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什么名字可以拯救“ 杨 ”这个姓氏?

日期: 2024-04-05 01:12:11|浏览: 83|编号: 42443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请自鉴内容实用性。

有什么名字可以拯救“ 杨 ”这个姓氏?

我今天写了一篇杨姓的取名,分享一下:

只有名字是不离不弃,陪伴一生的浪漫。——晴子取名

各位知道,中国现有户籍人口的前十大姓氏是:王、李(也有一说是李、王)、张、刘、陈、杨、黄、赵、吴、周。

然而在前十中,以发音来看,杨姓首屈一指。

它完美的符合一个好音节的所有特点:开口音,音节上扬,不需卷舌,嘴巴尽管张到最大也无妨,第二声,读出来轻快让人心情开阔:阳光灿烂,喜气洋洋,不外乎如此。我想这也是为什么曾经很多孩子小名叫yang yang的原因吧。

阳春三月,干点什么好呢?

千百年前,李白给出了激动人心的答案:

烟花三月下扬州

在文脉鼎盛、书香氤氲的江南众城,各有自身引以为傲的历史。但放在整个中国历史文化的坐标上,能够与江南最显赫的两座名城苏州和杭州三分天下而毫无愧色的,恐怕只有扬州。

风光旖旎的扬州三月,是诗人向往的一次徜徉在明媚山水间的诗意行吟。

李白为什么会在“烟花三月下扬州”?其实那天要下扬州的不是他,而是他的老友孟浩然。

在去年暑假上映的国漫《长安三万里》中,李白带着好友高适追到渡口,仍然与孟浩然失之交臂,对方已登上向江南出发的客船,只留给他们一个越来越模糊的身影。

李白此行,是因为拿不定主意,到底要不要入赘前宰相许家。但据说这门亲事的当事人许宰相的孙女,也就是李白后来的第一任夫人,与孟浩然同是湖北人,这位夫人本来就是孟浩然介绍的,所以不存在问他是否赞同的问题。电影之所以那样拍,无非是方便更好的串起李白的生平和最出名的诗作。

然而这首诗既然存在,说明真的有过这么一次春日江边的饯别,同样是在长江之畔,黄鹤楼下,李白上一次曾卯足了劲,要在这里千古留名。面对崔颢的珠玉在前,也只得心不甘情不愿地铩羽而归,却在这一次的无心插柳之间,命运垂青于他,终于彰显了自己无愧于大唐第一才子应有的实力: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广陵,即当时和现今的扬州。

那是一座何等幸运的城市,虽然远在李白之前,它已经是京杭大运河上一颗最为璀璨的明珠,领尽风骚,辉煌已久,作为江南的中心实至名归。

但如果缺少了盛唐最具才华的诗人的盖章,缺了一句“烟花三月下扬州”,那终归是遗憾——失去了它配得的最高的名分。

所以“烟花三月下扬州”甫一吟出,有了文化巨子的加持,这座城市在历史、文化史上的分量,无论后来的岁月如何变迁,它作为一个坐标再也不会走失,让无数后来者更加向往和期待。

唐诗里的那片延绵春光,就这样照进现在的日常而毫不违和:视频号里有一首氛围感可以瞬间拉满的神曲,叫《烟雨唱扬州》:

雨绵绵,情依依,多少故事在心里?

五月烟雨蒙蒙唱扬州,百年巧合话惊奇。

曲子一响起,仿佛就看到了莺飞草长的三月,才子佳人们在湖边踏青,吟诵春雨春光,在不期而遇中心许目成。。。。。。

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

名士才子趋之若鹜中,扬州不仅是属于李白的,更是属于杜牧的。

如果要为扬州寻找一处自然的名片,也许是瘦西湖;但如果要给它定制一张文化的名片,那应该就是杜牧了。

如果说,李白在黄鹤楼下的渡口,对着千里之外的扬州吟诵“烟花三月下扬州”,是对扬州之美的羡慕,是向往,还夹杂了几分难以觉察的落寞,那么杜牧写下“春风十里扬州路,漫卷珠帘总不如”,则是对扬州之美的沉浸式的、全方位的体验了。

这位有着“小李杜”之称的晚唐诗人,三十岁时在扬州当官。有才子必有佳人,诗人在离任时,非常舍不得一位歌女,于是为对方写下了:

娉娉袅袅十三余,

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

卷上珠帘总不如。

全城的女子加起来,都不及她一人。

前些年曾经流行过冯唐的一句诗:

春水初生,

春林初盛,

春风十里,不如你

想来是脱胎于此。而豆蔻年华,也从此成了妙龄少女的专称。

有时候,我是羡慕古人的——

他们似乎总是那么不经意间的挥一挥手,轻启唇齿,眉梢眼角随便漏下点什么,就足以让后世奉为经典,博得历史的极大名声。而我们今天,平均每周可以诞生一个网络热词,它的生命力却不会超过两个月。

杜牧超逸的才华,绝不会独宠扬州的春天,于是隔着千年的月光,我们又看到了扬州的深秋:

青山隐隐水迢迢,

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

玉人何处教吹箫。

一春一秋,一首给恋人,一首赠朋友。

二十四桥,有人说是扬州城内水道纵横,有二十四座桥;也有人说,这就是其中一座桥的名字。

我们暂且就把它当作一座桥的名字吧。

二十四桥的明月,肯定很美。杜牧怀念曾经的二十四桥的明月,更怀念曾经的友人。

和唐诗宋词的时代不同,到了元明清时的江南,书画艺术极其繁荣昌盛。而扬州在文脉赓续中,始终像天选之子一样,得天独厚,先被诗情熏陶,后又被画意供养。

大家都知道郑板桥的“难得糊涂”,而郑板桥正是当时非常出名的书画界“扬州八怪”之一,他们是金农,黄慎,李鱓,李方膺,汪士慎,罗聘,郑板桥,高翔。

扬州为何让人流连忘返,念念不忘?

正像徐凝所说的: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通过历史、诗词,哪怕不曾涉足,我们也能感受到它的美,“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遥想当年,“天下文士,半集维扬”,有多少文人雅士,风流才子,驾一叶舟,从长江,从大运河,从更多不知名的水路,汇集扬州;

所为何来?

也许为了自然的风光,也许为了红粉佳人,也许为了靠近那些名震当时让自己折服向往的才子,也许为了功名,也许为了利䘵。反正,熙熙攘攘,他们来了。。。。。。去扬州,变得等同于朝圣一样。

如果能理解今天的年轻人去西藏,大概就能理解当年的人为什么要去扬州,都是为了心中的一个梦而已。

烟花三月下扬州,好像变成了仪式感一样,在三月去扬州仿佛才是对它最大的尊重。

杨字发音出众,然而杨姓的好名字却着实不多见。

如何给杨姓取一个出彩的名字?

我想借着烟花三月的春光,借些许古往今来扬州的美好,借着相同的读音,为杨姓取一个名字:

杨舟梦

扬州梦,是寻找美的梦:

杨舟梦,驾舟远航,去寻找心中的梦。

觉得这个名字和姓很贴合。

我曾经在崔姓取名里说到过,可以用古老的城市名字来取名,那将别开生面,自有意趣。今天的这篇推文,也是用古地名取名的一个例子。稍有不同的是,这次运用了同音字。

杜牧在时过境迁之后,又曾写过一首:

遣怀

落魄江湖载酒行,

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

赢得青楼薄幸名。

杜牧回忆起年轻时在扬州的生活,感慨万千,有人解读这首诗,说他后悔了,后悔当时在扬州的荒诞岁月虚度年华。

这完全是拿今天的道德观衡量古人。我觉得他并没有后悔,人不轻狂枉少年,当时的社会环境不一样,文人士子流连教坊,不算是道德败坏,更不算是对家庭的不忠,反而是一种社交,甚至可以看作是风雅的行为。李白等人也有和歌姬唱和的经历。白居易之类的人,就更不用说了。文艺和佳人,是他们得以抽离暂时的政治现实的地方。

所以,他们并不会在年老的时候,因为这种经历而忏悔并谴责否定自己,当时衡量士大夫的主要标准,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看有没有卓越的政治建树,并不以是否和教坊中人有过来往而评定私德。

这些和歌女有过来往的人,反而在任上,为治下的百姓做了许多好事,政绩显著,为当地的百姓爱戴,比如苏轼。甚至有很多流传后世的诗作,也是在这样的场合诞生出来。

罗大佑说,他写歌,如果旋律和歌词没有完全熨帖的时候,宁愿暂时搁置。有时为了等待好的歌词,甚至等了好几年才最终完成。

今天的推文也是如此,想给杨姓写一篇原创文,是由来已久的事。生怕匆匆草就显得粗糙寒俭,不敢轻易动笔,怕辜负上天所馈赠的灵感。

即使是写一篇姓氏原创文,每一个名字,也都应有一个完整的人格,一份脉络清晰的来历。

所以我非常慎重的对待它,藉此把姓名美学的观点,分享给每一位读者网友。而绝非仅仅把一篇推文,看作是一次自我营销的机会,所以,我并不急着快点写完,只求不要挂一漏万,遗漏我最想表达的东西。

我的观点和经验不一定都对,所有分享都是抛砖引玉,如有谬误可加微探讨。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浚耀商务生活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