郴州户外广告 两个挂面企业的差距,是营销的差距
·作者 熊有竹
·原创 格行营销笔记
今天这篇文章,聊一聊企业进行营销和不营销的差别。
这个问题,源于我去超市买东西时的一个疑问。
很多人都知道陈克明,但他们不一定听过裕湘。
陈克明和裕湘,都是挂面品牌,都起家于湖南,前者起于益阳,后起于郴州,一北一南的两个小城市。
两个企业最初都是从小作坊开始,后来都发展的还不错,但两个企业的差距还是很大的。
近两年,陈克明的销售收入40多亿,裕湘的销售收入5个多亿。
陈克明于2012年在深圳交易所上市,成为挂面第一股(克明面业),而裕湘面业于2012年被湖南粮食集团收购。
两个企业的创始人事业的起点,都是源于他们敏锐的市场洞察。
克明面业的创始人陈克明,原本是一个木匠,工作中误伤一根手指,后无奈转行。他尝试过许多生意,直到有一天,他在当地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当地消费者宁愿买价格较高的外地挂面,也不买价格较低的本地挂面。
陈克明以此为契机,从做小作坊做起,开启了他的挂面创业之路,这一年是1984年。
1987年,衡阳一位提前退休的女士,到郴州看望妹妹。交谈中无意中听到说,郴州的挂面供应紧张,很难买到。
这位女士心想,为什么不在郴州搞一个挂面厂呢?这个挂面厂便是后来的裕湘面业,而这位女士便是其创始人李步凡。
当然,看到这两个故事,我们还应该了解一点:他们所处的那个时代,是商品匮乏、供不应求的时代。但,纵使是这样的时代,也不代表消费者对产品的品质没有追求。
在我研究商业案例的过程中,我发现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几乎所有今天很成功的企业,他们事业的起点,都是源于创始人当初洞察到的一个市场需求点或者痛点,并且着手去提供产品和解决方案。
我在笔记系统中,专门设了一个分类,用来收集这部分内容。它的意义在于,可以让我们理解这些创始人,在他的那个时代和背景下,当初是如何找到创业的切入点和方向的,这可以给创业者很多启发。
这部分内容,日后我将整理成一篇文章,与读者分享。
继续回到之前的话题。
我到超市买面条,优先考虑裕湘,毕竟他是家乡的品牌。
小时候吃家里吃的,走亲戚用的,都是它,我对它是有情感记忆的。
但,广州很多超市的货架上,都没有裕湘,陈克明和金沙河占了最大的货位。
我随机问过周围的一些人,是否听过裕湘?答案都是否。
为什么裕湘的知名度会这么低。
我试图去思考这个问题。
有人可能会认为,两个公司的战略不一样。
我觉得直接用战略来解释,有点太模糊和表面。
所以,我还是倾向于从营销的视角来解释。
我认为可以从三个维度来解释:品牌打造、营销传播和分销渠道。
品牌打造:早在很多年前,陈克明就请了国内知名营销专家进行品牌策划。
营销传播:陈克明不但进行品牌策划,还进行了持续的品牌传播,电视广告、户外广告等都有。其广告词“一面之交,终身难忘”真的让人很难忘。
分销渠道:一个企业,不管传播做的有多好,如果分销渠道密度不足,都会限制销售额的增长。而陈克明的分销渠道的渗透上,就做得很好,在一般的小商行,都能买到。
相比之下,裕湘在这三个方面就投入就稍显不足。
裕湘的品牌联想点几乎没有,消费者除了记住了品牌名称,没有其他的品牌联想可以关联。
裕湘的广告投放也比较少,我是一次都没看过。
裕湘的分销渠道,也比较少。
我有个这样的比喻。
打造品牌,就像孵了一只可能会生金蛋的小鸡。
企业经营,则是把这是鸡养好、养大。
营销传播,则是把这只鸡的名气打出去,让消费者知道它,以及它的好。而在传播的过程中,又可以传达品牌定位、创造品牌联想和品牌形象。
分销渠道,则是把金蛋摆放在方便消费者购买的地方。
很多企业,品牌名称很好,品牌符号也有,产品也不错。但在营销传播上,很少有投入,或者干脆没有投入。在分销渠道上,没有针对性的进行市场渗透,以至于销售而到了一定规模,就进入了平台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