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墙体改梁 《何以中国》 解说词(5-8)

日期: 2024-06-29 19:10:10|浏览: 13|编号: 77306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请自鉴内容实用性。

咸阳墙体改梁 《何以中国》 解说词(5-8)

第 5 集

黄河在内蒙古高原与黄土高原之间形成一个巨大的“J”字形,这是大自然的力量在中华大地上写下的最壮丽的一笔。紧靠着这个“J”字形海湾的东边,是吕梁山、太行山以及它们之间的一系列狭长盆地。4300年前,在临汾盆地里,曾出现过一个曾经辉煌,却因岁月的流逝而黯然失色的古国,它的都城就在如今山西襄汾陶寺村一带。科研人员以这里的名字命名陶寺。雾气中,考古人员忙碌而有序地清理着陶寺遗址的一角。随着覆盖其上的泥土被逐渐清除,这里显露出了一场灾难的痕迹。

4000年前,一位年轻的贵族成功逃离了这场危机。他宁愿一头扎进永远见不到阳光的茂密森林,也不愿面对曾经繁华的都城所发生的事情。对于整个陶寺都城的贵族来说,公元前2000年是动荡和失落的开始。曾经戒备森严的夯土城墙被摧毁和废弃,最终未能保护城中的和平。

耗费无数人力物力修建的皇宫,如今却惨遭拆毁。皇宫的白色墙壁上,曾印刻着精美的花纹,或涂上蓝色,曾让游人眼花缭乱,如今却成了散落在泥土中的建筑垃圾。曾经发布政令的官府,如今已改建成制作骨石工具的作坊。最让人震惊的是,作坊旁的垃圾沟里,古老的石器废料中散落着人骨。即便是早已过世的人,也未能逃脱厄运。

陶寺的王公贵族墓葬大多有直通中央棺椁的扰墓坑,死者的头骨和尸骨被随意扔在墓室各处。种种迹象表明,这不是为了钱财而进行的盗墓,而是为发泄而进行的毁墓虐尸行为。这场祸害先祖、害生灵的暴乱,究竟是由什么引发的?沉寂的陶寺遗址并没有告诉我们答案。

在昼夜流淌的汾河岸边,陶寺城池曾经雄踞一时,近八米宽的城墙守护着280万平方米的土地,守卫者需要快步行走一个小时才能完成巡城任务。当时,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城镇拔地而起,古老国家比肩而立,正是传说中万国并立、英雄辈出的场景。但放眼当时的世界,在规模上能与陶寺遗址相媲美的城市并不多。如此庞大的工程规模和城市空间,足以展现陶寺社会的综合实力。

不难想象当时城内人口之庞大,统治者社会动员之强大。22号墓是陶寺大型墓葬之一,墓葬发掘后,其盛况依然令人惊叹,墓深至今仍有七米,陡峭的墓壁上饰有五条平行的宽条手抹草泥纹,可能是模仿生前客厅的装饰风格。这座壮观的墓葬不仅洋溢着陶寺贵族的辉煌与尊贵,也承载着那个黄金时代的梦想。

过去下葬仪式上,人们在深墓正中放置一副船形木棺。木棺由一整块木头雕刻而成,通体鲜红,上覆布棺。墓主人首位墓壁中央高处安放着一具完整的野猪下颚骨。以其为中轴线,下层幕墙两侧倒置着三柄彩绘玉斧、玉戟。兵器的陈列,彰显着仪仗队的威严。棺左侧与墓壁之间排列着四把青石刀和七块木案板。

石刀下的骨头和锈迹表明,墓葬下葬时案板上曾放有新鲜猪肉。十头切成两半的猪放在墓主人脚下。墓室四壁底部有11个龛,内有精美的玉器、漆器和彩陶。虽然目前发现的陶寺墓葬多达数千座,但其中9座都是只能容纳空尸的小型墓葬。像22号墓这样的大型墓葬并不多见。

这体现了古代陶寺国家的金字塔式等级结构,王室居于最顶端,其下依次为贵族、平民、贫民乃至非自由民,社会分化相当严重。即便是在黑暗的地下,达官贵人的墓葬也极尽其能地炫耀着他们对珍贵资源的掌握,彰显着他们不凡的地位。墓葬中,华丽的器物、融合了八方风格的玉琮、玉璧屡见不鲜,清晰可见黄河上游齐家文化的印记。

镂空的兽面散发着长江中游后石家河文化的神秘气息,鳄鼓上可以听到来自海岱地区的礼乐文化的节奏,陶器上的彩绘纹饰甚至隐约有东北文化的遗韵。当然,陶寺这样的繁华之地不会满足于仅仅用来自远方的奇物来彰显自己的权威,他们早已掀起了新的文化浪潮,建构了自己独特的制度逻辑。

在陶寺几座大型墓葬中,考古人员发现了一种从未见过的彩绘陶盘,每座墓葬仅有一个,且全部置于墓主人的右上方。这一现象说明陶盘并不多见,它们可能是只有特定人群才能拥有的具有特殊意义的礼器。这些陶盘外覆一层黑色的磨光陶片,盘内用朱红色颜料绘有蜿蜒的动物图案。此动物体长鳞甲,方头圆目,大口长舌,无角无爪,形似蛇非蛇,似鳄非鳄。它显然不是凡间之物,而是陶寺人结合各种动物的特征所创造的一种灵兽,其造型与中国人所熟悉的龙十分相似。

在其中一座带有陶龙盘的大型墓葬中,墓主脚下放置了一套鳄鱼鼓和石磬。鳄鱼是扬子鳄的古称,墨鼓是一块覆有鳄鱼皮的木鼓。鼓腔呈直立桶形,高一米,用树干雕刻而成,外壁通体彩绘。石磬是打击乐器,大小不一的粗磬为一套,所以又称“变磬”。陶寺的磬只有一整块,所以叫“特磬”。其他几座大型墓葬也在墓主脚下放置了这样特殊的磬与鳄鱼鼓或陶器的组合。磬声清脆,鼓声梆梆,应节而起。 陶寺紫铜钟是迄今所知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件金属乐器,它的出现,预示着金石之音时代的到来。金之音即铜之音,铜玉之音是夏商周时期音乐文明的重要内涵。鼓声低沉,石磬声清脆,钟声在更高的频率下带来另一部分,另一种和谐的音色。乐声中也呼应着世间万物繁华,众生圆满。这是陶寺第一乐声。铜钟虽小,但制作工艺却比大型实心工具、武器更为复杂和困难。

一般实心铜器,用单模即可铸造,但铜陵铸造空心腹腔时,必须用复合模,即两模以上。因此,陶色紫铜钟是目前所知最早用复合陶模铸造的完整铜器。这种铸造技术也是中国晚期青铜时代的标志性工艺。陶寺文化所处的龙山时代,在时间上刚好接续青铜时代。在这之前,陶寺所在的山西西南,在空间上本来就是中原的一部分,处在中原与北方沟通的重要通道上。

虽然陶寺的青铜器都是由天然铜铸造的红铜器,与后来的青铜合金有所不同,但从时间和空间两个因素可以推断,陶寺在中原青铜文明的兴起中必定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四面八方的资源和技术汇聚在陶寺,也造就了这座古城规划有序的布局。城内功能分区明确,有官员宫殿、贵族生活区、祭祀场所、手工艺作坊、仓储区以及大小不一的墓地,是这一时期中原地区保存最完整的巨型城池。传说与现实的交织,令人着迷。难道尧也曾在此驻足?

西依黄河、东眺太行的陶寺,曾经如此辉煌。这里的社会等级分明,礼器、乐器逐渐被创造出来。礼仪作为建立新秩序的重要支柱,被传入世间,在即将到来的青铜时代大放异彩。与兼容并蓄的博大胸怀和都城布局的宏大气势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考古调查显示,陶寺文化的聚落基本只分布在其都城所在的临汾盆地周边。山川是可以依托的天险,但也是可以阻挡的壁垒。大城小国的陶寺,辐射区域聚集着数万人口,到了中后期,不同阶级之间爆发了激烈的斗争。

距今4000多年前,陶寺文化和陶寺都城开始衰落。石峁是一个在黄河环绕的黄土高原上成长起来的古国,位于一个叫月牙带的内湖之侧。月牙带是中国大陆从东北、西北到西南的一条美丽的弧线,像一弯新月镶嵌在东半部一二线外围。月牙面对着孕育了古老中华文明的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中下游。在这道月牙弧上,山脉层层叠叠,连绵起伏。从东北的大兴安岭,到内蒙古的阴山,再到宁夏的贺兰山,再到川西、滇北的横断山脉。这道月牙带的存在,最初是由于中原农耕民族向周边地区扩散而形成的。 因为人口的膨胀,许多人需要寻找适合生存的地方。他们也通过智慧、双手和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在不同于平原的生态环境中发展出新的生存策略。他们把黄河、长江流域的粟、稻种植技术带到了这些山区,在那里,春天耕作,秋天收获,形成了散布其中的各种聚落社会。这一地区也成为与欧亚大陆其他文化碰撞和融合的前沿。

当黄河中下游、长江中下游大部分地区相继进入古国形态时,位于更远的月牙形地带也影响着时代的走向。在毛乌素沙漠的东南边缘,黄土高原北端的黄河西岸,在界尾河侵蚀的黄土脊梁和丘陵上,海拔千米处,矗立着一座石峁古城。这座始建于4300年前,占地面积400万平方米的巨城,是当时陕北、晋西至蒙古中部地区的中心。由于它有较高部分残留在地面以上,曾被后人误认为是战国时期隶属于秦长城的边塞遗址。没想到一处史前城址能保存得如此完好。秋日的夕阳,只留下了红色石头城的痕迹。 这座石城的壮丽在东亚史前时期实属罕见,其核心区域是高大雄伟的皇城台。这是一座四周用石块垒砌,修建成阶梯式斜坡的台地城,顶部十分宽敞,占地面积达8万余平方米。石峁城有内外两道城墙,内城环绕皇城台,城墙依山势大致呈东北-西南走向,面积约210万平方米。外城利用内城东南城墙,继续向东南拓展一道弧形石墙,形成一个封闭的空间,城内面积约190万平方米。石峁内外城共发现4座城门,多数城门表面,仍可见到后世的各种墩台、瓮城、角楼等附属建筑,甚至疑似“马面”结构。 这些多是适合部署驻地部队的设施,将世茂城层层保护,防守重重。

四千年前的深秋,夜幕降临在千壑万壑的黄土垄上,天地间,一丝微光缓缓闪烁。火把之间,石峁族长缓缓庄严地登上皇城台。越往上,距离天空越近。一轮明月孤悬在半空中,月光与人影闪烁交织,与火光交织,流淌在地面上矗立的圆圆的神面石柱上,流淌在石壁上镶嵌的玉石上,流淌在人面、动物、神灵的石雕上。

那双圆眼的神色,来自江汉之间石家河古城的庄严与杀气,那射马的人,来自辽阔草原的生机。两条龙盘绕成环,浑身鳞片,充满着不可捉摸的威势。他伸手,摸到石龙身上。那条龙仿佛被唤醒了,在暗夜的幽光中,闪现着鲜活的生命之感。这些石雕错落有致地镶嵌在石壁上,有的甚至倒置着。但丝毫不影响那粗犷宽阔的线条雕琢出的原始美感。石壁的缝隙中,常常刻意镶嵌着玉刀、玉斧。

薄而锋利的带刃玉器,原本是古代国家葬仪中用来显示地方首领王权和权威的地位象征,但在石峁,却被广泛用于修筑皇城台。在贵族宫殿地基等公共工程中,将玉石藏于墙内,是石族特有的习俗。玉石透明、坚韧、锋利的特性,像是一种神力,与石刻一起守护着城池,给予特殊的保护。首领手握玉戟,向天祈祷,在群山之中,他听到了秃尾河的流水声、虫鸣声和风声。他对这片土地如此熟悉,即使在光线昏暗的黑夜里,月光下,他也能知道山谷中那些小小的石头城在哪里。越过黄河,翻过吕梁山,就是大邑陶寺。再往东、往南,就是更广阔的中原、海岱、江汉。 中原是石人的根源,仰韶时期,石人先民从太行山东麓、关中地区向北迁徙。

他们带来了故土的文化,也在新的故土生长出新的传统。从石峁往北是广阔的欧亚草原,石峁人从那里引进了羊、山羊和牛,过起了半农半牧的生活。他们还从那里引进了深铜合金或稀有铜合金的青铜刀,获得了锋利的工具。石峁的一些石刻作品,在更广阔的阿尔泰地区的石刻图像中也能找到踪影。但在4000年前的那个夜晚。让石峁领袖陷入沉思的,不是他从哪里来的问题,而是他要去哪里的答案。从古气候的研究中我们知道,当时全球气候正处于又一轮周期性变化的阶段,进入了干旱寒冷时期。

这一轮气候变化带来的生存压力,对于地处农牧交界处的石峁群来说,感受尤为深刻。环境的恶化、人口的增长、资源的匮乏,都是随时可能压垮北方脆弱生态的最后一根稻草。聚落们都在为生存而战。聚落里的一户人家,孩子饿得直哭,睡不着觉。抱着孩子的母亲耐心地哄着他,父亲在旁边叹息着,看着窗外漆黑的夜色。而此刻,皇城台上的石首领,也望着空荡荡的世界,满是忧虑。危难之时,趋利避害、团结部族是当务之急。但他也决定听从智者们的建议。出去寻找更多的资源。去哪里,需要向神灵祈祷,告诉祖先。他把口琴含在嘴里,一道神秘的声音响起。 这声音震动了山谷的夜空,仿佛与自己的先祖达成了一种神秘的共识,南下才是唯一的选择。

他相信,经过漫漫长夜,石峁城会在黎明复苏。龙山文化晚期,战争、对抗、剧烈冲突成为中原及北方地区的常态,活跃于史前中国、大地上绚丽多彩的古方国纷纷衰落,江汉平原、江南地区地广人稀,山东龙山文化逐渐衰落,陶寺灭亡后,石峁也开始没落,中原其他城市纷纷退出历史舞台。而时代的战车,将由新的王者驾驭。3700多年前,洛阳盆地北部望山的一座高丘上。夏王少康面朝南立。洛河从山下穿过,向东而去。南面,水绝相接,两边两座山峰如门雀般矗立。 西边晨雾的尽头,是狭长的函谷,直达关中盆地。古书记载,夏朝是中国第一个王朝,是世袭王权的开端。禹开辟九州,为天下人排除万难。

之后的几代君王,有勤劳开拓的,也有道德败坏、流亡的。几十年前,先王太康在一次狩猎活动中被东夷后裔伏击,下落不明。太康亡国后,他的五个兄弟流亡海外,在水边悲伤地唱着五子歌。可见我们的祖先,万国之主,有一套规则和规矩要传给子孙后代。民能进,不能败。民是国之本,本稳则国安。

如今东夷族已被平定,少康事业有成,终于成就了兴国大业,回到洛阳盆地,在银娥建都。位于中原腹地的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经过半个多世纪的田野考古工作,人们从中看到了传说中的夏都银娥的影子,其现存面积达300万平方米。其周围还有多个区域中心、次级中心和众多较小的聚落,形成金字塔式的聚落等级结构和众星捧月的分布格局。这是一座构思宏大、规划密集、布局严谨、层次有序的超级城市。文献中只记载了它的地理位置,考古发现终于揭开了它动人的细节。在二里头都城的中心,两条南北向道路和两条东西向道路纵横交错,呈方正规整的井字形,构成了中国最早的城市干道网络。 在衔接交通的同时,也划分了不同的功能区域。中心为官府区,大中型夯土建筑基址集中。官府区南北两侧为官府手工艺作坊区和祭祀区。官府区周围为贵族居所及墓葬区。外围为一般生活活动区。

国家立于天地的中心,宫殿立于国家的中心,寺庙立于宫殿的中心。二里头都城位于天地的中心,体现了早期国家等级森严的社会结构和有序的统治格局,而九方都城的布局,也颇符合《禹贡》以山川为界,将九州划分为九州的世界观。在都城的建设上,足以看出二里头国王“定正位,治国通野”的政治野心。在中条谷,王朝的矿工们摸索着前行,他们的使命就是在这些山脉中寻找新的铜矿。往来于运城、盐湖和二里头王都之间的盐队,常常要翻越中条山,他们中的一些人曾目睹过连日的雨水过后,远处的岩石上开出绿花的奇观。 矿工们知道,这可能是铜矿存在的迹象。于是他们深入深山,到处搜寻。之前进山巡矿的人,都死在这里,所以他们格外注意脚下的路。这时,一场突如其来的山雨,他们只好找了一间石屋避雨。连日劳累,大家都陷入了沉睡,只有一个人在火堆旁默默疗伤。

一只翠绿色的蝴蝶漠然飞起,让他眼前出现奇异的幻象,他忍不住起身去追。一路追赶的矿工们,看到蝴蝶渐渐落在对面的山崖上,那里因雨水而发生山体滑坡。是的,就在他眼前,石头上绽放出一簇簇铜绿色的小花。这正是他们为王朝寻找的战略资源,关乎国家命脉。山西绛县西务壁矿区,至今还保留着二里头文化晚期的冶炼遗迹,铜矿石的原料来自附近的中条山,这一时期的炭窑的作用,就是烧制木炭,用于炼铜。 透过冶炼炉的遗迹和炉渣的堆积,仿佛可以看到铜矿石在炉中熔化,沉到炉底,化为纯净的铜。

在欧亚草原,青铜最初仅用于制作武器、工具、装饰品等小物件,且多为锻造而成。冶金术传入中原后,以复合模铸造技术为核心的铜容器制作业迅速发展。新的资源技术与礼制文化体系相结合,造就了独特的青铜文明。中国已知最早的青铜斧是在二里头遗址发现的,持斧者是掌握军事指挥权的首领。

铜壶为酒器,是中国最早的青铜容器。青铜是一种合金,需要将铜和锡等矿石按一定比例混合后才能冶炼。中条山可以取得铜矿,但锡矿的主要产地可能是大兴安岭南麓或江西、湖南等长江以南地区。这意味着,如果要大规模冶炼青铜,必须具备长距离开采和运输矿石的能力。再加上铜壶造型复杂,涉及高精度的铸造技术。这一切,只有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强大的社会动员能力和资源掌控能力才能实现。二里头都城的贵族们。不仅垄断了青铜礼器的制作,还拥有青铜礼器的独家使用权。

青铜,这一人类创造的材料,也转化成与社会秩序、等级制度相关联的政治资源。工匠们赋予它们日常用具的形态——石器、酒器、乐器、武器。这些原本具有实用功能的器物,一旦与青铜联系在一起,就成为超越日常生活的象征符号,兼具礼器、祭器的功能,也与权力、身份挂钩。当猛火锻造出来的坚硬锋利的金属被铸成庄重厚道的礼器,温润光滑的玉石被铸成杀戮、征服的武器。这也是理性观念中奇妙的二元对立。

食器也不再是青铜器,兵器也由坚韧、杀气十足,转变为玉石。这是最早朝代的礼制,延续了几千年。而那些具有特殊意义的礼器,如爵、钺、杖等,也沿用了一千多年,成为古代中国社会、政治、文化的重要象征。此外,一种传说中的神兽,成为流传至今的中华图腾,这就是二里头的龙,其制作之精湛、耗费之巨大,空前绝后。龙身长70厘米,眼鼻处镶嵌着白玉,其余部分由2000多块绿松石拼成,每块绿松石的厚度大多不足一毫米,长度也只有几毫米,应该是用胶粘在木头和皮革等材料上。 为了方便胶合,每个嵌体都做成楔形,嵌体形状几乎从不重复,虽已历经3000多年,但颜色依然鲜绿。

这是二里头地区距离宫殿中轴线最近的贵族墓葬。墓葬面积虽然只有两平方米,但随葬品却多达数百件。墓主人为一名30多岁的成年男子,颈部佩戴着大量海贝,头骨上方发现三件斗笠形白陶,可能是头饰或饰物的部件。其怀中抱着一件绿松石色的龙形器物,手握铜铃,可能是一名巫师。在二里头遗址的其他几座墓葬中,一块镶嵌着绿松石的铜牌与铜铃一同放置在墓主人胸腹之间,铜牌正面铸有兽面纹,再镶嵌着数百颗细小的绿松石碎块。 大颗的绿松石珠子作为点睛之笔,刻画出一尊神兽的形象,可能是龙形物体的简化和抽象表现。地龙升天,铜铃和合,神仙下凡,亡灵升天。也正如后来《诗经》所记载的,周王祭祀宗庙时,曾有“龙旗摇铃”的场面。神巫一脚跛,随着节奏边走边舞,脚步画出一个大大的8字。这种步伐叫禹步,可见大禹治水、山路行走之艰难。

龙头上的龙头,陶氏陶器上的蛇形龙模式,而龙和蛇的图像此刻合并为的石头雕刻。传说,当苏恩(Shun)统治世界时,南方的桑莫()不愿意征服部队。礼节和仪式的庄严以及军事力量的威慑。

在九个州的盛大聚会上,胜利的胜利是在九个州的盛大聚会上,出现了当地的稀有产品,以表达他们对中国的尊重。北部草原和中国以仪式和仪式文化象征着朝代的威严,返回了九个国家的尊重。

玉的Zhang起源于时期,从 蔓延到长河和珍珠河的中部和上游,甚至到达了今天的东南亚。 。

我们的统治者是所有国家的统治者,他们的后代就可以接近他们的后代,但人民的基础是稳固的。当时,中国的意义是从新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的过渡,并以青铜仪式的核心和伦理的兴起为核心群体,并以宗教的崛起开放了三代文明。各个时期,呈现融合和集中的朝代气氛。 这种文化核心位于周人所谓的中国,其影响力蔓延到各个方向,从而建立了中心力的基础和中国文明的凝聚力,尽管生命的持续存在,但它永远不会分开。

第6集:商王朝

在水中沐浴时,一只黑鸟掉下了鸡蛋,当Qi长大时,Jian Di吞下了鸡蛋,并授予Dayu控制洪水,并获得了Shang的标题。 Ang人民对黑鸟出生的灵感的神话崇敬。

从台湾山脉到河北北部的平原,我们的所有代祖先都经历了许多艰辛和战斗,在他们成为黑鸟的后代。 BU,在Luo河的南侧,曾经光荣的首都在衰落,大规模的仪式和政治项目由于破坏而被放弃。首都。 此外,城市中有大量的谷物存储仓库和储藏库,战斗和战斗的气氛也很大。

同时,在古老的河中,一个庞大的首都覆盖了当今河南的的地面约25平方公里。 30米的人称其为“ hao”,在这里统治着新生的王朝,统治着新生的王朝。作为牺牲。

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和忠实的人,吴很快就成为了一本大城市,回想起过去的尚格部落的唐。在使用新城市的山脚下,使用新城市来建造新的城市,Yanqu Shang City的街道被山和水围绕着 River的北岸。埋葬习俗和出土的青铜仪式几乎与中部平原的葬礼一致。 尽管潘隆城的官方宫殿的基础仅占郑州周市的十分之一,当时它的规格在扬特河地区是无与伦比的。在的南部大门外,这里的大规模铜牌铸造量表和精美的工艺不仅制造了小的铜牌和工具。

祖先的祖先在北部生活,很早就接触到草地的铜冶炼技术,他们吸收了的影响力,并最终开发了当时最先进的大型青铜铸造技术。浇注洞,在冷却之后,大米被打破了,大三脚架就准备好了。

为了统治越来越多的领土,王朝采用了内部和外部领土的规则。上朝王朝的旅程似乎是一个胜利的旅程,但此刻的历史预兆重新出现,改变了情况。

在建造大约200年之后长期以来,王朝需要找到一个新的地方来维持大量人口。

也许在离开古老的首都之前,尚人举行了最后的庄严牺牲,将沉重的青铜船埋在地下,以祈祷保护其祖先和众神。

郑州市的一个大型中心,首都小米,在20公里之外的Suoxu河上长大。同样,山东的豪田地区的文化特征曾经是伟大的高架祭坛。

两面神的青铜头

在季节的统治时期,首都搬到了AO。阿特斯()又重新获得了首都,但更不利的是,尚未固定的王位,这很可能会导致不稳定的局势,这是皇家贵族互相抗衡。

由于各种因素,人们不得不放弃其旧资本,并离开中央平原,在黄河的两家银行之间来回迁移,直到大约3300年前,当Shang王朝的国王王朝继续前往Shang Shang的巨大境内,这种情况才稳定。国王的陵墓和2800多个牺牲坑俯瞰着世俗的世界。 “她”位于“ Zong”的北部,最初是外部的仪式和仪式活动。碗,然后将铜板上的铜涂在碗中,以调节碗中的水温度,使沃尔德浸泡了一半,却是一半的, ARS是无数战斗的痕迹。 吴恩的关注是妻子分娩的好运或厄运。

铭文和甲骨文骨头:亨南雅南的阴遗迹

妇女的善良是他的配偶,孩子的母亲和法院的股骨子,以弥补美好的一天,以度过美好的一天,他将要度过美好的一天。

她喜欢玉,玉熊,翡翠羊头,玉的老虎和玉人,这些精心雕刻的玉式珍藏的玉器和大地可以用玉米般的or脚,而不是凯恩。有一个双侧的老虎,有一个侧面的侧面,上面装饰着一条尾巴的龙,在老虎的爪子下面有一颗巨大的牙齿。

目前,木炭大喊大叫,宾犬捡起骨头,在木炭大火上轻轻地烤制,右手拿着木炭棒,燃烧了钻孔罐,红色的棍子,神秘的闪光,裂缝被钻孔盛开,并发出了脆弱的声音。

传说是,当坎吉()创建文字时,蒂亚尤( )在晚上哭了,天堂和大地被古老的人震惊。

自从时代以来,最早的成熟文本系统可以在迄今为止的“周节”。

晚期占卜场景(电影修复)

晚商业牺牲现场(电影修复)

只有在世界上,王才能与祖先和“皇帝”交流

商人对牺牲也是必不可少的。

在这一天,沃德街( )收到了道(Dao)西部的周人的投降。

后期的青铜器在成熟的装置中具有各种类型的装置,与稳定的形状相比,弧形的集装箱的表面都不是浪费笔或错误的工艺。神的国王。

业务是彻底的,设备是最复杂的杀戮武器。

大约4000年前,世界上最早的马拉松比赛出现在乌拉尔山区。

是一个强大的国家。锡菌的ons进入字母的刻字,使“戴安”是天堂和大地的祖先。

以殷墟为,北起沙丘,南,南,西,西,东抵,东抵,东抵古古黄河等各贵族领地构成商,方国藩屏构成商势力交错交错。

在北部的牛队中,王子对国王的敬意,YA命令Ya派遣胜利确定由于道路的颠簸,这些宝藏没有损坏。

突然,在车站外面有一个奔波的声音。

铜jue铜殷 - Yinxu妇女墓

一个欢迎亚洲人的身体陷入了悲伤,敌人攻击了他的身体,而左大腿的前部被尖锐的疤痕所覆盖是当晚的后卫,有14名与他一起欺负的家庭成员。

在Yinxu宫殿的东南部,坟墓所有者大约是35岁的酋长,这一数量是社会水平的标志。尚的东南门户。

Jinan的遗址被深深地捕获在中。

他是沿着扬兹河的国王,他计划控制着伟大的老虎的竞争。

尚恩的年轻人进入了三个峡谷,海峡两边的山都变动了。山脉和叶子卷曲,树枝在树的侧面站立。光盘上的跪地。 将其传递到古老的Shu王国之后,他经常将尖锐的嘴在牙齿的顶部分开,使其类似于鱼形,对系统中的奉献精神和其他餐具的钦佩,以及采用独特的青铜广播技术,与中央平原相关。

的古城(),四川()可以调节考古舱中的环境参数,而精细的挖掘活动正在进行中。

进入王国鼎盛时期的中央平原王朝目前已经意识到了潜在的危机。

沿着长河,东方有江西·西南·大洋洲( )的文化,纳宁镇的青铜文化,湖南(Hunan)和西部的 文化,征服了之后,Xin征服了Lanyi。在所有种族的遗物中,大型坟墓和马匹和马坑也很普遍。

但是,尚恩的祖先无意间留下了普通的悲伤和喜悦,在黄土高原的西北部,来自隆迪的周人准备出发。

第7集

在米洛河(Milo Po)的北岸,在中,米洛河(Milo Po)的遗址在这两种生活方式之间被挥舞。

当人民准备与隆迪作斗争时,古老的父亲在所有人的理由上,对普通百姓没有差异,但战争将随时杀害。

“吉的父亲,他们不再是游牧民族,他们一直在朱约扬市,城市和农业农业,但这也意味着他们进入了“丹班商人”的影响力领域。

与当时的生活氛围不同,吉的坟墓很少从头到尾,几乎没有生命,耐心地在野外行走,耐心地教他识别出每种农作物,告诉他们的习惯,幼稚的孩子的眼睛很聪明,并记得曾经的曾经曾经的曾经 the 。 Yuan。

这块土地不是纯净的,它也来自官方房间的人力,其总面积超过了2200平方米,包括前厅,后室,西方公共汽车,前庭和后院,以及近距离西部Zhou the the the the the the the the the the the the the the the the ph。基地3目前被称为西王朝最大的整体建筑。

在这座建筑物的南侧,还发现了马匹和车辆的铜车。对于而言,他的新婚妻子对河流的传统婚姻目标太震惊了。

但是,自Ji的父亲的季节,周人的领导人也开始与东方人结婚,试图融入中央平原社会。在通道和水库的Dayi商人上,王王皇帝在晚上睡着了,他放弃了他的职业生涯,亲自握住了甲骨文的骨头,并推动了上帝和他的祖先的灵感。

突然,他的神话打破了他的神话。 Ong Zhou,也被称为Feng Hao。

在首都之外,王室的凯里(Caiyi)是该国和房屋,秋季的鲜血也像一个差距一样,这就像一个差距,这是一个像群体一样隔离了山脉和河流。国王。

In that era of great of the witch, the Zhou that the of the rule come from the , and the is not the the and , not the and of the , and the main lies in the of the ruler. . , Town, the from Town, , the of the Wu Wang, ", Jiazi (Gu ) Jiazi Chao, the age of , and the early of Jiazi. The , so this 簋 is with a , and is used as a to the . Based on the in the , and the of the years, the age of the arts may be in 1046 BC.

凭借出色的铜牌和完美的文本系统,我们的文明在人民建立之后,将Yin和Shang的幸存者置于新的Yin Shang的旧首都,并在Qi gong and Yin gong gong'中,Yin Geng的皇帝的儿子被适当地命名为Yin Shang。庞伊()和华伊()对业务构成巨大威胁,在这些地方活跃,Xunzi从东方返回,然后去周杜尚(Zhou )去看周国王。

the , he was to the old of the . He saw that the ruins of Gong were He . The -in -law was the royal of Yin and Shang. "Hong Fan" the law of the , but in the end, he was to go away for the . Oil, I won't be nice to me. " The child in the poem was the last king of the Shang . His Xin had been to Lutai on the day of Wu Wang.

Yue Hua was , and Zhou Wang's was still lit. After the king of Wu to Hao Jing, he was in a than the . On this day, he once again in the long night and could not help to Zhou Gong. After the , all the of the , the Zhou 's were not just by the , but also hoped to an . The of the was near the . the of Hao Jing, Wu Wang, by Jiang Shang, to the top of the and the of the and . At that time, he had the idea of ​​ Luoyi.

这是何尊,出土于距周人旧都岐邑不远的陕西宝鸡贾村镇。尊,是酒器,同样也是礼器,这件青铜器是武王之子周成王在位第5年时,周的宗室贵族何,为纪念成王的训诫和封赏而作。何尊高38.8厘米,重达14.6公斤,内底铸有12行122字铭文,铭文中提及,成王将政治中心迁往成周时,追述了武王克商后的敬告上天之辞。“余其宅兹中国,自之刈民”,这是我们目前看到的最早的以文字书写的“中国”之名。成王即位后,在周公、召公的辅政下,完成了武王营建洛邑的遗愿,自此后,丰镐为宗周,洛邑为成周,也即是中国。在中国立都,周人便不再是西土之人,周也不再是西土方国,而是位居天下之中的宗主国。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这里是周人以天下视角确立的自然地理和政治地理核心。

周公旦在余生中仍常常想起他与哥哥姬发的那次彻夜长谈,除了营建洛邑之外,那时已知道自己病体难支的武王,还提出了另一个请求,若自己身死,便请周公继位。震惊之余,周公答道,周人的立族之本乃是宗法,族权自来是父死子继,国,亦当如此。王权的子继之法一旦实行,嫡庶之制、宗法之制、分封之制,便随即顺理成章,将密织成一整套坚固的上层建筑。周公所思,武王岂能不懂?身为国君,他惟愿自己死后仁德如周公者,能接过这未竟的事业,带领根基未稳的周,真正成为长久存在的大邦。周公的心术与规摹,并不在于眼前一时的权利,而在于周的万世治安大计。因此他选择了不登王位,不就封国,只留在王畿辅佐年少的成王,平武庚之乱东征淮夷,劳心竭力地辅政,敦促成王立德修身,既是为宗族,亦是为天下。

在周公的辅佐下,周王朝一面牢牢掌控着王畿之地,一面通过分封的诸侯国于四方之土,探索着不同的治理模式,使各地的不同部族,得以融入周人的政治秩序。鲁国的伯禽,面临着相当复杂的局面,当地遍布东方诸族,文化迥异。当看到熟悉的家门时,伯禽忍不住加快了步伐,走入堂中。他离开父母前往鲁地就封已经整整3年。因为父亲周公要留在成王身旁辅政,便只能由他代为就封。此番借着回来报政,他终于可以与父母相聚几日,堂上的周公白发暗生,面容因为常年的殚精竭力而略显疲惫,但双目依旧精光四射,仿若能洞悉世间的一切事理。他和蔼而专注的听伯禽汇报着三年来在鲁国的治理成果,频频颔首。末了,周公似乎想起了什么,问伯离为何3年才回来报政?伯禽早有准备,从容答道,因为需要变其俗,革其礼。

周公告诉伯离,太公姜尚就封鲁国之邻的齐国后,精简君臣之礼,依从当地习俗,仅过5月便回来报政。伯禽愣住了,周公告诫道,只有所施政策平易近民,才能得民心归附。周公所称许的齐国,是周初三公之一太公姜尚的封地。齐地虽有工、商、渔、盐之饶,却也是直接面对东夷诸部族的最前线。近年在山东临淄高青发现一处西周墓地,墓葬规格很高,也有祭祀遗迹和车马坑。大墓内出土的铜器,出现了齐公字样的铭文。若这里是齐公墓地,那么或许最早的齐国都城便在这一带。莒县西大庄春秋墓中出土的一件铜瓻,可能是齐侯嫁女的陪嫁。莒是东夷势力之一,藉由此器,可以想见当时齐国通过各种手段融合东夷的努力。燕国所在之地,是周人克商后新辟的封地,为周王朝守卫着北境,当地同时还生活着迁徙而来的殷移民以及本地的土著族群。

这是北京房山琉璃河遗址出土的克蚕,铭文“命克侯于屡(古通燕)”一句,意指周王将克封于燕,治理这里的疆土和六族人民。克,是太保召公奭的长子,因为召公留在王畿辅佐周王,故由长子代为就封。然而,1902号墓中出土的作册奂亩中太保墉屡的铭文,说明召公本人不仅亲自来过这里,还主持了燕都的营建。1902号墓的墓主人是一位殷遗民,他与周人同葬于一片墓地内。这位名叫奂的史官,生前颇受重用,随葬的青铜器上,铭刻着曾受周人封赏的荣光。他规矩的沿袭着商人殉狗的旧习俗,却也认同于周人建构的新秩序,由此可见。周人在族群面貌复杂之地采取的并存策略,收效应该比较显著。与燕地一样,汉水流域也是周王朝灭商后新扩的领土。

考古工作者在湖北随州附近,发现了一个失载于文献的曾国,曾之始祖南宫适也属姬姓,是辅佐文王和武王完成灭商大业的重臣,因为本人要留在王畿领职,只能由儿子代为就封。叶家山墓地中发现了曾侯犹,曾侯谏等数代西周曾侯的墓葬。这个从未出现在任何传世文献中的国家,现在人们普遍相信,他就是左传中汉阳诸姬之首的随国,一直存在了700余年,留下众多两周时期的珍贵文物和历史信息。这件方鼎是叔虞自作的铜器,叔虞是武王之子,成王之弟,亦在成王时期获封唐地,留下了桐叶封弟的传说。叔虞之子燮父继位后,迁都晋水之傍,将国号自唐改为晋。晋南是夏人故地,自然启以夏政,那里又遍布戎狄部族,亦须疆以戎索,融合各方,正是晋国肩负的重要责任。

燮父墓中出土了一件精美的鸟尊,器身造型生动无比,通体纹饰华美,堪称西周青铜艺术的杰作。鸟尊盖内铭文中的晋侯,就是燮父的自称,这个晋字见证着燮父迁唐于晋的历史。在山西曲沃曲村天马遗址的北赵晋侯墓地中,发现了9组19座排列规整的晋侯夫妇墓及附属的车马坑,视为国君夫妇的专属公墓。每代晋侯夫妇几乎都是一夫一妻异穴合葬,唯有64号墓中的晋穆侯,身旁并穴而葬了两位夫人。其中一位夫人墓内随葬的组玉佩,是迄今所见最复杂的。周代组玉佩是王室贵族们进行祭祀、朝聘、婚配等活动时佩戴的仪礼重器,不但规范了君臣尊卑,也将周人的道德观念赋予其上,是西周社会礼制日臻完善的重要体现。成年的姬诵头戴冠冕,身着朝服,肃容立于大朝会墠场上。周公在左,太公姜尚在右,皆衣冠济楚。

堂下为首的是尧舜禹商后裔,他们的出现象征着周的合法王统。诸侯们依次献上国内珍产,东方的海蛤、玄贝,南方的翠鸟、大象,西方的孔雀、朱砂,北方的廛鹿、大鲵,琳琅满目的异产,象征着各地对周的臣服。这场隆重的大朝会礼仪,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上,宣示着周天子的权威。周初共分封71国,其中与周王族同姓的姬姓就有53国。分封,是周人总结商人治理得失,结合自身文化传统的创造。这项制度的核心,不是强力的军事控制,而是不同族群在周人统领下的融合,外封的诸侯都承担着以周文化融合当地族群的使命。周人将根植血缘关系的宗法制与国家治理紧密联系,使得家国一体。凭借稳定的社会体系,周天子的礼仪政令得以有效传递,周王朝的国家机器得以有效运行。

陕西扶风庄白一号窖藏,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出土青铜器数量最多的窖藏,在面积仅2平方米的窖穴内,就收纳了103件青铜器,其中74件都有铭文。在这件共王时铸造的史墙盘上,追述了文武之后迄至穆王的各代周王功绩。成王严明纲纪,封建邦国,康王开辟疆域,昭王广拓荆楚,穆王深谋大略。铭文在追述周人世系时,最大的变化,是直接以始祖后稷与上帝并列,称上帝后稷亢保。这意味着,周人将本族的祖先后稷,往前推至于舜禹同时,将族史与国史交织,逐渐融入正统华夏的叙事。这一古史系统的完成,应是在众多变革发生的穆王时期。夏将至,伯中受穆王之命,率兵在械林追击淮夷,最终克敌制胜,穆王后王俎姜派人来到前线对他进行赏赐。凯旋回朝后,他便马上赶往故乡告祭父母。父亲在他幼年时便已辞世,是母亲将他抚育成人。

以往每次出征前,母亲总会端正他的衣冠,细细检查他的甲胄是否有破损,嘱咐他既要勇敢战斗,也要保全自己。淮夷之战的不久前,母亲刚刚去世,再无人那样絮絮地叮咛。此刻,他在心里默默告诉母亲,他平安归来了。伯中为母亲所做的簋上,铭刻着一个儿子对亡母的殷殷思念之情。“母亲的美好品行,在我心中涤荡,永远护佑我身,让我战无不胜,战毕,我身无伤”。同墓所出还有伯中为父母所做的两件方鼎,一件记述了穆王之命,一件记述了穆王后之赐,从周穆王、共王开始,伯中墓中这样鼎、簋配合的食器,成为了新的礼器体系主流商人创立的以觚、爵等酒器为主的青铜礼器系统被逐渐摒弃。周人认为,商人纵酒是致使其亡国的因由之一。

从武王的《牧誓》到周公的《酒诰》,从西周早期康王的大盂鼎,到西周末年宣王的毛公鼎的铭文中,都一再警示周人上下勿要酗酒,或许因此,周人才逐渐创立了自己的礼器体系。此时,青铜礼器的风格也发生了改变。商代晚期以来,华丽繁缛的青铜器装饰风格逐渐被简化,质朴简洁的鸟纹、几何纹逐渐成为主流。分封制构建的家国体系、以德配天的政治理念被寄寓在这些世俗色彩浓厚的青铜礼器中,物化成为礼制。周人之礼,如春雨润物无声,如阳光普照四方,衣食住行、婚丧嫁娶,家国朝野,无处不在。墓葬中的青铜礼器,便是这套礼制最直观的表现。根据《春秋公羊传》的记述,在礼仪活动中,天子使用九鼎。在他之下的诸侯、大夫、元士,则依次使用七鼎、五鼎、三鼎,这套礼器制度,在三门峡上村岭虢国墓地中展露无遗。

这些自西周末年延续至虢国灭亡的墓葬中,以食器、车马器、乐器的数量和有无分为五等。上世纪90年代,虢国墓地进行了大规模考古工作,发现了虢季墓和虢仲墓两座国君级大墓。虢仲墓随葬各类鼎20余件,其中包括一套大小成列的七鼎,与其王室卿士的身份相符。第二等级之下的墓葬皆无乐器,其余器类的数量逐级递减,五个等级之间,不止青铜礼器的种类和数量有别,食器所盛菜肴,车马所载出行,黄钟所奏雅乐更是不同。这百余年间,数百座墓葬都遵守如一的规则,正是雍雍穆穆的周礼。清道光末年出土于岐山的毛公鼎,是毛公为纪念周宣王的册封和赏赐而作。铭文中宣王先是追怀文王、武王时以仁德肇国,君臣一体治理天下的盛世,继而感怆时艰,为局势不宁、国家濒危而忧心忡忡。

由是恳切请求身兼重臣和宗亲的毛公,要为我邦我家而操心劳力,需勤理政事,勿要搪塞庶民,勿让官吏徇私,勿令鳏寡失养,望能约束僚属,勿使酗酒,你切莫失职,要凤夕谨记守业不易。从宣王的话语中,那个时代的风雨如晦扑面而来。西周王朝自始建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都将疆土经营的重心放在东土、北土和南土,而对宗周所在的西土,或许正因为是本族发祥之地,反而自信的认为能将其置于掌控下,这样的疏于防备留下的隐患。宣王时期的短暂中兴,终究无力回天。至幽王时,这种东西失衡的战略布局终于彻底暴露其弊端。申侯以女儿申后和外孙宜臼被废一事为由,联合缯国与犬戎,杀幽王于骊山下。此后,平王迁往成周,数百年来的祖居故地不得不被放弃。

在周原一带,发现了西周晚期的百余处青铜器弯藏,其中出土铜器数量较多,且有长篇铭文的重要发现就有十几处。当时这些铜器群应该分别被不同的贵族家族所拥有。然而他们为何几乎在同一时间段将这些重器藏于地下,最终又未再取出?有人联系西周末年的局势,推测可能是与犬戎入侵有关,贵族们仓促掩埋了难以带走的宝器,匆匆跟随周王东行。此后,由于各种原因,致使他们就此睽违天日,长埋地下数千年,成为后人了解一部煌煌西周史的锁钥。在周由盛转衰的同时,一支此前默默无闻的西陲小族,进入了周王室和东方诸侯的视线,那便是秦。秦人早期的历史,几乎重复着周人先祖的道路,从艰难求存于西戎之侧,到为周王朝守卫西土。幽王被杀时,秦襄公曾带兵相救,虽未能力挽狂澜,却得以崭露头角,后又以兵护送平王东徙成周,平王也因此正式锡封襄公为诸侯,并赐以岐西之地。

后来,春秋时秦武公所铸的秦公铸上便有追忆此事的铭文,”我先祖受天命,赏宅受国”。自此之后,西边的秦国开始崛起于汗渭之间,那时候,谁也不知道他们即将成为下一个时代的主角,并开启中国历史上一段浓墨重彩的篇章。孔子日,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周人通过新的政治制度和政治理念的构建,形成了中华文明的人文基调,在随后的春秋战国时代焕发出更璀璨的光辉。华夏这一文明体的概念自此确立,并开启了一种内含天下结构的政治共同体形成模式。从此,不论是何种语言、文化或生活方式的族群,不论从何处发源,只要在孕育华夏文明的土地上生活,通过不断的调适认同基础,终将能融入这套无外的天下秩序里。那最初在伊洛之间的中国,势必如滚雪球般,生长成一个灿烂而盛大的政治共同体!

第八集天下

2400多年前的暮春,天下仍未太平,孔子却在梦中看见了久违的安宁。梦里,他和曾皙、颜回、子路这些弟子们,在春日的沂水边,身着新衣,沐浴春风,歌咏舞蹈。恍然间,对岸桃花林中有人肃立,隐约如周公。周公是孔子倾慕已久的圣人,以礼制终结了商代神权至上的治世理念,引领天下走向以人世为本的发展道路。“至才(哉)周惠(德)”,这是目前所见,最早版本的“论语”类文献中,孔子对西周治世观的由衷推崇之语。但此刻,孔子梦中那位西周礼制开创者的身影,却已渐渐看不真切。杏林外,车马喧嚣,惊醒了孔子的梦,那是鲁哀公归城的车骑,人们纷纷传言他今日猎得麒麟。麒麟是传说中预兆圣王现世的瑞兽。

东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不止。鲁是周公之后,理应是礼制的卫护者,如今却连鲁公也利用瑞兽来造僭越礼制的舆论之势。孔子惊觉,在有生之年里,他所怀抱的治世理想再不能如愿了。孔子理想中的天下,礼乐严明,雍容揖让。礼,是进退有止、井然有序的行为规范;乐,如舒缓优容、清和庄重的内心修养。这是曾侯乙墓编钟,由六位佩剑武士托起的巨大木架上,分三层依序悬挂65件铜钟,钟体上的铭文——标注了各钟的发音、律调、阶名,并精心标明,这些阶名与楚、周、齐、申等列国律调的对应关系。这样一套由钮钟、甬钟、馎钟组合而成的大型乐器,能演奏出由不同音色混响合成的典雅乐章,错落有致的金石之声,正暗喻着秩序整齐的礼制架构。

孔子一生起起落落,游历列国十数载,教导弟子三千,毕生正是致力于让这样雍雍穆穆的礼制思想流布天下。然而,七十高龄的他目见耳闻处,皆是礼崩乐坏。公元前548年春天的齐国,发生了一场激烈的践踏与卫护礼制之争。实权在握的齐国大夫崔杼,不顾君臣纲纪,公然杀死国君齐庄公。太史不为当权者讳, “崔杼弑其君”,短短五字,如实记录。崔杼自然不会容忍,下令杀大史、毁史册。然而大史还有两个弟弟,在那个以职为氏的年代,他们继承了史官的职责和风骨,执着地在简册上留下直笔。崔杼连杀大史一家两兄弟后,仍未能迫使史官们为其曲隐,只能作罢。不惜以性命为代价的秉笔直书,是史官们对日渐崩溃的礼制秩序的维护,也是他们在乱世中试图弥合离散的方法。

然而,在春秋三百年的动荡岁月中,旧秩序的约束力终究日渐微弱,政治格局经由血与火的洗礼,不断更迭,曾经由周天子号令的天下,转而被各怀野心的强国诸侯,搅动争霸风云。在这种情势下,宋、郑等中原小国遭兵燹之祸尤深,唯有殚精竭虑,以不同的方式辗转求生。宋国期冀通过外交斡旋来促成“弭兵”,以换取暂时的和平。宋国都城在河南商丘,今已深埋于黄河泛滥的洪积层下,经过考古勘探和发掘,我们基本了解了这段沿用千余年之久的南城墙,在东周时的模样,大部分城墙仍保留数米、甚至10米高,宽度约15米,墙体有多排纸木洞,这是修补城墙时留下的痕迹。公元前546年,这座都城曾见证了东周数百年风云中,规模最大的一场弭兵和谈。

宋都西门外,以晋、楚为首的14个诸侯国,都派出了执政的大夫参与弭战的会盟。清华简《系年》在记述此事时,虽仅有“弭天下甲兵”寥寥数字,却足以写尽沧海横流的时世里,那无数得以苟全的生灵。郑国上卿子产执政时,恰逢弭兵后的短暂和平,他从庙堂之高,俯身看到民间的芸芸众生。他深知,郑国地处中原腹心,强国环伺,朝夕有不虞之患。而子产希望邦国安宁,成为民众的依傍。因此,安内政、强军力乃当务之急。他下令“为田汕”,划田定界,防治田地不均;“作丘赋”,打破国野界限,给予乡人从军的义务和政治权利。他亦拒绝了僚属毁去乡校的建议,部分郑人对子产的咒骂传遍列国,子产自然也听说。

“苟利社稷,死生以之”。他对大夫子宽这样说道,心中的一掬赤血,终究无法剖之以示众。子产最石破天惊的一项措施是“铸刑书”,也就是把法律条文铸于铜鼎之上,公示于世人面前。列国普遍推崇礼治,仅将法制视为补充,且只有贵族才掌握律令的内容。子产却希望能让刑罚原则公开化,用成文法来规束各阶层的权利和义务,以此稳固政局。子产这一系列措施引发了部分郑国贵族的不满,也受到了列国贵族的诟责。车轮辘辘,行走在乡间的道路上,归程的子产目光悠远。夏日的木槿花娇艳而炽烈,女孩们欢声笑语,这烽火暂时消散的山水间,有人哼唱着动听的歌调,“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郑地的音乐宛转悠扬,往往直抒胸臆,明快且富有生命力。虽然被正统的礼乐拥护者们,视为不入流的“淫声”,却迅速流行于各地,这不正是民间审美的抬头吗?返至家中,子产在回复叔向的责难之书中,写下了他一切作为的初心,“吾以救世也”,子产知道,战火还将再起。他肝胆俱焚,只求所有的政策能及时奏效,为郑国多争取一些时间,让那山水间平和的景象,存在的再久一些。子产被孔子称为“古之遗爱”,从子产到孔子,无不试图在这动荡的时世里,寻求重建社会秩序之法。终其一生,孔子未能见证治世理想的实践,子产也未能挽救颠坠的时局。世道艰难,但那样多的人仍在各自的位置上尽职尽责,为社稷家国死生以之,为天下大宁,匹夫怀责,这是他们的理想与信仰。

郑国国君大墓所出的一对莲鹤方壶,壶身以双龙为耳,双兽为足,腹部四角各铸一飞龙攀援欲上,通体满饰蟠螭纹,壶盖宛如一朵绽开的重瓣莲花,朵朵花瓣皆为镂空,花间站立着一只引吭振翅的鹤,昂扬向上的姿态,正如高悬于时世之上那蓬勃的朝气和理想。“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这声声穿透混沌的清唳,在未来的历史中将会得到回应。春秋时代,小国设法求存,大国则竞逐争霸,在一众强国间,依靠实力成为天下认同的霸主。这是大国不同于小国的生存策略,黄河流域的齐国、晋国先后称霸。数十年后,齐国势头稍弱,长江流域的楚国则后来居上,与晋国形成均势。楚的崛起,与长江流域的矿产资源有关。

青铜,仍是春秋时期重要的战略资源,长江以南富集的铜、锡矿藏,原本由曾国,这一与周王室同宗的姬姓封国掌控,曾国从分封之初,除了抵御南方的淮夷之外,还承担着为周王室控制与管理铜矿资源及其运输通道的职责。曾伯漆董的铭文中提到的“金道锡行”,指的就是连接黄河流域和长江域的“随枣走廊”。经由素山峻岭之间的这条狭窄山道,铜、锡等矿产资源,源源不断的北上。曾国,正是周王室这一战略生命线的安全保障。曾国国都的东南方向约200多公里处就是铜绿山,这片铜草花盛开的地方,正是东周时期规模最大的矿冶中心。已知的12个矿体中,有9个在当时便已开采。遗址中发现的矿井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浚耀商务生活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