韧性如芦苇

日期: 2024-05-28 16:07:38|浏览: 101|编号: 70069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请自鉴内容实用性。

韧性芦苇

只是因为它太有代表性了。

无论是个人、组织、城市甚至国家,还是金融、科技、运营等,都可以匹配成专门的主题。

比如心理韧性()、“十四五”规划的新名词“韧性城市”、组织韧性,这些几乎都是现代企业管理者必须磨练的技能。

个人的韧性越强,越有希望逆袭;企业韧性越强,越有可能在逆境中生存下来。

关于韧性的定义,物理学是这样表述的:材料在塑性变形和断裂过程中吸收能量的能力。韧性越好,发生脆性断裂的可能性就越小。

清华大学宁向东教授曾引用布伦纳迈尔《韧性社会》一书中的两种植物来形容韧性,分别是橡树和芦苇。

橡树非常坚固和稳定。它可以抵御强风,但如果风暴太强,橡树就会永久折断。另一方面,芦苇会因微风而弯曲,但当风暴来临时,芦苇只会弯曲而不会折断。风暴过后,芦苇会恢复原状,完全恢复生机。

因此,与橡树相比,芦苇具有更强的适应能力。

这样的比喻对于理解韧性非常生动,令人难忘且发人深省。

为什么我们现在会敬佩“弯而不折”的芦苇,欣赏它在冲击面前的特性?就是因为在一系列极端的不确定性中,我们目睹了太多“橡树”的猝死。比如房地产行业,几乎已经到了房企不敢谈债务、市场如惊弓之鸟的地步。而在此之前,房企曾经是一个强大的存在。

不仅房地产行业,教育、互联网等行业也如同橡树一样,经不起刚性的冲击。

逆全球化、自然灾害、地缘政治恶化……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几乎所有企业都感受到了“寒意”。如果说过去是一个大刀阔斧发展的时代,那么现在是一个绝对韧性的时代。企业需要像芦苇一样,拥有风暴过后恢复生机、重获新生的能力。

我的一位同学是一家大型公司的财务官。他表示,最近一直在努力保持公司的财务韧性。这自然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因为他需要在短期财务表现和长期财务目标之间取得平衡,让公司在做决策时不会过于谨慎或过于激进。但他也坦言,仅靠财务韧性是不够的,因为公司需要实现超越财务表现的广泛韧性,需要具备其他各个维度的韧性。

最简单的例子是,房地产企业接连陷入财务危机,难道都是CFO的错吗?恐怕不是。

我还有一个同学年初去了一家投资机构,我问他去那边做什么,他说主要做诉讼。

这样的冷幽默还有很多,表面上看这是行业内循环造成的乱象,或者很多人在经历一场开盲盒式的职业生涯。但其实我理解这是一种运营韧性或者组织韧性。当企业受到各种运营干扰时,组织有自我修复的能力,有多元化的人才(比如我的同学)来接手,那么在经历一些磨难之后,还能正常运转,这就是韧性的体现。

这两个例子,一定程度上印证了麦肯锡提出的真正的韧性需要关注的六个维度:财务、运营、技术、组织、声誉和商业模式。

毫无疑问,对于企业管理者的应变能力的要求是前所未有的。

对于个人来说,韧性同样重要。

毋庸置疑,面对巨大的不确定性和变化,我们的情绪不断在迷茫、纠结、价值观撕裂中转换。

焦虑已经成为许多人的常态。

有人用跑步对抗焦虑,有人用食物安慰自己。或许我们这些小人物无法左右大叙事,但“无论风向如何,再多的打击,你依然坚强”。不管怎样,这都是一个积累力量的过程,未来还是有希望的。

今年又多了一个词:触底反弹。“触底”这个词,人们都讳莫如深,但加上“筑底”二字,突然让人觉得,这个“触底”是故意的。不仅如此,还不如在底部多呆一段时间,巩固得更牢,让人心里踏实,这就是文化的深邃。遇到困难,不必慌张,要学会知足。不要害怕触底反弹,因为总有一天会触底反弹。

这样的词还有很多,比如坚持长期主义、比如跨越周期、比如寻找新的平衡……

这几年,或者说这几年当中,或许大家都处于这样的自我激励状态,一边应对眼前的现实,一边憧憬诗歌与遥远的未来。

与这些复杂心态相对应的,是《哈佛商业评论》在2023中国年会上定义的新行动主义:

有人说焦虑的反义词是行动。那么,什么才是正确的行动呢?

不要悲观、乐观或预测。深思熟虑,正确行事。敏捷前进,坚韧成长。

用这样的“新举措”来应对当今世界的复杂性,或许是最简单的答案。是的,当我们不知所措时,我们不妨保持冷静,脚踏实地,而不是仰望星空。

正如《反裤子姿势》里所说:“握住最坏的计划,抓住最小的快乐。”敏捷前行,韧性成长!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浚耀商务生活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