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西纪行——大凉山深处的彝族风情

日期: 2024-11-16 09:04:23|浏览: 14|编号: 110178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请自鉴内容实用性。

越西纪行——大凉山深处的彝族风情

复兴号列车从成都出发,穿越川西平原,转向西南。一路上,平坦的绿色良田上,农田、平房、工厂不断分布。从车窗望去,远处青山的轮廓渐渐显现出来。经过峨眉站后,火车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迅速深入大山。又密又长的隧道向我们冲来,车厢里一片漆黑。偶尔,火车从山谷中探出头来,高耸的山脉瞬间将其镇压。过来,光芒一闪而逝,列车再次被黑暗吞没……路过峨边站时,可以看到站牌上有彝文的指示牌。这一切都意味着,此刻我们正在经历从四川盆地到横断山脉的地理奇观,而在山的另一边,等待我们的将是独特的地域风情。

山中的小镇

就这样,中国报刊副刊理论研讨会一行人来到了大凉山腹地美丽的小镇岳西。得益于一年前成昆铁路复线开通,成都至越南西部的行程从六、七个小时缩短到两个半小时。事实上,这两个时期勾勒出了越西的历史和未来。前者阻碍了与外界的交流,从而使彝族文化得以更完整地传承,而后者则使彝族文化更加开放、通达。方法走出大山,传播到更远的地方。

张宇田 摄 夜晚的安静小镇

大凉山,因凉爽而得名,是南北横断山脉的重要支脉,是我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大凉山山势雄伟,植被茂密。岳西城建在一条狭长的大坝上,四面环山。这座始建于汉代的小城,古称越西(与西同音)。长期以来,这里一直是南方丝绸之路上的重要一站。汉代名臣司马相如在西越境内开辟了“灵关古道”。沿着这条连接云南的古道,千百年来马帮翻山越岭,源源不断地将丝绸、茶叶、蜀布等从成都平原运往南亚、东南亚。岳西河流经市内。虽不宽阔,但水流清澈,水流湍急。当地人说这条河从未干涸。想象一下,两千多年前司马相如路过这里,看到的山和水和我们一样。这种穿越的感觉,颇让人想起人世沧桑。 ?

我们到达岳西的时候,刚刚下了一场小雨,周围的群山笼罩在云雾之中。云朵仿佛从天而降,正好悬挂在半山腰茂密的树梢间。真是如仙境般壮观。走在越西的街道上,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桂花香。岳西县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沙木尔基说,岳西气候得天独厚,特别是夏季,成都、重庆被桑拿天笼罩,这里的气温只有20多摄氏度。如今,得益于成都和昆明之间的双线,越来越多的人发现了这座宝镇。这个彝族男子,令人印象深刻。沙马尔基话不多,但行事稳重、细致。他总是在那里帮助远方的客人。如果你愿意和他聊聊当地的风土人情,他就会表现出健谈的一面。同车的另一名彝族男子秋祖米娜。他的中文名字叫田玉华。他解释说,他到了上学年龄时就取了一个中文名字。之所以姓田,是因为西南彝族地区很多人都姓田。他笑道:“也许是因为田。”笔画应该很简单。 “大凉山很多学校都教授汉彝文字。因为有南方丝绸之路,这里不仅是彝族聚居区,也是汉彝文化交流互动的重要场所。

多彩彝族风情

普雄镇距离岳西县城半个多小时车程,是大凉山典型的彝族村寨。我们到达的时候,正值吃新米节,村里的男女老少都盛装打扮。每个人都拿着一把金色的雨伞,在空中形成一片,与成熟的稻谷形成鲜明的对比。稻田一直延伸到山脚下,山谷里充满了丰收的色彩。新米节的舞台就在稻田中央。村民们载歌载舞,迎接丰收的季节,并举行了象征性的丰收比赛。参赛的女性不畏舞台,面对别人的镜头都会摆出好看的姿势、微笑。村里的一些年轻人聚集在一旁,有说有笑,刷着抖音。这样的场景并不陌生。显然,这里已经不再是一个封闭的地方了。即使在田野里,也能看到分类垃圾桶,就像在城市里一样。普雄米粒粒饱满,新米收获后立即脱壳。按照彝族同胞的建议,抓一把放入嘴里咀嚼。带着淡淡的甜味,呼吸着麦穗和稻田泥土的清香。具有独特的田园韵味。 。相传500多年前,一位猎人到普雄打猎,不小心将谷物留在了沼泽里。第二年,长出了好稻子。从此土司便带着族人迁往普雄。如今,稻作文化已成为当地彝族同胞生活的一部分,并被他们因地制宜地发扬光大。新米节已成为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彝族姑娘参加丰收比赛

在越南西部推广的另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彝族刺绣。普雄镇下古村被誉为成昆铁路第一彝绣村。下古村的妇女,上至七八十岁的老人,下至六七岁的孩子,大多都会刺绣。村里有句俗话:“不会绣花的女人不是彝族姑娘”。下古村最显眼的建筑就是彝绣展示中心。绣娘们围坐在门边绣花。即使你上来聊天,他们也会抬起头来回复,不耽误工作。如今,下古村绣娘与时尚品牌合作,推出多种彝绣款式。村里最受欢迎的刺绣师叫塞阿比莫(Se Abimo)。她今年42岁,有经验、有知识。她缝制的一件彝族绣花连衣裙就值近万元。由于是纯手工制作,费时费力,所以彝绣贵也是情理之中。

走出下古村,当地人指着村后的山说,翻过这座山就是深锅庄大熊猫自然保护区。这时我才发现我们已经离大熊猫栖息地很近了。

历史上的一条古道

作为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一站,越西灵关古道的摩崖石刻及旁边的丁山桥均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从汉朝开通到现代,灵关古道输送了多少物资已难以考证,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这是一条延续了两千多年的时光栈道。

想起前日在小相岭山顶所见——光滑的青石上一串串马蹄印,如时光的一页页,沧桑而悲壮。历史往往以奖牌的形式呈现。大人物载入史册,但普通人靠什么来标记和证明呢?站在灵关古道的摩崖石刻旁,感叹岁月的流逝,抹去了几代人的来来往往,抹去了他们蹒跚的脚步。我想,每一个蹄印都曾经代表着一个家庭的生计和希望,每一个马蹄印也都包含着一个家庭的欢乐或悲伤。

丁山桥始建于明嘉靖年间。是古道上最长、保存最完好的古桥。历经五百年的风雨,至今仍在使用。岁月的痕迹依稀可见。事实上,灵关古道自诞生之日起,就不仅仅是一条商道。越西作为南接西昌、北接成都的重要交通节点,注定无法逃脱历史的风雨。

蜀汉建立三年后,诸葛亮亲自率蜀汉大军深入南中(今云南、贵州、四川西南部)平定叛乱。在越西县高定击败叛军,又转战益州县活捉孟获。最后,南中华夷汉人回归家园。如今小相岭上有一座纪念诸葛亮平定南中叛乱往事的雕塑,上面刻着据说是诸葛亮手书的“今日山顶”四个大字。越南西部也是红军北上长征的必经之地。 1935年5月,中央红军第一、第三军团在左权、刘亚楼、张爱萍的率领下,对越南西部发动突然袭击。越西地区1000多人积极参军,其中包括数百名彝族青年,他们被编入彝族红军连。十五年后,解放军进军大凉山,歼灭了四川省最后一位国民党主席唐世尊及其在越南西部的残军。国民党统治川西的历史就此结束。

人与山的融合

如果说灵关古道上的摩崖石刻是越南西部最著名的历史地标,那么文昌君张亚子就是越南西部最著名的历史人物。汉族有句话说:天下智者北有孔子,南有文昌。张亚子,东晋时期越西人,掌管文运的文昌王。后在与前秦苻坚的战斗中身亡。四川人民在梓潼七曲山建庙纪念他,并逐渐将他奉为主管文化发展的神。岳西在灵关古道的悬崖边上修建了文昌故里风景区。风景区沿观音河而建。这条小河的发源地就在景区内。山下数处泉水日夜涌出,颇为雄伟。 ,大多数越南人都是喝这里的泉水长大的。文昌君受到天下文人学士的崇拜。沿着风景步道漫步,我聆听当地学者、彝语研究专家阿苏玉儿讲述彝语的演变以及如何将其翻译成汉字。题材与风景相得益彰。

越西街头的文昌爷雕像

陶家营村紧邻文昌故里,是一个汉族村庄。明朝洪武年间,一位名叫陶衡的将军率兵驻守于此,镇守灵关古道。来自江南、中原等地的将士及其子孙在这座山上扎根。陶家营村保留了较为完整的18座土碉楼。土楼为多层建筑,高度不同,但基本功能是相同的。为了防止盗窃和土匪抢劫,土楼周围都开有小窗,既可以通风观察,又便于防御。

明琴楼、紫微楼、逍遥楼、龙楼、虎楼、青鸟楼、公家楼、跃进楼、杨柳青楼、团正楼、图江楼、红军楼……名字或雅或俗,皆留存。时代变迁的痕迹。其中逍遥堡历史最为悠久,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旧时这里开设鸦片馆,为吸毒者逃亡之地而得名。现在已经成为一家文化创意店。团政楼门框两侧刻有“修道德文章,考富寿”的对联。业主曾经是一位文化人。小村庄里,近在咫尺的碉楼各有不同的功能和气质,能体现出旧时川西传统村落的生活方式。村中心广场上,一些村民正在热情地跳舞。他们的服饰、舞蹈风格与彝族有很大不同。一打听才知道,他们是附近汉族村的村民,闲暇时来表演的。村里一位负责人表示,岳西是民族和谐示范区,民风非常好。汉族村寨不仅经常交往,而且与彝族村寨也非常友好。虽然各有各的风俗习惯,但都互相尊重。

在越南西部的广大山区,不仅居住着彝族、汉族,还有藏族、回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越西苹果在四川很有名。当地苹果种植户于德贵是成吉思汗的后裔。几个世纪以来,他的家人多次搬家,从孝感搬到内江。清末,为避祸逃入川西山区,从此隐姓埋名。历史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庆幸的是他的家族一直珍藏着明朝成化年间编制的家谱。几年前,他到鄂尔多斯寻根,将自己的家谱与成吉思汗的后裔进行了匹配。部落成员兴奋地带他去参观成吉思汗的陵墓。

在沟壑纵横的大凉山里,应该还有很多类似于家的故事。战争年代,川西大山给了绝望的人们喘息的机会,人们得以停下来。大山保护了他们,他们又唤醒了大山。在历史的长河中,人与山相互滋养、逐渐融合,形成了越南西部独特的地域风情。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浚耀商务生活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