信息直接发送到杏仁核。如果你前面的车突然停下来,这条较低级别的路径会提示你猛踩刹车——甚至在信息到达皮层和你意识到自己的动作之前。而节省下来的那几毫秒可能足以让你免于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