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工分离”卷到极致:改色膜低至399元,贴膜店沦为“打工人”?

日期: 2024-06-19 08:07:27|浏览: 70|编号: 74898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请自鉴内容实用性。

“货工分离”卷到极致:改色膜低至399元,贴膜店沦为“打工人”?

三元膜汽车行业在价格竞争中迷失了方向,没有最低价,只有更低的价格。

近期,车小王、莫小王、车小西等多个品牌亮相抖音平台低价售卖产品。线上改色膜最低降至399元,线下门店在车主对颜色满意后再收取700元人工费。直播间甚至还有100元的优惠,车主只需要花费1000元左右就能获得心仪的改色膜。

▲截图

太阳膜、隐形车衣也未能幸免,全车太阳膜最低价399元,隐形车衣只要2980元(材料费1980+工费1000)。

这种“货工分离”的新玩法,就是将膜的产品价格和人工成本分开,膜品牌只需卖货,线下施工交给愿意接人工单的门店就可以了。直播时展示的“变色膜低至399元”的标价,让之前铺天盖地的“1999元变色”变得没那么有吸引力。

有人认为,“货劳分离”看似“低价”,实则“暴力”。一方面,车盖改色膜价格越来越低,利润空间被压缩到极致,同行大多亏损;另一方面,底线的人工费,导致门店越来越依赖线上订单,优质客户流失,无异于饮鸩止渴。

“三影”内部竞争已至此,陷入“价格战”的片店是否已经彻底沦为平台的“打工者”?

01、从1999到399,改色膜滚到极致

一个行业的竞争力大小,可以从价格战的激烈程度来判断。

2022年初在抖音短视频频道爆红的“1999元变色膜”,其实最早是由河南地区的门店发起的,在当时“4000元变色”的市场均价中犹如异类,传播手段有限,因此没能掀起多大的波澜。

直到“搅局者”星途乐享横空出世,将改色膜定位为“1999元”的入门款,并借抖音风潮一炮走红,才被更多门店效仿,逐渐形成了行业内的这股“1999风潮”。

但这个价格很快就“跌”了,汽配城换色板价格开始出现1888元、1777元、1666元的跌幅,到了今年,价格回调愈演愈烈,郑州换色板价格一度跌至1380元。

显然,价格已经到达了极限,但借助新媒体直播,电影行业在今年下半年又玩出了新招数——货工分离。

以改色膜为例,品牌将产品价格定在399元、599元、908元,几乎24小时在视频平台直播。车主下单后选择就近的合作店进行施工,对施工服务满意后再支付600-1000元的人工费,总价只要1099-1900元,甚至直播间还能享受额外优惠,价格还能更低。

▲截图

业内人士指出,“货工分离”的主要手段就是低价销售产品吸引客户,同时最大化利用人工成本赚取利润。以改色膜为例,品牌一般采用500元以内的白膜,质量好一点的膜在500-800元,为了留出利润空间,必须把行业均价1500元的贴膜人工成本压低。

而且店主们发现,只要在这种直播间看到竞争对手的账号,就会将其屏蔽,连提问的机会都没有。

一位老板称,现在胶片价格乱成了一团,没人赚钱,不如加入混战,让这些新来者尽快破产,或许有助于扭转局面。

改色膜盲目“冲锋陷阵”,太阳膜、隐形车衣紧随其后,“价格战”各方或被动或主动卷入其中,而且越来越没有“底线”。

02、谁在主导新一轮“价格战”?

今年车贴膜市场风起云涌,尤其是车贴膜行业价格竞争异常激烈,品牌和门店都积极应对。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车贴膜行业价格内卷的痕迹已然显现。

从市场需求变化来看,数据显示,2020年车膜市场规模为878亿元,同比增长10.7%;2021年市场规模为952.3亿元,同比增长8.5%;随着市场规模的逐年提升,2026年市场规模将增长至1486亿元。

贴膜市场热度的飙升带来的最明显变化,就是窗膜、改色、车衣的界限越来越模糊。比如窗膜龙头品牌——威固(V-KOOL)在2018年发布第一代隐形车衣后,仅用了2-3年时间就迅速在高端市场占据一席之地;而漆膜品牌也纷纷反击,推出TPU改色膜,抢占市场份额。品牌间竞争愈发激烈的趋势愈加明显。

同时,国内膜产品供应链产业链日趋成熟,不仅优化了生产成本,而且突破了产品端的技术难点,大大提高了国产膜的竞争力。

而“霸占”贴膜市场的进口高端品牌对此并非不了解,并迅速做出反应:5月,XPEL推出新款EX系列,售价9800元;10月,威固(V-KOOL)跟进推出新款V3隐形车罩,售价8800元。

▲截图

AC汽车在此前的文章中提到,进口品牌重新锚定市场价格,挤占了中档市场的份额,其他进口品牌和国产品牌只能被迫跟随这种“内卷式”降价。

但相比之下,高端进口品牌多年积累的品牌效应让其牢牢掌握了市场定价权,即便今年产品价格降至万元以内,收购国内生产工厂降低成本也能保证利润空间,这意味着高端进口品牌可以稳住代理渠道,不需要采取更激进的手段抢占市场。

相比之下,主要集中在中低端市场的国产品牌形势则不容乐观。

一方面,供应链极其透明,导致市场上涌现出大量互联网品牌、新兴品牌、小白包。据苏州一家贴膜店老板介绍,生产贴膜的工厂并不多,但下游供货的品牌却有上千家。比如从工厂采购白包后,换成彩色包,就成了真正的品牌。

另一方面,抖音、美团、小红书等线上平台吸引年轻车主消费习惯向线上转移,线上信息的高速流通和快速传递打破了传统“信息缝赚钱”的优势,导致品牌的利润空间整体压缩。

因此,为了降低成本,国内膜品牌选择“货工分离”模式,利用线上流量去掉中间商,将人工成本压力转嫁给门店,在以低价压低竞争对手的同时,还能在产品成本和施工成本上赚取微薄利润。

在国产贴膜品牌与进口贴膜品牌的“价格战”中,受损最严重的还是那些没有话语权的贴膜店。

03、贴膜店都成“打工族”了?

其实贴车膜是个技术活,行业共识“三分贴膜七分贴膜”也证明好膜必须贴好,但品牌给门店支付低于行业平均工时30-50%的报酬能得到什么样的服务呢?

据老板们反馈,三片人工费用根据门店所在区域不同而有所差异。

上海地区人工费:新车贴玻璃膜170元、拆旧车80元、换车罩1200-1500元;河南某地区人工费:玻璃膜+拆旧车150元、改色600-800元、换车罩900元;山东某地区人工费:玻璃膜150元、改色或换车罩1300元。

老板们普遍表示,行业平均时薪在1500元左右,时薪大幅降低意味着请不起好师傅,要么找学徒代劳,要么去前两年“贴膜二流师傅”开的店,自己贴膜赚钱。

但毫无疑问,这种只追求低价的行为,必然会“伤敌一千,伤己八百”。对于门店来说,接网单的人工成本低,而网店品牌又设置了“店主不满意可以拒绝支付人工成本”的条件。更有甚者,部分网单还会抽取30%的佣金,能拿到的费用就更少了。

同时低价无法保证贴膜和施工服务的质量,也不提供售后服务,一旦出现质量问题,店家很可能与车主发生纠纷。

更重要的是,不择手段的贪便宜,会让门店越来越依赖网络订单,不但会稀释老客户带来的利润,还会造成老客户的流失,最终车主买不到好膜,门店的好膜也卖不出去。

因此,不少老板表示,如果换颜色、换车罩的人工费在1500元以下,他们就不干了,因为大家都是靠贴膜赚钱的,何必成为平台的“打工者”,被人廉价利用呢?

▲截图

不过,接线上订单的老板们表示,电影行业竞争的核心是获客,如今随着线下门店在价格、环境、营销、服务等各方面竞争越来越激烈,为了争抢客源,不得不接受不合理的人力成本。

可以看出,线上直播越来越火爆,接线下订单的门店也越来越多。小编以车主身份咨询了一位品牌主播,了解到该品牌目前在全国有上千家合作门店,以上海、广东最多,几乎可以满足全国各地车主的线下施工服务。

车膜原本是低频服务,但内部的激烈竞争让门店把这个业务变成了“低价、高频”的模式。然而,不赚钱的生意是不会长久的。现在有工作要做,以后还能做什么呢?

——全文结束,感谢大家的耐心阅读。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浚耀商务生活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