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丨一次“下笔无悔”的创造,打造武汉文化新地标 / 中信总院
-成立于1984年-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
-中国勘察设计协会、中建东北院主办-
-中国建筑协会建筑分会会刊-
阳光明媚的四月天
武汉月湖畔
中国最大单体清水混凝土建筑
琴台艺术馆
准备出来了
图丨建筑鸟瞰图
该项目建设单位为武汉城建集团,由中信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信设计”)和上海大舍建筑设计事务所设计。
近日,长江日报记者在中信设计项目设计总负责人、副总建筑师叶伟和中信设计项目结构技术负责人、总工程师文思清的指导下,探索设计师视角下的琴台艺术馆之谜 。 文章和视频曾在《长江日报》、《武汉晚报》、荆楚网、长江网、“大武汉”客户端等媒体平台发表。
中国画讲究“一画无悔”。 这座曲线流畅的博物馆的设计和建造过程就像“画国画”。 一旦开始绘画,就无法更改。 由于清水混凝土的设计要求建筑“毛坯”一旦成型就交付,设计师和施工人员将“极简风格”和“隐形”发挥到了极致。
图片丨建筑屋顶
“素颜”展厅
比“精装修”更难
当你走进美术馆,你的第一印象是优雅、工业风格、艺术气息。 放眼望去,全是素混凝土,没有任何装饰的痕迹。 甚至灯也嵌入在混凝土屋顶中。
图片丨楼层大厅
叶伟介绍,整个建筑的顶部和墙面均采用称为“素混凝土”的清水混凝土,即浇筑成型的混凝土表面没有任何涂层或石材等装饰材料,是现代主义建筑的体现。 技术。 整个建筑清水混凝土面积达到7.2万平方米,创下国内最大的单体清水混凝土面积。
图片丨清水混凝土顶面及墙面
一座“朴素”的建筑比一座“精装修”的建筑更难。 各种管道、喷头、通风百叶、开关面板、照明灯具等需要一次性设计就位。 一旦设计考虑不充分,现场混凝土浇筑后无法修复。
如此大型的美术馆内部,常见的支撑柱极少,营造出“流畅”的无障碍观看角度。
温思清说,美术馆里有好几面大型展墙。 乍一看,它们只是用来安装艺术品的普通墙壁,但实际上却“暗藏玄机”。 墙本身就是一个超大的空间支撑结构,可以承受超大展品的重量。 “空心”的墙面“隐藏”了水、电、通风、消防等各种设备线路,为艺术品留下了最大的空间。
图片丨“隐藏秘密”的墙
设计与施工挑战极限
这就像解决奥林匹克数学竞赛
为了呈现“山峦起伏”的效果,博物馆二层采用了大跨度弧形屋顶和自由双曲面清水混凝土壳体结构。 屋顶上没有“标准单元”。
图片丨大弧形屋顶
建造一个弧形屋顶有多难?
温四清介绍,结构工程师首先需要进行反复计算,确保弧形屋顶结构受力安全可靠; 施工过程中,屋顶被分割成近万个约1平方米的“格子”,工程师利用BIM三维建模技术,获得了每个“格子”的空间三维定位数据,可用于支撑模板和浇筑混凝土。 超过40000个屋顶定位高程数据,挑战设计和施工极限。 温思清坦言,“如果说一般建筑的计算是数学问题,那么这座建筑就是奥数的解法。”
图片丨“华夫饼”屋顶
清水混凝土材料不存在“二次改性”。 每个“华夫格”的构造必须精确到毫米,以保证肋梁曲线界面“光滑”。 整个设计和施工团队将“工匠”精神发挥到极致。
楼层空间错落有致
每个空间都不一样
虽然整个建筑的上部只有两层,但是当你走下来的时候,你会感觉比多层建筑还要宽敞。
馆内展墙布置灵活、纵横交错,让空间流动、步步成景; 同一空间内不同高度的楼层前后错开,营造出丰富的室内空间。
图片| 纵横交错的展墙
一楼大堂入口处,一系列分隔而又相连的空间和错落有致的楼层,让人走进去与空间相得益彰。 当人们在清水混凝土的“素色背景”空间中活动时,仿佛成为了建筑的“移动装饰品”,充满了趣味性。
从二楼艺术展厅下去,沿着楼梯直达一楼文创厅。 落地玻璃窗,视野开阔; 返回入口大厅的拐角处还有一个活动区; 此时,您可以选择乘坐自动扶梯返回二楼展厅,也可以从其他展厅的螺旋楼梯步行到达。 如果你绕着43000平方米的建筑走一圈,不仅不会有重复的空间或通道,而且空间感也会完全不同。
图片丨楼层大厅
二楼的多个艺术空间打造“漫游”展厅,参观者可以从多个角度观看不同展区的展品,营造出“移步异景”的观赏效果。
屋顶俯瞰四个“洞”
可自由切换内部和外部游览
从高空俯视琴台艺术馆,会发现屋顶上分布着“三大一小”四个洞。 屋顶上蜿蜒的银色栈道与“大洞”相连。
图丨建筑鸟瞰图
三个大洞均为弧形露台,与博物馆室内展览空间相连,方便游客随时前往博物馆或屋顶栈道。 屋顶露台和栈道连接室内外空间,增加了博物馆的互动性。
图片丨屋顶栈道
据悉,部分露台附近将设置咖啡厅和休息区,让场馆更具“参与性”。
阳光下,弧形露台与展厅落地玻璃形成光影交错的视角。 再加上远眺月湖,未来有望成为热门拍照地。
最小的圆洞是天井,一棵“孤树”矗立在那里,艺术气息浓厚。
图片丨洞穴与树
设计/完成年份:2017/2022
建筑面积:43000平方米
项目地点:武汉市汉阳区月湖西北
建筑设计:叶伟、蔡晓鹏、邹子民、张晓、姜瀚
结构设计:文思清、王欣、何晓辉、金波、艾蕾、吴山
给排水设计:刘斌、谢家峰、丁兴辉、李传志
暖通设计:常爱文、刘福伟、陆涛、陈艳华
电气设计:孙彦博、张俊华、肖昌、彭远、李伟
智能设计:彭伟、常飞、甘文斌
幕墙设计:陶志雄、颜波
联合设计:上海大舍建筑设计事务所
景观设计:武汉市园林规划设计院
泛光照明设计:华建新纪元(武汉)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规划阶段结构顾问:合作结构建筑研究院
幕墙设计顾问:上海西玛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建筑摄影:叶伟、范蠡、李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