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 既开风气又为师:读《学理与学谊:荣新江序跋集》

日期: 2024-10-24 01:01:33|浏览: 8|编号: 104676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请自鉴内容实用性。

资讯 | 既开风气又为师:读《学理与学谊:荣新江序跋集》

点击上方“历史地理研究资讯”即可订阅!

在学术分工日益细化、专业化的时代,一个学者精通一两个领域已属不易,而一个学者精通两个或多个领域则更难得。中华书局新出版的荣新江先生的《学术理论与学术友谊:荣新江序跋集》,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视野开阔的中古史学者的博学和成熟。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本书仍然是首屈一指的。跨越十余年的学术史的生动见证。姚崇信先生此前曾对本书所蕴含的“学术原理与方法”进行过深入剖析(《上海书评》,2018年12月14日)。本文重点梳理“学谊”,看看其学术历史意义。

本书分为上、下两部分。上半部分的主体部分是新疆法师为其师友弟子们的著作所作的序言。另有其主编的书刊序言或跋,共39篇;下半部分是新章节。蒋先生个人著作序跋20篇。这59篇文章的范围大致涵盖了敦煌吐鲁番学、隋唐史、中外关系史、西域史四大领域,而且它们之间也存在相互联系。当然,它们并不能涵盖整个新疆师范大学的学术版图,至少他近年来潜心做的马可波罗研究并不在其中。

如果说第二部分的20篇序跋充分展现了新疆著作的丰富性,那么上半部分的序跋则为我们勾勒出他的一部分朋友圈,或者正如他自己所说,“一个小小的学术圈创造了一个小学术圈”。有点学术气息”(第290页),笔者有幸得到了新江大师赠送的第二部分的全部作品,而第一部分的大部分作品都是新江大师或者新江大师赠送的。原作者,所以我已经把这些文字读了一遍,这次如果你重新专心学习,你会感觉你时不时地读懂了一位老朋友,特别是新疆大师给作者作了序。读着这本小书,我心里感到温暖,仿佛回到了以前亲耳听法的日子。

上卷收录的序跋39篇,根据与原著或作者的关系,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石新亲自主编的书刊,如《唐学》,其中他担任主编二十三年。已经存在多年的学术年鉴,或者是《北大唐代研究丛书》《敦煌讲座丛书》等大型丛书,当然还有他主编的几本专题论文集,如《粟特人》中国——《历史、考古、语言的新探索》《敦煌文献、考古、艺术综合研究——纪念向达先生诞辰11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等

第二类作者为新疆师范大学的师友,包括著名敦煌学者池田温先生的《敦煌文献世界》、林石田的《敦煌遗书研究集》、吴方思的《丝绸之路》 2000年》、徐峻的《鸣沙研究集——敦煌、吐鲁番文学文献集》、米华健的《丝绸之路》、刘金宝的《唐宋归义军经济史研究》等。

第三类作者多为新疆师范大学学生,按目录顺序排列,包括孟贤石、孟曼、于欣、雷文、姚崇信、毕波、王媛媛、广中智智、王静、孙英刚、朱玉琪、纪爱民、清兆荣等,其著作多为博士论文或博士后报告,内容涵盖敦煌吐鲁番研究、唐代制度史、佛教史、三义史等。宗教史、西域史、中世纪城市史甚至晚清学术史。其中大都包含了信疆法师无数的心血,所以作序和指点也是合理的。

读完整本书,我感受最大的感受就是一个人与一个时代学术进步的关系。所谓“既是先锋又是导师”,是指新疆师范大学近二十年来在个人著述和教书育人方面对中国中古史研究做出了独特的贡献,影响了不止一位。一代青年学者。他对敦煌吐鲁番学、隋唐史、中外关系史、西域史等方面的典范研究,早已成为这些领域绕不开的一座大山,为许多后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所教导或影响的学者更加出名。就是要弘扬他的学术品格和思想。

两份具有象征意义的出版物值得特别提及。

第一个是“唐学”。本书编撰的39篇序跋,以1995年《唐学》第一期的“序”开始,以2017年第23卷的“跋”结束。这样的安排不仅是按照时间顺序,但也必定有深意在里面。 《唐学》可能是中国最早、历史最悠久的民间学术期刊之一,甚至被称为引领潮流的标杆。新疆教授创立“唐学”时年仅35岁。正是年轻的精神和学术的品味,让这本新期刊从一开始就与众不同。作者自创刊以来有幸协助新疆师范大学进行编辑工作。二十多年来,我们共同经历了悲欢离合,所以我对出版的理念和追求有清晰的认识。例如,新疆师范大学在刊物的“序言”中强调了多学科交流的重要性(4页)。从后来的编辑实践来看,《唐学》除了历史文章外,确实发表了不少文章。对唐代文学、唐代考古、艺术史的讨论有意促进相邻学科之间的相互借鉴和学习。

再比如,新疆师范大学一直强调“国际视野”。 《唐学》从一开始就将自己定位为“国际学术期刊”。这不仅体现在该杂志发表的许多英文论文上,还体现在关于发表论文的要求上。如果所投稿件所涉及的问题已经被海外学者研究过,新疆师范大学往往会付费让我们复印这些论文并发送给原作者参考。可想而知,这是在当时海外学术信息十分匮乏的环境下出现的问题。多么珍贵啊。另一方面,新疆师范大学对海外研究持冷静态度。一个有趣的细节是,他曾指示我在处理稿件时在文章中加上“美国学者某某”和“日本学者某某”的字样。国籍被删除,“因为我们是国际出版物”,没有必要特别强调那些研究人员的国籍。显然,重视“国际视野”,与国际学术界顶尖学者对话与竞争,不仅是新疆师范大学自身学术的一大特色,也是其办刊的目标。

《序》中强调的另一点是书评,其目的是“以书评的形式,评述近来有关唐学的书刊,以期从学术史的角度总结唐学的各个方面”。 ”(第 4 页)。在中国的学术语境中,书评的地位一直颇为尴尬。它们要么是肆无忌惮的赞扬,要么是不那么酷的批评。严肃而内敛的学术书评直到今天才开始出现在各大学术期刊上。方向主张,但现实仍不尽如人意。 《唐学》二十多年前就提倡学术书评,每卷都有相当数量。评审对象包括中国大陆、香港、台湾、日本、欧美地区新出版的图书。一方面,让学术界及时了解国际隋唐史的最新学术动态,也客观上推动了国内严肃学术书评写作的新风尚。值得一提的是,多年来,《唐学》的书评一直坚持承包制,基本不接受投稿(尤其是原作者推荐的书评)。而是编辑部直接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来撰写。 ,这也代表了该刊物对相关专家学术水平的认可。因此,新疆师范大学从不接受原书作者的反批评。可以说,这些年来《唐学》的书评对学术界的贡献或许并不亚于数量更多的论文。

完成第23卷的编辑工作后,新江石宣布不再担任《唐学》的主编。在本书最后编辑的文字《唐学》第23卷后记中,新江石总结了自己多年来的编辑生涯,并表达了对本书未来的美好祝愿(第189-191页)。文中,新疆师范大学向身边的“青年朋友”表示感谢。事实上,这些青年朋友大多是伴随着“唐学”长大的,对新疆师范大学和“唐学”充满了感激之情。好的杂志通常会精心培养作者,年轻学者的支持也是《唐学》的特色之一,早在创刊之初就发表了多篇硕士、博士生的文章,这与其他刊物有很大不同。那一年,这对于一本出版物来说几乎是不可想象的。

二是《学术修养与学术规范——中国古代史研究概论》。本书的第二部分包含本书的“前言”(第259-263页)和“后记”(第264-265页),值得特别关注。本书是新疆师范大学北京大学历史系为中国古代史专业研究生开设的《学术规范与论文写作》课程讲义。虽然该课程2007年才作为“北京大学研究生课程建设项目”立项,但此前已以“周末讲座”的形式在新疆师范大学学生中开展。更重要的是,“标准”其实一直是新疆师范大学教学工作的关键词。

所谓规范有两个层次。一是伦理规范,即尊重前人的研究成果,不利用甚至抄袭前人的发明创造。另一种是技术规范,即论文写作过程中的引用、注释甚至标点符号。必须有严格的要求。新疆老师说得好:“我们要有自己的‘芝加哥手册’,就是在没有统一标准之前,必须从我做起,共同努力。” (第262页)一定程度上,“唐学”在倡导学术规范方面也起到了引领作用。这些年来,很多受新疆师范大学影响的青年学者在重视学术规范方面也表现得相当亮眼在他们的作品中,批判性地梳理了学术标准,这些规范现在看起来似乎是陈词滥调,但时至今日,能够真正贯彻落实的人并不多。仍然没有过时。

新疆师范大学的序言有其特色。如果我不想讲太多的话,我常常把序书放在它本身的学术史的背景下看它的价值,然后从学术的角度分析学科的发展方向。如果不是这些了解该领域目前的现状,自然很难做到这一点。如果说新疆师的序跋有什么遗憾的话,那就如他所说:“希望每篇序跋的文字严格限制在两页以内。” (第290页)我个人的理解是,之所以用这样的方式,似乎新疆老师是想表明他对待每个人一视同仁,不偏不倚。这自然是一个老师的仁慈和公平。不过,作为读者,或许他希望新疆老师能写得更自由一些,不要太死板。字数。毕竟,以新疆老师的眼光和才华,说不定能写出余英时先生的《朱熹历史世界》这样的佳作,岂不是又一个佳话呢!

信息来源

澎湃·私史,

历史|地理|研究|资讯

欢迎专家学者、相关研究机构投稿历史地理学研究资讯微信公众平台,传播历史地理学前沿动态、学术研究成果等,造福学林!

提交邮箱: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浚耀商务生活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