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说人生是一场炼狱?八部作家传记电影源自平凡生命,终于燃烧星辰

日期: 2024-05-02 13:08:10|浏览: 29|编号: 63058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请自鉴内容实用性。

谁说人生是一场炼狱?八部作家传记电影源自平凡生命,终于燃烧星辰

文学探照灯| 今日精彩内容(点击查看)

电影《上海堡垒》体现的中国科幻探索 | “超越日常生活遇见好奇心”文学展| 大都会博物馆举办以中国艺术与神为主题的展览 |

……“图画书界的奥斯卡奖”

托尔金挣扎着缓缓站起身来,目光凝视着炼狱战场。 塞林格在士兵疗养院里,双手颤抖地握着铅笔,却写不出完整的句子。 茨威格在巴西听到一首可笑的歌曲。 看《蓝色多瑙河》的时候我哭了

近年来,许多作家传记电影以其感人的场面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是什么力量和机遇让他们成为了那个独一无二的存在? 代代相传的话语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痛苦与涅槃?

战争

人的命运往往受到时代洪流的影响,而最不可逆转的就是战争。

今年刚刚上映的传记电影《托尔金》以“指环王之父”滞留在一战最惨烈的战场索姆河战场的场景开始。事实上,托尔金从未写过自传在他的军事文献中,只有一本简短的日记,简要概述了他在法国服役期间的行军路线。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与正在服役的儿子迈克尔和克里斯托弗有书信往来,在这些信中他经常谈到自己的战争经历。 有研究认为,《指环王》系列中宏伟的中土世界部分源自他所看到的满目疮痍的战场。

托尔金曾在《指环王》第二版的序言中充满同情地写道:

必须亲身经历战争的阴影,才能充分体会战争的沉重压迫。 随着岁月的流逝,人们似乎常常忘记我年轻时在1914年遭受战争的痛苦,这种经历与1939年及随后几年卷入战争的经历一样丑陋和可怕。 到 1918 年,除了一位亲密的朋友之外,其他人都去世了。

托尔金

《托尔金》(2019)剧照

托尔金 1916 年的军事肖像

电影中,托尔金挣扎着站起来,看着满目疮痍的战场的场景,让人想起《指环王》中的场景

同样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作家塞林格的战争经历。 他的写作生涯始终与战争经历交织在一起,难以与世俗和解。 战争摧毁了塞林格作为一个人,同时也造就了塞林格作为一个作家。 电影《麦田里的反叛》改编自卡尼斯·斯拉文斯基的传记《塞林格一生》,将塞林格写作风格的变化部分归因于他的战争经历。

1942年,塞林格应征入伍,大部分时间从事情报工作。 1944年随盟军登陆诺曼底,随后参加了埃德蒙村战役、圣洛战役、“血腥梅尔廷”、赫尔特根森林战役……这是最重要的盟军解放欧洲过程中的战斗。 几场残酷的战斗。 塞林格的第12团伤亡惨重,而他手下的第四师死亡率高达200%,这意味着接替的士兵往往很快就死掉了。 1945年,在连续11个月的战斗之后,他因战争疲劳住院。 战争的破坏给他造成了严重的创伤。

这场战争给塞林格后来的生活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他很少谈论战争。 卡尼斯·斯拉文斯基在《塞林格传》中写道:几十年来,塞林格把一个盒子视为最珍惜的东西,里面装着他最喜欢的几件物品:五颗战星。 和总统嘉奖令。

塞林格

塞林格在服役期间写信给他的文学导师惠特·伯内特:“我很遗憾地通知你,霍尔顿·考菲尔德已经死了,我不知道还能做些什么来拯救他。我。”

最终拯救他的是文学,但战争给他带来的创伤却一次又一次地出现在他的作品中。 他多次提到诺曼底登陆日,但对其他细节守口如瓶……“最长的一天”,地狱之日……

战后,他根据霍尔顿·考菲尔德的故事创作了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开创了文学史上的“塞林格时代”。 塞林格因此承受着巨大的压力,1965年之后他再也没有出版过任何作品。

《麦田里的叛逆》剧照 (2018)

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场上的塞林格

战争摧毁了塞林格作为一个人,同时也造就了塞林格作为一个作家。

战争迫使青少年走上血与火的战场,也导致老弱妇孺背井离乡,无家可归。 他们告别的不仅是他们真正的家乡,更是他们的精神家园。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不愿参军、发誓“绝不写任何歌颂战争的文字”的作家茨威格成为了军事档案馆的文件管理员。 当二战的乌云再次笼罩他的命运时,茨威格在《昨日的世界》中明智地指出:

1939 年的一代人知道战争的意义,他们不再对自己撒谎。 他们知道战争将持续很多年,而他们生命中的这一次将是无法挽回的。 更糟糕的是,他们不再相信通过战争赢得的和平是可以争夺和持久的。 因为他们清楚地记得上次战争的失望。

茨威格

1942年,茨威格选择了巴西这个“未来的国家”作为他人生的最终目的地。 电影《黎明之前》再现了他被纳粹驱逐出境后的流亡之旅。

在《巴西:未来的国度》一书中,流亡中的茨威格深深地赞美了这片乌托邦的土地,缅怀他所认识、热爱但已经沉没的“旧欧洲”。 但现实中,他遇到了来自欧洲和巴西知识界的双重压力。 《黎明之前》以零散叙述的形式再现了茨威格的欧洲告别之旅,分为五个章节——“1936年9月,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在那里他遇到了关心德国战争的其他国家的记者。 对问题的责任; “1941 年 1 月,巴西巴伊亚”。 在一场简陋的招待会上,他说出了那句名言“巴西,未来的国家”,但当他听到一首跑调的《蓝色多瑙河》;“1941年1月,美国纽约”时,他开始写下自己的故事。自传,但不得不提及他的前妻弗里德里希·玛丽亚·冯·文特尼茨的回忆“1941年11月”“1942年2月,巴西彼得罗波利斯”,当时他度过了他的最后一个生日。 屠杀在他的家乡蔓延,成为一股邪火,灼烧着他的心; “1942 年 2 月,巴西彼得罗波利斯”“城市”。 狂欢节结束后,他听说了新加坡和人类文明最后堡垒的陷落。 他无路可逃。 他和妻子乐天服毒,以极其孤独的方式结束了内心的崩溃。

《黎明之前》(2016)剧照

1936年,茨威格首次前往巴西

即使是繁荣的巴西也无法拯救茨威格孤独绝望的心。

欲望

“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在一天结束时,老人应该燃烧并大声喊叫/它应该对光线的逐渐褪色愤怒和愤怒。” (屠岸/译) 这句台词在诺兰的电影《星际穿越》中反复出现,这首诗让英国诗人迪伦·托马斯再次进入公众视野。

“迪伦·托马斯。他写诗。” 这是办理手续的女孩在朋友认领这名绰号为“疯狂迪伦”的男子因酗酒死亡后的尸体时在登记表上写下的内容。

疯狂的迪伦一生都有自我毁灭的倾向。 才华与颓废、勇敢与怯懦、清醒与沉醉,所有矛盾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他的一生。 电影《群星燃烧》通过诗人约翰·布林宁的视角记录了迪伦1950年的美国巡回演讲。

《燃烧的星星》剧照 (2014)

二战后,迪伦·托马斯在 BBC 演播室背诵他的诗歌

电影中的迪伦很擅长鬼混,他的所作所为让纪律严明的布林宁大开眼界。 他一有机会就喝醉,和学院派诗人胡言乱语,但同时他又像个孩子一样谦虚诚实,可以在街头小酒馆里给别人读书时,他会无奈地承认自己的脆弱、迷茫和疯狂。 他厌倦了谈论诗歌,只专注于用诗歌的语言表达转瞬即逝的感情,但他自信地朗读的诗句就把布林宁抛在了身后。

有人说迪伦·托马斯的一生是一个自燃的过程,涉及爱与恨,走向已知的命运。 而在这个过程中,他的天才就像是天空中燃烧的星辰,灼烧着亿万人的目光。

电影中,稚气的迪伦对布林宁说:“我不会和你谈论生活,也不会和你讨论诗歌。我只想活着。”

尽管1997年版的电影《王尔德》在他之前,英国导演兼演员鲁珀特·艾弗雷特仍然自编自导并表演了自己版本的王尔德故事《快乐王子》。

如果说在《王尔德》中,才华横溢的作家依然高富帅帅,那么《快乐王子》中的王尔德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尽头,他的一切辉煌都只是在叙事中一闪即逝。 影片故事与王尔德童话代表作《快乐王子》紧密相关,与鲁珀特·艾弗雷特本人的人生经历形成高度互文,带领观众如飞蛾扑火般追随王尔德最后的人生旅程。

(左上)《快乐王子》剧照(2018)

(左下)《王尔德》剧照(1997)

(右)奥斯卡·王尔德 1882 年在纽约拍摄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快乐王子》中的王尔德是被欲望摧毁的,而珀西则是他的软肋。 珀西的冷酷和坚决,以及当时社会的严酷,让他和快乐王子一样,从原来的镀金身体变成了受人宠爱,逐渐成为了一个边缘化的人。

但这部电影并没有剥夺所有希望。 当王尔德被上流社会抛弃的时候,那些看他才华的底层陌生人却像故事里的燕子一样,给了他最后的安慰。 他们并没有因为他的年老和衰落而拒绝和羞辱他。 相反,他们成为了他最忠实的观众和崇拜者。 电影特意安排病重的王尔德在一家小酒馆进行最后一场表演。 虽然舞台只是一张小餐桌,但在酒精的影响下,他又变成了深情、幽默、迷人的王尔德,观众仍然把他视为神。

有的人因欲望而毁灭,但也有人因欲望而涅槃。 电影《玛丽·雪莱》将作家的故事变成了离经叛道的“黑暗女孩的成长”。

玛丽·雪莱因在1818年出版了文学史上第一部科幻小说《弗兰肯斯坦》而被誉为“科幻小说之母”。电影将时间设定在1814年。这一年,17岁的天才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戈德温遇到了危险但迷人的诗人珀西·雪莱。 这次遭遇让玛丽背叛了她。 家人,带着雪莱逃走。

但当两人之间的糖衣爱情被击碎,不得不过着动荡和尴尬的生活时,玛丽开始反思并坚持自己的意志,在十八岁时完成了《弗兰肯斯坦》。

《玛丽·雪莱》(2017)剧照

玛丽·雪莱肖像

在《弗兰肯斯坦》中,玛丽创造了一个被人类随机创造并抛弃的怪物。 这正是因为她在生活中感受到的孤独和痛苦。 她为爱逃离,又被爱抛弃。 她的父亲给了她文学启蒙,却在她遇到困难时不肯帮助她。 弗兰肯斯坦创造的怪物实际上是玛丽本人。 她被最爱的人忽视,不被世界理解,有自我怀疑和否定。 不同的是,玛丽并没有被她创造的怪物吞噬,而是继续孤独地行走。 绝望与背叛,在痛苦中找到了自己的形状,寻求与男作家一样的平等,写出了人性深处最深沉的悲悯。

家庭

1613年的伦敦,在演出《亨利八世》(原名《都是真的》)时,一门大炮被点燃,发生了事故。 体现莎士比亚半生努力的环球剧场在随后的大火中被烧毁。 这位伟大的诗人、剧作家凝视着前方的火焰,转身绝望地走上了回家的路。 电影《都是真的》聚焦于莎士比亚生命的最后三年。

《都是真的》剧照(2018)

在莎士比亚的家乡斯特拉特福,迎接莎士比亚的不是欢呼和掌声,而是一段坎坷的过去和一个被忽视的家庭。 他被迫审视自己作为丈夫和父亲的失败:唯一的儿子哈姆内特去世,妻子因长期不在家里引起怨恨,大女儿因婚内出轨而被带上法庭,而妻子则因长期缺席家中而引起怨恨,大女儿则因婚内出轨而被带上法庭。小女儿总是充满委屈和愤怒。 当莎士比亚努力修复与妻子和女儿破裂的关系时,他慢慢地揭示了哈姆内特死亡背后的真相:他并不是死于瘟疫,而是在一个无法写诗的夜晚投湖自杀身亡。 。

电影中,莎士比亚对儿子的怀念和爱更多地表现为珍惜他的写作才华。 这不仅是一个父亲对儿子的深沉的爱,也是一个诗人与另一个诗人联系的渴望。 因此,当得知所谓儿子的诗实际上是他的小女儿写的时,莎士比亚的惊讶以及他与家人的和解就显得那么顺理成章了。

影片最后,几位演员背诵了莎士比亚戏剧《辛白林》第四幕第二场的一首诗,其中包含了人生的幸福与艰难。

再也不用担心烈日炎炎

再也不用担心冷风吹袭;

你完成的工作时间,

领了工资就回家休息了。

才子佳女同归春土,

就像扫烟囱的人一样。

不再害怕责备他人和愤怒,

你超越了暴君的力量;

再也不用为吃穿愁了

芦苇和橡树是没有区别的。

运动员的技巧,单身汉的头脑,

帝王蚁吸收灰尘。

再也不用害怕闪电了

不再害怕打雷;

为什么害怕诽谤和诽谤?

世间的悲欢离合,你都读懂了。

无量红尘,愚人相恨,

人与天分道扬镳,埋入黄土之中。

(朱生浩/译)

莎士比亚

如果说莎士比亚是英国文学皇冠上的明珠,那么艾米莉·狄金森就是与惠特曼并列的美国诗歌双星。 这位传奇女诗人几乎从未离开过美国马萨诸塞州一个名叫阿默斯特的僻静小镇。 电影《安静的激情》高度还原了她看似平静却暗流涌动的生活。

《安静的激情》剧照(2017)

艾米莉·狄金森肖像

除了年轻时在阿默斯特大学学习六年和在霍利奥克女子神学院学习一年外,艾米丽很少离开家。 在女子神学院学习时,老师经常问学生一个“与精神健康有关的问题”。 学生们纷纷做出选择:是否愿意皈依宗教。 只有艾米丽站在原地,疑惑道:“我还没有觉醒,如何悔悟?” 这似乎就是她一生的写照,就像冰冻表面下包裹着的熊熊烈火,无声地燃烧。

艾米丽深爱着自己的家人,但父亲却始终忙于公务和社会公益事业,对家庭的贡献主要是经济上的提供而非情感上的支持。 母亲胆怯、抑郁多年,对死亡充满焦虑。 随着哥哥上学,艾米丽承担了许多本应由母亲承担的责任。 她越来越与世隔绝,她与外界的唯一联系就是通过写信和诗歌。 28岁时,她开始过着完全与世隔绝的生活。 三十岁的时候,即使是老朋友来拜访,她也会躲在自己的房间里。 有评论家认为,艾米丽的隐居是一种温顺的反抗,用过度的沉默来凸显外界的喧嚣和混乱。

艾米莉·狄金森

这监狱是多么的温柔

阴暗的铁栏杆多么甜蜜

不是暴君,而是落魄的国王

发明了这个休息

如果这就是一切的命运

如果他没有额外的领土

那个地牢只是一个亲戚

入狱——然后回家

远离人群的喧嚣,让艾米丽可以在自己的“鬼屋”里,通过诗歌充分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

事实上,艾米丽的一生并不像旧传记中描述的那么离奇。 她从母亲那里继承了园艺和烹饪技能。 在她三分之一的诗和一半的信中,她热情地提到了她最喜欢的野花,从雏菊、龙胆等普通花卉,到父亲专门为她建造的温室里珍稀的栀子花。 和茉莉花。 她擅长做饭,经常用篮子把面包和饼干从房间的窗户拎到楼下,送给邻居和亲戚朋友。 1856年,她制作的面包在当地农业博览会比赛中获得二等奖。

艾米丽在世时,几乎没有人,包括她的家人,知道她会写诗,一切都在她平凡的生活中默默进行。 她写诗的态度严谨,但写作风格却很随意。 她习惯在一些笔记和纸片上写诗。 收集完后,她将纸片缝在一起,卷起来,用丝带绑起来,然后存放起来。 书桌抽屉里。 临终前,她把诗稿交给了姐姐拉维尼娅,并请她烧掉。 但幸运的是,拉维尼娅不忍心毁掉诗稿,于是这一千七百多首诗就流传下来,成为世界文学的瑰宝。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浚耀商务生活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