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古建筑-寺观祠庙(3)

日期: 2024-06-04 06:07:08|浏览: 69|编号: 71590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请自鉴内容实用性。

云南古建筑-寺观祠庙(3)

(3)藏传佛教寺庙

1.苯教寺庙

苯教在云南藏族、纳西族和普米族地区长期传播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浓郁的地方民族特色,除对当地藏族社会文化产生深远影响外,对纳西族的“东巴教”(达巴教)和普米族的“汗贵教”也产生了重大影响,但现今苯教寺院留存较少。

2. 宁玛派寺院

宁玛派是藏传佛教中最古老的教派。“宁玛”在藏语中意为古老。因该派僧人头戴红帽,俗称“红教”。宁玛派于11世纪末传入云南藏区,主要在德钦、中甸一带发展。其特点是组织分散,与地方统治权力结合不紧密,因此寺庙规模小,分布分散,没有形成稳定的寺庙群。其僧人分为两类:一类僧人有经书,出家在寺庙修行,不结婚,与正统佛教僧人无异,被认为是正统的宁玛派;另一类僧人称为“仓巴”。“仓”在迪庆藏语中意为“偏僻清静的修行之地”,“仓巴”也有“孤独”、“不合群”的意思。 他们没有固定的寺院,不以研习佛经为主要目的,也没有佛学理论,在本宗中地位较低。

元明时期,宁玛派盛行于云南藏区,寺庙众多,僧众众多,是当地的主要教派,在藏民中影响广泛。至清中叶,中甸县,即今香格里拉地区尚有近百座寺庙。随着新兴的格鲁派(黄教)势力的壮大,各教派纷纷衰落,云南藏区的宁玛派僧人大都被迫改宗格鲁派,大部分寺庙被改建成黄教寺庙或黄教活佛山庄。只有在偏远地区还保留着一定规模的寺庙,但因无力维护而失落。民国以后,有少数寺庙得到修复。

云南宁玛派寺庙基本继承了藏传佛教传统的建筑风格,由于建筑规模较小,主殿一般不再位于寺庙的中央,僧舍等附属建筑与主殿分隔开来。由于历史上云南藏区的工匠多为白族和纳西族,因此在寺庙建筑局部,特别是木结构的加工制作和雕刻绘画等方面,都表现出白族和纳西族的建筑艺术特色。现存的宁玛派寺庙主要有承恩寺、云灯寺、英珠顶寺、托拉寺、布公寺等。

如位于香格里拉县北部东旺乡的云灯寺,是滇西北高原为数不多的保存完整的藏传佛教宁玛派寺庙之一。与其他寺庙相比,建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云灯寺算是比较年轻的寺庙,寺内现有僧人80余人,其中活佛1人。该寺建成不久即遭毁坏,上世纪80年代重建。整座寺庙坐东向西,分为三层阶梯式台基:下层台基中央为6米高的莲花魔白塔;中层台基为广场,是举行重大佛事和僧人辩论的场所;上层台基正面为大殿,两侧有鼓楼、僧房、静室、藏药房等。 大雄宝殿为土木结构两层藏式平顶建筑,面积400余平方米。前殿底层敞口,正面为三层重檐歇山顶,饰以鎏金铜瓦,左右为藏式飞檐。后殿为正殿,内供奉“三祖”(净明、莲花生大士、藏王赤松德赞)、释迦牟尼佛、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白伞盖母等塑像。中央四根高大的木柱托起天窗,直达二楼。大殿北侧有回廊与鼓楼相连,鼓楼二楼为护法殿,内供奉护法神像。 殿堂柱子上绑着火枪、宝剑等驱魔法器,值班僧人每日击鼓三次,从不间断。

3. 噶举派寺院

由于迪庆藏区的噶举派寺院分布广泛,有的分布在藏区腹地,有的位于藏族和纳西族交汇的边缘地区,其建筑风格也呈现出地域差异,并有由较为典型的藏式建筑风格向多民族建筑风格过渡的趋势。其中,藏区腹地的寺院以藏族传统建筑艺术为主,与当地民居形式结构相近,采用传统的“干夯”式、“碉楼”式殿堂建筑,造型轮廓呈现出明显的立方体和封闭厚重的造型;而分布在维西、贡山等地的寺院则以汉族、白族、纳西族等民族的建筑艺术为主,多采用土木结构形式,殿堂内部虽然也体现出镂空“廊道式”布局,但没有高大厚重的墙体,顶部也没有开阔的平整阳台。 其建筑为双坡瓦顶,飞檐斗拱,雕梁画栋,以汉式寺庙建筑形式为主体,体现出多元文化融合的风格。噶举派寺院有守国寺、兰经寺、云仙寺、愚公寺、来远寺、达摩寺、兴化寺和丽江五大喇嘛庙。

其中,位于维西县北部澜沧江东岸的守国寺,是滇西北现存最古老的藏传佛教噶举派寺院之一,据记载该寺初建于清乾隆六年(1728年),重修于清同治六年(1876年)。

守国寺主殿为“三檐”楼阁式建筑,其外形与丽江福国寺相似,檐下斗拱亦为清代汉式建筑中常见。主殿内部装饰很有特色,如藻井边缘的花纹,富有浓郁的藏式建筑风格,与剑川白族巧妙的木雕技艺相结合,形成独特的建筑风格,体现了汉、藏、白、纳西等边疆各民族人民的紧密文化融合。守国寺是大乘佛教密宗寺院,也是维西县规模较大的喇嘛庙。 寺内原有大量藏经、佛像,现已不复存在,但尚存少量壁画,均为天王、菩萨、八仙等密宗题材,与丽江大宝积宫、剑川沙溪兴教寺壁画风格相似,壁画色彩艳丽,画工细腻,具有相当高的艺术价值(图3-1-70)。

根据相关史料分析,元明时期在纳西族、普米族聚居区,藏传佛教的主要教派是噶举派(白教)和萨迦派(花教)。虽然在清中叶,格鲁派(黄教)在这一地区逐渐占据主导地位,但噶举派和萨迦派仍然以较大的声势和影响力与格鲁派保持着三足鼎立的局面。

噶举派主要集中在丽江、维西等纳西地区,有四大派别,即噶玛噶举、帕竹噶举、波绒噶举和才巴噶举。其中的噶玛噶举派,因受到丽江木顶土司的扶持,在纳西地区寺庙众多,僧侣众多。据史料记载,明正德十一年(1516年),丽江土司木顶将噶玛噶举派“黑帽派”第八世活佛米觉多杰迎回丽江。“蒋杰布(木顶土司)还许诺十三年不出兵进藏,每年选拔五百名童子到西藏出家为僧,在土地上修建一百座寺庙,等等。” 虽然修建100座寺庙的承诺没有实现,但木氏土司修建藏传佛教寺庙的努力可见一斑。

纳西地区噶举派寺院建筑深受汉、白民族建筑手法的影响,与藏区“雕房”式建筑明显不同,多采用土木结构。寺院往往由大殿、僧房、静室等组成,整个建筑造型精美,内院花木茂密,环境清幽,可以说是藏、汉、白等民族几种建筑文化融合形成的独特的藏传佛教寺院(图3-1-71)。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丽江五大喇嘛庙”(表3-1-7),即福国寺、指云寺、文峰寺、玉峰寺、普济寺(详见第九章论述)。

4.萨迦寺

萨迦派(花教)主要分布在宁蒗县永宁、塘丘等地的摩梭、普米族地区,历史上曾经繁盛的寺庙大多已不复存在,难以考证,流传至今的只有两座寺庙,即哲波萨迦寺和塘丘萨迦寺。

萨迦派寺院的建筑风格与四川藏族相似,一般都遵循藏传佛教寺院的传统布局,以大殿为中心,经堂和僧舍环绕,形成以大殿为中心、主次分明的建筑群。大殿高大雄伟,一般为三层阁楼,鎏金铜顶,立体轮廓十分清晰。周围的经堂和僧舍比较矮小。寺庙附近常有藏式佛塔、经阁、祈祷亭等建筑及比较齐全的配套设施。寺庙壁画为典型的藏传佛教壁画。

5. 格鲁派寺院

格鲁派是藏传佛教各教派中势力最大、影响最大的教派。自清中叶以来,格鲁派在迪庆藏区的政治、经济实力、寺庙、僧侣、信徒数量均居各教派之首,对人们的社会生活和思想观念产生了深远而广泛的影响。格鲁派兴起于15世纪初,是在宗喀巴“宗教改革”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因其僧人头戴黄色帽子,俗称“黄教”。16世纪末传入云南藏区。1578年,三世达赖喇嘛索南嘉措应丽江木族土司邀请,到云南藏区宣讲。 1580年,他到康区巴塘、理塘传教,并主持修建理塘寺。中甸旧称“建塘”,与四川巴塘、理塘交错,属同一地区,史称“三塘”,同属丽江木氏土司管辖。

1643年,为反抗敌对教派的排斥和限制,五世达赖阿旺洛桑嘉措、四世班禅洛桑确吉坚赞在蒙古和硕特部的帮助下,进军藏区,并于清康熙元年(1667年)占领中甸,并委派西藏僧人管理中甸,开始建立以格鲁派为主导的“政教合一”政权。 《二维记》记载:“黄教喇嘛,香火和尚……阿墩子守国寺、羊八井寺、奔子栏东竹林寺等处,有千余人,拜佛念经,其经译文与汉文大同小异,皆与中国相同,唯无《灵岩经》。佛祖发源于印度,即缅甸与吐鲁番边境,相传大乘佛教和禅宗教义传入此地,佛教兴盛,迄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黄教兴起后,喇嘛们穿长衣宽袖,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露出双臂,穿“古宗靴”代裤,穿黄衣黄冠,故称黄教。起初,红教欺负黄教,五世达赖喇嘛预见到,清朝一定会接管中国,文帝时曾路过蒙古,进贡盛京,被封为达赖喇嘛,一直沿用至今。维西黄教都是达赖喇嘛的弟子。”

清中叶以后,格鲁派在云南藏区势力日渐强大,一方面与当地土司政权相互依存,逐渐建立起自己独立的寺院经济;另一方面,格鲁派在“宗教改革”、戒律严明后,当地民众也对其表示欢迎和支持。因此,藏区原有其他教派的许多寺庙被强行改建成格鲁派寺庙。主要的格鲁派寺庙有甘丹松赞林寺、甘丹东竹林寺、甘丹羊八井林寺、甘丹德钦林寺、永宁扎玛格寺、毛顶寺、布亭寺等。

(1)甘丹松赞林寺:在云南藏传佛教各派中,以格鲁派的寺院组织和僧人等级制度最为完整、典型。甘丹松赞林寺又名香格里拉归化寺[清雍正二年(1724年),“建塘”改称中甸,归云南管辖。清廷赐松赞林寺汉名“归化寺”。]是云南藏区最大的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也是藏、川、滇边区著名的藏传佛教寺院。建国前,该寺掌管着中甸藏区的政治、经济和宗教大权,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甘丹松赞林寺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蒙古和硕特部南下,打败了建塘丽江木土司的管理权,并将此地献给西藏五世达赖喇嘛,作为修行之地。随着格鲁派僧人来藏传佛教,五世达赖喇嘛亲自选址,于1679年在原噶举派“色日贡”寺基础上修建了这座寺庙,两年后落成,是一组由数座殿堂组成的四方院落。寺院取名“甘丹松赞林”,也蕴含了藏传佛教显密两派修行之意。 七世达赖喇嘛主寺期间,因与松赞林寺有苦有甜的法缘,寺院得到扶持兴建,并聘请能工巧匠大规模扩建,使其具有布达拉宫的风貌和神韵。至清末,寺院已成为坐北朝南,错落有致的山式建筑群,设有扎仓和八个康寨的建制。寺内僧侣也由初期的三五百人增至一千余人。此时的松赞林寺不仅是藏传佛教康区著名的“十三林”之一,也是滇西北、川藏边境地区“三宝”(佛、法、僧)的特殊圣地; 也成为该地区“政教合一”体制的最高机构。寺内除有参加中甸县香格里拉最高行政会议的上级组织“坎扎会议”外,还有结合当地藏族社会基层政治力量的最低级僧侣组织“米坎”,以及健全而强大的寺院经济和强大的寺院武装力量。集宗教、政治、经济、军事于一体,一直延续到新中国成立。

历史上,松赞林寺因宗教渊源、政教归属、师生关系等原因,与西藏格鲁派关系密切。寺庙建成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转世活佛,历代住持均由拉萨色拉寺派出,专管政教事务。近代以来,松赞林寺又陆续形成了活佛转世体系,有松谋活佛、更觉活佛、克占活佛、克思活佛、布珠活佛等,共计11位活佛。如今的松赞林寺是20世纪80年代初在被毁坏的原址上重建的,基本恢复了原貌,寺庙总面积已达26万多平方米。 坡顶中间为扎仓大殿、宗喀巴大殿,左右两侧为释迦牟尼殿、护法殿、白塔和八大康灿殿,中间分布着200余座活佛寺院和僧人私宅,错落有致,形成一道犹如群星环绕的椭圆形城墙(图3-1-72)。

扎仓大殿是全寺的精华所在,为四层石木结构藏式碉楼建筑,前后殿连为一体,外墙涂以醒目庄严的红褐色。大殿屋顶覆以鎏金铜瓦,屋角饰以兽吻、飞檐。正面檐上端坐着一组金色的“瑞兽法轮”,十分耀眼。殿内以宽阔、精美著称(图3-1-73)。

入口一层为全寺僧众聚集之处,122根方形木柱支撑上层,可容纳1600名僧人同时盘膝坐诵经。大殿正面供奉五世达赖喇嘛铜像,左右墙壁为藏传佛教书籍“万卷柜”。后部供奉寺内历代活佛及僧人的遗骨舍利塔。后殿直通二楼。三间并排的佛殿分别供奉宗喀巴、弥勒佛、七世达赖喇嘛的高大塑像及多尊佛像、神像。三楼以上为精舍佛殿,内供奉珍贵的佛像、经文、唐卡、法器及寺院圣物。 阳台上还设有客厅、讲经堂、会议厅和高耸的鼓楼,早午鼓声声,十里之内都能听到。整个殿堂里布满了藏传佛教意义的壁画,走廊和隔断窗棂都用镂空木雕装饰得十分精美。

宗喀巴殿又称“金瓦殿”,位于扎仓大殿左侧,屋顶与扎仓相似,殿内供奉的宗喀巴大师塑像为鎏金铜质,高18米多,为云南藏区最高。再往西100米为护法殿,为两层藏式碉楼,面积200平方米,殿内供奉释迦牟尼三位弟子、文殊菩萨、金刚杵、松赞林寺主护法“犀甲护法”等塑像,两侧墙壁上绘有藏传密教各种图案。殿门外不时传来诵经声和击鼓声,气氛神秘(图3-1-74)。

甘丹松赞林寺不仅恢复了雄伟壮丽的寺庙建筑,各项修行仪式、佛事活动和节日庆典也正在有序进行。松赞林寺下设八个康村,又称“坎坎”,按地区划分为僧人研习经经的场所,分别是:杜克康村、扎雅康村、东旺康村、央多康村、卓康村、杰地康村、香城康村和龙巴康村。

每一个进寺庙学佛经的僧人,都要按照家乡的地域分配到一定的康占,不准随意更换康占。清朝皇帝指定的僧人名额,原来是按照康占分配给各村,再凭册子分配给各户。僧人名额是世袭的,老僧去世后,他的兄弟姐妹的儿子可以继承,如果没有人继承,可以出租或者卖掉。

每个僧人都围绕着自己的“康蚕”居住。僧房叫“夏”,又称小静房。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家庭富裕的僧人,康蚕拨出一些土地给他们单独建造房屋;另一种是集体向康蚕租用僧房,按规定交纳租金。无论自建还是租用,都是以一家(也称“傣族”)为单位居住,一人独居或数人同住。僧房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厨房,放置火坑;另一部分是经堂(“拉康”),僧人们在那里念经、睡觉。

(2)甘丹东竹岭寺:

甘丹东竹林寺位于德钦县奔子栏乡,是德钦县最大的格鲁派寺庙。甘丹东竹林寺原名“冲冲措岗寺”,始建于1574年左右,原属藏传佛教噶举派,1677年改宗为格鲁派寺庙。

清康熙皇帝与五世达赖曾发愿在康区修建藏传佛教上下密十三座寺庙,东竹林寺是下密的最后一座寺庙。五世达赖将该寺命名为“甘丹东竹林”,不仅寓意“成就二业”(即成就自己和他人的事业)的教义,也寓意成就“上密十三座、下密十三座”。甘丹东竹林寺作为格鲁派在康区大规模修建和扩建的十三座寺庙之一,在清康熙年间已声名远扬。同时,该寺在修行和佛事活动方面注重传承拉萨上密传统。 十一世达赖还为其制定了大规矩,因此该寺的密教仪轨和戒律比较完备,各香部都满受大乘长净、斋戒等密教仪轨。至清末,该寺已形成一个大寺、七个“安区”的两级寺院组织,与松赞林寺的扎仓、康仓类似,所不同的是,各“安区”分布在该寺教区的各个区域,是寺院管辖下的禅修场所,以满足山高路险、冬季冰雪交通不便地区僧众的宗教生活需要。

现存的甘丹东竹林寺为20世纪80年代后重建,除搬迁外,其面貌、规模大体保持原貌。寺院建筑群依山势层层递进,寺院主殿居中,周围分布着百余间静室和僧舍,布局整齐,气势宏伟(图3-1-75)。

大殿为四层藏式雕梁画栋,土木结构。82根高大的木柱支撑下层大殿,可容纳2000人坐诵经。正面供奉开山祖师宗喀巴及其弟子达玛仁钦、一世班禅珠杰等塑像,两侧供奉释迦牟尼佛、观世音菩萨、文殊菩萨、度母等塑像。大殿中央为铜瓦殿,殿上供奉五座鎏金鼎。

二层以上为强巴佛殿、护法殿、白伞盖佛母殿、如来殿、宝塔殿、万咒轮殿、斋堂、印经室、藏书院等,整个大殿随处可见精美的木雕、色彩鲜艳的彩绘、华丽的壁画,还有鎏金弥勒佛像、唐卡、各种法器等珍贵的寺藏品,特别是一尊用彩线编织而成的护法像,长8.5米,宽5.2米,每年只有在最隆重的传统舞会上才能展示一次。

(3)永宁扎美果寺:

扎美果寺位于丽江地区宁蒗县永宁乡,是云南、西藏、四川纳西、摩梭、普米族地区最大的藏传佛教寺院。古称“楼头镇”,也有人称“塔罗”(意为涅槃之路)。该寺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当时属噶举派,清雍正年间改宗格鲁派。

该寺初期规模较小,后改宗格鲁派时有所扩建,清咸丰、同治年间毁于战乱。后由洛桑活佛始祖达波喇嘛集资,再次修缮扩建。该寺占地百亩,院落众多,最盛时僧众达八百余人,多为摩梭人和普米人。与其他藏传寺庙不同,永宁扎美果寺总管“堪布”无需进藏学经、取得相应僧衔,可以像俗人一样生活。

寺保持了传统的庙宇建筑,将汉人和藏族元素与主体进行了,北侧和南边的堂堂是一个侧面的大厅。上面的铃铛悬挂在底层的大厅里,镀金的铜上衣和横幅。时期的髋关节和山顶建筑。 左侧大厅是魔鬼的大厅,在历史上保存了厚实的墙壁,是典型的藏族风格的守望台(图3-1-76)。

大厅里的主要产品是一个由粘土制成的米特雷亚佛像,它的头上大约有12米,头上有一个五冠冠,愿意的珠子在其上有6个壁画。喇嘛在1968年。神庙的绘画令人眼花3-1-77)。

(4)洞穴:

魏克斯县位于木镇的村庄,是西北著名的朝圣地点。形成独特的景观(图3-1-78)。

Sutra Hall拥有的雕像,,,Gelug Sect的创始人,以及Kagyu Sect的两个血统以其宗教声誉和美丽的风景。

很明显,云南的藏族佛教寺庙建筑不仅保持传统的藏族建筑风格,而且还广泛吸收和整合了Bai,Han和Naxi族群的各种建筑艺术,从而形成了多样化和当地的种族建筑特征。

(iv)佛教寺庙

1.班纳风格的佛教寺庙

的南部佛教寺庙是地面式泥束结构。

(1)屋顶都处于臀部和式式式屋顶上,但它们不是严格的髋关节式屋顶。

(2)屋顶在垂直方向上分为三个部分,中间部分是最高的,并且在两个末端的高度差异是在某些情况下的高度。

(3)臀部屋顶有一个巨大的屋檐,这里通常会增加水平屋檐,并由对角线支撑支撑。

(4)屋顶是一种双层髋关节式缅甸瓷砖屋顶,并通过折叠式处理使屋顶变成美丽的凹形,使下坡温和,水流越来越远。

(5)在主山脊,屋檐和山墙上密集排列着火焰形,塔形和孔雀形的釉面装饰品,以增强屋顶轮廓装饰并产生丰富的渲染效果。

(6)在屋顶的中间和角落上贴上贴花的卷轴,这增加了庙宇外观的宏伟氛围,巨大的屋顶变得极为活跃,又不是一定的。 IEVES如此多样化。

横梁结构是佛教寺庙的骨骼骨架。是。

(1)无柱子的风格:佛教的主厅没有柱状的结构,直接将佛教的佛教作为一个示例。大约一半的寺庙为了增加房间的亮度,近年来已经安装了一些玻璃天窗或“明亮的瓷砖”。

(2)侧面式样式:主厅的墙壁与结构中的横梁完全分开,一排内部的圆柱用于支撑墙壁内侧的光束,以便将梁和圆柱组合成一个,而房屋也不会掉落在墙壁上,即使墙壁倒塌了。

(3)墙壁样式:与木制窗户之间的木质窗口和木板墙相比,使用了一条短柱来支撑大厅的下层。

Banna式的佛教寺庙的底层通常被半长的墙壁包围,在所有四个方面都有不同的门口,以便在寺庙的中心进入和退出。墙壁是反映佛陀故事或天堂和地狱的图片的壁画。

圣经在建筑风格上基本上与佛教的寺庙相​​同,但是建筑物的规模和大小比佛教的寺庙略小。照明佛教寺庙的入口,增加了佛教寺庙的庄严气氛,但也提供了雨水的阴影和庇护所,并被信徒用来存放物品。

在的南部佛教中,还有与佛陀大厅相似的建筑物,但尺寸稍小,即礼拜堂,这是高级僧侣的特殊场所,可以定期为新的僧侣提供plane以求的僧侣,甚至不允许妇女围绕着blake徒也是矩形,但通常没有屋檐走廊,一端的山侧只有一扇门(图3-1-79)。

在仪式大厅的基础上,象征性地将神圣的祭祀区分开,也是佛教寺庙和最具代表性的banna-style佛教佛教寺庙的主要象征En佛教寺庙,曼扎隆佛教寺庙,孟海县的曼古隆佛教寺庙等。

(1)主要佛教寺庙:

位于吉洪市的主要佛教寺庙也称为“佛教徒”。 “西南云南的学校佛教寺庙。

圣殿的六个部分:寺庙大门,前廊,佛陀大厅,僧侣的宿舍和圣经的布局。在中间的部分是最高的,然后又跌落到两侧,陡峭的臀部倾斜。到达佛陀大厅,不仅可以增加庄严的气氛,还可以提供雨水和庇护所。 走廊交错,有独特的风格。

(2)曼格佛教寺庙( ):曼格()中央佛教村( )的“ Wala Zatan ”。埃斯特,最有价值的佛教寺庙。

佛教是在明朝的成本时期建造的(1478年)。在门的两侧,您可以通过连接大厅的大厅,而主厅有一个木制框架结构。 (图3-1-81)。

大厅由16个“金色水”柱支撑,两侧都高10米。梁和墙壁之间的缝隙。

大厅内的家具很丰富。虔诚的虔诚。

在大厅里,好像在佛陀的世界中,在黑暗和昏暗的光线下,闪闪发光的佛像,四个星期的五颜六色的颜色,精美的经文以及天花板棚的五颜六色的绘画使人们感到人们感到佛教世界的奥秘。

大厅的Jie Hall是中央佛教寺庙的标志。具有逼真的形状和华丽的色彩,装饰了大厅的形状。

(3) Manfo :

Manfo 建于日历的1104(1742)中,形成了一组建筑组,这些建筑物是从寺庙大门,大厅,鼓库,戒指,和尚的房屋和上的富含轮廓的组成组,在四个山坡上,建筑规模很大,并且是大型的鼓声,但鼓舞人数范围更大,但也没有花费大量的屋顶。

寺庙前的宝塔由三个部分组成:底座,塔架和塔刹车。

(4)Erhai :

它位于Erhai县西部的 14公里处,以八角形凉亭而闻名。

根据Dai历史书“ ”,Jing确实有一个佛教寺庙,当时有一个八角形馆。

金斯亨佛神庙的大厅的外观是宏伟的,三重屋檐的屋顶巨大而陡峭。

八角形凉亭高15.42米,宽度为8.6米。坚强。

2.林肯佛教寺庙

在林肯和西马的南部佛教寺庙中,它的主厅是登陆的束缚结构。满足实际需求,这很方便与主厅周围安排的其他子公司建筑物建立联系。

作为一座佛教寺庙,与佛教寺庙相同的情况相比,林肯和西马的两个地方的假装逐渐倾向于类似于大陆的建筑物般的建筑物。

林肯式的佛教寺庙主要包括 , 寺庙,的 , 和 ; Xiafo ,Menci的 和 City 。

(1) :

总统神庙位于县,被称为“洼”,也称为“ Guan ”。重建。

现有的佛教寺庙建筑也由相关地方部门主持,1981年之后。

在建筑风格和内容方面,佛教寺庙与和等少数民族中的南部佛教寺庙不同,并且具有大陆和汉族文化的建筑物的特征,以形成部分建筑,形成一个三重屋顶,并覆盖着蓝色和灰色的瓷砖。

进入大厅的石头平台是一对石头狮子,他们的头坐着。

(2) Qian Nuo :

佛陀的佛陀村庄,金格县属于佛陀,属于四十年代的佛陀。 - 在武术之间的连接中,在三重的舱口下,雕刻的脚板也悬挂了脚步,以增加嘴巴下的结构和装饰水平。在老虎豹子和古老的角色中,雕刻的内容已渗透到汉的文化成分中。

佛的山门是三个开放式屋檐的三个尾巴的顶部。明朝有2个木制的木雕,以拆开的屋顶,乡镇官员合作。

进入山门之后,有一个四圈的小环,距右侧不远,这是三层屋的建筑物。

形成Tanfo寺庙的四个建筑物来回回荡。

(3) mi庙:

在清朝的建立,广元缅甸寺庙位于坎吉恩县的卢恩瓦镇的北侧。

在维持南部佛教寺庙的基本状态下,缅甸寺庙的建筑风格受到大陆和汉族建筑风格的影响。屋檐下的艾琳门廊。

作为宫殿和主入口的凉亭,它形成了一个室内和室外过渡空间,其墙壁比门廊的其他三个侧面宽敞,除了上层,下层和下室之间的联系。

主厅的内部空间高度开放,宫殿的拓宽结构都是中国的练习,而室内布局,金水和雕刻是装饰的内容。

在大厅内外的墙壁上,在大厅的墙壁上有10个壁画,其中有2个佛陀的故事:一个是“更多的僧侣”,其余的8个是众所周知的,这是众多的范围。

与 和 Burma 的实践是East Na佛教寺庙和的 。

对于古老的蒙加纳城镇中的佛教寺庙和中间城市佛教寺庙的实践,屋顶是基于出生的类型和林肯类型的。

3.鲁里神庙

由于地理位置与缅甸北部的地理位置相近,它受到缅甸的文化的影响,而南部的佛教则相对相似。佛教寺庙的入口,佛教寺庙中的偶像仅适用于,或者是佛陀和他的门徒。

在鲁里(Ruili)的南部佛教寺庙中,该中心的佛教寺庙上方的佛教寺庙与L座环建立,该寺庙规定,在本月的第一个,第15和30日的每一天,中央佛寺管辖下的寺庙和长者必须恢复工作。

(1)致电萨特神庙:

它位于鲁里市,属于南方佛教佛教寺庙的佛教寺庙,屋顶经常被当地人称为佛教徒。

From the , there is a step -level the main hall. The altar in the hall is for the huge of the of the Lotus. There are 5 small Luo Han each other. The are the most in . to , when Dorai began to be into from , one of the was the elder of the fifth of the in the . First the of monks in the Seats, and do not pay to the . They are equal to the .

(2) Great for the of :

at 10 south of Ruili City, the "wait for the " . The was built the of the Qing (1736 ~ 1795). There was a large tree with an like an the . The is built in a cover with the , and small and are set up. There are two in front of the hall.

From the of the , the is the of the top eaves, the top of the . The -type -slope down the roof, and the top is on it to the ( 3-1-98).

4.

Due to the , it is to the Han 's , and the style of the in has many of Han . The color of the ; the door of the Han such as Qin Qiong, which is . It is that the to the , also the idols such as , and Eight of .

In , under the role of the two of Han and Dai, under the role of and , the main hall of the is still used in the plane . Like the of the , a set of three -stack door are added to form and . The of the is as the round hole door of the box of the . The two sides of the are set to an empty , which makes the of the as and and the is . The tends to , such as the over 1.5 of Bodhi in , and the is less than 0.6 , and the fell to the .

The Bodhi , Wuyun , , , the of the of the Deion of Shan, and the of the Chang in ( 3-1-99).

(1) Bodhi :

Bodhi in is a well -known of in in south of . It is "Zang Xiang", which means the Gem .

After the gate, we can see the of the dry and the mixed . The eaves of the eaves and the angle kiss, the of the hall is mixed with the of the style of Han and Dai ( 3-100).

In the in front of the main hall, there are rings, tower- , tall poles, water . The bath with a of , and a with huge and drums.

There is a on both sides of the stone steps of the main hall. Its body, head, , horse legs, bird's wings. has it that the was "mixed" of the of . ; There is a on both sides of the other side, the male god of good and evil on the left as the "Trust", a , in the right hand, and a left hand; the right is " " land . The and on all walls are and , .

(2) Wuyun of :

Wuyun is to the Bodhi . there are 5 big green trees that have the in front of the , they look at it from a .

Wuyun is the of the "Run" of South (also known as Geng Run). It has a long and a large scale.

The main hall is west to east, and it is from the dry lap to the of the . In the , the "Para " , which is as the of the , is a of about one foot high. It is the first in the mango city. It is said that the was by the elder Zuo Mi from Mai, . There is a group of gold on the side, by the main tower from the eight small , and the base of each small tower is with a 's altar, and a small is built-in ( 3-1-103).

The is one of the and more in the in .

(3) Fo Guang :

The Gwang , the local , is "He He Xing", which means that the that has been in the is the "left " in . At the time of the work, the court was to and deal with the of the Hall. The Tusi had to use the name of the to cover it, and then the in the other into it, and set it as the of Mrs. Masao. Alas.

of the main hall, the south , the door, the and a group of white tower. The .

, the Baita and are a Dai . The is about 4 high, the -open , and the eaves spire; the white tower is a solid tower with a tower of about 10 high, with a small tower with an of about 3 . The in the sun are , and the wind the bell. ( 3-1-105)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浚耀商务生活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