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鼠

日期: 2024-09-11 06:01:00|浏览: 83|编号: 94569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请自鉴内容实用性。

松鼠

松鼠是哺乳动物,属于啮齿目、松鼠科、松鼠属。松鼠体型细长,后肢较长,前后肢间无皮翅,四肢强健。它们的眼睛大而明亮,耳朵较长,耳尖有一簇毛,在冬季尤为明显。夏季毛一般为深褐色或红褐色,冬季毛多为灰色、烟灰色或灰褐色,腹毛为白色。它们的手指和趾尖有锋利的爪子,尾毛浓密蓬松,常向后卷曲。雌性松鼠比雄性略重。松鼠因形似老鼠而得名,它们大多喜欢吃松果等坚果,习惯在树上,特别是松树上生活。

松鼠广泛分布于亚洲、南北美洲和欧洲。松鼠的栖息地多种多样,从热带雨林到北温带针叶林、苔原、高山草甸,再到半干旱沙漠、农田和城市公园等;有些种类是树栖动物,在树枝和树洞中筑巢;有些是陆栖动物,在地下挖洞。松鼠白天活动,多在清晨,视觉和听觉发达,不冬眠,有储藏食物的习惯。松鼠是杂食动物,吃各种植物,包括坚果、种子、松果、果实、菌类和绿色植物,也吃昆虫。松鼠在1月和2月发情,妊娠期为35-40天。它们每年繁殖两次,一般每胎产仔4-6只,寿命为4-10年。

松鼠有药用价值,味甘咸,性平,有理气调经、消积止痛之功效。松鼠可供食用,有松子香味。松鼠皮毛价值不菲,是狩猎业的重要资源动物,用其皮毛制成的轻便皮衣在市场上价值颇高。松鼠也常被关在铁丝笼中观赏。松鼠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备受喜爱,在艺术装饰中可见一斑,最常见的图案是葡萄松鼠纹。

动物学史

松鼠因外形类似老鼠而得名,多喜食松果等坚果,习惯栖息在树上,尤其是松树上。目前所知最早的松鼠种化石来自始新世地层。那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距今6500万年至3500万年前。那时恐龙刚刚灭绝,哺乳动物还未在陆地上称霸,青藏高原还未变成陆地,欧洲与北美洲还以陆地相连,南美洲还是一个巨大的岛屿。最原始的松鼠生活在北美洲,形态与飞鼠相似。在北美洲晚始新世地层中还发现了一系列松鼠种化石,这些松鼠种与其他任何一种松鼠都不同。北美地区异常丰富的松鼠化石种类表明,松鼠科动物起源于始新世的北美,并在随后的漫长岁月中辐射到大洋洲以外的各大洲。在这个过程中,进化出了形态各异、适应各种环境的物种。在现存的松鼠亚目啮齿动物中,主要分布在欧亚大陆的睡鼠科和分布在北美的山狸科与松鼠科关系密切。松鼠科是松鼠科中最为人熟知的成员,也是分布最广、种类最多的类群。

形态特征

松鼠体型修长,后肢较长。前后肢间无皮翅,四肢强健。它们的眼睛大而明亮,耳朵很长,耳尖有一簇毛,在冬季尤为明显。夏季毛一般为深褐色或红褐色,冬季毛多为灰色、烟灰色或灰褐色。腹毛白色。手指、趾上有锋利的爪子,尾毛浓密蓬松,常向后卷曲。雌性松鼠比雄性略重。

欧亚红松鼠

欧亚红松鼠(又称北方松鼠)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北部温带针叶林,是松鼠的典型代表,也是大众所熟悉的松鼠形象的原型。分布在欧亚大陆东端的欧亚红松鼠,冬季背部皮毛呈黑色、腹部呈白色,夏季皮毛呈灰色和棕红色;而分布在欧亚大陆西端的欧亚红松鼠,背部皮毛终年呈棕红色。灰色和棕红色也是北美森林中大多数松鼠的主色调。欧亚红松鼠不同地理群在其分布范围内由东向西皮毛颜色的变化,也反映了历史上松鼠起源于北美并辐射到欧亚大陆的过程。

岩松鼠、红腹松鼠

在中国,欧亚红松鼠的自然分布范围是东北和新疆的泰加林。在华北等地的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中分布较广的松鼠是岩松鼠。岩松鼠比欧亚红松鼠体型较小,耳朵上没有长毛簇,颜色呈灰黄色,多在地面活动,尤其在多岩石的地区活动,故而得名。花栗鼠也是中国温带地区常见的松鼠。这种背部有黑白纵纹的小动物,多在地面觅食,常捕食小动物,也喜欢啃咬树皮。红腹松鼠很大胆,能适应受干扰的森林边缘栖息地,因此在城市公园和绿地中也能很好地生活。赤腹松鼠主要栖息于上海、广州、成都、昆明等大城市的城市公园及周边地区,也是中国南方城市居民最常见的野生哺乳动物。

栖息地

松鼠主要分布在松树(Pinus)、落叶松(Larix)和云杉(Picea)等树种组成的针叶林或针阔叶混交林中。由于食物来源相对丰富稳定,松鼠在针阔叶混交林中能维持较高的种群密度,并能利用城郊甚至城市的小片林地,成为伴侣动物。从热带雨林到北温带针叶林、苔原、高山草甸,再到半干旱沙漠、农地和城市公园;有些种类是树栖的,在树枝上和树洞里筑巢;有些是陆栖的,在地下挖洞。

生活行为节律

在寒冷的北方,有些松鼠会像田鼠、熊一样在巢穴里冬眠;在较温暖的南方,松鼠一般不冬眠,而是储存食物过冬,冬季人们在野外仍可见到松鼠的踪影。松鼠开始日常活动的时间与日出时间有关,而结束活动的时间与日落时间无明显相关性。松鼠的日活动节律受气候条件影响,强风、暴雨、严寒酷暑都会减少松鼠的活动时间。觅食需要和巢穴省力需要之间的权衡()影响着松鼠冬季的活动模式。冬季日活动节律呈单峰型,严寒天气条件下它们会在巢穴里呆上好几天。夏季在上午和下午有一个活动高峰,春秋季节的日活动模式介于冬季和夏季之间。

进食行为

松鼠一生中70%-80%的时间用于采食,多在针叶林中采食和储藏食物。秋季,松鼠将散落在地上的坚果和树枝上的菌类储藏起来,秋储有利于松鼠越冬和次年繁殖。松鼠对储食微生境的选择和食物获取机制已被深入研究,成为国内松鼠生态学研究的热点。松鼠的视觉和听觉十分发达,是杂食动物,吃各种植物,包括坚果、种子、松果、果实、菌类和绿色植物,也吃昆虫。

社会行为

松鼠大部分时间独居。社会结构以同性之间和两性之间的优势序列为基础,优势个体通常体型大于其他个体。等级优势通常只在繁殖季节表现出来。松鼠用尿液和上颚腺分泌物涂抹在树干和树枝上,标记自己的活动范围()。松鼠活动范围的大小与栖息地质量、季节、性活动和食物丰富程度有关。不同分布区活动范围大小差异很大,但雄性通常比雌性活动范围大,优势个体的活动范围比次要个体大。在食物丰富的地区,活动范围会有小程度的重叠。

嵌套行为

松鼠以巢居,也能利用树洞、鸟巢,每个个体通常同时占据2~3个巢穴。由于冷杉树枝叶比松树茂密,松鼠通常选择在人工林的冷杉树上筑巢,天然林中尚未见有关巢穴选择问题的报道。巢穴大多筑在距地面8~16m的树枝上,紧靠树干或位于树枝分叉处。巢穴有白天使用的休息巢和夜间使用的睡巢两种。通常呈球形,直径约30cm,外层由树枝、松针和树叶构成,内径约12~16cm,覆盖有苔藓、树叶、松针、干草和枝皮等软质材料。冬季,松鼠巢穴内形成微气候环境,温度可比巢外高20-30℃,从而减少身体调节体温所消耗的能量,减少暴露在巢外低温、强风中的时间。这是生活在北温带的松鼠的越冬生存策略之一。在寒冷的冬季,还会存在数只松鼠共巢维持体温的现象。

迁移和扩散

松鼠没有明显的迁徙行为,但有短距离的扩散行为,包括从越冬地扩散和从出生地扩散。局部竞争决定了种群松鼠的扩散距离。研究表明,不同性别的松鼠扩散季节存在差异,雄性个体大多在春季扩散,雌性通常在秋季扩散;雌性个体的扩散受食物影响,而雄性的扩散则取决于雌性的分布。

分配

广泛分布于古北界温带、寒温带森林生态系统,西至伊比利亚、不列颠群岛,东至堪察加半岛、俄罗斯萨哈林岛、日本北海道,南至地中海、黑海、蒙古北部以及中国西北部和东北地区。

繁殖方法

松鼠的繁殖状况与食物供应密切相关,每年可生育两次,1月、2月发情,妊娠期35-40天,妊娠期约38-39天。一般每窝产仔4-6只。但如果食物不足,春季交配会推迟或消失。婚配制度为一雄多配或混合交配制度。交配前有求偶行为,通常占主导地位的雄性有更多的交配机会。新生雌性通常在第二年开始生育,其繁殖能力与体重密切相关。超过一定体重阈值的雌性松鼠才有生育能力,体重越重,能生的幼崽越多。幼崽由雌性独自喂养,哺乳期超过10周。其寿命为4-10年。

红松鼠

体型细长,体长200(178~223)mm,尾较长,若包括尾端的毛,几乎与体长相等。

成年老鼠的外观与普通松鼠并无太大区别,尾巴比身体长度略短。

背部及四肢外侧橄榄黄色,有黑色毛;颈部浅灰色;胸、腹部及四肢内侧锈红色或棕红色;尾背毛较多,后半部毛较长,黄黑色相间,形成不明显的半环带;耳黄色无簇毛;眼、下颏浅灰色。

背毛灰黑色,黑色背毛尖端以下部分呈黄褐色;腹部毛呈浅灰黄色;尾毛蓬松,少数尾毛带白色尖端。

保护级别

被列入2000年8月1日国家林业局发布的《国家保护的具有重要经济和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已被列入《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主要价值

松鼠具有药用价值,性味甘咸平,具有调气调经、消积止痛之功效。松鼠可供食用,有松子香味。松鼠皮毛价值不菲,是狩猎业的重要资源动物,用其皮毛制成的轻质皮毛在市场上价值颇高。松鼠也经常被关在铁丝笼中供观赏。

注:松鼠为国家“三类保护动物”之一,未经允许不得捕捉、饲养。

动物文化

松鼠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备受喜爱,在艺术装饰中亦可见到其身影,最常见的图案便是葡萄松鼠纹。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浚耀商务生活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