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古城的徽标——西安钟楼、鼓楼

日期: 2024-07-15 02:07:30|浏览: 124|编号: 80930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请自鉴内容实用性。

西安古城的徽标——西安钟楼、鼓楼

古时以钟楼、鼓楼报时,至迟至春秋时期,古人将一天分为十二时辰,作为报时、报时的名称。即子时、鸡鸣、黎明、日出、食时、午时(临近中午)、正午、落日(午后,太阳已落山)、晚饭、落日(日落)、黄昏(太阳已落山,晚上)、人落(人们开始安顿下来),分别以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来表示,即所谓的子时、丑时等。后人又将每个时辰又分为两个阶段,如子初、子正等,于是就有了二十四时辰,一个时辰对应现代的两个时辰,二十四时辰对应二十四小时。子时为子时,对应现代的23点至1点; 鸡鸣为丑时,对应时间为一点至三点;以此类推,可推算出时辰对应的时间。钟鼓楼的职责是根据日晷或漏壶实测的时间击鼓鸣钟。鼓楼击鼓报时,钟楼鸣钟报时。

图1.西安钟楼

为了有效地区分夜晚的时间,古人把一个夜晚划分为五更。戌时黄昏(19时至21时)为定更,亥时黄昏(21时至23时)为二更,子时子夜为三更,丑时鸡鸣为四更,寅时晓为五更,又称明更。每当夜幕降临,钟鼓之声响起,大街小巷的更更之人便手持锣、梆子等乐器在大街小巷巡游,纷纷响应。不一会儿,便传遍了全城。击更时,人们常常喊出“天干物燥,小心火烛”等话语。钟鼓楼里有专人负责按更更时节击鼓。 定更、明更,先击鼓后击钟;二更至四更,只击钟不击鼓。击鼓击钟都有规矩,数为108下,先快击18下,再慢击18下,中间有6个间歇,共108下,代表一年十二个月、二十四节气、七十二节气。节气是古人记时的方法,五天为一节气,五节气为一个月,一年十二个月,共七十二节气。因此,钟鼓楼击鼓击钟不仅有报时的功能,而且有中国传统节气文化的深刻内涵。

钟鼓本是两种古代打击乐器,分属八乐器中的金属、皮制两大类。有的用作礼器,有的用于战场,有的用作宗教乐器,有的用于报警、报时、通讯。钟鼓用于报警、报时的进一步应用,逐渐确立了钟鼓楼在古代城市中的地位。

据学者考证,战国时期已有钟鼓使用。《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国每战败诸侯……必以诸侯美人及钟鼓,充宫中。”但秦朝宫殿中没有专门的钟鼓室。汉代长安城内有专门的钟鼓室。魏晋隋唐以后,史书上对钟鼓楼有了明确的记载,皇宫中也有专门的钟鼓楼,钟鼓楼的形制也基本确定。

钟鼓楼是古代城市的重要标志性建筑。早在四川新繁出土的汉代砖雕《市井图》中,就记载了在市井中心的楼顶悬挂大鼓的情景,这是城市设立钟鼓楼的历史见证。经过一千多年的发展,到了宋代,根据《营造法式》中的明确记载,“鼓钟双塔,为市井之俗”。“两塔钟鼓相配,左右呼应,已成为中国城市建筑的习俗。这种钟鼓楼制度也被寺庙借用,成为寺庙中最重要的建筑类型。”[1]

为了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使钟鼓声传得更远,人们建造了更大的钟鼓,更高的建筑。钟楼和鼓楼相对而建,左钟右鼓。但也有鼓楼和钟楼同层,左钟右鼓的,称为钟鼓楼。唐代,佛教寺院以晨钟暮鼓作为僧人早晚课、休息的信号,流传后世,成为典故。如唐代诗人李贤《在山间》诗中有句:“晨钟暮鼓不入耳,明月孤云常挂情。” 宋代诗人陆游的《短歌行》中也有这样的诗句:“百年天下愁肠,晨钟晚鼓不绝。”记录了这一场景。“雁塔晨钟”古钟至今在西安的大小雁塔中流传,可见其影响之大。

图2.西安鼓楼

钟鼓楼大多位于城中心,坐北朝南,但东西方向并非绝对对称,南北方向略有错位,西安的钟鼓楼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西安的钟鼓楼主要功能是报时、警示,按封建官府的规范运作,几乎没有自由发挥的余地。清道光前后,钟鼓声停止,成为传说。有人说钟鼓声是“晨钟暮鼓”;也有人说“晨钟暮鼓,钟鼓齐鸣,黄昏先击鼓,后击钟,鼓钟齐鸣”。 因此人们称之为晨钟暮鼓。[2]其实,“晨钟暮鼓”是指大小雁塔寺院里传来的钟鼓声,应该和钟鼓楼关系不大。如今,它作为古都西安的一处传统景象,正是借典故复兴地方传统文化的典型。

1. 西安钟楼

1. 位置和环境

西安钟楼矗立于古城西安市中心,四条大街的交汇处,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钟楼,是古城西安的重要地标,与西北方向的西安鼓楼交相辉映,成为古城西安的重要坐标。

2.历史沿革

西安钟楼在古都西安屹立了600多年。据史料记载,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太祖朱元璋下令在全国各城市修建钟楼,以镇压天下,西安钟楼便是当时修建的。钟楼初建时,位于今广济街东侧的迎祥寺内。迎祥寺原名景龙寺,位于唐朝皇城长安城内,为唐代皇家道观,因信奉道教、崇奉老子,唐玄宗年间改名。但因安史之乱,不幸被毁,道观和钟楼也未能幸免,钟也埋在了废墟之中。

景龙寺(迎祥寺)所在地在唐长安城的中轴线上,也是五代、宋、元时期长安新城的中心。明初,西安城扩建,随着城市中心东移,钟楼所在位置偏离了中心。于是明神宗万历十年(1582年),由陕西巡抚龚茂贤主持,由长安、咸宁县负责将钟楼迁至东、西、南、北四条大街的交汇处。据清人张开《重修钟楼记》记载,钟楼迁建时“除地基外,原无所变”。 当时景云钟也迁往新址,但不久因“击钟不鸣,复归原位”,另铸铁钟代替。[3]这就是流传于世的明代钟楼铁钟。钟楼落成时,龚已辞官,却从四川内江送来《钟楼歌》,刻于石上留念。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乾隆五年(1740年)、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道光二十年(1840年)均对钟楼进行过大规模修缮。乾隆五年由陕西巡抚张锴重修。 建筑结构仍按明初原有结构建造,但将原先悬挂在室内的大钟移到室外,使报时之声传到很远的地方,并在上层供奉文昌帝君,因每日清晨敲钟报时而得名。

清道光年间,钟楼不再鸣钟,钟楼成为清兵的炮楼,便于居高临下观察。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陕西革命军英勇奋战,攻占了钟楼,成为结束清朝在陕西统治的重要战役。1927年,从美国留学归来的陕西人石林在钟楼内开设了西安第一家电影院。后来,国民党特务机关把钟楼当做监狱,封锁了四个门道,建筑屡屡遭到破坏,鎏金顶上的铜叶竟被盗走卖掉。民国后期,钟楼也经过数次修葺。

1949年西安解放后,国家和陕西地方政府更加重视对钟楼的保护,成立了专门的保护机构。1956年8月6日,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公布钟楼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11月20日,西安钟楼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世纪50年代以来,钟楼经过几次大的修缮。1953年至1958年,国家对钟楼进行了大规模的全面修缮,加固了基座,更换了楼梯、地板和部分柱子,增设了栏杆,改造了门窗,粉刷了建筑内外,按原样装上了鎏金屋顶,增设了防雷设施。1980年以后又经过多次修缮,在基座四周贴上青砖,在北面加设了楼梯。钟楼一度还被用作游行、检阅和庆典的讲台。2020年6月至8月,西安钟鼓楼博物馆文物修复工人对钟楼进行了封闭修缮,包括屋顶、飞檐、飞椽、外金柱等,共用了3800张金箔为钟楼顶重新贴金。 金箔除了美观之外,还能保护顶部免受雨水和腐蚀。

(三)形状和结构

钟楼为三檐四角尖顶楼阁式建筑,从地面到楼顶高36米,由基座、楼体、屋顶三部分组成,面积为1377平方米。

基座呈方形,高8.6米,边宽35.5米,用青砖白石灰砌成,四面中间各有拱形门道,门道高、宽各6米。基座北侧牌坊两侧有石阶,可由石阶拾级而上。牌坊三拱三顶,拱面上铸汉字“回”字,青石栏杆,方头柱素面,有59级台阶可登基顶。钟楼基座内有“笔”字形牌坊,面朝东、南、西、北四条大街。牌坊原为东南、西北、西北四条大街相交的通道,人车从牌坊间通行。随着古建筑保护法和城市建设的发展,牌坊已不能满足交通需要,现已关闭。 人们可以通过专用于行人的地下通道进出。

钟楼主体建筑为木结构,面阔、进深均为三间,建筑为二层,重檐三层,底层四周有回廊,二层设平座,檐下及平座处均有斗拱,内外檐上绘有彩绘。一层殿堂四面均有门,四周有月台,上设方形彩绘藻井。一层殿堂东南角有木质扶梯,可盘旋而上至二层。二层梁架结构采用通柱砌体结构,尖顶采用角梁、井口梁,梁柱节点有宋、元做法的痕迹。建筑一、二、三层重檐屋顶均为绿色琉璃瓦顶。 钟楼顶部原为铜包,内设木质结构,1949年后改用真金锤打成的薄金箔屋顶。

整座建筑彩绘,室内贴金彩绘,雕梁画栋。四门漆成朱色,各层门上有64幅精美的木雕,有“木兰从军”、“嫦娥奔月”、“八仙过海”等,构图优美,雕工精细,艺术价值很高。楼角飞檐,下悬钟铃。楼顶的琉璃莲花宝座上有6米高的圆形鎏金顶,俗称“金顶”,更显庄严华丽,展现了明代建筑艺术的独特风格。

钟楼的建筑特点相当明显,砖木结构是钟楼最大的特点,主要为穿斗式、梁柱式等形式,为梁柱结构,即架设地柱,梁架设在柱上,形成坚固的骨架,墙体不承受重量,只起围护隔断作用,同时以榫卯连接工艺精密结合。正是这些精密的结构,使得建筑坚固耐用,在600多年的时间里经受住了关中四次大地震的考验,屹立不倒。“重檐三滴水”是钟楼的又一特点,在封建王朝时代,建筑体现了严格的等级制度,钟楼亦是如此。钟楼与故宫中和殿的屋顶类似,属于宫殿建筑的范畴。 由此可见明代建立的西安钟楼的地位,钟楼“重檐三滴水”的建筑设计,不仅增加了建筑形态的美感,而且起到了中檐的作用,减轻上檐对下檐雨水的缓冲作用。

4. 文化遗产

著名的景云钟是西安钟楼中最重要的文物,铸于唐睿宗景云二年(711年),钟正面铸有唐睿宗李旦手书的铭文,共292字。铸后声音洪亮动听,深得唐睿宗喜爱,遂建塔收藏。钟用铜锡合金铸造,重6000公斤,通高247厘米,腹围486厘米,口径165厘米。钟身铸有可调节音高的“蒲牢”形钟乳石,还有飞天仙子、朱雀、仙鹤、狮子、龙、牛、祥云等图案。 铭文字体为楷书略带篆书意味,景云钟的铸造工艺极为精湛,钟身铭文亦是极为珍贵的书法艺术品。这种皇帝铸造、书写、题写一体的局面,在古代彝族文物中实属罕见。其内容宣扬道教教义,歌颂道教的奥秘,并说明景龙寺的由来和钟的制作过程。如前文所述,它最初悬挂在钟楼内。清末,随着关羽的被毁,景云钟先被移至南院门附近的“关公陈列馆”,1915年归还陕西图书馆,1953年移至陕西省博物馆,即西安碑林。现作为国宝收藏于西安碑林博物馆,陈列于二门里东阁。 禁止在境外展出。1964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为参加在日本举行的世界名钟大会,专程来到西安碑林,敲响了这口千年古钟,录下清脆洪亮的钟声,寄往日本参赛。景云钟因此被授予世界名钟称号。也正是这份录音,被用于年复一年辞旧迎新的钟声。西安电报大楼的整点报时信号也出自这里。为何景云钟在此时敲响,却在明代被“禁”,给人留下了神秘的想象空间,有待进一步考证。

图3. 唐静云钟

钟楼西北角悬挂的“唐景云钟”是西安市1996年按1:1比例仿制的,只是一种象征,虽然不再具有报时作用,但逢年过节仍会敲响,祈求平安。复制的景云钟外形与原钟相似,通高2.45米,重6500公斤,外径1.65米。纹饰、铭文与原钟十分相似,音质洪亮有力,堪比原钟。经过多方努力,1997年1月30日,沉寂了数百年的晨钟暮鼓再次响彻古城。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曾录制《景云钟》,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每年除夕夜播放《景云钟》,作为辞旧迎新的“新年钟声”,并沿用至今。2000年,景云钟被印在我国邮票上,被誉为“天下第一钟”。

碑刻也是西安钟楼的重要文物。西安钟楼一层大厅西壁上,有三块碑刻,第一块是1953年钟楼修缮后,西安市人民政府留下的碑文;第二块是钟楼东迁后,陕西督抚龚茂贤所写的《钟楼东迁歌》;第三块是清乾隆五年(1740年)大修后,陕西巡抚张开所写的《重修西安钟楼》。其中,《钟楼东迁歌》一诗对钟楼进行了充满激情的赞美;《重修西安钟楼》详尽记述了钟楼的一生故事。三块碑刻对钟楼的历史作用和价值都做出了恰当的记载和评价。

此外,钟楼上还陈列着齐白石的12幅真迹,也是难得的艺术珍品。它们分别是《乌虾图》、《牵牛花图》、《芦蟹图》、《枇杷图》、《蕉蛙图》、《鹌鹑雁红图》、《棕鸡图》、《红梅鹊图》、《松荫图》、《夏荷鸳鸯图》和一副篆书对联。其体量之大,题材之丰富,笔法之犀利,色彩之清雅,构图之精妙,无不令人赞叹。这些作品是白石先生1953年(农历癸巳年)93岁时创作,捐献给钟楼收藏。老人之所以这么做,一是因为齐白石先生对古都西安怀有深厚的感情,对西安的美景寄予无限的期望。 第二,1953年国家文化部授予齐白石“人民艺术家”荣誉称号时,周恩来总理亲自出席了首都文化界为他举行的宴会。在总理的推动下,这幅作品成为西安钟楼的永久陈列,成为展示中国现代艺术的典范。

2. 西安鼓楼

西安鼓楼被誉为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楼之一,是我国古代遗留下来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鼓楼,其歇山式屋顶与北京天安门相同,但整体高度比天安门城楼高出一米。

图4.雄伟的西安鼓楼

1. 位置和环境

西安鼓楼位于北院门大街路口,西安市西大街以东,钟楼略北,钟楼中间为钟鼓楼广场。其所在的鼓楼街是全国闻名的旅游街。街内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分布密集,主要有全国文物保护单位西安鼓楼、清真大寺等,加上附近的国家级保护单位钟楼、城隍庙,构成了明西安城内的古建筑群。鼓楼与钟楼相距五六百米,鼓楼下有一条南北向的道路。鼓楼正北是西安回族穆斯林聚集区,也叫坊上。鼓楼与钟楼东西相望,均成为古城西安最著名的标志性建筑。

2.历史沿革

鼓楼始建于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比钟楼重建早四年。主持修建鼓楼的是长兴侯耿秉文和西安知府王宗周。相传,他们在烟雨蒙蒙中为鼓楼工程奠基。

该塔曾两次修葺,分别是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乾隆五年(1740年)。据乾隆五年《重修西安鼓楼记》记载,前年陕西麦收丰收,“垄上皆有余粮,亩有余粮,百姓不待命”,一片“男娶女还,诉讼止息”的祥和景象,于是便按照“盛世修史,盛世建塔”的古例,重建了该塔。修葺工作由长安县令王瑞负责。600多年来,该塔虽经多次修葺,但依然保持了原有的建筑风貌。

鼓楼高大雄伟,南北檐下分别悬挂“文武昌盛之地”、“天籁之音”匾额。楼顶曾有一面巨鼓,每日击鼓报时,故名“鼓楼”。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从20世纪50年代起,政府十分重视对鼓楼的保护,多次修葺。1956年8月6日,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公布鼓楼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世纪90年代,鼓楼进行了大规模修葺,贴金、贴彩。为进一步开发利用文物资源,促进文化旅游发展,恢复“晨钟暮鼓”景象,1996年对鼓楼进行了重修。1996年11月20日,国务院公布鼓楼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形状和结构

鼓楼为三层、歇山式木结构楼阁式建筑,建于高大的青砖台基上。鼓楼的建造工艺借鉴唐代风格,兼收宋代建筑规制,并加以创新。整个建筑结构无一铁钉,檐口、台基全部采用斗拱原理建造。建筑外观典雅坚固,富有民族特色。楼高34米,由9米高的台基和25米高的歇山式、重檐、两层木结构组成。

西安鼓楼是典型的高基座木结构古建筑。高基座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52.6米,南北宽38米,高7.7米。基座中间有高、宽各6米的南北向拱门洞。基座内部主要为人工分层夯实的素填土,外部用青砖砌筑。与一般木结构古建筑相比,其特点是基座下方有较高的人工基础。整个高基座结构大致分五步实施:木桩、木筏层、碎砖粘土层、灰土层、再是砖墙。木桩层和木筏层采用类似现代的桩基,以木桩上的木桩为基座。这种做法能有效防止上部木结构的不均匀沉降,保证鼓楼上部木结构的安全稳定。木筏层上面是碎砖粘土层和灰土层。 碎砖粘土层一般由一层碎砖和一层粘土压实而成。灰土层中一般加入一层糯米层,可有效加强地基灰土的粘结力。在地震作用下,基础的木柱会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形,而木层可以相对滑动,从而起到减震作用。木基础上方的人工夯土层,特别是灰土层,由于加入了糯米层,土体变得更软,从而起到隔振消能的作用。

图5. 鼓楼侧基及重檐庑殿顶

鼓塔的主要建筑物是在底座的中心,长38.6米,长达19.8米。 ,侧柱高13.2米,柱直径为680-700毫米。

屋檐和鼓塔的平台上装饰着绿色的托架,整个建筑物都雄伟壮大,而蓝色的台阶则设置在砖块的两侧。它是西安的地标建筑之一。

圆柱塔的柱子和木柱之间的连接是我所在国家的古代木结构的特征之一。在水平地震的作用下,IDE适当地旋转,这种滑动趋势变得更加明显,从而减少地震的压力测试效应对上层木结构的主要特征是古代中国建筑技术的主要特征。埃德(Ed),从而提高了木柱的耐用性。

同样,鼓塔的建筑绘画也是传统的中国建筑的主要特征之一。被用作军事和军事官员的住所;

4.文化文物

斑块被放在北方的第三个屋檐下,南方的斑块上有一个“对民事和军事事务的繁荣”,而北部的声音在天堂中听到了。作为时代的杰作。 根据“西宁县的持续记录”和“朝恩省的朝鲜省长的记录”,朝朝王朝的州长,“公民和军事事务的巨大繁荣的地方”,在建筑物中悬挂着Zhang Kai的南部居民,是Zhang kai的建筑物中的第五个在清朝(1740年)的统治年份,模仿皇帝的“帝国笔”;

图6.鼓塔的北侧和南侧的斑块和拱门

在文化革命中,许多古老的建筑物和文化遗物被摧毁,这两个斑块在1982年没有幸免。西安公民的意大利,大大促进了恢复斑块的工作的进步。

从3月到2004年7月,Xi'an CPPCC和省文化遗物局举行了几个有关“鼓塔周围的历史文化的讨论和研究”和“恢复鼓塔牌匾”的特殊研讨会,并广泛地征求了专家和学者在7月9日恢复专家的意见和建议。董事会,省级文化保护中心,前习近平的文化遗物和花园局,省的书法学院和其他单位进行了最终的审议和改进,以确保使用典型的材料,以确保使用原始词的典型,并确保使用原始词的形式。恢复两个斑块的原始外观。 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2005年4月29日,两个牌匾“ Wenwu ”和“ ”再次挂在鼓塔上,重现了40年前的风格。

鼓塔上有一个巨大的鼓,但是经过多年的潮流,原始的鼓已经消失了,只剩下鼓塔LY直径为3.43米,重1,500公斤。

“重建西安鼓塔”在皇帝统治(1740年)的第五年中记录了鼓塔重建的事件,以及的州长Zhang Kai的成就,这将根据当时的 and kai的官员,并在 worl the of kai word。当时的长山县治安法官杜安(Duan)负责在重建后大规模维护鼓塔。

III。

自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国家对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视,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阐明了保护责任的主要责任,并建立了一个合理的保护系统文物保护单元”,钟楼和鼓塔的保护范围和建筑控制区分别位于钟楼和鼓塔的底部,以及周边地区分别在34米或72米的内,从而扩大了以钟声和鼓塔广场为中心的特征性文化旅游空间。

如今,西安·贝尔塔(Xi'an Bell Tower)和鼓塔是西安(Xi'an)的著名文化旅游景点。遗产以新的访问,交流和展览结合起来。 它的基本展览包括中国鼓文化展览,该展览以来都展示了各种各样的鼓,包括陶器鼓,鳄鱼鼓,石鼓,盾牌鼓,虎鸟式鸟架鼓,十字架,荷兰鼓,达拉鼓,da la la drums,da la drums,大象般的钟声等Qin Yuefu Chime Chime表演和“中国鼓文化表演”全年为公众提供。西安钟和鼓塔博物馆传播了丰富的钟声和鼓塔文化,西安的五颜六色民间习俗以及古代资本的深刻历史文化,通过展示平台以及一系列展览和一系列的展览和特殊讲座。

西安的钟声和鼓塔位于西安古城的中心。

IV

Xi'an Tower和Drum Tower有600多年的历史。在我国家,大多数保存完好的建筑物。

在整个王朝中,Xi'an钟楼的建筑形式甚至超过了当时的首都,所有建筑物都必须遵循一个严格的层次结构鼓塔的臀部与天安门广场的屋顶相同,但这进一步证明了西安王朝的Xi'an县是西北地区最重要的军事和政治城镇,这是Qin 的所在地,这是王子的重要性和绘画塔的范围。明朝。

Xi'an Bell Tower和Drum Tower的精美和合理的建筑结构,精美而优雅鼓塔不再具有讲述时间的功能,并且没有政治象征意义,它们仍然是重要的代表性和不可动摇的文化遗产,展示了西安古首都的古老风格和魅力,向世界展示了古老的传统文明的深刻文化遗产。

(本文摘自 和Li Junyi撰写的“ Xi'an ”。)

【笔记】

[1]黄Yebei,秦始皇。

[2] Yang 。

[3] Luo 。 Bell [J]。 ,1995:204。

【主要参考材料】

1. 省文化遗迹局,省文化遗物保护研究所。

2. Zheng Yi。

3.尤伦(Yurun)。

4. Yang 。

5.在明代和清朝的关东地区的木制建筑物的角束形态上,以XI'AN BELL塔的拐角为例[J]:132-135。

6. Zhao Xinya,刘Yang。

7. di 。

8. Luo 。 Bell [J]。 ,1995:204。

9.惠岛(Huang Yebei),Qin Hui。

10. Duan ,Ju dong,在Xi'an Bell Tower的建筑上运行。

11. 。

12. Che 。

13. li。

14. Zhang Yaxu,Wang Liqin,Wu Yue等。

15. Chen Ping,Yao ,Zhao Dong。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浚耀商务生活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