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点资讯】重庆特钢厂:跨越100年的“西南工业之母”,如今只剩锈与骨 www

日期: 2024-05-01 03:04:05|浏览: 124|编号: 61856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请自鉴内容实用性。

【一点资讯】重庆特钢厂:跨越100年的“西南工业之母”,如今只剩锈与骨 www

“小妹妹,小妹妹,你快点长大吧。

长大了嫁二钢厂好容易;

每三天吃一顿肉,每五天吃一顿叉子。 ”

重庆要建工业博物馆,必须给重庆特钢厂预留一处地方。

20世纪60年代,沙坪坝最著名的两个兵工厂是重庆嘉陵厂和重庆特钢厂,素有“十里钢城”之称。

横跨嘉陵江,起止地跨佟家桥、磁器口、双北、京口、詹家溪等地。 它就像一座大型的、独立的城市。

┇ 1930年代重庆特钢厂一角。据《重庆特钢纪事》记载,“厂区沿嘉陵江南北延伸,南端至刘家坟、磁器口,北端至井口,南北长3.8公里,东西宽0.3-1.4公里,总面积4.02平方公里。 图片来自网络

作为一个外国人,我对特钢厂一无所知; 在寻找的路上,我询问了当地的司机,一无所获。

当我到达特钢厂区时,并没有立即找到特钢厂的入口。 反而误入了前坡特钢厂的家庭区。 路边的一位老人是特钢厂的前工人

一次偶然的机会,在亲眼见到特钢厂之前,我首先通过各种资料和口述拼凑出了特钢厂命运多舛的前世今生。

┇ 前进坡社区东临嘉陵江,南临佟家桥,西依歌乐山,北靠京口镇。 摄影:成宇©

回到100年前,遇见历史

张爷爷出生于1938年,今年80岁。 不到20岁,他就进入一家特钢厂当工人。

他出生前三年,特钢厂的雏形“重庆电力炼钢厂”在沙坪坝双北地区建成,成为西南地区最早兴建的钢铁企业。

┇张爷爷。 摄影:成宇©

然而,要追溯特钢厂的起源,我们还得走得更远。

事实上,“重庆电力炼钢厂”的建设准备工作从1919年就开始了。当时,四川军阀、重庆警备使、川军第五师师长熊克武决定建设“重庆电力炼钢厂”。重庆电力炼钢厂”,以扩大其在四川的电力。 从未筹集到足够的资金。

进入20年代,军阀混战,“川王”刘湘统一四川政治。 当时武器极其匮乏,枪支弹药只能从外国人那里高价购买。 然而,蒋介石设置的军阀检查站阻碍了交通。

因此,刘翔想发展自己的军工厂,生产给自己用。 1934年,他以四川善后督办名义接管“重庆电力炼钢厂”,创办了真正意义上的“重庆电力炼钢厂”。 厂址由南岸的苏家坝通源局迁至现在的双北嘉陵江畔。

┇ 1935年建厂纪念碑现收藏于重庆三峡博物馆。图片来自网络

1937年,经历西安事变后,蒋介石开始准备抗战,“重庆电力炼钢厂”由军政部兵工局接管。国民政府。

1939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更名为“军工部第二十四兵工厂”。 抗战时期,在日机狂轰滥炸下坚持生产,源源不断地为重庆军工企业供应优质钢材。 ,可谓抗战“幕后英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更名为“西南工业部第十、第二钢厂”、“重庆第二钢厂”、“第十、第二钢厂”钢厂”等,主要生产特殊钢产品。

1978年11月,更名为“重庆特钢厂”(重庆人习惯简称为:特钢厂),此后这个名字就伴随着它直至衰落。

┇ 工人们正在炼钢。图片来自网络

┇ 镜面光亮的不锈钢冷轧板映照着特钢女工美丽的笑容。图片来自网络

┇ 特钢厂技术人员与外国专家文化交流。图片来自网络

“当时工人很吃香,我就通过招工从外地来到了重庆。” 张爷爷进入特钢厂,正是因为乘着“大跃进”的浪潮。

当时,重庆流传着一句俗话——“小妹妹,小妹妹,快点长大吧,长大了就嫁给二钢厂;三天一顿肉,理发师”。每五天一次。”

尽管成功找到了一份打铁工作,张爷爷说起这段经历时还是感到有些心酸,“我刚来的时候,工厂里只有1000名左右的工人,很辛苦,全是体力劳动,而且没有机械化生产。”

┇ 原特钢厂生产车间。图片来自网络

后来,特钢厂不断修建新的生产车间和家庭宿舍,规模日益扩大。 人口也随之繁荣,职工及其家属总数最鼎盛时达到3万人。 该地区除了工厂外,还有住宅区。 、学校、医院、运动场和两个电影院。

回忆起这些年,张爷爷脸上总是挂着笑容,“电影票十毛钱一张,下班后我们就去看电影。”

┇特钢厂职工运动会。图片来自网络

青春已逝,只剩下铁锈和骨头

感谢张爷爷的指导,我没有在重庆错综复杂的路网中迷失方向。 从前前坡下到高速公路,穿过石景坡街,终于找到了嘉陵江畔的特钢厂遗址。

┇特殊钢厂遗址。 摄影:成宇©

锻造厂、轧钢厂、钢铁厂……大部分工厂都被夷为平地,剩下的工厂早已面目全非,只剩下孤零零的钢铁骨架。

阴沉的天空下,一切都破败而荒凉,耳边只剩下工人们拆除厂房时钢筋的碰撞声和时不时的互相喊叫声。

显然,昔日的“西南工业之母”也没有逃脱消失的命运。

┇ 工厂骨架。 摄影:成宇©

┇ 工人们正在拆除厂房。 摄影:UU©

当你走进工厂时,你不禁会对悬在空中的钢筋感到恐惧。 我走着走着,嘴唇和牙齿都充满了铁锈和泥土的味道。 一瞬间,往日的情景仿佛又浮现在眼前:

炼钢作业日夜如火如荼地进行,机器的轰鸣声响彻整个厂区; 熊熊的火把工人们的脸烧得通红,头上的汗珠闪闪发亮,滴下来,把衣服和皮肤粘在一起。 ; 有人举手擦汗,然后俯身将熔化的钢水倒入模具中。

但这只是我的想象。

┇ 剩余厂房。 摄影:成宇©

当我走出厂房,面朝嘉陵江,望着对岸一座座更高的现代化高层建筑时,我不禁感叹,这样一个曾经辉煌的工厂,如今已经被远远地抛在了角落里。历史的时代。

据张爷爷回忆,20世纪90年代,特钢厂存在厂房、设备陈旧,无法及时更换的问题。 另一方面,工厂背负着教育、医疗等沉重负担。

与此同时,获得国家优惠政策的民营企业经营清淡,技术更先进的外资企业也加入竞争。 特钢厂的弊端日益增多。 另外,工厂的管理也存在缺陷,其衰落成为必然。

┇ 特钢厂的烟囱早已冷却,很快就会倒塌。 摄影:成宇©

┇ 特钢厂前的码头曾经是主要运输物资的进出口。 摄影:UU©

张爷爷退休几年后,2005年,特钢厂正式宣告破产。

当时参加工作的工人群体,大多是20世纪60年代的大学生和1970年代的工人技校学生。 在这里工作了三十二十多年,他们就脱离了集体,各自寻找自己的谋生之路,迷失在茫茫人海中。

但像张爷爷这样的退休工人仍然可以留在家属区; 虽然炼钢的火焰已经熄灭,但这里的生命仍在继续。

┇前进坡特钢厂家属区。 摄影:成宇©

┇这里曾经是电影《从你的全世界路过》的拍摄地,现在已经改造成文艺区。 道路两旁的老墙、老房子都布满了鲜艳的图案。 摄影:成宇©

激情褪去,生活还要继续

特钢厂的家属区分散在特钢厂区域内,其中双北是规模较大的。

走在双北的街道上,最大的感受就是行人都互相认识,大家互相点头打招呼。 不难看出,这里的居民几乎都是前特钢厂的工人。

┇路边下棋的老人。 摄影:UU©

┇ 曾经的“特钢人”如今开始做起了小生意。 摄影:UU©

工人最常聚集的地方是以前的工人俱乐部,这里也曾经是娱乐大楼。

这座三层楼的建筑外观呈正方形的苏联风格。 当我走进去时,映入我眼帘的是一份“荣誉名单”,上面还保留着过去的嘉奖。 当年“特钢人”的辉煌就展现在我的眼前。

据坐在门口的老“特钢人”介绍,俱乐部是以前工厂开会议的地方。 还可以打乒乓球、跳舞、下棋,还可以作为电影院。 儿童学校经常组织学生看电影。

┇ 原特钢厂娱乐楼也是工人俱乐部。 摄影:UU©

┇荣誉榜.图片来自网络

如今,这里是老“特钢人”喝茶、摆龙门阵、打牌的最佳场所。

俱乐部里人头攒动,热闹非凡。 不管男人​​还是女人,都要在牌桌上玩几局。 但周围几乎没有年轻人,所以我的到来引起了很多关注。

当我走出俱乐部的时候,眼前的街道更加繁华了。 这条不到十米长的街道上摆满了桌椅。 老人们坐在茂密的树下。 完全就像一个巨大的“露天茶馆”。

这一幕让我误以为自己回到了“茶馆文化”盛行的成都。 不过重庆人比较粗暴一点。 许多茶馆深藏在民居的角落里,没有招牌。 你必须深入小巷才能找到它们。

┇工人俱乐部内。 摄影:UU©

┇ 工人俱乐部外的街道。 摄影:UU©

┇ 隐藏在居民楼里的小茶馆甚至可能都算不上茶馆。 它更像是居民自发的聚集地。 摄影:UU©

工人俱乐部对面有一个宽阔的广场,以前是特钢厂的足球场。

打乒乓球是这里最受欢迎的运动,但挥舞着球拍的年轻人几乎不敢向我确认这个广场的过去。 显然他们还没有完全了解特钢厂的激情岁月。

┇ 广场上锻炼身体的人们。 这里曾经有一家电影院,但后来被拆除了。 大概只有40岁以上的人才知道它的存在。 摄影:UU©

我沿着工人俱乐部前面的街道继续往前走。

一片房屋废墟出现在我们面前。 废墟上覆盖着青苔,表明它们已经被拆除了一段时间了。 这里曾经是特钢厂家庭区的一部分。 周围矗立着几栋小楼,但都标有红色的“拆”字。

在这些破旧的房屋后面,被绿网覆盖的脚手架格外显眼,一栋栋新的高楼拔地而起。 这个家庭区不会持续太久。

┇ 双北特钢厂家属区。 摄影:UU©

我在这里遇到了一位居民,70多岁的老人,姓黄,是一家特钢厂的工人。

面对这些难逃拆迁命运的家庭住宅,我忍不住问他是否感到悲伤。 黄爷爷很乐观,“肯定有点难过,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老房子变成了危楼,拆迁是不可避免的。”

“这就像特钢厂破产一样,技术和管理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自然就会被淘汰。” 黄爷爷说话的时候并没有停下来,我一路跟着他。 ,又听他讲述特钢厂的事。

比较有趣的是,他见到黄爷爷的时候,正要去买菜,而之前见到张爷爷的时候,他刚刚买完东西。 事实上,“买菜”是当今特钢厂老工人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他们曾经在炼钢第一线度过了自己的青春,他们的眼里折射出火花和汗水。 那是真正的“激情岁月”。 高强度的体力劳动,赋予了他们强健的体魄。 比如张爷爷和黄爷爷看上去比实际年龄至少年轻二十岁。

重庆随处可见的石阶让我这个二十岁出头的小伙子捶腿叹息,张爷爷却每天早晚要上下四趟去买菜。 他笑着说:“确实很累,但还不如锻炼身体。” 钢铁之苦。”

┇ 张爷爷买完菜回家,要爬很多陡峭的楼梯。 摄影:成宇©

与张爷爷、黄爷爷分别时,我问了同样的问题:“你们怀念在特钢厂的那些年吗?”

答案显而易见,我怎能不错过。 但没想到的是,退休后,他们都没有再回到以前的工厂。 即使他们知道工厂已经被拆了,只剩下几具骨架,他们也只是听到了别人的说法。

我不禁想知道这是为什么。 毕竟“故地重游”总是少不了怀旧之情,而张爷爷和黄爷爷的回答也是不谋而合——

“工厂没了,但我们还要生活。只要把那些日子记在心里,它们就不会消失。”

“那时候虽然辛苦,但我还是更喜欢现在的生活,日子越来越好,我也不用再辛苦了,谁不喜欢这样,你说呢?”

结尾

后记

在寻找特钢厂遗址的途中,我和摄影师一度迷路,被重庆复杂的地形惊呆了,疲惫不堪。

期间,我们无意中进入了一家仍在生产钢材的私人工厂。 听隔壁住的阿姨说,这里曾经是一家特钢厂众多车间的一部分。

如今,钢铁制造业陷入低迷,利润极低。 像这样的小作坊现在还坚持生产。 竟然在这里发现了“西南工业之母”的一些踪迹。 与废弃十几年的特钢厂废墟相比,现在只剩下废墟,锈迹斑斑,杂草丛生。

┇ 小型钢铁车间。 摄影:成宇©

然而,属于特钢厂的却是几代人的记忆和牵挂。

胡英的祖父母、父母都是特钢厂的工人。 他1979年出生并生活在这里,直到2004年离开。他这一代工人的孩子一直梦想着离开特钢厂,看看外面的世界。

后来,作为特钢厂培养的最后一批学员之一,他终于走出了特钢厂。 但现在他也会重游故地,在朋友圈里晒出过去的文字和照片。

据他回忆,每逢过年过节,工厂都会举办游园活动,各个车间都有节目; 周四下午没有课,胡英和朋友们就去厂里的炮营烤红薯,或者去渣子洞。 抓螃蟹和虾。 这是他永远不会忘记的美好时光。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浚耀商务生活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