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析|城市更新与古建筑保护设计

日期: 2024-08-22 06:08:04|浏览: 73|编号: 89976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请自鉴内容实用性。

案例分析|城市更新与古建筑保护设计

项目概况

德城隍庙位于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东华街5号,现为居民区。西侧为市政道路,南侧毗邻东华街,北侧为居民楼。始建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天顺四年(1460年)改建成现存规模,分为东西两院,西院为主寺院,东院为原道教民居区(2001年拆除),左殿右床,气势磅礴,布局严谨, 主次分明,是中国古代典型的道教寺院堂布局形式。由于年代久远、自然灾害、后期使用不当等多种因素,导致部分庙宇倒塌。东院已不复存在。目前,西院东西宽47.6米,南北最长点55.3米,最短点37.7米,院落面积约1915平方米。沿中轴线现存的建筑,由南向北依次为影墙、山门、二门、东西侧厅、东西廊、剧院建筑,建于明末至清代。还有三个可测量的建筑遗迹。(图 1)。

图1 众神总督庙的航拍照片

项目历史

在明朝和清初,济南只有一座阜成隍庙(即现在的总督城隍庙)。在清代中后期,逐步形成了知府、官府、县的三级城隍庙格局。济南城的总督城隍庙建立得比较晚,大约在道光、咸丰时期。在道光二十年(1840年)出版的《济南公府志》中,仍被称为“福成神殿”,但并未记载城隍庙;王宪义(?-1855年),道光、咸丰时期的利成邑人,记载了济南总督神“阴罚”的故事,这是济南首次出现“总督城隍”二字在文献中,因此济南总督城隍庙的建立时间大致可以推断为道光二十年至咸丰五年(1840-1855年)。

陈修《城隍庙重建情况简述》:“顾城隍庙在城西,关口呈下降,神像移至山顶。洪武二年(1369年)二月十二日。月十日,陈秀奉命守卫土地,政务工作者说:“城隍庙虽然已经迁到高爽,但并未惊慌失措,应紧急修缮。聚集学者和人民......事情完成了,云和云合而为一”。

薛轩的《城隍庙重建简述》:“旧祠堂位于城西,前侍卫陈秀迁至现地修建新庙,至今已有90年之久。……同一天,旧的被拆除,并建造了后殿。正殿十六楼,高四十尺,深宽翻了一番;东西两边有二十四个房间,对黑道官员的善恶报应的意象是有序的......明舜四年(1460年)元旦,庚辰春,三月初一”。

尹世丹的《粤语记》中有:“祭城神......据碑文记载,这座庙宇已由四世修缮,自正德新威(1511年)赶上现在的五十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逐渐坍塌......氏族的特殊硬币......从正殿、有殿、二殿、山门、二门、钟楼、鼓楼、香阁、道路、壁龛墙、玄影、画像、故居、厨、地方,全都退而新。嘉靖新游(1561年)于四月至次年某月竣工,气势恢宏,完美无瑕,焕然一新”。

天启七年(1627年),知府范士英重建。崇祯十二年(1639年),被大火烧毁。崇祯十三年(1640年),重建住持张任。

孙广慈的《济南公馆城隍庙重建简述》:“今天,殿瓦破损漏水,柱子偏旁,官府将被毁,......太守江公修缮了废止吊坠,并捐资修缮,并凝聚了同官同贵、县君子百姓的力量,共同谋求成功,全部恢复了原貌。……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八月初六”。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修建山门。直到民国初年,每年农历五月十一日,都城隍庙内都有表演。2005年,由于大雨,前台倒塌。2015年,拆除东侧大厅和东走廊坍塌情况,重新砌成红砖、红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城隍庙的城隍庙迁出,作为中国人民银行山东省第一干部学校。20世纪五六十年代,被列入文物普查档案。20世纪六七十年代,寺院建筑(图2)被用作宿舍,大部分建筑被居民分割拆除。总督府城隍庙的正殿、后厅及部分走廊被拆除。在现场建造了一栋住宅楼。1979年9月3日,被济南革命委员会宣布为济南市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济南市人民政府公布了《关于研究解决都城神庙古建筑保护和居民破旧房屋拆迁改造问题的会议纪要》[97]12号。2013年12月20日,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山东省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

图2 总督城隍庙大门(20世纪70年代)。

保护价值

历史价值

济南德成神庙历史悠久,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间,经过明清时期的扩建重建,是极具保护价值的古建筑文物,为研究古建筑的地域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资料。现存建筑较完整地保留了明清时期的建筑形态,是山东省中部地区研究明清时期的重要实例。

这座寺庙充分反映了明朝、清朝、民国乃至今天,随着朝代更迭和社会变革,宗教的兴衰。作为封建社会中宗教活动的重要场所,它不仅体现了中国传统的意识形态文化,而且承载了各个时期的历史资料,为研究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宗教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史料,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科学艺术价值

山门造型庄重大方,工艺细腻。山顶四角有石角兽,竖脊飞舞,轮廓宏大秀丽,端庄朴朴。整体为砌体结构,顶部的横向和纵向青砖相互影响,顶部压力合理传递到承重墙体。这种试样建筑方法在延续传统做法的基础上,充分考虑了建筑空间结构的实际情况,在节约建材的同时扩大了空间,展现了较高的建筑设计水平,为明代试样屋面制度的研究提供了实物材料。

第二扇门由中间柱子做成,体积小但做工精致,屋檐由桶拱上三级台阶组成,两框之间有桶拱。在横梁的末端,屋檐、斗拱等处装饰有雕刻品,梁架上涂有彩画,其雕刻、彩绘装饰艺术手法细致,图案精致,工艺精湛。

寺院中记载了明代建立以来各个时期的建筑资料,这些文物为研究我国传统宗庙建筑,特别是宗教建筑在建筑法规、建筑风格、工艺工艺、材料使用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信息。

社会价值

城隍庙不仅是历代宗教建筑更替发展的历史见证,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寺庙是一座历史文化建筑,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必然会推动城市经济建设的发展。它不仅提升了城市的品位和形象,展现了城市的精神和内涵,而且是一种宝贵的旅游资源,可以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

通过此次整治保护,可以有效地充分发挥和利用都城隍庙的价值,对历下区文物保护工作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对提升历下区文化底蕴和知名度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现状研究

对当前形势的评估

寺院位于老城区,周围环绕着现存文物和后期建建的建筑,成为一个独立的封闭式庭院,山门在南侧,前门是东华街,庭院周围是民居建筑,区内有许多文物和建筑, 历史文化氛围浓厚。周边环境条件良好,有利于其价值的发挥和利用。

作为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现有文物保存状况不佳。其中,只剩下影墙的基部,山门的屋顶年久失修,屋瓦破损严重,接吻兽片和板门不见了。两边的门洞被堵成仓库,当地居民在使用时对两扇门进行了人为改造,前后屋檐被堵住,木纹装饰缺失,瓷砖损坏严重。东侧大厅大部坍塌,东廊剩下四座,屋瓦、墙体、木架缺失,后期用红砖、红瓦进行修补。对西侧大厅的屋面和木装饰进行了修改,木框腐朽,并在内部后期人为划分了隔墙。西走廊共12个房间,屋顶进行了改动,前屋檐后期的红砖被挡住,内部划分为隔墙。后屋檐破损,窗户开口被拆除。剧院北侧前台坍塌,屋面瓦片破损,室内木框腐朽,木质装饰改动,后期门窗堵塞。上述建筑物损毁病害,破坏了文物真实性原则,严重影响了文物本体安全。早年,在城隍庙的院落中增加了一批红砖建筑,部分建筑被红砖院墙包围,形成独立的院落。建筑物周围残留着大量的建筑垃圾,对文物造成诸多安全隐患。

疾病研究

屋面的泥土、草、植物根系渗透到牙垢的后层,冬季雨水冻融,逐渐使桤木的后层疏松凸起,破坏了瓦屋面的保护层,对建筑物本身构成较大的威胁。现有的木框架存在不同程度的腐朽,木框架由于建筑环境和气候的影响而不断腐烂和腐朽,屋顶因屋面的重力荷载而坍塌。

老化是寺庙疾病的主要原因。近几十年来,该建筑一直没有得到系统的修复,现有的建筑瓷砖在调查后已被完全损坏。屋檐木结构腐朽、劈裂、拔毛,墙体表皮发霉、粉碎,油污装饰部位不同程度地开裂、破损、剥落,已不能起到保护结构的作用。一些建筑物因缺乏维修而倒塌,如东侧大厅、东西走廊和剧院大楼。

人为的变化是寺庙历史特色遭到破坏的主要原因。由于长期使用都城隍庙作为宿舍,兼具公私财产权利,居民为生活方便,可随意改变,使建筑格局随院内环境变化较大,如红砖挡住、山门门洞碎石挡住、门窗后面的墙体孔、 室内吊顶、隔断、地基改砖、水泥砂浆地面、后期建设的红砖院墙和院内房屋等,不符合原建筑规定,在视觉上与原建筑极不相容,对文物建筑造成不利影响。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城隍庙被许多亲吻、吊兽、石碑、神像等摧毁。由于文物保护意识不强,先后拆除了都城神庙的正殿和后寝,在原址上修建了居民楼。

维护不当是造成建筑物真实性破坏的另一个因素,如将山门的琉璃脊部分更换为黑色活脊部分,二门脊的水泥砂浆,将后坡瓦面更换为黑色活体瓦面,将西侧大厅和西走廊的屋顶更换为红瓦屋顶, 东侧大厅和东走廊用红砖修缮。

因此,为了保证寺庙的安全和长久保存,有必要加强保护、修复和管理。

城市更新与古建筑保护

城市更新的形式不仅仅是对旧建筑的简单“拆迁重建”,还包括建筑功能维护、周边环境改善、历史文化街区再开发等多种多样的创造性活动。城市更新要以新面貌换旧面貌,建设新城市促发展,通过对古建筑、历史街区的改造,保留城市记忆,延续城市脉搏。

古建筑保护的核心是保护历史环境、建筑本体的法式特色、使用功能和保护利用等,体现了我国传统思想文化,承载了各个时期的历史信息。同时,提升了城市的品位和形象,展现了城市的精神和内涵。

推进城市“有机”更新,与城市发展息息相关。在老城区中,将后期建造的现存文物和建筑物围合成一个独立的封闭庭院,周围环绕着居民楼,周围环绕着建筑物。从历史建筑周边环境来看,存在不足,反映出城市更新与古建筑保护之间的矛盾。

保护方案要

把“有机”更新、“有机”融合作为寺庙改造设计的指导思想,寺庙修复保护工程要严格遵循保护文化遗产真实性和完整性的原则,“以旧为老”。按照《中国文物古迹保护指南》的程序,在详细调查现状的基础上,选定设计、施工方案,使都城隍庙成为一座有“生命”的建筑。

修缮保护内容包括山门、二门、东西侧厅、剧院建筑、东西廊、三栋建筑遗址及整体庭院环境。装修建筑面积649平方米,场地展示面积162平方米,庭院面积1915平方米。根据历史建筑的具体损坏情况,在综合分析、全面研证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修复措施进行修复。

揭开屋顶,修补屋顶,拆下瓦片,取下石膏,检修砖块和木椽子,更换不能使用的,补缺的。对屋面的灰色背部进行重做,将釉面和黑色圆柱瓦屋面按原形状恢复原状;对木框进行大修,更换腐烂无法使用的木框,更换缺失的木框,重新装饰画作;根据不同情况对墙体破损部位制定相应的养护措施,力求尽量减少干预,对青砖的钠部分进行挖修补,在严重的地方对青砖进行埋设修补,拆除后加分墙;对建筑物的墙壁进行抹灰,对墙体进行清洁和铲除抹灰,并用白色砂浆对建筑物的外立面进行重新抹灰,以保持建筑物应具有的历史沧桑感;拆除建筑物后期堵塞的砌体,修复建筑物隔断门、板门、窗台窗、挂件、雀架替换的木质装饰,并对木质装饰件重新上油;粘接、修复破碎的石材构件,退回移位的石材构件,更换严重破损的石材构件,更换缺失的石材构件;地板严重损坏和改动;确定一些剩余的基点。

对庭院环境进行整修,清理杂物、垃圾,修复石板,拆除后增加建筑物,检修后对庭院墙体进行大修或重做,以便管理利用。庙宇新古色古香的建筑风格与现代历史街区环境融为一体,是城市更新和古建筑保护的妥善大方。(图 3、图 4)。

图3 修缮后的总督城隍庙大门

图4 改造后的舞台

结论

随着历史和时代的变迁,昔日风光无限的宗教活动重要场所,如今已变成一堆碎砖瓦片。我们无法阻挡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维护、修复、重建和重建,恢复古建筑原有的面貌和功能。城市更新不是简单的拆旧建新,古建筑还应该学习新材料、新工艺、新风格,结合自身所属的地域文化特色,塑造历史文化氛围,促进学术研讨和研究,让古建筑与城市建筑相融合共存, 让它们能完全融入城市更新的肌理,让近在咫尺的人幸福,远在的人来。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浚耀商务生活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