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品站里买回镇馆之宝

日期: 2024-06-03 11:07:34|浏览: 69|编号: 71396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请自鉴内容实用性。

废品站里买回镇馆之宝

“馆之珍宝”广州中山纪念堂建筑设计蓝图(东西剖面图)

文/广州日报记者 方青

图片:广州国家档案

走进位于大学城的广州国家档案馆二期,人们对于档案的认知就会被打破:巨型玻璃屏晶莹剔透,阳光洒进长廊;拾级而上进入高大雄伟的记忆广场,国画《广东骄傲》以9米高的巨幅展现红棉之美;右转步入4000平方米的展厅,全息影像还原千年海上丝绸之路的珍宝……103.6万卷档案在这里“活了过来”,带领游客了解广州的根与魂。

档案馆如何讲述一座城市的历史?近日,市国家档案馆馆长冯秋航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带我们走进档案馆,看他们如何从一页页泛黄的纸张中“复活”广州的过去与现在,以史为鉴,知未来。

“博物馆之宝”曾位于废品场

这或许是全国所有档案工作者都向往的地方:2018年,广州国家档案馆二期工程正式开馆,总投资3.56亿元。建筑面积近5万平方米,是旁边新馆一期的近两倍。它不仅是建筑规模位居国内前三名的国家一级档案馆建筑,更是国内首个综合性档案展览馆。

冯秋航馆长告诉记者,广州国家档案馆的藏品既有碑刻、家谱、奏折等清代古代档案,也有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婚姻、公证、社保等民生档案;既有丰富的民国档案,也有市委市政府各部门各个时期的文献档案,包括广州亚运会和亚残运会、抗击非典、财富论坛等重大活动、赛事档案。

在这些珍贵的藏品中,最有价值的当属“馆之宝”——近500张中山纪念堂建筑设计图。“这是全国唯一一套中山纪念堂设计图,已入选首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冯秋航说。记者从旧报纸资料中了解到,这件“馆之宝”曾险些被送往上海一家废品收购站,变成纸浆。幸好一位负责任的老档案馆工作人员偶然发现了它,并尽力“抢救”了它。

1927年4月底,中山纪念堂的设计者陆彦直完成了一套23张中山纪念堂及纪念碑的建筑图纸。陆彦直的全权代表黄檀复是上海一位富有的建筑商,他深知这些资料的价值,于是在中山纪念堂落成后,便建起一所豪宅,将这些图纸封存在大松木箱子里,甚至还挖了防空洞,以确保它们的安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黄家搬到上海永福路72弄1号。由于房子太小,装满吕彦直画作和书籍的松木箱子成了孩子们的床。“三年苦日子”期间,黄坦富的妻子无力维持生计,只好变卖家中值钱的家当。可惜的是,这些画作被判定“无多大购买价值,但卖给废品收购站,也能换点钱”,于是它们就被卖到了五原路废品收购站。

1959年的一天,上海市档案馆一位老馆员偶然路过,发现广州中山纪念堂的数百张设计图混在一堆废铜废铁里,他焦急地向档案馆汇报。后来,受广州市档案馆(现广州国家档案馆)的委托,上海市档案馆以200元的高价买下了这些图纸,抢救出了中山纪念堂全套设计图,并运回广州。

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纪念堂图纸现在都存放在专业档案库房内,并放在专门的底柜里。“因为只有我们馆有完整的纪念堂图纸,所以纪念堂的修缮工作全部靠它。”署名“延吉建筑事务所”的图纸,在今年国际档案日还被开发设计成文创产品鼠标垫,以展示档案馆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

发现音频和视频资料超过2万小时

“仅仅管理好档案不是一门技术,真正的技术是利用好档案。所谓的利用,就是对档案进行深度开发,包括举办展览,让档案活起来。”冯秋航说。

从茫茫档案海中挑选出最具代表性的档案进行展示并非易事。但“档案广州”历史记忆展做到了。从第一本记载南越历史的竹简,到乾隆皇帝的通商口谕,再到“黄纸墨书,金榜题名”的原稿,展览以档案为脉络,讲述广州从古至今的故事。

让人着迷的不仅仅是珍贵的藏品,还有展览营造的时代感:3D技术还原的长堤街景、全息技术呈现的海上丝绸之路珍宝、玻璃幕墙的民国街道、脚下铺开的1947年广州地图,仿佛一条“时光隧道”矗立在参观者面前。“我们希望通过这次展览,让人们认识档案、走进档案、爱上档案,改变人们对档案专业、神秘的原有印象。”冯秋航说。

走出《档案·广州》展览,进入地下一层,人们会惊奇地发现,档案馆里竟然有一个“电影院”。巨型屏幕上,闪现出一行字“1949年广州解放进城典礼”。70多年前的珍贵画面,以纪录片的形式,再次呈现在观众面前:道路两旁,南狮翻腾跳跃,市民欢呼鼓掌,挥舞旗帜;市政府门前,军人昂首阔步,接受叶剑英、方方等党政军领导人的检阅……

冯秋航告诉记者,超过2万小时的音像资料是广州国家档案馆区别于其他档案馆的一大特色。通过这些珍贵的文献资料,人们可以看到20世纪初黄埔军校如何训练士兵,人们如何在广州城西便民医院(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前身)挂号,沙面长堤一带如何繁华,大元帅府刚刚落成时是什么样子……100年前的广州,通过音像档案被“复活”。

“收藏历史音像档案就像在淘宝上逛街,比如广州解放进城仪式的音像资料,就是从中央新闻纪录片制片厂‘淘’来的,广州西城便民医院的纪录片,就是从上海音像资料馆‘淘’来的。每次看这些资料,总觉得镜头太短,总想看画面之外的东西,总觉得看不够。”广州档案发展中心(广州音像资料馆)主任徐建军向记者感叹。受此启发,广州国家档案馆也在拍摄广州的历史街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我们得益于前人,了解了百年前的广州;也要担负起当代人的责任,为后人记录下这座城市现在的面貌。”

外面是坚固的屏障,里面是智能系统

这些珍贵的档案是如何保存下来的?冯秋航告诉记者,“管理”是档案工作者最核心的职责。保障档案实体的安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必须借助科技手段。

近日,记者走进广州国家档案馆仓库,这里充满“未来感”。进入库区前,需跨进自动鞋套机,穿上鞋套;走进风淋室,经过一定时间的除尘。每个库房都有双门,需两名工作人员按指纹,方可开门。

走进仓库,一股浓郁的樟木香味扑面而来。室内宽敞明亮,灰色的密集架整齐排列在其中。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档案仓库采用六面围护结构,双层墙体中间与天花板地面铺设保温材料。仓库内安装有恒温恒湿空调,保证库房温度、湿度恒定。记者看到,要查找某一份档案文献,只需触摸密集架上的显示屏,密集架就会自动滑开,并点亮该档案文献所在位置的天花板灯。

据悉,新馆二期设有环境安全保障大数据中心,以库房环境、楼宇安全为核心,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政务云)等前沿信息技术,实现库房、楼宇设备系统智能化管控,精准控制环境温湿度,保障档案物理安全。此外,存放重点档案的库房还配备了移动监控设备,当库房管理人员操作密集架调整容积时,监控摄像头可移动到相应密集架进行实时定点监控。一、二期共可容纳档案630万卷,为广州未来的档案保管留下了充足的空间。

冯秋航告诉记者,档案的保管方式已从以纸质档案为主,发展到纸质档案和电子档案同时保管。目前,广州国家档案馆正加紧对档案进行数字化改造,“这样也可以避免一遍又一遍地一页一页地翻阅历史档案,保护档案的实体性。”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浚耀商务生活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