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过渡金属电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合成氨性能研究

日期: 2024-04-17 23:05:30|浏览: 84|编号: 51076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请自鉴内容实用性。

高效过渡金属电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合成氨性能研究

概括:

氨是世界上产量最大的化工产品之一,在全球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且不可或缺的作用。 传统的Haber-Bosch氨合成工艺需要在高温高压下进行,氢平衡转化率低、能耗高、污染严重。 在目前开发的替代人工氨合成技术中,电化学氨合成技术因其操作条件常温常压、能耗低、不排放CO_2等温室气体等优点而受到科研人员的高度关注。 为了实现氮电化学还原为氨(NRR),开发高效的电催化剂是关键。 目前已报道的电化学固氮制氨催化剂主要分为三类:非金属碳催化剂、过渡金属催化剂和贵金属催化剂。 其中,非金属碳催化剂的氨生产效率相对较低。 虽然贵金属催化剂具有较高的电催化氨合成效率,但其昂贵的价格和资源的稀缺限制了其未来的大规模工业应用。 过渡金属催化剂由于其独特的d轨道结构和丰富的电子云密度,会削弱稳定的N=N三键,活化并吸附氮分子。 然而,过渡金属的d轨道电子也有利于金属-H键的形成,引起严重的电催化析氢反应(HER),从而导致电催化固氮氨反应选择性较差。 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工作主要集中于廉价高效过渡金属催化剂的设计、构建及电催化氨合成性能。 通过精细控制催化剂材料的缺陷、组成、配位结构等,使其具有优异的电催化固氮和产氨性能,并通过理论计算和实验揭示其NRR活性机理和路径。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首先,采用水热法合成了不同铜掺杂量的氧化铈(CeO_2)纳米棒材料。 结果表明,与纯CeO_2催化剂相比,Cu掺杂显着提高了CeO_2催化剂固氮产氨的电催化活性。 当Cu质量掺杂量为3.9%时,电催化剂表现出最高的电催化氨合成活性。 在-0.45 V(vs. RHE)的最佳电位下,氨产率为5.3× 10-10 mol s-1 cm-2,法拉第效率达到19.1%。 研究表明,Cu掺杂有利于CeO_2纳米棒表面形成丰富的氧空位,成为N2分子吸附、活化和加氢的活性位点,大大提高了电催化NRR氨合成性能。 其次,以钴基金属有机骨架(MOF)材料为前驱体,通过热解结合磷化制备了磷化钴嵌入碳纳米管催化剂(CoP/CNs)。 结果表明,在-0.4 V(vs. RHE)的最佳电位下,氨产率为48.9 μg h-1 mg-1,法拉第效率可达8.7%。 理论计算结果表明,电解质溶液中溶解的N2分子通过末端氢化吸附在CoP上带正电的Co位上,并进一步活化氢化形成NH3分子,而CoP上带负电的P位则通过氢键稳定氢质子,从而有效抑制HER竞争过程,提高电催化NRR氨合成的性能。 第三,通过配位控制策略构建了氮配位钴单原子电催化剂材料。

为此,将一定比例的钴源、络合剂和含氮聚合物的混合物在高温下碳化,制备了氮配位Co单原子催化剂(Co-SAs/NC)。 结果表明,当采用Co-SAs/NC作为电催化剂时,在-0.45 V(vs. RHE)的最佳电位下,氨产率为9.7 μg h-1 mg-1,法拉第效率可达21.7。 %(-0. 35 V(相对于 RHE))。 为了充分暴露受碳结构限制的Co-Nx活性位点,通过液相激光辐照技术对Co-SAs/NC催化剂进行加工,所得催化剂(Co-SAs/NC-L)表现出明显的改善氨生产。 速率为 16.9 μg h-1 mg-1(-0.25 V(相对于 RHE)),法拉第效率为 27.4%(-0.15 V(相对于 RHE))。 X射线吸收光谱结合理论计算结果表明Co-N3配位结构中存在Co单原子,是电催化NRR合成氨的活性位点。 NRR 反应的最佳路径遵循酶促氢化机制。 第四,通过配位控制策略构建了氧配位铁单原子电催化剂材料。 以资源丰富、富含氧官能团且不含氮的木质素为前驱体,通过控制吸附制备Fe-(O-C2)4配位结构铁单原子催化剂(Fe-SAs)与高温热解相结合。 /LCC)。 结果表明,在-0.1 V(vs. RHE)的最佳电位下,以碳布为基体,氨产率为32。

1 μg h-1 mg-1,法拉第效率可达29.3%; 当使用玻碳电极作为基体时,Fe-SAs/LCC的NRR活性大大提高。 在-0.15 V(vs. RHE)的最佳电位下,氨产率为307.7 μg h-1 mg-1,法拉第效率达到51.0%。 理论结合实验研究表明,Fe-(O-C2)4作为NRR催化活性位点,可以有效吸附和活化N2分子,且NRR反应的最佳路径遵循交替加氢机制。 第五,通过配位控制策略构建了与氧和氧/氮协同配位的铜单原子电催化剂。 以资源丰富且富含氧、氮官能团的细菌纤维素为前驱体,制备了不同含量的Cu单原子催化剂(Cu-SAs/BCC)。 X射线吸收光谱分析表明催化剂中有两个NRR活性位点CuO4和CuO3N。 当Cu负载量为0.64%时,Cu-SAs/BCC-63/0.64wt。 %表现出最佳的电催化氨合成活性,氨产率和法拉第效率分别达到30.7 μg h-1 mg-1和33.4%(-0.2 V(vs. RHE))。 实验还发现,随着Cu单原子含量的增加,Cu单原子位点的产氨活性降低,这可能归因于高密度Cu单原子的电子自旋效应。 理论计算表明,CuO4和CuO3N作为催化活性位点,可以有效吸附和活化N2分子,NRR反应的最佳路径遵循酶加氢机理。

展开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浚耀商务生活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