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前后小儿毛细支气管炎临床特征和病原学变化

日期: 2024-09-17 12:01:42|浏览: 51|编号: 96071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请自鉴内容实用性。

新冠疫情前后小儿毛细支气管炎临床特征和病原学变化

毛细支气管炎为传染性细支气管炎,常见于2岁以下婴幼儿,2~6个月龄发病高峰,是全球婴幼儿最严重的健康负担之一。典型临床症状为上呼吸道感染后出现咳嗽,进展为阵发性呼吸困难,咳嗽、喘息同时出现。病毒感染是毛细支气管炎的主要病因,其中呼吸道合胞病毒(RSV)约占41%~83%,是最常见、最容易引起重症的病毒。其他病毒还包括副流感病毒(PIV)、腺病毒(ADV)、甲型流感病毒(IAV)、乙型流感病毒(IBV)、人鼻病毒(HRV)、人偏肺病毒(HMPV)、人博卡病毒(HBoV)等。此外,肺炎支原体(MP)、肺炎衣原体等感染也可引起毛细支气管炎。自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发生以来,苏州市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采取禁止人员聚集、关闭公共场所、倡导居家隔离、佩戴口罩、保持安全社交距离等措施,遏制疫情蔓延。研究表明,COVID-19大流行期间的隔离措施降低了毛细支气管炎的发病率,对减少急性毛细支气管炎相关病毒(尤其是RSV)的传播有重要影响。本研究对比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呼吸科在COVID-19疫情前(2019年2月1日至2020年1月31日)及疫情后(2020年2月1日至2021年1月31日)收治的毛细支气管炎患儿的临床特点及病因资料,旨在提高对毛细支气管炎的防治水平。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浚耀商务生活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