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的远游——探寻山水文化:《赤壁赋》《登泰山记》比较阅读

日期: 2024-04-05 06:08:07|浏览: 86|编号: 42518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请自鉴内容实用性。

心灵的远游——探寻山水文化:《赤壁赋》《登泰山记》比较阅读

单元目标

1.学习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写景抒情散文,感受文人笔下的美景,关注作品中的景物描写和人生思考,激发对自然的珍爱之心和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2.分析和把握文章观察景物的角度和表现景物的艺术手法。学习散文作品,要关注作者是如何抓住景物的突出特点,表现景物的独特之美的。好的写景散文往往都融入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要注意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情景交融、情理结合的特点。

3.反复诵读,感受作品的语言之美。本单元文章文辞优美,表现了作者高超的语言技巧。要多加诵读,品味散文独特的语言美。可以从词、句式等方面入手,对一些精彩语段加以分析、品析。

4.在了解写情抒情散文的特点,把握写景抒情散文的写法基础上,引导学生选取自己最喜欢的景物,借鉴本单元文章的写法,写一篇散文,力争做到情景交融。

编写意图

内容上以写景抒情为主,兼及叙事和议论。既有现当代散文,也有古代散文。《故都的秋》描写故都北平的秋天,抓住富有特点的景物,细腻刻画了故都“清、静、悲凉”的特点,文中充满了对这座城市的留恋和热爱,作者的审美旨趣和性格也隐含在字里行间。朱自清《荷塘月色》写出了月下荷塘的朦胧幽静之美,也写出了自己的心境,情景交融,意境优美。《我与地坛》追述了“我”的经历,写出了地坛这一古老的场景对于“我”的意义,景物描写与对往事的回忆交织在一起,充满哲理意味,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思考和对母亲的怀念之情。《赤壁赋》运用主客问答的形式,描写了月色下长江的优美景色,心情由舒畅到悲咽,再到达观解脱,表现了苏轼豁达的人生态度,骈散结合,情景交融,情理相生,堪称绝唱。《登泰山记》写出了雪后泰山的独特景致,叙事写景简洁明快。

分析写景。体会情感。品味语言。理解哲理,注重审美。

心灵的远游——探寻山水文化

【活动一】寄情山水,各具意趣

1.感受景观,如在眼前

“以江山风月作骨”,富有层次地写了赤壁所见、历史之中、哲理感悟的江(水)月。《登泰山记》按照时间顺序写登泰山全程,先写登临景象,而后浓墨重彩写日出景象,之后写沿途所见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试从文中找出重点语句并概括景物的各自特点。

第一段是作者携友人在壬戌年七月既望这一天,泛舟游赤壁所看到的赤壁两岸的景象,是眼前之景,现实之景,当下之景。第三段是由眼前之景生发出的联想,追怀英雄人物,进而联想到自己,并借明月、江水抒发自己的人生感慨。第四段是由着江月表达人生的哲理。接下来呢,请大家自行找出相关语句,并尝试概括其特点。

《赤壁赋》

赤壁之水月

历史之水月

哲理之水月

重点语句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羡长江之无穷

抱明月而长终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造物者之无尽臧也,吾与子之所共适。

各自特点

幽美、清爽、静谧、澄明、开阔

江山雄浑开阔壮美,永恒,万古长存,静静看着古今代谢

“变与不变”的辩证哲理

【明确】第1段:清风缓缓吹来,江面平静没有波澜。举酒属客,吟咏《月出》一诗。不一会儿,月亮就从东山上升起来了,在牛宿和斗宿之间徘徊。(因为月的初升,江面发生了变化,澄明,亮了起来。水光接天(没有月光可能是看不到水光接天的)、空明、流光)白茫茫的水汽笼罩着江面,波光连着天空。///任凭小船漂去,越过那茫茫的江面。多么辽阔啊,像是凌空驾着风飞行,不知将停留在何处;多么飘逸啊,好像脱离尘世,升入仙境。

月亮初升,月光皎洁,景象澄明;江面水雾迷茫,朦胧如梦境一般,以致作者感觉仿佛在浩荡的天空中乘风飞行,仿佛离开了人世,升入了仙境。泛舟赤壁,饮酒吟诗的舒畅飘逸,超然物外的境界。

第3段:从文脉上看,这段是解释箫声呜呜然的原因的,是客人在美如仙境的月下赤壁泛舟游览而生出了特别的联想和感受。那么他具体想到了什么呢?首先是与赤壁相关的英雄人物曹操,由“月明”诗句引入。同学们思考一下,为什么不引别的诗,单引“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呢?【①一种说法认为曹操的《短歌行》作于赤壁之战前夕,所以苏轼在这想表达“几百年前,曹操在赤壁之战前夕,不就是如我们这样仰望明月,写下了‘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的诗句吗”?②与上文吟诵《诗经·月出》“诵明月之诗”,及第二段扣舷而歌之的“望美人兮天一方”是一以贯之的?文脉贯通,一气呵成!这篇赋是不是确实是以“月”为骨写的呢?】

接下来开始写到“江山”了——从西边的夏口到东边的武昌山环水绕、一片苍翠的江山胜景不正是他当年受困于周瑜的地方吗?三国时期在这壮丽的山河里,曾经上演过何等雄壮、壮烈的英雄事迹——在曹操攻破荆州,攻占江陵时,舳舻千里,旌旗蔽空的浩浩荡荡的十万大军,曹操呢则是“酾酒临江、横槊赋诗”,文韬武略,志得意满。极力渲染英雄的伟大功业。想到了在江山胜景中建立了一番功业的曹操,进而联想到了自己——同样在赤壁两岸,平凡如我辈,只能在江边捕鱼砍柴,以鱼虾麋鹿为友,泛舟游江,饮酒赋诗,如此这般过着像蜉蝣、粟米一样的渺小、不值一提的平凡普通的生活。不禁感慨、哀伤自己的生命是何等的短暂啊,我是多么地羡慕船下浩浩荡荡不停奔流着的江水的永流;多么渴望与神仙共游,希冀与明月万古长存。然而这一切显然都是无法实现的,所以只能通过箫声表达内心的悲苦。

但是,即使英雄如曹操,“而今安在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英雄人物”,连曹操这样的英雄人物,也只能显赫一时,何况我辈!

第4段:承接着客人由“江水”“明月”生出的人生感慨,开始从哲学的角度阐发人生的哲理。船下的江水在永恒地流淌,其实最终未曾……又何必羡慕江水、明月和天地呢!

《登泰山记》

登泰山经过

观日出景象

沿途自然与人文景观

重点语句

①从京城到泰安: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②登山的过程: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

登山路线:中谷,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山巅。

“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攀登之艰难)

③登上泰山后(峰顶的风景)“泰山夕照图”: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日将出: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

日正出: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壮观、气势磅礴】

日出后: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晨曦中红白错杂相间的群山,都是弯腰俯首,显得矮小】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各自特点

旅程漫长,登山艰险,泰山山势高峻。

天门险峻。

登上山顶后所见的雄浑开阔,色彩鲜明,气势雄浑。壮美,令人心旷神怡

烘托泰山的高峻

泰山日出的万千气象,气势磅礴。

以日观亭为参照,介绍了岱祠、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的方位,然后写所见都是“唐显庆以来”的石刻,再古老的已经模糊或缺失,表现了泰山的古老风貌。

条理分明,思维缜密

简要勾勒,文字简练

第一段先从地理环境落笔:山南有汶水西流,山北济水东流,泰山阳谷的河流皆流入汶水,阴谷的河流皆流入济水,名山傍水,分外壮观。南北山谷的分界处,横亘着古长城,“古”字意在说明不是秦汉以后的万里长城,而是春秋时代齐国所筑,一处古迹。接着点出泰山最高点日观峰,为后文埋下伏笔。在登泰山之前,先粗笔勾勒,山、水、古长城、日观峰,富有层次感得描摹出泰山的轮廓/地理概貌。

第二段:按游踪、时间划分三个层次。

先介绍到泰安的过程。突出动作+地点,一气呵成,简练传神。

然后写登山的时间、同行者和出发地点,并总括游程,全程四十五里,七千有余,表现出旅程漫长、登山艰险,突出泰山山势高峻。

然后从三谷引出登山路线,穿插郦道元的记载,仅用十九个字写完登山全程。然后略说古人登山是沿东谷进入,又从“天门溪水”带出自己所经过的险峻的“天门”,再写攀登之艰难——“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

本段结尾写傍晚时山顶所见,描绘了一幅泰山夕照图。先写高出——苍山负雪,明烛天南,色彩鲜明,气势雄浑。再写低处——从泰安城到大汶河、徂徕山,又转回近处的“半山居雾若带然”,以此烘托泰山的高峻。

第三段:观日出情景。按时间顺序写了待日出、日将出、日正出和日出后,衬以云天、东海、群峰,写出泰山日出的万千气象。待日出,重在环境描写,风雪击面,足下云漫,声势渐起。日将出,重在表现东方天际的变化:雪山微显,然后有“异色”云带,须臾变成五彩云霞。为喷薄欲出的太阳蓄足了势。日正出,抓住了“下有红光动摇承之”的独有景象,红波摇动,好像承托着太阳一样,写得气势磅礴。日出后,着墨于日观亭以西诸峰,或红或白,颜色错杂,又以“若偻”的比喻写出了群峰拱绕日观峰的样子。

第四段:以日观亭为参照,介绍岱祠、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的方位,然后写石刻,再古老的石刻已经模糊或缺失,表现了泰山的古老风貌(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

第五段:山石挺拔峻峭,松树姿态奇特,“三多三少”语言简洁凝练。冬季遍地冰雪,不闻瀑声鸟啼,数里无树,安静肃穆。

时间线索:

日出前:大风扬积雪击面

日出中:山若樗蒱、云若五彩

日出后:红光动摇、山色斑驳

空间线索

东向:看日色(正面)

西向:看山色(侧面)

2.涵泳诵读,各得其趣。

《赤壁赋》有一种“纯净出尘的美感”,极富声韵之美,特别适于诵读,根据下表的押韵字,注意用韵、换韵及随之产生的情感起伏变化,在此基础上背诵文章。

第1段

第2段

第3段

第4段

第5段

《赤壁赋》押韵

间 天 然 仙

桨 光 方

慕 诉 缕 妇

稀 飞 诗

昌 苍 郎

东 空 雄

鹿 属 粟

穷 终 风

往 长

瞬 尽

主 取

月 趣

色 适

酌 藉 白

用韵换韵情况

表达的情感

于是饮酒乐甚

陶醉在初夜江上的泛游中,愉快,轻松

思慕美人,呜咽的箫声

由乐转悲

莫名的惆怅

哀吾生之须臾

羡长江之无穷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解脱

超脱

看开,旷达

客喜而笑

由江月生出的情感,由江月追怀古人、联想自身,生出的人生苦短的悲慨,最后同样由江月的启发得出“物与我皆无尽也”的人生的哲理。

画面

远望与俯视

动态与静态

全景与特写

自选角度

待日出

坐待日出图

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大风扬积雪击面 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稍间

云雾弥漫图

须臾

云天一线图

日上

壮观日出图

回视

诸峰回视图

【活动二】赋体游记,各臻其妙。

1.《赤壁赋》主客问答,儒道对话

“主客问答”是赋体文章的特色,在文中也是儒道的对话,是苏轼内心两个自我的辩论。仿照示例,各找出两处体现儒与道思想的语句,并体会苏轼的复杂情思。

《赤壁赋》

语句

情思

儒家思想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以美人比君,可见忠君之殷切;情怀悠远,思为世用,建功立业,成就人事

客的观点和情感是苏轼日常的感受和苦恼。沉郁,充满人世沧桑、吾生有崖的感慨。

道家思想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渴望冯虚御风,超尘出世,顺乎自然,获得精神的超脱

主人苏子所抒发的则是他超脱地俯察人与宇宙之后的哲学的领悟。达观,表现了诗人与大自然合而为一的心灵净化的境界

纵观苏轼一生思想比较复杂,儒、释、道兼而有之,儒家的仁政爱民理想和《易经》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观点,是他积极用世,提出一些改革主张的思想动力;苏轼十分喜爱《庄子》,晚年又受到佛学的影响,在他头脑中还有老庄的清净无为、超然物外和佛家的身心皆空、与世无争的思想。这些思想就这样既矛盾而又统一的存在于苏轼的身上。

——《儒、释、道三家思想对苏轼创作的影响》 翟晴,《山东大学》2010

苏轼深受《庄子》的影响,在他的诗文中,从很多方面表现出与《庄子》近似的自然观和生命观。苏轼继承了《庄子》的生命即自然,自然即生命的思想,在苏轼看来,人的生命就应该从最自然的本真的情感出发,不应该有丝毫的世俗功利的考虑,自然的运行完全是自然而然的,人的生命也应该是自然而然的,离开了这种自然而然,就丢失了本心,失去了自由,人的生命也就形存实亡。

——

2.学者游记,丰赡博雅。

姚鼐在《惜抱尺牍》中说:“以考证累其文,则是弊耳;以考证助其文之境,正有佳处。”桐城派的文章有“重学问和考据”的特色,这是一篇学者游记,请找出文中的考证文字,并说明其作用。

通读全文,说说这篇文章给你的整体印象与《赤壁赋》有何不同?

《赤壁赋》

《登泰山记》

侧重抒发情思

侧重叙述游踪

语言诗意优美

语言简练平实

……

……

——文体之别——“记”的特点

记事性文体、记游散文 记叙游踪、描写景物、寄托情思

柳宗元《小石潭记》苏轼《记承天寺夜游》《石钟山记》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赤壁赋》是感性的、诗人式的,情感饱满

《登泰山记》是理性的、学者式的,冷静沉思式的

n穿插考据,学者气质

姚鼐文章,讲究“义理、考据、辞章”,此处正是“考据”之风的体现。对于姚鼐,这种“考据”内容与游记、写景的结合,是一种有意识的文学创作,体现了他对于一种“学者式”的散文之美的追求。

中谷饶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

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

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活动三】语言艺术,点评领略

班级微点评: 《赤壁赋》为文含而不露,意在言外,深沉的感情融于景物描写之中。《登泰山记》用笔俭省,精练雅洁,描写景物富有特色。请仿照示例,从两篇中各选精要传神的文字加以品评。(从第二、三段写日落、日出有哪些精彩的写景句子?请赏析,并交流分享)

示例1:“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写出自身融于自然之中的超然之感,仿佛遗世独立,与万物化为一体。从中可以感受到“从流飘荡,任意东西”的快乐、适意,还有在广阔天地之间超脱世俗羁绊的自由、从容。

示例2:“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写出初至山头一刹那的感受:不言冰雪覆盖青山,却说青山背负着冰雪(写出了积雪之厚),赋予静态的青山以动感,一个“负”字,赋予“苍山”以生命,使之人性化,新颖传神,境界全出;而苍山上的雪反照的日光照亮着天南,形象生动地写出积雪的光彩。

“负”字写出积雪之厚,“烛”字写出积雪之明,简单八个字,勾勒出一幅熠熠生辉、明艳生动的画面。

“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这是一个比喻句,将半山之雾比作衣带。此句用字极精炼,一字不多,一字不少,先是一个“带”字表现了山雾的轻柔。但这个“带”字,又需“半”“居”来铺垫,“居”是驻留、停留意,唯有半山腰凝驻的雾气方有衣带之态。

“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

其精妙处,一在“稍”字,山形逐渐清晰,侧面表现了太阳渐渐升起的过程。其二在判断句式。作者不说“稍见云中数十白若樗蒱者”,一是追求句式的丰富多变,二是表现其真实的、自然的景观过程,一定是先看到类似樗蒱的形象,再确定那是山峰。此外,从这个句式中,隐约可见作者兴奋、惊喜的心情。

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此句之妙在于“动摇”二字,表现了日光的摇曳,也为引出东海的联想作了视觉的铺垫。

用字、句式、手法、上下句关联的角度综合鉴赏

【总结】本文的艺术特色

简而明:布局简练,节奏清晰

简而丰:语言简洁,片言传神

简而雅:风格简雅,趣味盎然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浚耀商务生活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