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售 狨猴 “皮卡丘”真人化的“取与舍”:经典IP如何进行保护性开发

日期: 2024-09-21 11:02:41|浏览: 6|编号: 96862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请自鉴内容实用性。

出售 狨猴 “皮卡丘”真人化的“取与舍”:经典IP如何进行保护性开发

本文由东西方电影研究小组根据国外媒体报道及自身研究编写。

关键词:皮卡丘 | 真人版 | 日本 | 好莱坞 | 衍生

撰稿:EW RA |金晶金唐红阳

作者:EW MP | Neon Shou

作为日本国民IP“皮卡丘”的首部真人版改编电影,《大侦探皮卡丘》虽然目前评价褒贬不一,但相比以往好莱坞改编的日本IP作品,该片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

这些进步的背后,一方面是日本企业在IP改编方面的参与度加大,另一方面是好莱坞公司对于角色的把控力提升。

从IP真人改编的角度,随着越来越多的日本IP进入真人改编进程,我们认为《大侦探皮卡丘》在内容选择、形象构建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从IP运营的角度,我们认为真人电影和2016年的GO一样,某种程度上也承载着吸引一批新观众、唤醒一批老观众记忆的使命,其价值已经超越了单纯的票房数字,更重要的是对IP长线运营的一种把控。

因此,除了介绍影片的幕后发展故事外,我们希望尝试分析影片所带来的真人电影启示,以期为国产IP的长远运营提供一些参考。

《大侦探皮卡丘》的内容定位

名声的权衡

日本ACG文化是IP真人改编的重要来源之一,早期的改编作品如《哥斯拉》(1998年,艾默里奇版)、《龙珠》(2009年)多由日本公司出售作品电影版权,好莱坞公司负责电影制作等后续工作。

这种“买断式”合作很容易使改编作品与原著产生脱节感和不协调感,这也是过去日本漫画改编真人电影困难的重要因素。由于改编案例频频失败,日本对好莱坞改编日本IP的态度褒贬不一,改编进程一度陷入停滞。

近年来,随着好莱坞对多元化题材的广泛吸收和接受,日本漫画改编再度进入繁荣期,除了已经上映的《攻壳机动队》《阿丽塔:战斗天使》外,《机动战士高达》《虎与兔》《AKIRA》《进击的巨人》等作品的电影改编进程也在陆续启动。

这一趋势的回归,不仅是为了缓解好莱坞内容的短缺,也是日本IP国际化的必然选择(相关链接:)。

拥有《哥斯拉》改编权的传奇影业对日本IP的真人改编并不陌生。

据报道,传奇影业于2016年4月开始洽谈《精灵宝可梦》真人电影版权。2016年7月20日,也就是“精灵宝可梦Go”应用程序发布的同月,传奇影业与精灵宝可梦公司联合宣布将拍摄真人电影。

影片在日本的发行由东宝负责,全球发行业务(日本、中国除外)则由环球影业负责,而考虑到与传奇影业的合作关系,万达影业是不可或缺的中国合作伙伴。

但值得注意的是,日本与好莱坞的合作已不再是简单的买卖版权关系,而是进一步参与到了影片的开发中。例如宝可梦公司的社长担任了影片的制作总监,东宝不仅担任发行方,还参与了影片的制作和融资,从组织层面为影片的开发提供了保障。

此外,为配合《大侦探皮卡丘》的上映,宝可梦公司还联合传奇影业在北京和沈阳开设了两家配套周边零售快闪店,主要销售阿里鱼授权的本土周边产品和日本原版宝可梦产品,以及中国大陆版电影衍生毛绒玩具。

在《大侦探皮卡丘》项目公布之前,宝可梦电视剧和电影均围绕主角“阿什”展开,不过此次首部真人电影启用了一个比较陌生的角色——蒂姆·古德曼。

影片导演罗伯·莱特曼解释说:“在第一部真人电影中尝试新角色和新内容是个好主意。它是宝可梦世界的一部分,所以它遵循宝可梦世界的规则,我们仍然可以看到很多我们喜欢的东西。”

可以说,这一决定一方面是为了保持所谓的“新鲜感”,另一方面也可以理解为宝可梦公司的一种保守考虑。毕竟在此之前,游戏电影改编的成功案例寥寥无几,好莱坞对日系IP的改编也时常遭到粉丝们的诟病。作为首部大片,显然需要采取更为慎重的做法。弱化与“主宇宙”的联系,既保证了对非粉丝群体的友好性,也相对减少了粉丝群体的抵触情绪。

影片根据任天堂3DS同名游戏改编,故事基本沿袭游戏主线剧情,皮卡丘的“大叔声”配音也还原了游戏中的设定,而影片中的莱姆市则是以伦敦场景为蓝本,采用后期合成而成。

影片在日本上映四天,观影人次超过67万,票房收入达9.48亿日元,预计超过25亿日元。从外界评价来看,影片烂番茄评分71%,IMDB评分7.3,成绩还算不错。

本作有很多不完美之处,比如片中侦探元素太少,宝可梦在故事中的作用没有凸显出来几乎成为背景板,故事主线也有些强行推进。不过相比前作,在形象还原和口碑评价上还是有了一定的提升。

据了解,2019年1月,传奇影业宣布该片续集进入开发阶段。作为首部真人电影,《大侦探皮卡丘》作为“领头羊”的功能基本完成,并且在形象构建上让人们也记住了这个“毛茸茸”的皮卡丘,对于我们IP真人化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大侦探皮卡丘的形象构建

可爱第一

作为一部游戏改编作品,电影对于人物形象的建构与还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改编作品的成功。

在以往的改编中,好莱坞对影片的“美白化”很容易引发粉丝的不满,充满了东西方文化强行转换的不协调感。但作为首部宝可梦真人电影,影片中的角色大多都是 CG 制作的“宝可梦”,因此真人化难度相对较低,关键还是要保持宝可梦的“可爱度”。

在构建影片角色时,创作团队首先面临一个重要问题:很多宝可梦都是虚构的,根本不存在,而它们夸张的身体比例是将2D动画转化为三维影像的一大障碍。

摄影指导约翰·马西森表示,在建模过程中,约有 25 个角色因为过于复杂而被删除。例如,击杀鬼魂(ダゲキ,Sawk)没有出现在电影中,因为动画师无法就他的柔道风格和皮肤纹理达成一致。

另一个极难识别的形象是 Mr. Mime。与其他具有更多动物属性的神奇宝贝不同,这个角色具有更明显的人类特征。

据了解,宝可梦公司曾试图劝阻创作团队不要使用这个角色,但导演罗伯·莱特曼认为这个角色在审讯场景中必不可少,有助于塑造影片的侦探风格,这个角色最终被保留了下来。

导演透露,他和制作团队共有802只神奇宝贝可供选择,研究小组经过筛选后,选定了约65只纳入电影中。

创作团队为每只宝可梦制作了详细的骨骼和肌肉系统,将它们塑造成真实的动物,并与动物专家合作,为每只宝可梦的喙、尾巴或爪子寻找参考点。例如,妙蛙种子的动作以小斗牛犬为原型,而皮卡丘的动作则受到兔子和狨猴的启发。

作为角色授权方,宝可梦公司对角色形象管理有着严格的规定和限制。在电影的角色构建上,他们有着不同的诉求。比如,宝可梦不能看起来太脏,否则就有陷入“恐怖谷”理论的风险。电影艺术总监拉维·班萨尔解释说,“他们不希望我们添加指甲、睫毛等元素。”设计师保留每个角色的“卡哇伊”感也很重要。

从预告片中我们可以看到,皮卡丘的毛发质感非常好,有长有短,并且随着动作上下波动。据说研究团队还带了几只真实的毛发样本到拍摄地,观察其对自然光的色彩反应,作为造型的重要参考。“死侍”雷诺兹担任配音演员,还利用面部捕捉技术来诠释皮卡丘。

宝可梦公司的一位制作人表示,“皮卡丘已经是一个享誉全球的角色,我们不能毁掉这个标志性的宝可梦形象,它必须要可爱,这是第一要务。”

在《大侦探皮卡丘》预告片发布后不久,世嘉角色刺猬索尼克的真人电影预告片也随之发布,两者之间的比较和讨论在所难免,而在众多可爱生物面前,索尼克的角色造型遭遇了大量差评。

《大侦探皮卡丘》摄影指导约翰·马西森曾两度获得奥斯卡提名,他在采访中表示,两部作品的区别在于胶片摄影与数码摄影的区别。《大侦探皮卡丘》采用35毫米胶片拍摄,并尽可能避免使用绿幕,这进一步增强了影片的真实质感。

《大侦探皮卡丘》真人版曝光

自1996年第一款《宝可梦》游戏在日本Game Boy上发布以来,《宝可梦》IP已经进入第23个年头。

至今其电视动画系列已突破1000集大关;21部动画电影在日本的总票房为860亿日元,约合10.23亿美元,全球总票房约合13.06亿美元;其系列电子游戏是全球销量第二好的游戏,仅次于任天堂的马里奥系列。

作为日本最持久的国家级IP之一,其多元化的IP商业运营、严格的品牌管理、国际化意识的树立以及IP更新策略,可为国内IP运营商的长远发展提供战略参考。

1)多元化业务运营,严格品牌管理

1998年,Game Freak(Pokémon 的原版权方)与任天堂共同投资成立了Game Freak 株式会社(后改名为Game Freak, Ltd.),专门负责Pokémon相关的游戏、衍生产品运营、形象授权等业务,成为Pokémon 日后业务发展的重要基石。

与其他公司不同,宝可梦公司专注于“宝可梦”IP,旗下游戏软件、卡牌游戏、动画等业务均围绕角色授权业务展开,这使得公司能够根据市场情况和需求灵活、快速地做出决策。

随着宝可梦游戏越来越受欢迎,相关衍生产品也很快被开发出来。1996年10月,以宝可梦世界为背景的集换式卡牌游戏问世;1997年4月,东京电视台播出的动画剧集开始在日本播出;1998年7月,第一部宝可梦电影《超梦反击战》在日本上映。游戏、电视动画、周边产品、漫画、电影等大量衍生产品的持续推出,迅速形成了品牌的协同效应。

有评论指出,IP开发对于品牌经营十分重要,如果单纯为了增加曝光度,劣质产品、假货泛滥,很容易导致内容价值下降,甚至削弱角色生命力。Pokémon在全球取得巨大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公司严格负责的品牌管理,以及对衍生产品开发权的收紧。

据了解,在开发初期,该公司每周都会召开版权会议,监控和审查10到20个新的衍生产品提案。在公司看来,衍生品并不是简单地把Pokémon图片粘贴在各类产品上那么简单,必须要知道为什么要在这个产品中使用Pokémon。

在Pokémon世界观设定中,每个角色都有符合世界观的详细个人资料,包括他们的性格特征、命名规则等,可以帮助粉丝更好地了解角色,传播品牌文化。

至于相关衍生产品,宝可梦公司早在1998年4月就在东京开设了第一家Pokémon ,负责宝可梦相关周边产品的销售,目前在日本国内共有12家直营周边店,新加坡有1家。

据悉,2018年宝可梦中心净利润为1.02亿日元,同比增长64%。

2)树立国际意识

在日本市场站稳脚跟后,宝可梦公司于2001年开始在海外设立公司,负责海外业务的运营,并将美国作为国际化的第一站。(亚洲以外的地区由宝可梦公司负责,韩国地区由宝可梦韩国负责,泰国、越南等其他亚洲地区则由宝可梦亚洲负责。)

对于20世纪90年代末的美国用户来说,《宠物小精灵》这款剧情强大、带有浓郁日本文化特色的原创RPG(角色扮演)游戏很难引起共鸣,因此初期游戏销量并不理想。

考虑到Pokémon虽然带有浓厚的诞生国日本的文化背景,但其世界观设定具有很强的适用性,即使在不同文化中也能轻易理解,这为其海外传播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因此,宝可梦公司改变了海外策略,先利用动画作品增加人物的知名度,包括世界观,再通过针对不同地区的“本地化”策略,在保留原创性的同时推出能让海外市场接受的作品,从而扩大海外受众和市场。

截至2017年3月,Pokémon全球累计市场规模已超过6万亿日元,其中日本和海外分别占35%和65%。

由于大约三分之二的收入来自海外,Pokémon 已经成为一项庞大的全球产业。

3)知识产权更新策略

20 世纪 90 年代,《精灵宝可梦》系列刚推出时,吸引的主要是年轻学生。随着这些用户逐渐长大并有了自己的孩子,其目标受众必定发生了变化。

在这个时间点上,唤醒成年人的怀旧情绪、吸引新的受众,成为了Pokémon品牌提升生命力的重要手段。

2016 年,正值《Pokémon》系列诞生 20 周年,《Pokémon Go》的推出是朝着这个方向迈出的重要一步。

这款运用AR技术的游戏迅速登上应用排行榜,成为年度最受关注的游戏。其设计初衷其实隐含着为父母和孩子提供一款共同体验的游戏的概念。至今为止,《围棋》全球销量已超过3亿份,这款手游仅在2018年就收入近8亿美元。

真人电影显然也是其IP更新的重要方式之一,“家庭化”的娱乐倾向有助于其在新时代唤醒原有观众群体,将IP推向国际舞台,并进一步寻找新的受众群体。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神奇宝贝之外,东宝的“哥斯拉”、三丽鸥的“Hello Kitty”等角色也在积极推动与好莱坞的电影合作。

日本目前对于好莱坞吸收日本IP总体持积极态度,认为这是让日本ACG文化重新走向世界的契机,也是扩大日本电影观众国际化的好机会。

初步阅读

(点击链接或图片即可阅读)

早期IP电影解读

(点击链接或图片即可阅读)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浚耀商务生活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