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自行车真的有意义吗?

日期: 2024-03-27 20:02:01|浏览: 65|编号: 39915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请自鉴内容实用性。

公共自行车真的有意义吗?

杭州市民,公共自行车受益者。

实名反对

@玄不救非氪不改命

目前最高票的答案。顺便说说公共自行车系统的好处。

1、不知道答主有没有体验过杭州的公共自行车,反正我周围很多人觉得骑起来还不错。当然前提是车况是好的,从目前的情况看,损耗是很大的,对公共财物不爱护确实在目前无法解决。

2-3、答主实际搞混了车被盗的关键问题,首先必须要说明一点,在杭州自行车被盗的现象已经大幅减少了,因为利润低,目前比较猖獗的是电瓶车的电瓶失窃。按照答主的逻辑,电动车价值更高,如果有人值守,电动车主应该很乐意支付这种有偿的服务。然而在我周围实际上很少有在题主所说的市中心地区有偿看车的,理由非常简单,偷车或者偷电池需要在人流少或者晚上容易进行,而白天市中心聚集的车辆被盗的风险较低。而那些需要看车的地方和时间段,车辆数较少或者看车成本很高(需要值夜),所以没有人做这个生意。在杭州一些老的小区,比如和睦、大关、采荷有这样的服务,但都集中在小区已建车棚里,属于物业服务的范畴,和答主所说并非同一性质。而且有偿意味着需要责任,如果被盗就需要赔偿,那其实际成本和价格不如同答主所描述的廉价。

4、这一点可以通过停车点边上那个房间的出租得到弥补,而且目前多数占用的是公共土地,比如人行道的一部分,这些地方不用做停车点,也只是多一块走道而已。

5-6、这里答主误解了公共自行车的使用场景,公共自行车主要是为了解决最后一公里的出行问题。比如说我早上去公司上班的过程中,主要坐地铁,但是从我家到地铁站和从地铁站到公司的距离都只有几百米,公交车可能有,但上班高峰很挤,或者需要绕路,或者需要等待,那用公共自行车就要比用其他公共交通来的方便可行(例如在西安很多住宅密集区周围的地铁站,有很多载人的电动车和残疾助动车,解决的就是这种最后一公里的需求)。

再比如中老年人之后要去买菜,接孩子,菜场学校就分布在小区周围,坐公交车并不现实,公共自行车是除了自己家自行车或电动车之外的一个补充选项(事实上,目前就有很多杭州市民是这么做的)。最关键的,现有的统计表明,其实在人流密集的城市中心区域,用车并没有显著的“潮汐”特征:

而在商务区和居民区,表现出来的“潮汐”特征也与答主想象的不太一致:

图表来源:钱俭,郑志锋,冯雨峰.杭州公共自行车设施现状调查与思考.规划师,2010(1):71-76.

所以,调度的难点是要保证在早上,及时补充居民区(主要的通勤起点)的车辆。而这确实是目前还没能解决的问题,因为如地铁站之类的通勤节点可以有人值守,控制在系统内的车辆数目,但在分散的各个小区,安排值守无疑会提升人力成本。(是的,大城市哪怕是安排中年下岗工人,人力成本也很高。也不要给我提外来务工者,建筑工地小工一天的工资在杭州已经超过150了,杭州市政把一个公共厕所打扫清洁管理承包出去,提供管理间住宿,一年还要给人家几万的工资)

7、这点尤其反对,确实出现过很多领导一摸脑门搞得政绩工程,之后不投钱就无以为继的。(杭州大运河申遗之前搞得那些假古建和花了大钱找法国人做的灯光大概都算)但公共自行车,并不是,理由无他,因为这是一个转起来之后,可以保证持续产出的良性循环。这里并不是说一定可以盈利,我找了半天也没有找到杭州公共自行车的营收数据,连用户数都找不到。唯一有点侧面提到的是一篇文献中的一个描述,但没有标明数据来源:

如在国内最先引入公共自行车项目且运营状况排在世界领先地位的杭州市在2012 年之前年年陷入亏损,经营四年单由公共财政投入就已累计接近4 亿元,据报道,2012 年其全年的运营成本基本维持在6,000 万元到7,000 万元之间,目前有6.5 万辆公共自行车,平均每辆自行车约需要1,000 元/ 年在维护,远高于一般家庭对家用自行车的维护费用。

文字出处:高峰.公共自行车项目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经济界,2013(04):85-88.

根据我不高的语文水平理解,12年之后应该至少是营收平衡了。(没有咨询原作者,如果我理解错了望各位指证)说明这一类型的公共服务是可以自给自足或者在公共财政的一部分支持下体现其价值。例如在今年上半年,杭州公共自行车的单日租用量就突破了40万次:

杭州市公共自行车交通服务发展有限公司:4月杭州公共自行车租用量连续二度创新高

。这里其实已经很好地回答了题主的回答,试想一下这40万人次的出行需求,哪怕只是一公里以内的需求有一部分转换成汽车出行,那排放也应该超过调度公共自行车所需要的排放量了(此处无量化计算,因为并没有找到替代率的研究,欧洲的数据大概是5—10%)。剩下的不坐车的,每个人都自己买个车,虽然GDP上去了,但其实这部分车利用率并不高,对社会总体影响我不会算,但浅见是低效的资源配置其实对社会总体是有害的(例如,贷款资源向低效的国企倾斜,实际降低了中国经济整体的效率)。

这里不得不提一下当年主政杭州的一把手——WGP,现在几乎所有我能够想到的杭州文明全国的举措,盖出自此君之手。从打通西湖周围的公园,取消门票,还湖于民;到之后修整大运河沿岸,联合其他兄弟省市联手申遗;再到今天说的世界最大的公共自行车系统。此君魄力、手笔,到现在都为杭州人所称道。然而硬币的另一个反面则是失败的城市规划(那条规划的前无古人的一号线就是为了连接两个买了很多地却一直发展不起来的卫星城才变成那个样子的),和一堆花了很多钱却因为之后卖地收入锐减之后难以为继的市容工程。所以,仍然觉得,无论是西方的选举政治也好,我们这种轮换的制度也罢,政治人物的决策总是倾向于短期而表面的,真正可能让城市变得更美好的,大概就是一个成熟的公民社会,出于对自身切实利益的考量带来的科学而理性的共同选择。

P.s WGP在任时,当今正好主政浙江,彼时的当今真可谓深藏不露,传闻W还多次对当今的能力表示过鄙夷。不知在当今一鸣惊人之后,W作何感想。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浚耀商务生活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