狨猴养殖 一只猴子卖十几万,科学家到底拿猴子做些什么实验?
人们最熟悉的小鼠经常被用于生命科学实验,因为它们和人类一样是哺乳动物,而且它们的大部分器官与人类相似。同时它们体积小,易于进行实验操作,可以更方便地模拟人体疾病和疾病。生化和生理特性。
但它并不完美,因为小鼠和人类之间仍然存在很多差异:
例如,小鼠的大脑极小,缺乏脑沟,无法探索许多复杂的认知相关研究;
同时,小鼠的生殖过程也与人类有很大不同。生殖发育过程周期也较短(只有十几天),无法揭示人类生殖的许多复杂问题;
此外,免疫系统的许多细节功能,例如细胞免疫的受体或体液免疫的抗体,在小鼠和人类之间往往有很大不同......
从左到右分别是人类、猕猴和小鼠的大脑结构和冠状脑部分。可见,小鼠大脑较小,复杂度较低,因此很难研究一些高级认知功能 |资料来源:Grey DT, CA. 2019。
相比之下,非人类灵长类动物(非人类灵长类动物,包括猴子、猿等灵长类动物)与人类的亲缘关系更为密切,因此上述类型的研究往往都是利用它们来进行的。但它们也有问题:猴子的繁殖周期往往较长(3-4年,小鼠为3个月),它们的饲养需要更多的食物、空间和成本。这就是为什么大多数科学家(出于经济因素的考虑),最好选择小鼠进行实验。
猴子是目前与人类最相似的实验生物
然而,要说与人类血缘关系最近的,其实不是猴子,而是黑猩猩。
上个世纪,许多神经学和临床研究都使用了黑猩猩,再加上 20 世纪 90 年代 HIV 的发现和研究热潮(人类病毒学研究一直与猴子和猩猩、艾滋病和猩猩、COVID-19 和猩猩)联系在一起。猴子),1996年,美国实验室里有1500只黑猩猩。
随着动物保护意识的提高,以及黑猩猩的行为认知与人类高度相似,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和动物福利组织开始反对利用黑猩猩进行临床实验研究,对黑猩猩的侵入性研究逐渐开始被淘汰了。 。
因此,猴子成为研究人类相关问题的最佳模式生物。
科学界对黑猩猩与人类相似性的认识导致禁止对黑猩猩进行侵入性实验研究(允许观察行为等非侵入性实验)。
实验猴的饲养历史悠久
因此,正是实验的需要促进了实验猴的繁育。
虽然我们可能听说过金丝猴、长尾猴等不同种类的猴子,但考虑到很多猴子都是珍贵的保护动物,所以实验猴主要只有三种:猕猴、食蟹猴和狨猴。
从左到右分别是猕猴、食蟹猴和狨猴。前两者体型相似,分布于亚洲、非洲和欧洲,都是与人类较为接近的旧世界猴类;后者体型较小,是分布于美洲大陆的新世界猴,但与人类的关系更为密切。远的
早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就开始从国外进口大量猕猴和食蟹猴进行实验(随着猕猴数量的减少,保护水平未处于危险状态的食蟹猴成为主要实验猴),并逐渐开始建立养殖场。中心,几十年的饲养和投资也让美国成为当今实验猴实验最成熟的国家之一。
但在实验猴研究方面,中国已不再落后,甚至处于领先地位。
早在1959年,新成立的昆明动物研究所就建立了灵长类动物驯化繁育中心,进行科学研究和实验研究。如今,云南、广西、广东、江苏等地都设有实验猴研究中心。加上大大小小的私人猴场,中国的实验猴数量已达数十万只,十多年来一直从美国进口。最大的实验猴来源(占每年美国进口猴子的2/3)。
但由于这两年的疫情,我国暂停了实验猴的进出口,以避免动物传播引发的新冠病毒疫情。
《》杂志2016年报道:《猴国》——中国将自己定位为灵长类研究的领导者|资料来源:D.2016。
实验猴研究已取得丰硕成果
那么我们用实验猴子取得了什么成果呢?
我们回想一下刚才提到的那些很难用小鼠研究的问题,比如与神经认知相关的问题。人类的很多神经疾病都很难在小鼠身上重现:自闭症、精神分裂症、阿尔茨海默病(老年病痴呆)、帕金森病、抑郁症等。如果我们诱导或基因编辑实验猴,就可以建立此类疾病的动物模型来研究这些复杂的人类精神疾病。
中国科学家构建人类自闭症转基因猕猴模型 |资料来源:胡新田,等。 2016年。
此外,还有生殖发育方面的研究。由于人类的“14天道德准则”——体外胚胎培养不能超过14天——许多早期发育问题很难研究。因此,研究人员开发了人类和食蟹猴胚胎嵌合体,以探索早期人类器官发育。
中国科学家参与的人猴嵌合体研究综述|资料来源:Tan T 等人。细胞。
当然,实验猴子最常见的用例是 COVID-19 流行病。
由于新药、疫苗的研发在正式临床试验前需要通过动物实验来确保毒性和功效,因此免疫系统与人类更为相似的实验猴成为了最好的实验对象。这也是目前实验猴价格不断上涨的原因之一。
而且,像新冠病毒和艾滋病毒一样,小鼠的感染率可能不高,往往需要额外的基因编辑操作来构建适合这些疾病的动物模型。相比之下,可以直接使用的实验猴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
除了基因编辑小鼠和非人类灵长类动物外,仓鼠和雪貂也是可以感染新冠病毒的实验动物 |资料来源:Bi Z 等人。 2021 年。
研究人员应该更关心的是:我们真的需要使用猴子吗?
虽然中国是实验猴的主要饲养国,但在野外,猕猴被列为二级保护动物。目前有实验猴,且只能来自人工饲养;食蟹猴在中国并没有分布,往往依赖从东南亚进口——也就是说,实验猴在中国也是稀缺资源。
相比之下,现在可以替代实验猴的方法越来越多:比如刚才提到的基因编辑小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小鼠的神经、生殖、免疫和人类差异问题;由人体细胞培养出来的类脑组织也极大地推动了神经科学研究的进展……
当科研人员真正考虑使用实验猴时,首先要问自己几个问题:这个实验有必要使用实验猴吗?使用量可以减少吗?可以用细胞实验或者其他非动物实验来代替吗?实验中应该如何善待动物,提高动物福利?
为了提高动物福利,实验猴的饲养环境往往还考虑游乐设施、宽敞的空间和充分的社交交往。
实验猴无疑是现有科学医学研究的重要资源。随着临床研究的增加,暂时的价格上涨是不可避免的。
但最根本的问题仍然是如何以最合适、最有效的方式利用实验猴进行实验研究,以及如何最大限度地关注动物伦理问题,提高对这些实验动物的理解和尊重。
参考
万晓彤. 1995-2015年我国灵长类实验养殖业综合评价[D].东北林业大学,2018。
。 ——数据显示欧盟态度强硬。 2020.
Gray DT,C A. in into Age-in 和 [J]. , 2019, 116(52): 26247-26254.
金南。黑猩猩:退休了,永不停歇——美国用于研究的非人类灵长类动物的命运令人担忧。中国科学杂志. 2017年。
D.[J]. , 2016, 532(7599): 300-302.
胡心田,邱子龙,顾勇,等。非人灵长类动物模型[J].中国科学院学报, 2016, 31(7): 773-782.
谭 T,吴 J,Si C,等。人类干细胞体外培养[J].细胞, 2021, 184(8): 2020-2032。 e14。
毕Z,洪文,杨J,等。 SARS-CoV-2 和 [J]. , 2021, 2(4): 548-568。
谭涛,季伟志.灵长类生物医学前沿探索的伦理思考[J].科学与社会,2021,11(4):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