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城墙四门暗含「长安永安」?这只是个巧合!(2019/01/31)_碧海风云
长安永安,奇妙的巧合
西安城墙是在隋唐皇城和晚唐长安新城的基础上修建的,五代、北宋、金代、元代、明初均有扩建、重修,之后明清又多次修葺,形成了严密的防御体系,是中国现存结构完整的古城墙之一。1961年,西安城墙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今,西安城墙已经成为这座城市的象征之一。
古城西安日新月异,备受瞩目。近日,不少媒体都在流传这样的说法:西安城墙的四座“门”——东边的“长乐门”、北边的“安远门”、南边的“永宁门”、西边的“安定门”,被命名为“长安永安”或“长安永定”,以表达古城西安深厚的文化底蕴。
不过,这只是一个奇妙的巧合!现在西安城墙的“四座城门”都是明初扩建西安府城时设立的,虽然它们的名字被赋予了美好的期待,但并没有刻意暗示“长安永安(定)”。中国古代以南为上,所以古城的南门是正门。即使城门名首字有特殊含义,也应该从南门开始,不会像“东北、南、西”或“东、西、南、北”那样跳跃式排列。
此言出处已无从考证,但在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成书的《西安府志》中有这样的记载:“明洪武初,巡抚溥英(本号叔英)增设四门,东门谓长乐,西门谓安定,南门谓永宁,北门谓安远。”或许有人最初读到这则史料,因而就将其附在“长安永安”上。
清舒其慎等撰、颜长明等纂修的《西安府志》第八十卷上卷,乾隆己亥刊
虽然“长安永安”或者“长安永定”只是巧合,但西安城墙的十八座城门,确实饱含着历史沧桑。接下来,我们就以这十八座城门为线索,一起领略西安这座古城丰厚的历史文化。
长安城辉煌,浩劫重生
唐末,战乱四起,曾经辉煌的长安城毁于战火。唐昭宗天祐元年(公元904年)正月,权臣朱全忠逼迫昭宗迁都洛阳。天祐元年三月,留守长安的幽国军都督、京兆太守韩建重修长安城,称“新城”。韩建舍弃宫城、外城,只保留皇城。另外,出于防御考虑,许多原有的城门关闭,只保留了五座城门。即南面的“安上门”和“含光门”,北面的“承天门”改名为“玄武门”,东面的“景峰门”,西面的“顺义门”。 其中含光门关闭了原来的中、西两门,仅留东门通行。
唐以后,长安城历经后梁大安郡城、后唐京兆郡城、后晋、后汉、后周、北宋、金,以及元朝奉元路城,除元代设有封闭南城墙的“含光门”外,其建筑制度沿袭汉建新城。
洪武二年(1396年)三月,明太祖徐达率军攻克关中,改奉元路为西安府。如今的“西安”之名由此而来。洪武三年(1370年)四月,朱元璋封其次子朱崇为秦王,坐镇西北,保卫皇室。为加强西北重镇西安府的防御,为秦王承藩做准备,朱元璋先后命长兴侯耿秉文、巡抚溥英、宋公冯胜等扩建、督修西安城。大规模的城筑工程始于洪武七年(1374年),至洪武十一年(1378年)竣工。
明代西安府城以韩建新城为蓝本,向东、北延伸约三分之一,呈横长方形,周长13.78公里,基本奠定了今天西安城的规模。洪武初,在四门外修筑瓮城,内城和瓮城上各建两层主楼和箭楼。此后,明代历代都对城墙进行过多次修葺。嘉靖五年(1526年),陕西巡抚王勋重修四门城楼。隆庆二年(1568年),陕西巡抚张峙在外墙及城墙顶部覆以青砖,改建成砖城。 崇祯九年(1636年),陕西巡抚孙传庭在四门瓮城外修筑月城,并在月城上建门楼,将原横跨护城河的固定桥改为吊桥,至今“三重门三层楼”的形制已成为固定格局。
明西安城图,《陕西通志》四十卷,赵廷瑞、马力、陆坦主编
清代西安城曾多次依照明代旧制进行修葺。
清代西安城图,《陕西通志》百卷,清代刘毓义等纂修,《文渊阁四库全书》沈清亚等辑录
古城的18座城门经历了无数的变迁
现存西安城墙共有18座城门,其修建历史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西安城墙十八座城门示意图(海上画法)
明代修建的四座城门
明太祖洪武十一年(1378年)建西安城,设南永宁门、北安远门、东长乐门、西安定门四门,清朝沿袭,延续至今。
- 永宁门 -
永宁门位于南城墙中西侧,原为隋唐长安皇城东南侧的“安上门”,晚唐韩建重修新城时保留。明洪武七年至十一年(1374年至1378年),扩建西安城,以此门为南门,改称“永宁门”。但隋唐时三门带门楣的牌楼,改为单门砖砌的牌楼,清、民国以来一直沿用。民国元年(1912年)六月,陕西巡抚张凤晖为永宁门题写门楣。
如今,永宁门完整保存了明代“三门三层楼”的结构。
永宁门外吊桥门楼岳城箭楼
永宁门 瓮城 上正楼
- 安远门 -
安远门位于北城墙中西侧,原位于唐长安太极殿与东宫交界处的宫墙中部,晚唐韩建重修新城时与北城墙分离。明洪武七年至十一年(1374年至1378年),西安府城向北扩建时新建安远门。清代、民国以来一直沿用。安远门主楼门楣上尚有民国元年(1912年)六月陕西巡抚张凤晖题写的门楣。
现安远门仍保留有瓮城、箭楼、双门牌楼等。
安远门箭楼 瓮城
安远门瓮城主楼门楣上张凤辉题写的“安远门瓮城”
- 长乐门 -
长乐门位于东城墙中南部,为明洪武七年至十一年(1374年至1378年)西安扩建城时新建,清代、民国时期一直使用。长乐门主楼门楣上仍保留有民国元年(1912年)六月陕西巡抚张凤辉题写的门楣。
现长乐门尚有瓮城、箭楼、大城楼、双门道等。
长乐门瓮城上箭楼
长乐门瓮城尚正楼
- 安定门 -
安定门位于西城墙中南部,原为隋唐长安皇城西侧的“顺义门”,晚唐韩建重修新城时保留。明洪武七年至十一年(1374年至1378年),扩建西安城,以此门为西门,改称“安定门”。但隋唐时三门楣牌坊改为砖砌单门楣,位置也稍向南移。清、民国以来一直沿用。安定门主楼门楣有民国元年(1912年)六月陕西巡抚张凤晖题写楣匾。
现安定门尚有瓮城、箭楼、大城楼、双门牌楼等。
安定门瓮城商正楼
民国时期修建的七座城门
清代,西安城东北角为“满洲城”,驻扎着八旗戍边部队。民国元年(1912年)九月,陕西巡抚张凤晖主持拆除满洲城,为城市建设提供了宽阔的空间。此后,为满足城内外交通的需要,在城墙上开设了一些门道。
张峰辉
卢沟桥事变爆发后,从1937年11月起,日军飞机频繁飞越陕西,轰炸省会西安。从1939年4月起,为防空需要,在东城墙崇礼路(今东吴路)、仁爱巷(今建国巷4号),南城墙小柴石南路(今建国路),西城墙柏树林、开通巷、五岳庙门、南四府街、甜水井、双仁府、大有巷、北马道巷,北城墙西北三路、雷神庙(今立新街)等处临时挖设13座简易城门,称为“防空门”。抗战胜利后,部分防空门陆续被封闭,另一部分改建为正式城门。
- 中山门 -
中山门位于城东墙上长乐门以北,在今东新街东端。1927年,冯玉祥提议开设此门,并在新扩建的东新街东端敌楼两侧各建一座拱顶。孙中山先生逝世两周年之际,城门被命名为“中山”,以纪念这位国民革命领袖。中山门两座平行的城门也被命名为“东征门”和“凯旋门”,以表达国民革命军北伐必胜的决心和深意。同年五月一日,冯玉祥率部出潼关参加北伐,即经中山门出城。中山门开通前,城东墙上只有一座城门——长乐门,因此中山门被民间俗称为“小东门”。 中山门形制自开元二十九年起沿用。
中山门
孙中山
- 玉祥门 -
玉祥门位于西城墙安定门以北,今莲湖路西端。1928年,在西门北侧开辟城门,建单拱门。相传为时任陕西省政府主席宋哲元为纪念冯玉祥1926年击败镇宋军、解除西安之围的功绩,将其命名为“玉祥门”。1930年,杨虎城出任陕西省政府主席,此后玉祥门一度关闭。1934年,重新开放时,改名为“中正门”。1935年初,因火车站城门前不久名为“中正门”,改名为“西北门”,后改名为“玉祥门”。1959年,玉祥门被拆除,开辟为缺口。 1996年重建玉祥门,门型改为五道牌坊,中门较宽(原为敌楼),两边各有四道窄门。
玉祥门
冯玉祥
- 解放门(中正门) -
解放门,原名“中正门”,位于北城墙内安远门以东,即今解放路北端。1934年12月,陇海铁路开通至西安,火车站设在城墙外尚仁路(后称中正路,今解放路)北端,故在此开城门,修建双牌楼。初名“火车站门”。1935年2月改称“中正门”。1949年7月改称“解放门”,原中正路也改称“解放路”。1952年,因火车站广场扩建,解放门被拆除,开辟为缺口。 2003年12月30日,西安城墙火车站段贯通工程开工,改建解放门,修建上秦门、上涧门。2004年12月26日,解放门工程竣工,三座大跨度拱券式城门将原有缺口衔接起来。自此,西安城墙历史缺口全部修缮完毕,全城墙贯通。
解放门外就是西安火车站
- 乌木门 -
五木门,原名“四府街防空门”,后改名为“江上门”,位于南城墙永宁门以西,即今四府街的南端。卢沟桥事变爆发后,从1937年11月起,日机频繁飞越陕西,轰炸省会西安。1939年,在南四府街(今四府街)南端开设此防空门,并修建单拱门,以方便市民躲避空袭。最初有人提议将其命名为“东南门”或“镇海门”,但未获通过。此后,民间长期称其为“小南门”。1945年11月,国民政府追授国民革命先驱荆五木陆军上将衔。 同年12月23日,在景武穆逝世27周年之际,于右任主持将景武穆灵柩从蒲城迎回西安,举行公祭。1946年2月,为永久纪念景武穆,将他故居附近的南北四府街、琉璃寺街陆禁室巷(今陆荡巷)改名为“景上江路”,小南门正式命名为“景上江门”。1947年改名为“五穆门”,原景上江街也改名为“五穆街”(今四府街)。五穆门形制自开通以来一直沿用至今。
沈阳
精武门
- 建国门(小柴城防空门) -
建国门,原名“小柴城防空门”,位于南城墙永宁门以东,今建国路南端。1939年,在小柴城南路(今建国路)南端开设防空门。抗战胜利后,此防空门被封闭。1969年,在建国路南端原防空门处开设缺口(1944年前后,小柴城南路改称建国路)。1984年,缺口修葺,并增建三座牌楼。1986年,建国路定名为“建国门”。
建国门
- 朝阳门(崇礼路防空门) -
朝阳门,原名“崇礼路防空门”,位于东城墙上长乐门以北,在今东五路东端。1939年,在崇礼路(今东五路)东端开设防空门,初建时曾拟定名为“东北门”或“平邑门”,但未获成功。20世纪50年代,此门形成缺口。20世纪80年代末,决定将缺口补好,修建城门。同时因位于城东,故取“朝阳门”之意,命名为“朝阳门”。1992年,朝阳门正式修建,门楼五座,中门宽大,两边四座门窄小。
朝阳门
- 尚武门 (西北三路防空门) -
尚武门,原名“西北三路防空门”,位于北城墙上安远门以西,即今西北三路北端。1939年,在西北三路北端开设防空门,初建时曾拟定名为“西北门”或“怀远门”,未获成功。1966年,辟为缺口。1996年,对缺口进行修葺,并修建牌楼四座。因门西侧清代为武林花园,故取名“尚武门”。
尚武门
民国初建的7座城门
- 和平门 -
和平门位于南城墙上永宁门以东,即今和平路南端。1939年,曾计划在大柴街(今和平路)南端开设防空门,拟定名为“东南门”或“定远门”,后因故搁置。1953年,城门启用,修建了四座牌楼,和平路定名为“和平门”。
和平门
- 文昌门 -
文昌门位于南城墙永宁门以东,在今柏树林的南端。1939年,曾计划在柏树林街南端开设防空门,拟定名为“东南门”或“定远门”,后因故搁置。20世纪60年代,现文昌门处开出缺口,1984年修补缺口,增建四座牌楼。门上城墙西侧建有明清时期的魁星楼。魁星是中国古代神话中主宰文运的神灵,因此魁星楼下的新城门被命名为“文昌门”。现文昌门上的魁星楼是1986年至1987年在原址重建的。
文昌门西侧有魁星楼
- 朱雀门 -
朱雀门位于南城墙永宁门以西,今南广济大街南端。朱雀门原为隋唐长安皇城的南门,门下为长安城中心的朱雀大街。晚唐汉建重修新城时关闭。20世纪60年代,现朱雀门开出一缺口。1985年西安城墙修缮时,在现朱雀门东侧发掘出被明城墙包裹的唐朱雀门遗址。1986年对缺口进行修补,增建四座牌楼。现朱雀门因仿照唐皇城朱雀门而得名。
朱雀门
- 尚德门 -
尚德门位于北城墙安远门以东,今尚德路北端。1986年开城门,建牌楼三座,并因尚德路而得名“尚德门”。
尚德门
- 尚秦门 -
上秦门位于北城墙安远门以东,今上秦路北端。2003年底,西安城墙火车站段贯通工程开工,在上秦路北端修建上秦门,建有三座牌楼,因上秦路而得名。
尚勤门
- 尚剑门 -
尚建门位于北城墙安远门以东,今尚建路北端。2003年底,西安城墙火车站段联络工程开工,在尚建路北端修建尚建门,建有三座牌楼,因尚建路而得名。
尚剑门
- 含光门 -
含光门位于南城墙永宁门以西,在今甜水井街南端。含光门原为隋唐长安皇城南侧的西门,唐末汉建重修新城时保留,但关闭中、西门。五代、北宋时期沿袭不变。元代修筑奉元路城时,含光门关闭,南城墙仅保留安上门。1939年,曾拟在甜水井街南端开设防空门,因故搁置。20世纪50年代前,含光门西半部一段城墙坍塌形成缺口,发现裹在墙内的唐含光门遗址。 20世纪50年代初,因修路,唐含光门中、西门间隔墙及西门墩被毁,但底部保存完好。1986年3月至6月,配合西安市环城建设委员会整修西安城墙,对唐含光门遗址进行了发掘,后修建了遗址保护馆。2004年,在唐含光门遗址两侧开设城门,各设两座牌坊。2006年11月,西安唐皇城墙含光门遗址博物馆开始筹建,2008年9月建成开放,其外观与城墙融为一体。
光门
西安唐皇城墙含光门遗址博物馆 唐含光门遗址
十八座城门,文明代代传承
关于西安城墙十八门的前世今生的介绍到此结束。
古城西安,文化底蕴深厚,散发着无与伦比的魅力,其悠久的历史、传承的文明,是无法用语言来描述的。
西安城墙屹立千年,这一伟大的历史文化遗产,需要我们子孙后代世世代代珍惜和保护,保护历史,保护我们中华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