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与中亚青铜时代晚期至铁器时代早期彩陶遗存对比研究*
林玲梅(西北大学丝绸之路研究院)
关键词:彩陶遗存、新疆、中亚、流动容器、费尔干纳盆地
摘要:新疆彩陶遗存与中亚的关系一直是国内外学术讨论的焦点。本文首先分析了新疆和中亚地区彩陶遗存的制作方法、陶器造型和纹饰,阐明两者属于不同的陶器传统,然后通过管流器的特征器物,最后考察费尔干纳盆地早期铁器时代彩陶遗存与新疆地区的联系。从而呈现了新疆与中亚地区青铜时代晚期和铁器时代早期彩陶遗存的独立发展和密切联系的过程。
本文所说的中亚彩陶遗存,是指中亚青铜时代晚期至铁器时代早期(约公元前14世纪至7世纪)以手工彩陶为特征的一类遗存。这里的中亚包括中亚五国和阿富汗北部。 20世纪初,以R.庞贝利为首的美国考古队在土库曼斯坦南部的安诺楚发掘,发现了手工彩陶遗骸,他们将其归因于草原野蛮人的入侵[1]。此后,在土库曼斯坦南部和中亚其他绿洲陆续发现了此类以手工彩陶为特征的遗存。这引发了学术界对此类遗骸的性质和起源长达一个世纪的讨论。尤其是20世纪20年代,安德森将河南仰韶村发现的彩陶与安诺丘发现的彩陶联系起来,提出彩陶文化是一个西方术语。这使得中亚和新疆地区发现的彩陶遗存及其关系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学者们对此给予了高度重视。但国外学者早期对此问题的讨论仅限于当时在新疆发现的零散材料以及碳14测年数据的缺乏。他们往往停留在彩陶的装饰和石镰、石磨、权杖头等个体因素上,而未能深入探讨。 。国内学者对此问题的讨论也存在一些问题。最突出的表现是对中亚考古发现和研究现状缺乏系统认识,存在早期遗骸与晚期遗骸混淆或不同类型遗骸的现象。
图1 新疆及中亚彩陶代表性遗址及相关遗址分布图
本文通过分析新疆及中亚地区彩陶遗存的制作方法、陶器造型、纹饰等,说明二者属于不同的陶器传统,进而探讨中亚彩陶遗存通过中亚彩陶传入伊犁地区的情况。管流容器的特征工件。 ,最后考察费尔干纳盆地早期铁器时代彩陶遗存与新疆地区的联系。从而呈现出新疆与中亚地区青铜时代晚期和铁器时代早期彩陶遗存独立发展而又紧密联系的过程(图1)。
一、新疆与中亚彩陶文物制作方法的差异
与陶器的造型和装饰相比,陶器的制作方法更能展现一个民族的陶艺传统和起源。陶器的造型和装饰更容易通过人员交流、交流和学习而获得,但陶器的制作方法更接近于人群中代代相传的技艺,保守程度较高[2]。
中亚手工彩陶的制作方法主要有两种:粘土条和用织物包裹的模具,后者通常会在陶器内部留下织物痕迹。这一时期,中亚北部绿洲的居民用这两种方法制作陶器;中亚南部地区,既采用粘土条淘法,又采用制轮法,还采用少量用纺织品包裹的模具。这一时期各地手工彩陶遗存中常见带有织物印记的陶器(图2、1-10)。
费尔干纳盆地楚斯特文化和塔什干地区布尔古鲁克文化的陶器几乎都是手工制作,没有轮制陶器。来自中亚南部的文物与手工陶器和轮制陶器并存。总的规律是,越往南走,青铜时代轮制陶的传统保存得越深,轮制陶在陶器中所占的比例就越大;越往北走,手工陶器的比例就越大,陶器内部的织物压痕也就越多。 。
用织物包裹模具制陶的方法在中亚地区一直沿用至铁器时代早期(图2、11-16),并于公元1世纪下半叶在齐河盆地和天山地区广泛使用。公元前一千年[3]。这种方法可能起源于草原人的传统,在欧亚草原和中亚的青铜时代草原类型遗迹中曾发现过(图2、17-19)[4]。
新疆发现的彩陶内部没有任何织物痕迹。这种情况不能用观察不足来解释。应体现出新疆与中亚彩陶的制作工艺和传统不同。值得注意的是,喀什疏附县阿克塔拉遗址发现的一些陶器内部有织物印记[5]。阿克塔拉类型陶器中未发现彩陶。唯一发现的是带沙的棕色陶器和带沙的灰陶。许多。这样看来,这种制陶方法可能以灰陶为载体,从费尔干纳盆地传入塔里木盆地西缘。但这种制陶方法只在该地区短暂使用过,并没有影响到新疆其他地区。本文认为,是否使用织物包裹的模具来制作陶器,是新疆与中亚地区彩陶遗存最显着的区别之一。
图 2. 中亚和欧亚大陆草原发现的带有纺织印记的陶器
1 ~ 3. 达维尔津遗址 4, 5. 图伊布古斯遗址 6. 库云遗址 7. 沙什特佩 8. 科克泰佩一期 9. 阿弗拉西亚布遗址 10. 扎库坦遗址 11 至 13. 埃拉坦遗址 14 至 16. 道拉特-库尔干遗址 17. 辛塔什塔文化贝斯塔马克墓(Бестамак) 18.阿拉库式赞吉里迪5号公墓(Джангильды.5) 19.彼得罗夫卡文化特洛伊克公墓7号7号墓(Троицк 7, кург.7)
2、新疆与中亚地区彩陶器形、彩绘图案对比(1)新疆青铜器时代至铁器时代早期残存彩陶的风格、图案分析(图3):
(1)天山北路文化(公元前20世纪至公元前12世纪[6]),以哈米林雅墓地[7]、南湾类型[8]为代表。出土陶器有双耳罐、单耳罐、圆筒罐、管流罐、毛耳罐、腹耳罐、单耳杯、无耳杯、盆、四系罐、歪颈罐等。罐等。彩陶约占三分之一。红陶上施黑色彩,并施少量紫红色彩。图案有三角形纹、笔尖纹、波浪纹、菱形纹、网纹、叶脉纹、手形纹、人物纹、竖条纹等。 。少量陶器有添加和印痕。
(2)延布拉克文化(公元前13世纪至公元前7世纪),分布于哈密、义乌地区,以延布拉克墓地为代表[9]。陶器造型有单耳罐、单耳杯、单耳陶碗、腹耳壶、豆、双耳壶等。彩陶色彩丰富,以红、黑为主,流行图案有曲线、锯齿形图案、S形图案、十字双钩图案和倒三角形图案。
(3)苏北溪文化(公元前13世纪至汉代),分布于吐鲁番盆地及阿拉沟、乌鲁木齐附近,以羊海墓地为代表[10]。流行的陶器造型有单立耳杯、单横耳杯、锯齿形单立耳杯、单耳罐、双耳壶、圈足盘(豆)、圆柱单双耳杯、单耳陶碗、双串罐。以红陶制成,黑漆,流行火焰纹、三角纹、漩涡纹、帷幔纹、十字斜纹等纹样。口沿内侧常见锯齿纹和倒三角形纹。特殊器形有三足盆、圈足实心陶豆、带耳鼎、双罐等。
(4)和硕新塔拉遗址[11](公元前15世纪左右),以T1②、③层为代表的文化类型,多为彩陶、黑褐砂陶。彩陶器形较小,有单耳壶、双耳壶、直口碗、杯等。浅色陶衣上饰以黑漆,彩画分布于碗内底、壶外壁、杯内沿。最常见的装饰图案有悬挂帐篷图案、对角线填充的三角形图案、变形背图案、实心菱形图案、网格图案等。
图3 新疆青铜器时代至铁器时代早期彩陶遗存的陶器造型及图案
(5)察乌胡文化(公元前13~前5世纪)是察乌胡文化的一个地方类型,分布于焉耆盆地及周边地区,以察乌胡墓地为代表[12]。流器陶器最具特色,占很大比例,包括流壶、流杯、流鼎等。其他常见的形状还有有耳或无耳的壶、鼎、单耳杯、双耳罐、单耳壶等。耳罐、高脚杯等。黄、白陶衣上绘红色。早中期流行颈带色、腹带色、下沿色。网纹、带网纹、云雷纹、变形纹、三角纹、棋盘纹最为流行。主要是;后期彩画衰落,只剩下边彩和下彩,以点纹、网纹、竖条纹为主。
(6)群巴克型(公元前10~4世纪),分布于塔里木盆地北缘轮台县西部,西至温宿,以轮台群巴克墓地[13]和多岗墓地[14]为中心。代表。陶器的主要造型有流壶、流鼎、圆口鼎、单耳罐、双耳罐、单耳杯、单耳碗、壶等。有流的罐形较大,流口倾斜上翘,多球腹,圆底。单耳罐底部多圆。彩陶数量较少。黄、白陶外套上绘红彩。装饰主要位于器物的上部或一侧。没有斜腹带。装饰布满平行对角线或格子三角形、格子和竖条纹。主。
(7)扎衮勒克文化(公元前10年至公元前1500年),分布于塔里木盆地南缘,以扎衮勒克墓地为代表[15]。陶器主要以细砂、泥制成的灰褐色陶和夹砂灰陶,表面有黑陶涂层,无绘画。有一些用红陶填砂制成的流壶和单耳杯。器形有折肩碗、流壶、壶、双系壶、圆底壶、单耳杯、单耳壶等。从以往的发现来看,第一阶段文化中应该有少量的彩陶,而且使用时间可能较短。
(8)索敦布拉克文化(公元前10年至公元前24年),分布于伊犁河流域,以索敦布拉克墓地为代表[16]。器形有罐、壶、钵、碗等,其中以无耳壶、圆底碗、高领罐最具特色。流行的底部装置。出土的少量管道流器也是索敦布拉克文化的特色器物。有少量彩陶,多为红、黑,有的为红色,有的饰有内彩。主要装饰图案有杉针纹、山脉纹(用对角线填充的倒三角形)、格子纹、棋盘纹等。
新疆青铜器时代至铁器时代早期彩陶遗存的重要来源是甘肃、青海地区的彩陶遗存。各地区的彩陶遗存总体上来源相同,演化过程较为清晰,各具特色。各个地区在物质文化上有很多联系。单耳罐、单耳杯、单耳钵、圈足豆形器、高领壶(盆)、双耳罐、无耳罐、流器、圆筒杯、双串彩陶遗存中有罐子。最常见的陶器形状。新疆青铜器时代至铁器时代早期彩陶器形以带耳器和高领壶(罐)为主。在图案装饰方面,各彩陶遗物的图案都有共同因素,而且相互之间也有明显的交流,如方格纹、正倒三角纹、锯齿纹、帷幔纹、棋盘纹等。同时,它们也有自己独特的特点。以及富有特色的图案元素和组合方法。
(二)中亚青铜时代晚期至铁器时代早期各地区彩陶器形、纹样分析(图4):
(1)费尔干纳盆地(查斯特文化)(公元前14世纪至公元前7世纪):分布于费尔干纳盆地的东部和北部地区,有查斯特遗址、达维尔津遗址[17],奥地利人的发掘站点[18]是最系统的。主要器形有颈鼓腹罐、圆底鼓腹罐、圆底杯(碗)、折肩碗(盆)、圆锥罐、椭圆罐、高领罐、扣盖罐等。和板材,尤其是那些捆绑的板材。其特点是鼓颈腹罐、圆锥形罐、椭圆形罐、折肩碗(盆)、高颈折肩罐等。此外,还发现有个别管流小碗、单耳罐、单耳直口杯等。彩陶约占陶器总量的1%~10%。彩陶多在红陶上涂黑彩。主要纹饰有三角形、菱形、棋盘纹、格子纹、下垂楔形纹、十字带纹、线条等。
(2)塔什干绿洲(布尔古鲁克文化)(公元前13至9世纪):主要发现于西部阿当朗河流域,以图伊布古斯遗址为代表[19]。陶器包括圆底碗、管流鼎、圆底鼓腹罐、颈鼓腹罐、盘、杯、盖及小件陶器等圆底器皿。典型的器皿是管流大锅和管流罐,有时另一侧有一个扁平的容器。陶器上有耳是很常见的。彩陶残片占陶片总数的1%。浅色陶片以红棕色彩绘,有纯色块状、格子状和斜三角形图案,也有圆点图案、交叉斜线等。
图4 中亚青铜器时代至铁器时代早期彩陶遗存的陶器造型及图案
(3)粟特地区(公元前14世纪至公元前8世纪):包括撒马尔罕和卡什卡达利亚地区,以科克泰佩一期为代表[20]。陶器器形有颈鼓腹罐、圆底鼓腹罐、盆、管流壶、管流鼎、杯等。陶器多为圆耳,也有少数乳突。耳朵。彩陶占陶器总量的14%。画作粗犷,色彩以棕红色为主,有三角形纹、圆点纹、斜线等。
(4)西北大夏(公元前14~7世纪):位于乌兹别克斯坦南部,以库楚克特佩一-二期[21]、米尔沙伊遗址[22]、扎库坦城堡上层遗迹[23]为代表。有一些轮制陶器,手工陶器常见的形状有颈腹鼓腹壶、圆底鼓腹壶、杯、圆底碗、流壶(鼎)、浅腹盘、扣盖子、盘子和圆柱形容器。 。有的陶器上有彩绘,在黄白或淡粉色的陶器上涂上粉红色、红色等色彩。这些图案包括填充网格、对角线或实心三角形、对角线和圆形。
(5)东北大夏(公元前2世纪末至公元前1世纪初期):塔吉克斯坦西南部,包括康古尔杜特遗址上层、泰古萨克遗址上层,卡里姆-贝尔迪遗址[24]为代表。器形有管流壶(鼎)、圆底碗、圆底鼓腹壶、颈颈鼓腹壶、圆筒器等。缺乏彩绘,部分陶片呈暗红色,图案为不闭合的横向三角形图案。
(6)南大夏(公元前13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阿富汗北部地区,以Tilia Tepe I、II期遗迹为代表[25]。包括轮制陶器和手工陶器。器形主要有圆底碗,还有鼓腹圆底壶、杯、盘、耳盖等。手工制作的陶片有的进行彩绘,浅色陶衣上彩绘棕黑色,主要有线条纹、实心三角形纹、菱形纹、棋盘纹、植物纹等。
(7)马尔贾纳()(公元前15世纪至公元前13世纪):穆尔加布绿洲,以雅芝一期遗迹为代表[26]。包括轮制陶器和手工陶器。彩陶占手工陶器的3%~6%。器形主要有颈颈、鼓腹壶、鼓腹壶,也有一些杯形、豆形壶。黄、白陶衣上绘红棕色或粉红色。纹饰以三角形为主,内部填充各种几何图案。陶器边缘下偶尔有乳突纹饰。
(8)山北麓(公元前12世纪至7世纪):以[27]和[28]为代表。这一时期的遗迹包括轮制陶器和手工陶器。典型的器皿包括椭圆形罐、腹罐、碗和盖。有的陶器在浅色陶器上涂上黑色或红色。在粉色、黄色或绿色和白色背景上涂上浅红色、黑色和灰色。装饰以各种三角形图案为主,填充格子图案、斜纹图案或纯色。
中亚地区青铜时代晚期至铁器时代早期的手工彩陶遗存,年代相近,器型、器形相似,图案也相似。它们属于同一个文化圈,即中亚手工彩陶文化圈。从器形上看,最常见的有颈鼓腹罐、杯(碗)、浅腹盘、扣盖、盘、筒形器等。其中浅腹板、扣盖独具特色。特殊造型有三重罐、双豆罐、圈足豆罐、高脚杯、单双耳罐、小系耳罐、横耳碗等,都是非常罕见的发现,其中豆形罐、器皿和高脚杯可能是青铜时代陶器传统的遗迹。这一时期的中亚陶器主要是无耳陶器,延续了中亚南部青铜时代的陶器传统。楚斯特文化虽然有一些独特的器形,但总体上属于中亚无耳陶系统。彩陶一般只占手工陶器总数的1%~10%。费尔干纳盆地、阿富汗北部和土库曼斯坦南部装饰图案丰富,其他地区则相对稀少。
综上所述,中亚彩陶遗存与新疆彩陶遗存分属两个体系。前者在一定程度上延续了中亚南部青铜时代的轮制陶传统,后者则是甘肃、青海地区彩陶文化的走向。新疆沿天山延伸,融合了当地文化传统的产物。
三、管道流器探讨——中亚青铜时代晚期彩陶遗存向新疆伊犁地区的扩展
近年来,伊犁尼勒克县吉仁台沟口遗址发现了一种新型遗骸。典型陶器的特点是宽而短的管流和对称的大小扁陶(图5、1)[29]。这种风格的陶器以前在新疆很少见。它与公元前5世纪至3世纪伊犁地区及周边地区发现的一组细长管流陶器有很大不同,来源也不同。
图5 吉仁太吾口遗址与中亚地区发现的管流容器对比
1. 遗址C:2 2. 文化管道(拍摄于乌兹别克斯坦国家历史博物馆) 3. 遗址管道 4. IB管道流程
事实上,宽短流管、扁胯陶器是中亚青铜时代晚期至铁器时代早期彩陶文化圈的典型器物之一。在塔什干(图5、2、3)和撒马尔罕的布尔古鲁克文化中可以看到。附近的Kok Tepe(图5、4)最为常见,有盆、大锅等形状。 Х。杜克最初将布尔古鲁克文化追溯到公元前 9 至 7 世纪 [30]。但近年来,该文化的库云遗址被发掘,三个碳14测年数据集中在公元前13世纪至7世纪。九世纪[31]。科克泰佩一期遗迹与布尔古鲁克文化的面貌非常接近。学者们将第一期地层分为两个阶段:IA和IB。管流陶盆的出现,IB阶段比IA阶段更加突出[32]。 I 相的七个碳数据属于公元前 14 世纪至 8 世纪[33]。
挖掘机将吉连台沟口遗址分为三期遗迹。第一阶段属于安德罗诺沃文化圈(公元前16世纪至14世纪)。第二期遗骸可能受到卡拉苏克文化(公元14世纪至公元前12世纪)的影响,三期遗骸经历了从平底器到圆底有流器的转变过程(12世纪至10世纪)公元前几个世纪)[34]。其中,第三期遗存很可能为解决新疆与中亚彩陶遗存关系提供突破口。第三期遗存主要为灰陶和红褐陶,未发现彩陶。但从出土的典型圆底、管道、流器来看,它与中亚青铜时代晚期彩陶遗存属于同一文化。圆的产物。这说明,至少在第三期后期,来自中亚的彩陶遗存扩展到了新疆伊犁地区。不过,这类遗迹似乎只在伊犁地区存在过很短一段时间。公元前一世纪初,它被受东方彩陶影响的索敦布拉克文化所取代。
四、铁器时代早期新疆与中亚彩陶遗存联系与交流的深化
图6 新疆与中亚早期铁器时代彩陶对比
1~6。埃拉坦-阿克塔姆文化7、8。克孜尔水库墓地9。多岗墓地10。早期哈拉丁地层11~13。索敦布拉克墓地 14~16、20. 舒拉巴沙特遗址 17. 贾莱克斯·凯恩特墓地 18. 洋海墓地 19、 21. 查吾湖四号墓地
铁器时代早期,新疆与中亚地区彩陶遗存的接触和交流更加频繁,其中以费尔干纳盆地的埃拉坦-阿克塔姆文化(公元前6世纪至前3世纪)[35]和舒拉巴沙特的一些陶器遗存为代表。类型(公元前 3 世纪至公元 1 世纪)[36]。浅腹碗是埃拉坦-阿克塔姆文化的典型器形,也是索敦布拉克文化中常见的器形(图6、1-6、11-13)。墓葬中流行小碗、浅腹碗或罐式器皿。浅腹碗的陶器组合也比较接近索敦布拉克文化的壶(罐)、鼎(碗)的陶器组合。在克孜尔水库墓地多岗墓地的流鼎、圆口鼎、哈拉丁等早期陶片上,在陶器口沿下画数排连续的三角形图案的做法非常典型(图6、7-10)。此外,苏凡墓地东北部发现的石围墓群,以及入口处木棚架的葬俗和火烧痕迹[37],也与群巴克文化墓葬相似。 。
舒拉巴沙特式遗骸中出现的新高细领罐(图6、14-16)前一阶段在中亚地区并未发现,但在新疆察乌胡文化、苏贝西文化、索敦布拉克文化中均有发现。在中国比较常见(图6、17-19),它的出现很可能是与新疆交流的结果。出土的圆筒罐上绘有连续菱形纹,内填网格纹,饰有波浪纹。类似的器皿形状和图案也见于察乌胡文化(图6、20、21)。
5. 结论
比较新疆与中亚地区青铜时代晚期至铁器时代早期的彩陶因素,我们发现,由于传统的不同,在制陶方法、陶器造型、彩绘装饰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新疆彩陶是彩陶的一种。起源于甘肃地区的彩陶因素是与新疆当地因素相结合发展的产物,各地区的彩陶遗存各具特色,相互之间也有过多次交流;中亚绿洲青铜时代晚期至铁器时代早期彩陶遗存,属于中亚彩陶文化圈。这一时期的手工彩陶虽然在陶器制作上与青铜时代的轮制陶器有很大不同,但陶器的造型仍然保留着以前轮制陶器的传统。新疆与中亚彩陶遗存的主要区别在于,地理上相邻,必然存在很多联系和交流。伊犁地区一类以粗管流陶器为特征的遗迹的发现,表明中亚青铜时代晚期的彩陶遗迹曾一度扩展到伊犁地区。新疆与中亚的联系和交流是双向的。两者的联系还体现在石镰、船形石磨、石锄等农具上,这些农具可能是随着黍、黍等农作物传入中国的。亚洲绿洲的农业遗迹之一。铁器时代早期,中亚与新疆的联系更加密切,其中以费尔干纳盆地彩陶遗存为代表,以埃拉坦-阿克塔姆文化和舒拉巴沙特式遗存为代表,与塔里木地区的彩陶遗存密切相关。盆地。北缘与伊犁地区的连接处。
[1],R..在[M].,1908:49,106-108。
[2]Kuz'mina EE 印度-[M]. JP,·:布里尔,2007:73。
[3] Бернштам А. Н. Труды Семиреченской археолоческой экспедиции。 , Л.:Изд-во Академии наук СССР, 1950:63, 108。
[4] 埃埃. gonчарное。 oulоарное创[c] ///μ°函数。
[5]新疆Uygur自治区博物馆考古团队。对新石器时代的新石器时代的调查,例如舒夫县的阿克塔拉[J]。考古学,1977(2):109。
[6] Qian Wei。新疆哈米地区的史前青铜及其与邻近地区文化的关系[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40。
[7] Chang Xi'en。 矿山和林业农场办公室的古老坟墓[C] //中国考古学年度评论。北京:文化文物出版社,1989年。
[8] Lu Enguo,Chang Xien,Wang 。简短讨论了新疆的青铜时代考古文化// -in-in-Chief su bai。 Su 和当代中国考古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184-187。
[9]新疆大学文化和分子干部特殊培训班,文化文化系文化系,新疆大学历史系。 公墓在Hami,新疆[J]。 Acta ,1989(3):325-362。
[10] 文化遗物局,新疆文化文物与考古研究所,研究所,博物馆。新疆扬海公墓[M]。北京:文化文物出版社,2019年。
[11]新疆文化文物与考古研究所。简短发掘 的站点[J]。考古学,1988(5).b。 县文化中心的新疆自治区博物馆。 ,Qu,县对文化文物的调查[J]。新疆文化文物,1986(1)。
[12]由新疆文化文物与考古研究所编写。 :大型氏族公墓的发掘报告[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9年。
[13] a。中国社会科学学院考古研究所的新疆团队,贝金戈尔·蒙古自治区文化管理办公室,新疆。简报在 Group, [J]的Bak古墓。考古学,1987(11).b。中国社会科学学院考古研究所的新疆工作团队,贝格尔蒙古自治区文化管理办公室,新疆。简介在新疆伦塔县的昆贝克坟墓的第二和第三次发掘[J]。考古学,1991(8)。
[14]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学研究所,新疆乌格尔自治区的Aksu县文化遗物局和拜兴县文化文物局编辑。 公墓[M]。北京:文化文物出版社,2014年。
[15] Qiemo县文化管理办公室文化管理办公室的新疆博物馆。 Qiemo 公墓1 [J]。新疆文化文物,1998(4)。
[16] a。新疆文化文物与考古研究所。 县古墓的简要发掘[J]。新疆文化文物,1988(2).b。 Lak古墓[J]。新疆文化文物,1995(2).c。
[17]задепровский A. ×гlivemчlive。 118,м。
[18]заднепровск为й ,1997。
[19]第гlImouзμ。 ,1982。
[20] a。 ¢¢¼диновм。 。 э歇жжLTRIP[c] //都2008年,2008年,2008年,2008年,2008年。
[21],,,,; поселелени归见ччч[m]。 9.
[22]班A. 。
[23]。巴黎:DE,2013:。 88-91。
[24]Винорадован。申2004:41。
[25]。极древниез前з。
[26]驱动申древнелеле做lim lim°um。 ж:申,没有。 73,1959。
[27]驱动于。
[28],朱利奥 - 和。铁器时代的乌鲁格 - 遥控:an [j]。 ,卷。 4,2013:78-89。
[29]新疆文化文物与考古研究所,哈萨克州立大学自治县文化文物局,尼列克县文化遗物局。新疆尼尔克县的网站[J]。考古学,2017(7):66,图25。
[30]第уμззlumImμ。 ,1982:70。
[32] J.,Rapin C. Ware IN:[C] //(编辑)的铁器时代早期的一些。以及亚洲早期的铁器时代。 ,2013:29-48。
[33]与[32]:32相同。
[34] Wang ,Yuan Xiao,Ruan 。 2015年至2018年,新疆尼尔克县的地点的考古收获和初步了解[J]。西部地区研究,2019年(1):136。
[35] ng,从by。 (vi bc - vi ad)[m]。 BAR 281,1986:26。
[36]与[17]:116-153相同。
[37]。 Г。 фμ通讯й执,г ,11,1969:80-85。
: , , 亚洲, ,
:本文是来自亚洲和亚洲的a的论文。从两者到。 ,通过of,这是一本论文。这篇论文是,这两个论文是两者中的晚期和早期的富时代,而这两个和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