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处理活性污泥法基本知识:脱氮除磷原理及应用

日期: 2024-04-16 08:03:30|浏览: 88|编号: 49728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请自鉴内容实用性。

污水处理活性污泥法基本知识:脱氮除磷原理及应用

活性污泥法作为污水处理的常用方法之一,目前是城市污水处理厂应用最广泛的方法。 本文简单介绍了活性污泥法的基础知识——脱氮除磷的原理。 和应用程序。

氮(-N)、无机氮(-N)。

有机氮包括:蛋白质、肽、氨基酸、尿素等。

来源于生活污水、农业废弃物、工业废水。

有机氮极不稳定。 无论有氧还是无氧,在微生物的作用下都会很快分解成氨氮; 如果有足够的氧气,它会继续氧化成亚硝酸氮和硝态氮,最后变成无机氮。

无机氮包括:氨氮(NH4+-N)、亚硝酸盐氮(NO2--N)、硝酸盐氮(NO3--N)。

来源于有机氮转化、农业施肥和工业废水。

无机氮直接造成水体富营养化。

除氮技术分为:物理化学脱氮技术、生物脱氮技术

(1)脱氨处理(物理化学法)

原理:水中的氨氮包括氨离子(NH4+)和游离氨(NH3),存在平衡关系:

当水温T=25℃、pH≈7时,NH4+占99.4%。 当pH≈11时,NH3占90%。 调节pH值,将氨离子(NH4+)转化为游离氨(NH3),然后通过汽提塔除去。

缺点:耗碱; 氨会造成空气污染,必须回收利用。

其他方法:静电氯化、选择性离子交换、电渗析、反渗透、电解。

(2)生物反硝化原理

利用微生物吸收和转化氮。 传统活性污泥菌可去除20-40%的氮和10-30%的磷。

废水生物处理中氮的转化过程包括同化-氨化-硝化-反硝化。

①同化

微生物吸收部分NH4+-N和有机-N作为细胞成分。 用量少,氮气仅占细胞本身重量的12.5%。不是主要方式

②胺化

有机氮化合物在氨化细菌的作用下分解转化为氨氮,称为“氨化反应”。 胺化是除去羧基和氨基的过程。

氨化细菌是异养细菌,包括需氧细菌、兼性细菌和厌氧细菌。 因此有机氮很容易被氨化。

③硝化作用

它是由极有限种类的自养微生物分两步完成的:1、亚硝酸菌利用氧气将氨氮转化为亚硝酸氮;2、亚硝酸盐细菌利用氧气将氨氮转化为亚硝酸氮; 2.硝酸盐细菌利用氧气将亚硝酸氮转化为硝酸氮。 这个过程统称为硝化作用。

1)硝化过程

亚硝酸细菌和硝酸细菌都是化能自养细菌,统称为硝化细菌。 它们是革兰氏阴性、无菌的短茎细菌和球菌,以二氧化碳作为碳源,从无机物的氧化中获取能量。 生长速率很低(因为NH4+-N和NO2--N的氧化过程生产率低)。

2)影响硝化反应的环境因素

温度:影响硝化细菌的比生长速率和活性。 一般4~45℃,最佳30℃。

溶解氧:硝化细菌-需氧细菌,DO影响反应速度和细菌生长速度。 一般DO≥2mg/L。

碱度和pH:如反应式所示,硝化过程产生[H+],消耗碱度,pH会下降。 硝化细菌对pH值非常敏感(亚硝酸菌在pH=7.7~8.1时最活跃,硝化细菌在pH=7.0~7.8时最活跃)。 当pH不合适时,活性急剧下降,pH值的波动是致命的。

C/N比:硝化细菌的比生长速率很慢,比其他异养细菌高一个数量级。 污水中C/N过高(COD/TKN=10~15),不利于硝化细菌基质的竞争。

泥浆寿命短时很容易洗脱排出。

有毒物质:常规毒药对其有害,氨、亚硝酸也对其有毒。 消化污泥上清液的回流水抑制活性约20%。

活性污泥法作为污水处理的常用方法之一,目前是城市污水处理厂应用最广泛的方法。 本文简单介绍了活性污泥法的基础知识——脱氮除磷的原理。 和应用程序。

氮(-N)、无机氮(-N)。

有机氮包括:蛋白质、肽、氨基酸、尿素等。

来源于生活污水、农业废弃物、工业废水。

有机氮极不稳定。 无论有氧还是无氧,在微生物的作用下都会很快分解成氨氮; 如果有足够的氧气,它会继续氧化成亚硝酸氮和硝态氮,最后变成无机氮。

无机氮包括:氨氮(NH4+-N)、亚硝酸盐氮(NO2--N)、硝酸盐氮(NO3--N)。

来源于有机氮转化、农业施肥和工业废水。

无机氮直接造成水体富营养化。

除氮技术分为:物理化学脱氮技术、生物脱氮技术

(1)脱氨处理(物理化学法)

原理:水中的氨氮包括氨离子(NH4+)和游离氨(NH3),存在平衡关系:

当水温T=25℃、pH≈7时,NH4+占99.4%。 当pH≈11时,NH3占90%。 调节pH值,将氨离子(NH4+)转化为游离氨(NH3),然后通过汽提塔除去。

缺点:耗碱; 氨会造成空气污染,必须回收利用。

其他方法:静电氯化、选择性离子交换、电渗析、反渗透、电解。

(2)生物反硝化原理

利用微生物吸收和转化氮。 传统活性污泥菌可去除20-40%的氮和10-30%的磷。

废水生物处理中氮的转化过程包括同化-氨化-硝化-反硝化。

①同化

微生物吸收部分NH4+-N和有机-N作为细胞成分。 用量少,氮气仅占细胞本身重量的12.5%。不是主要方式

②胺化

有机氮化合物在氨化细菌的作用下分解转化为氨氮,称为“氨化反应”。 胺化是除去羧基和氨基的过程。

氨化细菌是异养细菌,包括需氧细菌、兼性细菌和厌氧细菌。 因此有机氮很容易被氨化。

③硝化作用

它是由极有限种类的自养微生物分两步完成的:1、亚硝酸菌利用氧气将氨氮转化为亚硝酸氮;2、亚硝酸盐细菌利用氧气将氨氮转化为亚硝酸氮; 2.硝酸盐细菌利用氧气将亚硝酸氮转化为硝酸氮。 这个过程统称为硝化作用。

1)硝化过程

亚硝酸细菌和硝酸细菌都是化能自养细菌,统称为硝化细菌。 它们是革兰氏阴性、无菌的短茎细菌和球菌,以二氧化碳为碳源,从无机物的氧化中获取能量。 生长速率很低(因为NH4+-N和NO2--N的氧化过程生产率低)。

2)影响硝化反应的环境因素

温度:影响硝化细菌的比生长速率和活性。 一般4~45℃,最佳30℃。

溶解氧:硝化细菌-需氧细菌,DO影响反应速度和细菌生长速度。 一般DO≥2mg/L。

碱度和pH:如反应式所示,硝化过程产生[H+],消耗碱度,pH会下降。 硝化细菌对pH值非常敏感(亚硝酸菌在pH=7.7~8.1时最活跃,硝化细菌在pH=7.0~7.8时最活跃)。 当pH不合适时,活性急剧下降,pH值的波动是致命的。

C/N比:硝化细菌的比生长速率很慢,比其他异养细菌高一个数量级。 污水中C/N过高(COD/TKN=10~15),不利于硝化细菌基质的竞争。

泥浆寿命短时很容易洗脱排出。

有毒物质:常规毒药对其有害,氨、亚硝酸也对其有毒。 消化污泥上清液的回流水抑制活性约20%。

④反硝化

在缺氧/厌氧条件下,兼性异养细菌将硝酸盐氮转化为亚硝酸盐氮,然后将其还原为氮气(N2、N2O、NO)并释放出来。 此阶段去除氮,称为反硝化。

1)反硝化工艺

反硝化细菌——异养兼性厌氧菌——在自然界中大量存在。 包括变形杆菌、假单胞菌、片球菌。 在分子氧(O2)存在的情况下,利用O2呼吸作用降解有机物,在没有O2的情况下,利用NO2-和NO3-作为电子受体。

NOx-N的还原包括同化(合成细胞)和异化(分解和反硝化成N2)。 以异化作用和反硝化作用为主,占反硝化总量的70~75%。

例如,以甲醇为电子给体,反应式如下:

2)影响反硝化反应的环境因素

温度:影响反硝化细菌的比生长速率和活性。 一般为20~40℃。

溶解氧:抑制反硝化细菌的活性,并与硝态氮竞争电子供体。 一般溶解氧

另外,反硝化细菌中的一些酶只能在有氧条件下合成,因此需要有氧和厌氧交替工作。

碱度与pH:如反应式所示,反硝化过程产生[OH-]并积累碱度,正好补充硝化过程中消耗的碱度。

反硝化细菌对 pH 值也很敏感。 最适pH为7.0~7.5,活性最强。 当pH不合适时,活性降低,pH波动是致命的。

碳源有机物:有机物是反硝化反应的碳源,也是电子供体,消耗量较大。 需要在原水中提供或手动添加。

C/N比:理论上,减少1g硝态氮需要2.86g碳源(BOD5),这在原水中一般是不够的。

有毒物质:反硝化细菌的抗毒性能力大于硝化细菌,与一般好氧异养细菌相同。 所以毒性瓶颈在于消化过程。

(3)生物反硝化工艺

有机氮→氨氮→亚硝酸盐氮→硝态氮→亚硝酸盐氮→氮肥需要好氧处理和缺氧处理交替运行。

按生物固定场所分为:

悬浮生长式——活性污泥法、氧化沟等;

附着生长型——生物过滤器、生物转盘、生物流化床。 无需污泥回流,生物量高。

1)传统反硝化工艺

三级生物脱氮系统

设置“曝气池-中沉淀池”+“硝化池-中沉淀池”+“反硝化池-中沉淀池”+二沉池。 3个中间沉淀池及回流系统。

其生物环境好、处理效果好、系统复杂、成本高,已被淘汰。

二级生物脱氮系统

设置“曝气硝化池-中沉池”+“反硝化池-中沉池”+二沉池。 2个中间沉淀池及回流系统。

其生物环境好、处理效果好、系统复杂、成本高,已被淘汰。

单级生物脱氮系统

没有中间沉淀池,只有一个最终沉淀池。

特点:克服多级系统的复杂性。

但仍然是“氧化-硝化-反硝化”的顺序。

问题:硝化阶段需要加碱; 反硝化阶段需要加酸,反硝化碳源不足; 控制难度大,运营成本高。

2)预反硝化及反硝化工艺

为了克服传统生物反硝化系统的缺点,预反硝化工艺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得到开发和应用。 (如A/O流程)

特点:缺氧池中,缺氧环境,回水提供硝态氮,原水提供碳源,并有搅拌,反硝化效果好。 好氧池内好氧环境和原水碳源已减少,负荷小,氧化硝化完全,需氧量小,BOD去除率高。 反硝化产生的碱度可被硝化反应利用,提高硝化效率,无需调节pH值。 基础设施和运营成本较低。

问题:有两套回流系统,回流量导致池容积较大。

除磷原理及技术

水体中的磷分为有机磷和无机磷。

有机磷包括:6-磷酸葡萄糖、2-磷酸甘油酸、磷酸肌酸等。来源于生活污水、农业废弃物、工业废水。

无机磷包括:正磷酸盐、偏磷酸盐、磷酸氢盐、磷酸二氢盐等,均以磷酸盐形式存在。 来源于有机磷转化、农业施肥和工业废水。 无机磷直接造成水体富营养化。

有机磷和无机磷的总和称为总磷,以TP表示,以PO43-计量,单位为mg/L。

一般生活污水中的TP为8~10mg/L,其中无机磷为7mg/L,有机磷为3mg/L。

测定:将所有含磷化合物先转化为正磷酸盐(PO43-),然后测定PO43-的含量,故测定为总磷TP。

除磷技术分为化学除磷和生物除磷。

(1)化学除磷

水中磷可分为:可溶性磷和颗粒磷(0.45μm划分)。

正磷、多磷、有机磷。 大多数有机磷是颗粒状的,

多磷水解→正磷,降解可溶性有机磷→正磷。

添加化学品产生磷酸盐沉淀并将其除去。

常用化学品:钙盐、铁盐、铝盐。 (熟石灰、硫酸铝、铝酸钠、氯化铁、硫酸铁、硫酸亚铁等)

①除二价钙磷:调节pH至10以上消耗碱度,与碱度有关,对微生物有抑制作用。 作为预处理或后处理,它不能与生物效应产生协同作用。

②三价铁盐、铝盐:消耗碱度,降低pH值。

③亚铁盐除磷:被氧化成三价铁后发挥作用。 Ca2+和Fe2+联合使用效果更好。

(2)生物除磷

①理念

生物除磷依靠蓄磷细菌。 在好氧条件下,富磷细菌能从外界环境中过量吸收超过其生理需要的磷,并在菌体内以聚合状态储存磷,形成高磷污泥。 并除磷。

②机制

除磷的机理尚不完全清楚。 目前解释:在厌氧条件下,积磷细菌吸收有机物,释放磷,并自我繁殖; 有氧条件下,磷被过度吸收(蓄磷细菌增多,发生过量储存)。 通过这种交替方式,聚磷细菌增殖,水中的磷进入污泥,污泥好氧后立即排出,即除磷。

③影响生物除磷效果的因素

1)无氧/有氧交替条件

反复的“厌氧-好氧-厌氧-好氧”环境有利于聚磷菌成为优势菌。

厌氧条件会释放磷,似乎对治疗有害。 介绍目的:纯需氧菌在厌氧条件下受到抑制,而积磷菌在后续有氧条件下可以生存和繁殖,并能吸收大量磷。

厌氧磷释放越完全——好氧磷吸收越完全。

2)硝酸盐和易降解有机物

反硝化存在于厌氧环境中,反硝化细菌与富磷细菌竞争底物(易降解有机物),影响富磷细菌对有机物的储存,导致好氧阶段吸磷能力减弱。 硝酸盐的存在抑制了厌氧阶段聚磷菌释放磷,进而影响聚磷菌对有机物的储存和好氧阶段对磷的吸收,导致厌氧阶段磷的吸收减少。除磷效果。

3)泥龄

泥龄宜短不宜长。 如果时间太长,污泥量就少,磷可能会再次释放。

4)温度和pH值

温度T=10~30℃较好,pH=6~8。

5)五生化需氧量/总磷

BOD5/TP越高,厌氧释磷越完全。 最好有比较容易降解的有机物,这样会诱导聚磷细菌释放大量的磷。 一般要求BOD/TP≥20。 一般认为,易降解的低分子有机物具有较强的诱导磷释放的能力。

(3)生物除磷工艺

① 除磷工艺

基本的:

原水——好氧磷积累——厌氧磷释放——化学除磷释磷水。

适用于简单的除磷工艺,但不适合同时降解有机物和反硝化。

②厌氧-好氧除磷工艺

比较经典的A/O流程,如图13-39。

特点:遵循生物除磷原理; 沉降污泥含磷量为4%。

问题:a. 难以提高除磷率,特别是BOD/TP较低时; b. 二沉池内易发生二次磷释放,剩余污泥必须及时排放。

同步脱氮除磷工艺

(1)脱氮除磷工艺

基于脱氮除磷的基本原理,形成了AOAO系列工艺。

特点:利用基本原理反复脱氮除磷。

问题:工艺流程太长; A1池碳源充足,但NOx-N不足,反硝化效果一般; 有足够的可降解有机物和足够的磷释放量; O1池主要降解有机物和硝化作用,并因NOx-N的积累而吸收NOx-N。 磷弱; A2池与A1池相反,反硝化效果良好; 但由于可降解有机物不足,磷释放不足; O2池在低负荷下主要是吸磷、硝化、降解BOD。 总体来说,效率较低。

(2)AAO法同时脱氮除磷工艺

又称A2/O,厌氧-缺氧-好氧(--Oxic),如图13-40所示。

特点:利用基本原理,为脱氮除磷提供最佳的条件和环境。

A1池,原水可降解有机物充足,回流污泥浓度高,磷释放充分; A2池,回流使NOx-N充足,原水碳源充足,实现高效反硝化; O池,低负荷下主要吸磷、硝化,降解BOD。

效果不错,但效率不高。

问题:工艺流程还是很长; 回流焊系统庞大,能源消耗是其主要障碍。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浚耀商务生活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