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带读04丨关于ChatGPT与人机关系,彭兰老师最新论文解读来啦!
作者|张章
编辑|宇尚
24级新川考研交流群:
搜索群号,参加24年公开课,获取复习计划
专题答疑班将于8月24日开始。一次冲刺评审就足够了。欢迎咨询课程顾问!
论文摘要
智能通信的出现,让我们看到了智能通信的全景和前景。智能通信的核心是智能机器成为通信的主体。智能通信涉及三种新的人机关系:人机协作、人机交流、人机共生。在AIGC及其他AIGC技术的推动下,人机协作将从媒体或其他行业应用渗透到个人生活层面。在人机协作中,人们需要重新定义自己的角色。
而类似的应用也将使人机通信日益普及。这种沟通虽然可以给人们带来相应的满足感,但也可能挑战和破坏人际沟通。智能通信越来越基于人机共生的新体——赛博格。基于这个新身体的自我交流也将对人们产生日益深远的影响。
一
智能通信与以机器为主体的新型人机关系
论文摘要
所包含的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技术使智能内容制作跨越专业墙壁,进入普通人的领域。这就是它对智能通信的推动。同时,将人机交流带到一个新的起点,也将使人们对机器产生更多信任,对与机器交流产生更多期待。人机交流日益成为常态。从这两条线索我们可以看到,智能通信正在逐渐蔓延为一种全民行为,甚至会像之前的社交媒体应用一样,推动人们日常生活的媒体化。然而,在这种媒体化之前,还需要采取额外的步骤。上一个修饰语:智力。
智能通信研究不仅要关注通信活动,更需要关注新型人机关系。智能通信带来三种人机关系:人机协作、人机交流、人机共生。对智能通信的理解可以基于这三种新关系来发展。智能通信的发展也是这三类人与机器关系不断深化的过程,特别是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的过程。
论文解读
这一部分主要讲人工智能的定义以及智能通信带来的新型人际关系的研究。论文看起来可能有点乱,但仔细阅读这一部分,其实已经给我们概括了整篇论文的框架:来自“人机协作、人机沟通、与人机共生》理解全文。
一方面,人与机器的融合将带来人体的赛博格化,人体正在成为一种新的媒介。可以预见,未来的媒体传播将成为一种编织关系网络的实体实践。真人、虚拟人、人工工作者将共同为“人即媒体”的实践做出贡献;另一个典型结果是人的生存数字化,人被全方位数字化,人体被映射成虚拟实体或者被拆解成数字组件。数据还塑造数字自我和数字个性。数据形式的外部控制也将变得越来越复杂和强大。
二
人机协作:从工业应用到个体生存渗透
技术的发展也将智能技术的应用范围从机构应用拓展到普遍应用,即从媒体内部扩展到媒体外部。这就像互联网从web1.0到web2.0的转变一样。这种扩张也意味着人机协作不仅影响内容产业,也逐渐影响人们的日常生存。
知识生成与按需生产:人机协作下内容生存的深化方向
论文摘录
从目前内部媒体实践来看,人机协作下智能媒体的应用涉及到以下几个层面。
一是信息采集的智能化。与媒体内容生产相关的信息包括与选题或产品规划相关的信息、直接用于新闻报道的信息以及与用户分析和用户反馈相关的信息。在传统媒体时代,这些信息的获取主要依靠人力,但今天,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的共同作用下,智能机器不仅可以从各种平台和渠道收集数据快速甚至全天候,也扩大了信息收集的维度。
二是信息审核智能化。机器成为信息验证的重要辅助力量,也可能为信息验证带来新的思路和机制,包括来源分析、模式识别、技术识别、交叉验证、演化跟踪等。
三是内容创作和处理的智能化。目前,国内传媒行业研发的技术已经可以完成从文字到图片、音频、视频的多媒体新闻作品的智能化制作。 2023年3月发布的GPT4也可以完成多模态创建。机器产生的内容有的是完全原创的,有的是根据现有信息进行加工整合的。
四是沟通反馈分析的智能化趋势。基于社交平台和用户平台的大数据收集和分析已经越来越多地付诸实践,这些层面的用户分析很大程度上需要机器的帮助。
除了促进知识生成之外,其他应用带来的内容生产的另一个变化是“点播”或“点播”内容生产。
论文解读
可以说,彭澜老师确实很擅长。以上几点基本上是回答“人工智能对新闻媒体的影响”这个问题的要点。从新闻生产的角度来分析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借鉴上述思路。首先回答问题:“信息收集——信息审核——内容处理——传播与反馈”。例如
1、受众前馈:拓展新闻价值点来源
2、信息采集:时间和空间双重维度的延伸
3、新闻生产:高效、快速的效率转变
4.新闻发布:开启精准个人日记
5、信息审核:为审核工作带来新思路
案例积累
2023年3月,百度推出类似应用“文心一言”,近200家媒体宣布接入该平台,代表内容生产者积极拥抱智能技术。即使他们没有技术开发能力,媒体也在试图利用它。用于智能媒体探索的开放技术平台。
智能管家:人机协作的内容分发新模式
论文摘录
另一种智能配送模式的出现已经出现。它带来的是跨平台的信息分发。过去,平台算法是用来解决这个平台的内容分发问题的,但是他们应用了来自各个平台和来源的信息和语料。因此,它是多平台内容的集成处理。它还给搜索引擎带来了新的思路,因此搜索引擎平台对应用程序的响应也很快。微软的新Bing将整合应用程序,谷歌等公司也开始探索类似的新用户界面。
从用户方面来说,带来的另一个变化是采用人性化的对话方式来提供答案,人们更多地参与到获取信息的过程中。用户提出的问题决定了信息获取的方向。用户还可以对机器的答案进行反驳和质疑,这有助于机器不断提高答案的质量,丰富信息整合的内容。这种对话过程也是人机协作的过程。
论文解读
很多同学可能不太清楚具体的概念。这里简单介绍一下:它是由2022年11月30日推出的人工智能技术驱动,通过理解和学习人类语言,无论话题如何都能与人类进行持续对话,并能根据内容生成相应内容的智能内容生产工具。对话,甚至撰写电子邮件、视频脚本、文案、代码和论文。
它并不纯粹客观地根据用户问题生成内容。它本质上是一种基于人类设定的规则进行训练并受到一定程度控制的智能内容生成工具。以前算法是在这个平台内进行个性化推送和分发,现在是多平台内容的集成处理,人们更多地参与其中。
该模式也意味着智能配送不一定要通过中心化平台,而是可以通过更加个性化的“智能管家”方式来实现。这有助于打破人们现有的社交圈子和社会地点获取信息和知识的限制,也可以缩小不同圈子人们获取的信息差距。当然,前提是人们能够平等地获得知识。使用这些智能应用程序。
“智能调解”生存:个体与AIGC的互动
论文摘录
算法的应用只是智能媒体生存的开始,人们对智能媒体技术的驯化并不只意味着抵抗。在银石看来,人们对技术的驯化不仅包括个人合理利用技术来满足自己的私人目的,还意味着技术扩展了人类的功能,使个人能够更好地参与公共空间活动。 。人们对媒介技术的驯化体现在四个阶段:占有(消费和购买)、物化
(,对其进行实际处理)、融合(,技术在使用过程中逐渐融入个人的日常生活,成为日常生活实践的一部分)、转化(,技术脱离私人生活的范围,被重新“改造”为公共空间)。个体对AIGC的驯化大致可以分为这四个过程。
可见,在人类驯化AIGC的过程中,AIGC也在驯化人类,这是人机协作过程中的必然经历。这种双向驯化塑造了人们智能中介存在的新状态和新特征。
论文解读
在这一部分,我们从人们驯化媒体技术的四个阶段开始:
从占有的角度来看,有些技术已经或正在走向收费,而拥有AIGC仍然需要一定的价格或成本。
人们对AIGC的物化将采取不同的形式:一种是融入AIGC技术,成为工作的助手;二是从AIGC的应用中学习知识;三是利用AIGC完成仅靠自己能力无法完成的事情。创作完成;四是将AIGC工具作为聊天对象,以智能机器作为日常生活中的技术伴侣。
在人们对AIGC多元化物化的过程中,AIGC不断与日常生活融合,人们的思维方式被智能科技思维渗透,越来越多的行为模式将被打上机器的烙印。这也是智能媒体赖以生存的更深层次原因。意义。
AIGC向公共空间转型的过程将带来内容生态的进一步丰富和生态格局的调整。人机协作的创造甚至可能会迫使一些纯粹由人类生产的低质量内容被撤回。
人机协作中人类角色的适应
论文摘录
理想的人机协作需要人和机器互相促进、互相制约、互相纠正、互相驯服。但如果人在这个过程中不能进行一定的角色转换,就很难适应这种新的关系,或者会被机器单向驯化。
所有困惑的核心在于,人在使用机器的同时如何避免被机器淘汰?回应这个核心关切,我们需要再次明确一个基本方向,即AIGC是人机协作的内容生产,而人类应该是协作的主导者。当然,这个“应该”能否成为“现状”,取决于人能否在与机器的新关系中调整或转换自己的角色。
论文解读
说到角色调整,我们可以思考一个问题,比如“在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背景下,讨论新闻从业者角色的变化”。我们可以从5W的角度来思考,内容要不断升级,专业化程度要提高,温暖要人性化;积极引导沟通;注重互动,注重效果。
三
人机沟通:补充还是破坏人类沟通?
论文摘录
杜威将交往视为参与,即让双方参与到一个共同的世界中,在这个世界中每个人的活动都必须通过伙伴关系来规范和修改。在人际交往中,这种沟通意识和规则是普遍认可的,但人们也害怕这种调整和修改带来的麻烦、负担甚至冲突。杜威还指出,一个时代最显着的异化特征是参与性互动的缺失或扭曲。人机交流更多时候是一种非参与性的交互,或者从人的角度来看,它不容易被机器的伙伴关系所调节和修改。人们之所以选择人机交流,正是因为他们想逃避人际交往中所需要的调整和修正。
论文解读
彭澜老师在另一篇文章中提出,人际交流驱动人的社会化,但人机交流可能会起到相反的作用。人们如果过于依赖人机交流,也会面临新的孤独感。
特克尔在其著作《群体孤独》中,对使用电子宠物和陪伴机器人对人们心理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研究。她不仅相信人可以与机器建立亲密的关系,同时对人与机器的亲密关系所带来的孤独感深表担忧。这种孤独感来自于现实中人们与他人交流的减少,来自于人机交互对人的交互的侵蚀甚至部分替代。
四
人机共生:后人类与新传播
后人类作为赛博格
论文摘录
与人共存的智能设备可以改变人们居住的空间,让人们获得新的存在方式,比如“半在场”或“半缺席”的赛博体,它与各种智能应用软件一起,促进了随着智能通信全面进入生活,身体数据在各类通信中的作用也凸显出来。
量化自我和自我沟通
论文摘录
赛博格化给人们带来的另一个重要变化是量化自我活动的增加。量化自我的概念,由美国学者凯文·凯利和科技专栏作家加里·沃尔夫提出,是指利用可穿戴设备和传感器技术,从人们日常生活的不同方面收集个人数据,以探索自我、反思自我和获得自我认识。虽然目前量化自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健康管理、产品研发、技术赋能等方面,但未来的研究还需要更多的沟通视角。
当智能设备让人们所显示的身体信息变得多维、精准、实时时,与他人的互动也会随之改变。自我意识和自我调节的方式和程度也会发生变化。量化自我给人们带来的学科也来自于提供相关服务的量化设备和软件或平台。例如,有研究人员指出,用户正在尝试利用量化自我技术来重新排列紊乱的时间,提高个人时间利用率。在高效的过程中,他们也不同程度地接受并内化了App的技术逻辑。
论文解读
人类全息数字化必将全面影响人类的生存。它带来了一种新的人体存在方式,拓展了人(包括身体)与他人、社会环境的关系模式,发展了个人历史的新记录模式,进一步改变了人与自身的关系。数据形式的外部控制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和强大。关于数字化如何影响人们的生存,可以思考以下几点:
1. 被改造为“虚拟实体”和“数字组件”的人
2.增强反射性控制和量化自我练习
3. 个人历史和记忆构建的数据化和外化
4. 数据塑造的数字自我和数字人格
概念分析
反身性:海勒在研究控制论对后人类主义的影响时指出:“反身性是一种运动,通过这种运动,曾经用来生成系统的东西从一个转变的角度进行了转变。成为它所激发的系统的一部分。 “可穿戴设备等传感器也会带来反射效应。当个体利用传感器了解自身状态时,个体既是被观察者,也是观察者。
真题链接
1、简述人工智能在媒体领域的现状、影响和发展前景,并运用理论分析人工智能在媒体领域应用的社会治理。 (浙江理工大学,2023)
2.谈谈你对虚拟宇宙与新闻传播实践关系的理解(安徽大学,2023)
3.请结合移动互联网背景阐述您对“信息相遇”的理解及其对数字新闻的影响。 (中国人民大学,2023)
4.什么是“虚拟数字人”?结合虚拟数字人的特点,探讨其在新闻采编、节目制作、用户智能交互等方面的影响。(福建师范大学,2023)
5.数字媒体时代,请谈谈你对一切作为媒体的理解(兰州大学,2023)
6.数字时代对“量化自我”的认识(南京师范大学,2023)
7.分析数字经济浪潮下传统媒体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西安交通大学,2023)
论文参考
1.卢小华。智能内容生成的本质、影响逻辑与运行范式——其他智能内容生成现象的透视与分析[J].新闻大学,2023
2、彭兰。 “数据化生存”:量化、外化的人与生活[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
3.彭兰,安梦瑶。智能时代的媒体与人——2022年智能传播研究综述与未来展望[J].全球媒体杂志,2023
4.邓建国。 “心灵的扩展”与“对话的扩散”:论写作作为写作[J].新闻大学,2023
5、彭兰。人机交流与沟通的未来[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2
结尾
2024年版《真题解析》来了! 110+ 大学真实问题 + 答案,帮助您入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