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钩:宋人怎么养宠物狗与宠物猫

日期: 2024-09-19 05:00:42|浏览: 48|编号: 96380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请自鉴内容实用性。

吴钩:宋人怎么养宠物狗宠物猫

苏汉臣,《冬日嬉戏的孩子们》

李迪的《狗图》

南宋 毛懿 《萱草戏犬图》

佚名 宋 秋园乳犬图

宋代佚名秋葵犬蝶图

李迪:蜻蜓、花、鲶鱼

佚名 宋 猫与花财图

我小时候生活在农村,家里养过猫狗,但是农村人不养猫狗当宠物,那时候没有“养宠物”这个概念,养猫是为了抓老鼠,养狗是为了守夜。现在城市人养猫狗基本都是当宠物。我觉得宠物的历史其实就是人类社会的进化史。猫狗的驯养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但是猫狗之所以被人类选择饲养,是因为猫有抓老鼠的本领,狗有守夜和狩猎的本领。古代人根本就没有闲暇养宠物来争夺有限的食物。

虽然如今的欧洲人把宠物狗视为家庭成员,但在中世纪,欧洲人饲养狗也是出于功利需要。13世纪欧洲哲学家阿尔伯特大帝曾告诫人们:“如果想让狗看门,就不能经常喂它人类的食物或抚摸它,否则当狗看门时,它的一半心思总是在想办法从主人那里得到食物。”宋代文化人说猫“懂得保护书桌上的书籍”,中世纪的欧洲人也认为猫能保护教堂里的圣礼。

宠物猫狗的出现是比较近代的现象,最早出现在有闲阶级和富裕阶层。欧洲文艺复兴之后,养宠物开始在贵族中流行起来,后来逐渐普及到平民百姓。可以说,当一个社会养宠物的人越来越多时,这个社会就开始走向现代化。如今,人们还养蟒蛇、蜥蜴、毒蜘蛛等作为宠物,透露出几分“后现代”的味道。

宠物狗:小二农暖元步

宠物狗在中国是什么时候出现的?最迟在唐代,小型观赏犬已成为贵妇的宠物。周昉的《簪花仕女图》(辽宁省博物馆藏)描绘了唐代贵妇的生活,其中就描绘了两只小巧玲珑的宠物犬。这种小型观赏犬叫“福临犬”,是唐初从高昌引进的,“身高六寸,身长一尺余,十分聪明,能拉马,能持烛,相传源于福临,福临犬自此在中国就有了。”又叫“猧儿”,极其珍贵,只有宫廷贵妇才养得起。

到了宋代,人们养狗已十分普遍,城市中出现了专门的宠物市场。宋代文学家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写道,开封府大相国寺“每月五次开市交易,三门正门,满是鸟、猫、狗等珍禽异兽”。市场上还售卖猫粮、狗粮:“家养马,日有人供草料;养狗,有人供麸皮;养猫,有人供鱼、泥鳅;养鱼,有人供虱虾。”南宋周密《武林旧事》中的记载更是耐人寻味,其中“小经纪”一项,罗列了杭州城内各种小商品和宠物服务,其中有“猫窝、猫鱼、卖猫、换猫狗等”。猫窝、猫鱼、猫这些词儿的意思很好理解,“换猫换狗”大概就是给宠物猫狗做美容吧。

周密《归心杂记》中记载的一条信息显示,宋代人为宠物狗、猫梳毛。周密说,姑娘们喜欢把凤仙花捣碎,用其汁液染指甲。“若凤仙花呈红色,则将其叶捣碎,加少许明矾,先洗净指甲,再将汁液涂在指甲上,用绢包一夜,始色淡,染三五遍,色如胭脂,洗不去,可十日不褪,至指甲脱落,才渐消。”宋代定居的阿拉伯妇女甚至用凤仙花汁液给猫狗染色:“今回族妇女多有此意,手、猫狗皆染,以取乐。”

但宋人养狗,主要是为了“防盗”或狩猎。南宋画家李荻的《犬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应为猎犬。狗脖子上还带着一个精致的项圈,可见主人对它的爱护,很可能是主人当做宠物狗饲养的。

其实,宋代时,人们饲养宠物狗的习惯,已从唐代宫廷贵族扩展到富裕的平民家庭。《宋史·孝义传》记载,“江州德安人陈方”有“百余条狗,共用一槽,一狗不来,众狗不吃食”。养百余条狗,恐怕不只是出于实用目的,也是为了对狗有特殊的感情。据洪迈《夷简志》记载,宋仁启“养一狗,身黑足白,名‘隐蹄’,呼之即跪,甚是可爱。忽失,张贴告示,欲赎之”。这只“甚可爱”的小狗,是有名字的。有一天它走失了,主人还张贴告示,悬赏寻回。显然,袁家是把“隐蹄”当宠物养的。

宋代诗人的诗中写道:“小猎犬睡在药篱暖花下,雪白的晴云蔚蓝的天空”;“猎犬沿阶嬉戏,花香浓如酒”;“猎犬懂得在门外迎接客人,猫仆懂得守护书桌上的书籍”;“猎犬白天睡在珠帘下,面朝红芭蕉窝下的芭蕉叶。”诗中的“猎犬”、“猎狗”也应该都是宋代人饲养的宠物狗。

文献中关于宋人饲养宠物狗的记载很少,幸好有图文史料。从流传下来的宋代绘画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些可爱的宋代宠物狗的形象,如日本大和文化博物馆藏毛懿的《萱草逗犬图》、上海博物馆藏《秋日庭院看护犬图》、辽宁省博物馆藏《秋葵犬与蝴蝶图》等,都是美丽可爱的小型长毛观赏犬。不知道有哪位高手能鉴赏一下,图中描绘的是什么宠物狗呢?

宠物猫:闫果雇了个猫奴,经常窝在角落看戏

宠物猫在宋人生活中更为常见,吴自牧《南宋奇梦》中记载:“人养猫,以捕鼠。毛长而白黄者,谓之‘狮猫’,虽不能捕鼠,但以美色为美,衙门达官贵人多以养猫为宠物,尤得百姓喜爱。”宋人把家猫分为捕鼠猫和不捕鼠猫两大类,不捕鼠而受主人“喜爱”的猫,当然是作为宠物饲养的。

宋代最有价值的宠物猫,必定是“狮子猫”。相传秦桧的孙女就养了一只“狮子猫”,对它宠爱有加。明代司如成在《西湖幽兰志》中记载:“桧孙女崇国夫人年仅六七岁,爱养一只狮子猫。其死,临安府奉命寻觅。抓了数百人,百般寻猫,无一不是。画了数百张图,设了茶馆酒肆,仍寻不着。”秦家丢了一只宠物猫,居然派临安府帮忙寻找。当然,可见秦家势力极大,以权谋私,但一下子找到上百只狮子猫,也说明宋代临安城养宠物猫的市民不少。

另一种珍贵的宠物猫,就是传说中的“干红猫”。因为太珍贵了,一些狡猾的人就把普通的家猫染成“干红猫”,进行销售诈骗。我给大家讲一个《夷简志》里的故事(语言很浅显,就不翻译了):“临安小巷里有三个人,名叫孙三,是一对夫妻,每天早晨都端着热腾腾的肉来卖。他们总是告诫妻子:“好好照顾这只猫,京城里没有这种猫,千万不要让外人知道,要是放出去,会被人偷走的,你要担心。”他们每天都这样说。邻居们从不串门,每天早上都会听他们说:“我看是只虎纹猫,古时候很少见,现在也不值钱了。”有一天,它突然被人用皮带牵着拖了出来。到了门口,孙三夫人急忙把它抱了回去。看见的人都惊呆了。这只猫通体深红色,尾巴、脚上和胡须上都长满了毛,人人都爱慕它。孙三回到家,狠狠地打了夫人一顿。渐渐地,消息传到了太监的耳中,太监们派人来买,直接给孙三评了价。孙三拒绝了,说:“我爱这只猫如命,怎能舍弃它?”太监们费尽心机想要得到它,最后出价三十万才把它买下。太监们得到这只猫,喜出望外,想驯服它,就把它收了起来。过了一会儿,颜色渐渐褪去,半个月就全白了。他们到孙三家里一看,发现他已经搬走了。猫身上染上了马缨子,时间一长就成了假的。”

这个故事还透露了另一条信息:孙三的邻居说:“我想那只是一只虎斑猫,在旧时代很少见,现在也不贵。”可见“虎斑猫”在宋代以前是很少见的,但在宋代却“不贵”,我想很多普通市民都养这种宠物猫。李迪的《蜻蜓与鲶鱼》

画中的猫(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藏)形似虎斑猫,宋人亦称“花狸”。

据文献记载,南宋普通士族家庭确实喜欢养猫。《仪见志》记载了两个饲养宠物猫的故事。一个故事说,政客陈朴的母亲高氏“养了一只很大的猫,非常爱它,总是把它放在身边。猫叫时,她就拿鱼肉和米来喂它。”另一个故事说:“通江人养了两只猫,非常爱它们。有一天,一只老鼠偷了坛子里的小米,出不来,他们就抓了一只猫扔进坛子里。老鼠跳上跳下,大声叫着。猫看了它一动不动,好一会儿,它才跳了出来。然后他们又抓了第二只猫扔进坛子里,它也跳了出来。”养一只“不抓的猫”,而且“非常爱它”,“非常爱它”,这不是宠物,还能是什么呢?

南宋诗人胡仲恭有一首诗叫《睡猫》:“老鼠把酒瓠小米全都偷走了,床上的猫睡着了也不知道。但我家还是爱护它,买鱼米把它养得像儿子一样。”这是宋人饲养宠物猫的生动写照。如今,很多城市白领、小资人士把猫当“儿子”养,似乎这种事在宋代就已经发生了。

宋人对猫的喜爱,还有一点也很明显,那就是给家里养的猫起名字。大诗人陆游晚年养猫作伴,他养的猫好像都有名字,比如“粉鼻”、“雪儿”、“小玉兔”等,他还写了几首《赠猫》诗。给猫起名字,大概就是把猫当成家人一样对待吧。

宋人养猫要“订婚”:亲朋邻居的母猫生了小猫,你要养一只,就得准备好“订婚礼”,上门“订婚”。“订婚礼”一般是一包红糖、一包盐,或是用柳枝串起来的鱼。黄庭坚在《求猫》一诗中写道:“闻猫奴将生几只幼崽,便买鱼用柳枝串起来,请它抱蝉。”陆游在《送猫》一诗中也写道:“用盐裹住猫奴,请它坐戏角。”诗中的“蝉”和“猫奴”是宋人对猫的昵称。“订猫”这一习俗,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在我家乡还保留着。 “订婚”这个词,让我感觉到,在宋人的观念里,猫就像是一个家庭的新成员,而不是一种动物。

看看毛毅《芙蓉戏猫图》(大和文化博物馆藏)中那只白黄相间的猫,脸短毛长,极有可能就是那只“捉不了老鼠却以美貌示人”的狮子猫;宋代无名画家《富贵猫与花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中的猫,脖子上系着一条长绳,还打着蝴蝶结,明显是主人担心它迷路,不用它去抓老鼠;苏汉臣《冬日婴戏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中的小猫正和兄弟姐妹们嬉戏玩耍,生活悠闲,身形可爱,绝不是一只“惨”的捉老鼠猫。

城市里出现了专门的宠物市场,商店里有卖猫粮、狗粮的,还有宠物房、宠物美容院,人们还给猫狗起名字。这跟我们今天养宠物有什么不同?宋人的生活确实散发着一种现代气息。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浚耀商务生活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