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离开敦煌莫高窟,来成都待了3年,只为了一件事……

日期: 2024-06-05 07:06:44|浏览: 70|编号: 71839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请自鉴内容实用性。

他离开敦煌莫高窟,来成都待了3年,只为了一件事……

五一假期前夕,我收到一条微信,对话框里弹出一张照片:一幅庄严的观世音菩萨壁画

发信息的人叫“李晓阳”,是一名壁画修复师。半年前我第一次见到他。在成都青白江的临时修复室里,他的工作台上是一面巨大的土墙。

他戴着框架眼镜,裤腿上沾满了泥土,头发和手臂上落满了灰尘。在和我握手之前,他拍了拍手上的灰尘,然后指着工作台解释道:“壁画面朝下摆放。”

我收到的照片是半年前我在他的工作台上看到的那面墙。如果仔细算一下,他和八个修复师已经修复了这面墙三年了。他发信息问我,“效果怎么样?”我本该祝贺他修复成功,但想到他的修复经历,又想调侃他,“你修复了一面墙,相当于别人修复了三面墙。”

三年是快还是慢呢?

先说说李晓阳,他13年前就开始跟爷爷学习壁画修复,他的爷爷就是李云鹤。今年90多岁的李云鹤,已经修复了近4000平方米的壁画,500多尊塑像。

李晓阳起初和爷爷一起修复敦煌莫高窟的壁画,等技术成熟后,他来到成都,一呆就是三年,就是为了修复这堵墙。

话说回来,对于李晓阳这样一位有着13年经验的修复者来说,花三年时间修复一面壁画,是快还是慢呢?

其实,文物修复需要较长的时间,需要慢慢细致的工作,这是常识,但大多数人并不知道这个“慢工”到底有多慢。

李晓阳举了一个例子,以壁画修复为例,一个技术熟练的修复师,一天能修复三个巴掌大小的区域就算“超额完成任务”,如果连续几天都没有任何进展,那就更贴近壁画修复师的日常生活了。

有人会问,如果有紧急任务,修复师难道不能加班赶进度吗?

修复壁画难道不能加班吗?来源|受访者

毕竟大多数情况下,修复一幅壁画,需要先清理表面的灰尘,再用宽度不足1厘米的竹刀和小刷子对底层的图案进行修复,整个修复过程,就是一个循环而已。

但李晓阳却说:“根本就不能增加。”

这绝不是一个89后工人的职场叛逆,而是一个职业修复师对工作的责任。因为在开始修复之前,他们要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每一道工序都不能出错。无论是站在离地面4米高的脚手架上,还是弯腰弯膝修复,“0失误”都是最基本的工作要求。

即便在4米高的脚手架上,也不能握手。来源|受访者

所以,修复一幅壁画三年,不算慢。但如果拿现实来比较,敦煌莫高窟第161窟,一个濒临毁灭的唐代洞窟,修复只用了两年时间。而负责修复第161窟的人,正是李晓阳的爷爷。

别妄下结论,现在说“老姜还是辣的”“三年修复肯定慢”还为时过早,毕竟李晓阳这次遇到的是觉皇寺壁画墙,每年修复工作即将完成的时候,都会有新的修复任务出现。

修复第一年:发现两幅画作

时间回到2019年,这是李晓阳从事壁画修复工作的第十个年头。那年5月,李晓阳接到紧急电话,带着他的11人修复团队来到成都。

电话那头是成都市城厢古城建设队,他们在成都市青白江区发现了这座古庙,经考证得知,明教寺始建于南齐梁时期,后因战乱多次重建,明教寺内现仅存的觉皇殿,始建于明洪武年间,距今已有650多年的历史。

前不久,古建修复队准备修复觉皇殿内的梁柱,当他们仔细检查柱子时,发现灰白色的墙面下隐藏着不少清代壁画,于是他们联系上了李晓阳。

嘉庆年间明教寺的源流 | 清嘉庆年间金堂县志

刚走进觉皇殿,李晓阳粗略估算了一下,梁柱侧面的墙高有6米,发现绘有壁画的那面墙位于佛像后面,上面蒙着石灰,只在上角处露出几条墨线。

了解清楚情况后,迅速搭起脚手架,暂停梁柱修复工作,李晓阳和他的修复团队接管修复现场。他们迅速做出工作安排:每人负责一块,先用软毛刷和耳泡处理墙面灰尘;再用大小不一的修复刀反复刮去表面的石灰。

小心地拿起画笔,然后小心地开始画画。图片来源 | 受访者

2022年4月,一条用水墨绘制的巨龙出现在他的眼前。“这是典型的清代壁画风格。”凭借多年积累的专业知识,李晓阳很快判断出壁画的年代和创作背景。用光谱仪检测后,得到的数据也与他的推断相符。

就在李晓阳正要跟团队商量修复工作的时候,墙角处突然有人大声说道:“快来看这个角!龙角下面有东西!”

李晓阳二话不说,爬到了脚手架的顶端,也不顾另一只脚还未稳稳站稳,目光紧紧盯着墙角。墙角处有几片墙皮脱落,破损处大约有一厘米厚。他屏住呼吸,轻轻扫去墙上的碎屑。在细细勾勒出的绿色底色上,有一块金色的色块,可以辨认出是一朵祥云。李晓阳难掩激动:“下面有壁画!”

清代壁画下出现祥云纹。来源|受访者

“多层壁画”在四川境内并不常见,这个消息让李晓阳和他的团队十分震惊。

此时很多问题出现了:

这幅壁画讲述的是什么?

是哪个朝代的?

这是谁画的?

修复第二年:先搞清楚怎么拆,其他问题才能解决

李晓阳也很好奇这个问题的答案,但当务之急是弄清楚如何把清代壁画拆除,只有这样,其他的问题才有可能解决。

知识点:从墙上取下壁画,

修复里的专业术语叫“剥落”。

理论上,壁画是一层一层画上去的,修复时也应该一层一层地剥下来。但在实际修复工作中,并不存在“理论上”——两层壁画粘得太紧了!

清代壁画与下层壁画的黏合十分复杂,清人为了让自己的壁画更牢固地黏在墙面上,甚至在下层壁画上凿出凹槽,这导致现在的剥漆工作无法进行,而且稍有不慎就会将下层壁画的漆层破坏。

清代壁画正在拆除,底层壁画被凿成坑。

图片来源 | 受访者

以前说“年纪大的人更有经验”还为时过早,但现在说这句话正是时候。就在李晓阳束手无策的时候,他给爷爷李云鹤打了电话。从1956年起就参与敦煌壁画修复工作的李云鹤给孙子的建议是:“放手去做吧!”

不过干燥方法要求较高,动作必须轻柔,一旦感觉下层油漆受损,就要先把油漆层贴回去,等它牢固了,再把表面的泥层去掉,再开始剥落。

修复现场的祖父和孙子 来源 | 受访者

经过近一年的修复和清理,下层露出了一幅色彩鲜艳、勾勒细腻的壁画,佛像左手托日,右手托月,神态庄严。根据画风,李晓阳立刻判断这是一幅明代壁画,但找遍整幅壁画,却没有留下相关文字,这幅壁画究竟是谁画的,也成了一个谜。

他只好再次爬上脚手架,这次他有了新的发现。横梁的另一侧,似乎写着字迹。仔细一看,上面写着:“江西吉安成都府首席儒生李氏……”

明教寺梁下发现的壁画文字信息来源|受访者

此人正是出资修缮觉皇寺的人,而这幅明代壁画很可能就是这位江西吉安人及其家人所绘。

修复第三年:修完画,还要修墙

直至2023年6月,清代和明代两幅壁画修复完毕,壁画的具体绘制年代也得到核实。不出意外的话,李晓阳的修复工作已经完成。

但“意外”还是发生了。

发现这幅壁画的原因是当时觉皇殿的梁柱需要修缮,此时壁画旁边的两根柱子已经严重倾斜,需要立刻拆除,换上新的,这样一来,殿堂这一侧的重量就需要靠墙体来支撑了。

李晓阳立刻意识到:这不行!这面壁画墙看上去有17.88平方米的面积,比大多数普通住宅的客厅还要大。但大也没用,墙体并不坚固,里面的竹条早就腐烂,变得很脆,一不留神就会断裂。再加上墙体本身近3吨的重量,也是一个负担。

壁画下的整幅明代壁画 来源|受访者

此时,李晓阳就要思考,如何保护这面刚刚修复好的壁画墙,不让其受到损坏,还得想办法给墙体加固,解决承重问题。

经过几次仔细观察,他发现北侧壁画与柱子之间有一个缝隙,一个大胆而冒险的想法出现在李晓阳的脑海中:既然要修墙,能不能把整面墙拆掉,修好之后再放回去?

且不说墙体本身容易破损,将近3吨重的壁画墙体运出明教寺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全国至今还没有人完成过如此大型竹壁画的整体拆除工作。

李晓阳爷爷对多层壁画修复发表看法

图片来源 | 受访者

经过慎重讨论,李晓阳决定在距离明教寺20米远的现场搭建一个临时修复室,然后打造一个面积略大于墙面的活动台来支撑墙面,最后用叉车运输。

方案可行,我们就准备动工。2023年6月19日晚10点,他目不转睛地看着20米外的铲车,缓缓驶向觉皇寺。从梁上切下来的墙体被缓缓抬起,滚过泥浆,驶向临时抢修间。

李晓阳真希望叉车能开快点,他怕预报说今晚的雨来得更早。他一手握拳,一手反复查看手机上的天气。放下手机,深吸一口气,看着漆黑的天空,就算有雨云,此时也难以分辨。叉车在泥泞中缓慢行驶,但经过浅坑时,还是晃动得很明显。李晓阳希望叉车能开慢一点。

20分钟后,壁画被稳稳地摆放在临时修复室的铁桌上,壁画背面朝上,画面朝下。

除了将整幅壁画拆除外,横梁之间的壁画也被拆除。

图片来源 | 受访者

接下来的时间,李晓阳和他的团队将完成壁画背面的墙面修复。三名修复师开始在桌子上搭建脚手架,他们拿着电锯,踩着脚手架,把已经腐烂的竹条一点一点地锯掉。

直到今年“五一”假期前的一个工作日,壁画终于被重新粘贴在梁柱之间,李晓阳的修复工作正式完成,他给我发来微信,约我再去看一看。

如果再见到他,我在惊叹明代壁画的精美和他的修复技术的同时,还会调侃他:“你终于把这三面墙修好了!”

觉皇寺的壁画即将与世人见面。来源:受访者

制片人 | 大海总规划师 | 颜光辉

校对 | 陈启飞李可欣版式设计| 周震

▼右下角可以点赞、观看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浚耀商务生活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