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清农村趣闻:贵州农民真牛B,抓头老虎能耕地,竟然比牛更好使

日期: 2024-09-16 23:01:09|浏览: 48|编号: 95939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请自鉴内容实用性。

前清农村趣闻:贵州农民真牛B,抓头老虎能耕地,竟然比牛更好使

最近看了一本书,叫《青白泪超农商泪》,里面讲的是贵州一个农民把山里的野虎变成家养的老虎,训练它当做耕田的动物,刚开始觉得很玄乎,很假。

记得小时候,我家养了一头母黄牛,那时候它每年都会生一头小牛犊,等到小牛犊一岁左右的时候,爸爸告诉我,小牛犊的牙齿已经长齐了,是时候教它犁地了。于是,我和爸爸把小牛犊牵到家附近的花生地里,教它犁地。刚学会犁地的小牛犊不能先去水田,只能到没有水的旱地里学。

当把犁和肩上的轭架在小牛肩上时,它就拼命地跳起来,不停地摇头,想挣脱铁链轭,用四蹄在地上刨地,以表示它对被要求干活的强烈抗议。这时,父亲就会大声地对它吼叫,拿起手中的竹鞭,在小牛背上抽打,直到它停下来,不挣脱轭为止。轭和犁都套在小牛身上后,小牛就会被犁架住,指挥着去地里犁地。它用力一推,感觉重量不轻,就开始后退,又跳起来。这时,父亲就会先对它吼叫,然后抓住它的头抽打它,它就会开始乖乖地向前走。但当它走到田头,正要转身时,小牛又开始反抗了。你用绳子把它往左拉,它却往右歪,想逃走。爸爸又使出老招,又喊又打。大概两三天的时间,爸爸就不停地朝上面三个重点喊又打。最后它终于到田里,乖乖地耕地了。小牛学会耕地,先是旱地,然后是浅浅的大水田,然后是弯道多的小田,最后是深田。

我觉得要训练一头像牛一样老实听话的家畜去犁地,是需要花费很大力气的,要让它犁出一块像样的地,几乎要花上一个月的时间。

《清百类朝农商类》记载得很清楚,正史也有记载,我不得不相信。因此,我想起了小时候教小牛耕地,感觉好难。教老虎耕地,比登天还难。

据说,农夫先在山里抓了一只小老虎,绑住它的脚,然后把它关在笼子里,改变它的饮食。老虎是食物链顶端的食肉动物,农夫每天给它们喂谷物。起初老虎不习惯,拒绝进食。但过了一段时间,它真的饿了,没有办法,它不能饿死,所以它什么都吃。久而久之,它就成了吃素的和尚。

这时农民需要它犁田,就必须把老虎身上不利于耕作的装备去掉。从战斗力上来说,这就意味着交出枪,却不至于被打死。老虎的主要武器就是锋利的牙齿和爪子,于是他们用锤子敲掉它锋利的牙齿,用剪刀剪掉它的爪子,让它身上的装备不再具有攻击性,让老虎的爪子和牛蹄子没有区别,“弄得跟牛蹄子一样平”。更重要的是,把老虎身上适合捕食的部分全部去掉,让它和牛没有太大的区别。

卸下攻击装备的山王继续被关在笼子里,继续用煮熟的谷物和米饭喂养。此时的他还没有完全改变饮食结构,当然吃不饱。农夫特意在此时将他从笼子里放了出来。让老虎回山里应该是件开心的事,可惜的是,王者风采还在,却失去了锋利的牙齿和钢爪,山里的兔子、鹿狍子、山羊之类的东西他吃不下去了,没牙就咬,没爪就撕,只能干瞪着眼看着美味佳肴。真可谓“时不我待,马不走,老虎又能如何呢?”在山里转悠了几天,山王的形象还在,武功却全毁了,就像以前宫里的太监一样,让三千美女饱眼福了。无奈之下,老虎只好回到农夫家,靠蔬菜和白米为生。

既然你要靠我回来,那你就要像我现在的老板一样,要想从我这里拿到钱,就得听话,听我的安排。所以,一开始,如果我不给它吃的,老虎就得摇尾巴求饶。于是我给它脖子上绑了根绳子,给它喂了点吃的,给它起名叫“虎牛”,我叫它就给它吃的。老虎知道这样叫就是在叫,而且有好处,所以它就格外听话。通过用食物训练,老虎慢慢地像牛一样掌握了人的命令,因为只有听从人的命令,才能得到美味的食物。

这样一来,就跟小时候训练小牛耕田一样,它们听得懂主人叫它们前进、左转、右转、停止等,“于是就把犁套在它们身上,让它们练习犁地”。老虎试犁田的时候,农民们发现它比牛还厉害,它不像牛那样懒惰,反而有牛的优点。王者犁田,一点也不夸张,比牛大哥厉害多了,“而且力气大,劲儿足”。它力气大,精力旺盛,气势比牛还要猛,眨眼间就能犁完一亩地,比现在的拖拉机还要快,真是牛逼。

自从农夫把老虎变成牛来犁田之后,农场的效益大大提高,他的生活质量自然也像芝麻开花一样一天天提高。每天傍晚下班回家,他和虎王、牛羊并肩而行,肩上扛着农具和家当,夕阳西下,大家生活得和睦融洽。可以说,家里有个虎王犁田,对一个农夫来说,是一件真正的乐事。从此以后,每逢过年过节,别人家门上的对联都写着“六畜兴隆”,他家却只改成了“七畜兴隆”,一时之间成了当地的一个传说。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浚耀商务生活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