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广州·解密|中山纪念堂图纸,曾流落废品收购站

日期: 2024-04-14 01:17:24|浏览: 97|编号: 48083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请自鉴内容实用性。

读懂广州·解密|中山纪念堂图纸,曾流落废品收购站

1959年的一天,

上海婺源路废品收集站,

上海档案馆的偶然路人

老图书管理员停了下来。 他找到了宝藏。

我看到一堆破铜烂铁,

混合了近400个

广州中山纪念堂设计图。

孙中山纪念碑百步梯施工现场。

当我想到这些画被变成纸浆时,

老图书管理员很担心。

他赶紧向上海档案馆汇报。

后来受广州档案馆委托,

上海档案馆高价200元

我买了这些图,

并运往广州。

如今,广州档案馆收藏的这些图画几乎成为了“博物馆之宝”。 这些设计图的作者是谁? 为什么它们最终会被送到废料收集站? 他们背后谁的命运与他们一同兴衰?

●一鸣惊人

纪念馆设计宣布招募优秀建筑师,一举夺得一等奖。

1926年初,广州国民政府公开对中山纪念堂及纪念碑的设计进行奖励,国内外专家纷纷响应。 当年8月底,高剑夫等8位著名专家花了一周时间仔细评审了26份提交的设计方案,最终决定将一等奖授予设计师陆彦之。

这个陆彦之是谁? 如果把时间往前推两年,他还只是上海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海归设计师。 他和朋友黄坦福开了一家小公司,承接一些小型住宅的设计和修缮工程。 但此时的他,已经是小有名气了。 1925年,年仅31岁的他参加南京中山陵设计竞赛,一举夺得冠军。 年轻的陆彦之怎么可能接手这两个大工程呢? 这还得从他的家庭背景说起。 其父卢增祥曾在李鸿章手下任职。 卢增祥并不是一个普通的官僚。 他是严复的好朋友。 他的学识,尤其是国学知识,甚至不如严复。 严复还感谢他帮助翻译《天言论》。 严、卢两家的关系也不是一般的好,所以严复“爱屋及乌”,安排自己的长子严伯玉娶了卢家二女儿卢景宜。 后来,严复想将二女儿严观许配给卢彦直,但卢彦直婉言谢绝了。

陆彦之在工作。

卢彦之9岁时,卢增祥意外去世。 严复承担起了抚养孩子的责任。 他首先安排陆彦之去巴黎跟随驻法外交官严伯宇学习。 两年后,陆彦之回到北京,他安排陆彦之跟随大翻译家林救济读书。 1911年,卢彦直考入清华大学。 1913年,他到康奈尔大学学习建筑设计。 大学毕业后,陆彦之在著名建筑师墨菲的事务所工作,直至1921年返回上海。

虽然家道中落,但出身显赫,难怪陆彦之有些疏离。 事实上,他的眼睛里只有建筑物。 当他被要求设计中山陵时,他忘记了吃饭和睡觉。 每次画完稿后,他都用桐油灰制作模型,然后根据模型修改绘画。 修改完后,他又做了模型,如此周而复始,直到设计出了现在的中山陵外观。 在设计孙中山纪念堂时,卢彦直因过度劳累,身体经常出现低烧、腹痛、失眠等问题。 但他仍然查阅了大量当地文献,研究了广州的气候、地质条件。 他必须做出决定。 完美的设计。

陆彦之充分领会西方建筑设计的精髓,但坚持公共建筑表达民族精神,必须采用中国传统建筑形式,进行细致研究,用艺术思想设计方案,按照科学原理建造。 孙中山纪念堂的建筑形式完全是中国式的,有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 整个八角形屋顶、楼梯、浮台甚至所有仿古木构件,包括斗拱、花瓶、麻雀、柱子等,都是由钢筋制成的。 它是用混凝土浇筑而成,也正是因为其精巧的设计和精心的施工,才达到了“以假乱真”的效果。

在建筑设计之外,陆彦之性格孤僻、内向、不善交际,认为社交是对生命的浪费。 不过,要承接这两大工程,他必须与政界、军事界的各个人物打好交道。 幸好,他有黄檀甫。

1921年,卢彦直回国途中绕道巴黎,在卢浮宫遇见了比他小4岁的黄檀甫。 两人一拍即合,结下了终生的友谊。 黄檀甫出生于台山的一个贫苦家庭。 13岁时,他随家人前往利物浦谋生,在一家杂货店当学徒。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被英国人收养,并上了大学。 他非常善于观察,善于社交和沟通。 他忙着公司的日常事务,毫无怨言,陆言之也能安心地埋头画画。

要么是他嫉妒人才,要么是设计和主持建造中山陵耗费了陆彦之的精力。 从接手中山纪念堂的设计工作开始,陆彦之的健康状况每况愈下,但他仍然坚持凡事尽善尽美。 1927年4月底,陆彦之完成了孙中山纪念堂及纪念碑的一套23幅建筑图纸。 7月底,他将全部图纸寄给纪念馆筹委会(以下简称筹委会)后,还专门给筹委会写了一封信,希望亲自去广州商谈建设事宜。 筹委会的回复是:“看了图纸才做出决定,陆彦之不得不耐心等待,但他多次回信,渴望尽快成行。” 9月底,当组委会终于通知陆彦之可以去广州时,他已经生病了,无法出发。

1928年,卢彦直被诊断出患有肠癌。

1929年1月15日,中山纪念堂奠基仪式在广州举行。 陆彦之无法南下,委托黄檀甫出席。

1929年3月,卢彦直在上海病逝。

孙中山纪念堂主体竣工时照片。

●数据存储

为了保护老朋友死后的遗物,他特地盖了一座房子来藏这些图纸。

从中山陵的修建开始,陆彦之就打算拍照记录每一个重大过程。 这可以作为记录保存,为以后的维护和维修提供参考。 一旦发生纠纷,照片也是澄清责任的重要证据。

当时,上海海滩上有一家“王凯照相馆”,远近闻名。 这家照相馆的老板原来叫王持凯。 他也是广东人,头脑很活跃。 早年曾师从上海摄影界“四王”之一的瑶瑶。 他在华照相馆当学徒,深得师傅青睐,学得一手好技艺。 后来,他创办了自己的企业。 由于他的摄影技术一流,他很快就站稳了脚跟。 有一次,孙中山和宋庆龄去合影,并与王志凯聊起日常生活。 聪明的王驰凯正是利用了这一点,推动了事态的发展。 “王凯照相馆”在上海出名后,上海、宁波的达官贵人都认为在“王凯照相馆”拍标准照是一种时尚。 陆彦之的标准照也是由“王凯”的摄影师拍摄的。

黄檀甫决定聘请王先生开设照相馆,记录孙中山纪念堂和纪念碑的整个建造过程。 旺凯照相馆根据工程进度,专门派出摄影师对所有工程的施工、竣工现场进行现场拍摄。

据长期研究中山纪念堂的独立学者卢杰峰考证,南京中山陵工程第三期工程及中山陵建设、竣工验收过程的照片近200张。广州的中山纪念堂和纪念碑,都是黄檀甫资助和安排的。 正在拍照。 黄檀甫在秉承老友遗愿和工作传统的同时,也为这两处文物的今后保护和修复留下了极其重要的现场文献资料。

与陆彦之合作时的黄檀甫。

除了中山陵和中山纪念堂的现场照片外,卢彦直本人还留下了大量的设计图纸和书籍资料。 业内懂行的人都知道这些材料的价值,觊觎的人也不少。 孙中山纪念堂建成后,如何保护老友的珍贵遗产,成为黄檀甫心中的一个心结。 他最终决定建造一座豪宅来存放这些图纸。

当时的黄檀甫已经是上海一位富有的建筑商了。 他在陆彦之曾经疗养的虹桥敬老院附近买了26亩地,盖了房子。 桥墩和屋墙顶完全仿照中山纪念堂。 纪念陆彦之。

在这座宅邸里,黄檀甫专门辟了一个大房间,存放中山陵、中山纪念堂、纪念碑的设计图和照片,以及陆彦之的书籍资料。

这些材料全部包装存放在1米见方的大松木箱中,从地面一直堆到屋顶。 抗战时期,黄檀甫还在后花园挖了一个防空洞,存放孙中山纪念堂和纪念碑的图画,以确保其安全。

●友谊挽歌

当图画被复制并销毁时,我在临终前为我的老朋友感到难过。

新中国成立后,黄坦甫在虹桥的住宅被征用,黄氏迁入上海市永福路72弄1号。 据黄家后人回忆,由于房子太小,装满陆彦之画作和书籍的松木箱都没有地方放,就索性把它们放在一起,盖上被子,用起来。作为五个孩子的床。

当时,黄檀甫没有工作,生活也比较简朴,但他仍然保留着去茶馆和朋友“喝一两杯”、“闲聊”的习惯。 此后他遇到的一切磨难也源于此。 1959年的一天,黄檀甫在与老朋友喝茶时提到“中苏冲突”。 后来有人揭发,他被判犯有“反革命罪”,被判处四年徒刑。

黄檀甫入狱时正值“三难”时期,妻子黄珍秋无法维持生计。 为了自己和五个孩子的生存,黄振秋开始变卖所有值钱的家当。 当时,上海古籍书店的一位老店员向黄家购买了《四库全书》和《康熙字典》,受到了领导的称赞。 此后,老店员不断给黄振秋打电话,想再次“淘宝”。 黄振秋问他要不要图纸。 老大爷提出,这些图纸没有购买价值,但如果卖到废品站,能卖几块钱。

黄坦甫一直视如生命的图纸和资料被卖给了五原路废品回收站。 如果不是上海档案馆的一位图书管理员及时路过,及时抢救出近400幅孙中山纪念堂的设计图,这些珍贵的资料可能已经化为纸浆了。 后来,上海档案馆受广州档案馆委托,花200元高价购买了这些图纸,并将其运往广州。 这批图纸如今几乎成为广州国家档案馆的“馆藏之宝”。

黄檀甫出狱几年后,“文化大革命”开始,他的处境更加悲惨。 红卫兵冲进屋内,践踏并撕毁了剩余的图纸和文件。 随后,黄檀甫在半夜打开煤气试图自杀。 幸运的是,他被妻子和孩子救了出来,但他几乎不再说话了。

1969年1月21日,黄檀甫去世。临终前,他不断地自言自语,自己太无耻了,不敢见酒泉峡下的朋友。 遗体火化时,黄檀甫穿的长外套口袋里有一张陆彦之的6寸照片。

1978年,黄檀甫“反革命”案平反,无罪释放。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王跃华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浚耀商务生活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