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文苑】唐河县三处古建筑修复一新,彰显厚重历史文化

日期: 2024-05-17 21:02:56|浏览: 91|编号: 67500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请自鉴内容实用性。

【南阳·文苑】唐河县三处古建筑修复一新,彰显厚重历史文化

唐河县位于河南省西南部南阳盆地东南部。 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是著名的千年古县。 位于县城的泗洲塔始建于距今925年的宋绍圣二年(1095年)。 历经近千年的风雨,依然雄伟挺立,直插云霄,高大曼妙。 是河南省第一大塔、第二高塔(著名的阁楼式砖塔(高51米,仅次于开封铁塔),在全国有重要影响,是河南省不朽的地标。唐河千年古城,历来成为唐河人民的精神圣地和精神家园,1963年被河南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单位。

(唐河四洲塔,高51米,八角形11层,底部直径7.6米)

此外,境内还有县文庙大成殿、文笔峰塔、源潭山善会馆、郊村磁岗新石器文化遗址、湖阳遗址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 县级保护文物70余处。 。 近年来,唐河县政府和文化部门加大了文物保护力度。 除了为各文物保护单位重新立碑外,还积极争取多方资金,按照恢复原状的原则修复部分文物。 2015年8月,恢复原潭山陕西会馆主祀殿及左右配殿。 2019年秋修复东厢房,距清雍正九年(1731年)建成已有近300年。 历史上精美的古建筑焕然一新。

(原潭山陕西会馆正殿、配殿)

(渊潭山善会馆东厢房,两端山墙为徽派马头墙。)

唐州文庙始建于北宋神宗年间(1068年—1085年)。 经过南宋与金元的拉锯战,这座国家级书院毁于战火。 明洪武三年(1370年),因唐州地广人稀,又发生兵变,朝廷将唐州贬为唐县。 社会秩序逐渐稳定,修复重建孔庙成为当务之急。 据《明嘉靖南阳府志》记载:“唐县文庙,为明洪武三年,时任县令的程妃所建。李弘重修大成殿,有五楹。正德五年(1510年),县令王宁重修棂星门、济门及两庑,并配神厨、神库。 清乾隆五十二年,《唐县志》【建筑志】卷二“学宫”篇,详细记载了唐县文庙的规模、各殿堂的修复年代。 ,祭祀规定:“旧大成殿五楹,高三尺六尺,两侧庑殿,前有济门,前有泮池门,后有棂星门。前面的明伦堂是万历年间县令黄茂重建的,至此,规模宏大的学宫(又名文庙、学宫)再次出现在唐县。

(2019年修复前的文庙大成殿)

明崇祯十四年(1614年),李自成起义军突破城墙,侵入唐县,杀死县令王慎泽,并放火焚烧文庙。 这座宏伟的古代教育宫殿再次被毁。 清朝建立中原后,政局更加稳定,文庙的修建被摆上县政府的主要议程,各种宫殿在旧址上得到修复和重建。 据清乾隆五十二年《唐县志》载:清顺治六年(公元1649年),县令李志英建大成殿(现存正殿)五间,东西庑各九间; 顺治十二年(1655年)、康熙年(1667年)知县吴璞修建石戟门三座、状元桥、明伦殿三间、启圣寺; 康熙六年(1667年)知县田杰建名官庙三座; 乙神韩应期建了三座乡贤庙。 雍正三年(1725年)知县周范重修明伦殿; 乾隆二年(1737年)知府王允正率乡绅两次修葺。 乾隆九年(1744年),知府杨曾友筑照壁,并在其前筑影壁。 左门和右前门都用花墙围起来,使文庙和书院比以前更加宽敞。 乾隆三十年(1765年)知府宋梅率绅士整修,并立石纪念。 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潘塘桥被毁,熊迪奉命修复。 至此,经过清代顺治、康熙、雍正、乾隆掌管唐县的县令、士绅、儒生百余年的不断修建和修缮,文庙逐渐完善,使儒家教育得以延续,为唐朝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为全县文化教育事业做出了贡献。

时代的列车将社会带入二十世纪。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清政府废除了准科举制度,文庙、学校的祭孔仪式也随之停止; 清宣统元年(1909年)七月,学校更名为唐县官立初级师范学校; 民国以后,新式学校相继涌现。 民国三年(1914年)更名为仙源县师范学校; 民国22年(1933年)更名为唐河县县师范学校。 初中。 新中国成立后,唐河县教育事业迅速发展。 1954年秋,改为唐河县第四初级中学; 1970年改为第四高级中学。 20世纪80年代初,大成门(工字房)、两廊(东西廊坊)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化的教学楼。 目前仅存大成殿、泮池、状元桥。 尽管如此,南阳市内拥有这些历史建筑的古文庙并不多。 1981年被唐河县人民政府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6年1月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修复后的汤河文庙大成殿)

(修复时拆除了原来的砖墙和窗户,恢复了五联木门)

随着时间的推移,大成殿的一些木柱、木梁已经老化,屋顶瓦片褪色,墙壁出现裂缝。 他们急需维修。 2019年9月,河南省文物局拨专款进行修复; 后来建造的前墙和窗户被拆除。 年底,古唐县文庙大成殿风貌恢复。

第三座修复的古建筑是七邑镇鄯善会馆的钟鼓楼牌楼。 牌坊位于七一镇第一小学内。 此地原为清朝乾隆年间修建的鄯善会馆(又名关帝庙)。 清宣统元年(1909年)改建为唐县东南区模范小学。 20世纪40年代初期,正殿因火灾而得以修复。 民国和解放初期,大雄宝殿被用作临时监狱。 1969年至1971年,七一公社在主厅举办了班级教育陈列馆。 1990年,关帝庙的银杏树死后被砍伐,正殿被拆除。 现仅存钟鼓楼、牌楼。

牌楼位于大殿前钟鼓楼之间,与大殿南北相对,是寺庙的山门。 钟鼓楼、牌坊均为砖木结构,东西长15.1米,南北进深约4米。 东西两端的钟鼓楼长3.9米,高8.5米。 屋顶为拱形,五脊六兽,覆筒瓦。 建造年代不详。 中牌坊东西宽7.3米,略低于钟鼓楼。 为卷棚式建筑,三门四柱,重檐,雕梁画栋,庄重华丽。 据哲学大师冯友兰曾祖父冯耀南所著的《重修平台、改山门、创钟鼓楼牌坊、耳室、宫墙碑铭》这座牌坊始建于清嘉庆七年(1802年)。 据此可以推断,钟鼓楼修建时间较早,应与大雄宝殿同时建。 牌楼两侧的过道是解放后用砖砌成的,用作教师办公室。 2012年被唐河县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2019年秋,唐河县文化广电旅游局对牌坊进行了修复,拆除围墙,恢复原状。

(修复后的七邑镇钟鼓楼牌楼)

(牌坊左侧钟鼓楼)

这些古建筑的修复,保护和传承了唐河县优秀的古建筑艺术和传统文化,展示了唐河县丰富的人文历史和文化遗产,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和好评。

过去的亮点:

参观河南省南阳市唐河县

大美南阳

社旗| 鄯善会馆,商贾云集,建筑风格举世无双

明清时期,南阳卧龙岗又称“隆中”

河南南阳南阳府,建于南宋时期

邓州西营村席氏第三支,是鸿门开国太子完云龙的后裔。

《白鹤诗》连载——郝一旭的汗水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浚耀商务生活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