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最悲情工厂,消失多年仍留下绵延几公里家属区述说着它的过往
重庆能够升格为直辖市,除了三峡库区的建设外,离不开其雄厚的工业基础和雄厚的工业实力。 除了本地创办的企业外,这片8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还星罗棋布着许多抗战时期搬迁的兵工厂和三线建设时期大大小小的三线工厂。
有这样一家公司。 从名字上看,你可能会觉得它和其他工厂没有什么不同。 但如果你真正了解它的历史,你就会尊重它,也会为它后来的命运感到遗憾。
我们说的是重庆特钢厂,位于重庆中心城区沙坪坝双北老城核心区。 它曾经是一座十里钢城,陪伴了重庆人民数百年。 曾用名:重庆电力钢厂、兵器工业管理局第24兵器厂、西南工业部第102厂、重庆第二钢厂、重庆特钢厂等,老重庆人用的称之为二钢、特钢。
特钢厂的“特”在哪里?
众所周知,无论哪个军工企业想要顺利生产,都离不开一种材料,那就是“钢”,而且它不是普通钢材,而是特种军工钢材。 特钢厂因此有“西南工业之母”的荣誉称号(来源为重庆三峡博物馆收藏的1935年建厂纪念碑)。
1935年建厂纪念碑
1919年,重庆电力炼钢厂筹建。 购买装备后,再次遭遇战争。 几经周折,直到1937年,第一批钢水才产出。 1939年,钢厂更名为军械部第24军械厂。 作为当时西南后方最大的钢铁冶炼厂,特钢为其他军工企业提供了大量优质钢材。
新中国成立后,特钢厂克服重重障碍和困难,生产出国防急需的特种钢材料,用于卫星、运载火箭、军舰、战斗机、飞机等国防科研装备。核聚变。
火热车间(网上图片)
那些年,特钢厂的贡献和重要性不言而喻,在重庆近代工业发展史上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
特钢的繁荣一度让重庆人羡慕
特钢横跨嘉陵江,地理位置相对优越。 解放前工厂规模较小,但新中国成立30年来有了很大发展。 曾是全国重点特钢厂之一。 特殊钢在20世纪80年代达到顶峰。 不仅福利好,配套设施也相当齐全。 大家都在争相挤进特钢招聘招生名额。
当年特钢的宴会厅(网络图片)
团结坝、中央湾,一直到马桑兰牙,甚至到元祖桥、大河沟一带……绵延十里的区域里,除了巨大的工厂(锻压厂、轧机、炼钢厂等),生产专用铁路,以及家庭成员区域、各级儿童学校、职工医院、职工俱乐部、足球场、电影院,甚至游乐园。
特钢娱乐楼一楼设有茶室(图片来自网络)
从杜鹃花到坪山,再到石井坡、建设坡、光荣坡、前进坡,家族区建筑数百栋,可见当年的辉煌。 有数万名员工,包括家人在内总共三万人生活在这个独立的“小王国”里。
原中特酒店已拆除(网络图片)
当时,重庆流传着一首童谣:“小妹妹,小妹妹,快点长大吧,长大了就可以嫁给二钢厂了;三天一顿肉,理个发”每五天一次。” 这首童谣讲述的是特钢的繁荣。
命运从什么时候开始悄悄改变?
20世纪90年代中期,特钢开始走下坡路。 设备陈旧,负担重。 他花重金购买了国外废弃的生产线,资不抵债的情况更加严重。 1997年,特钢被重庆钢铁集团吸收合并。
合并后情况并没有改善。 直到2003年,重庆钢铁才终止与特钢的合并关系。 2005年,特钢破产,被私人以远低于市场收购价的价格收购。 维权抗议,也发生流血事件。 协议达成后,事情平静下来,特钢的历史也随之结束。
世界有大梦,人生有秋凉时刻。 炼钢作业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整个工厂里再也听不到机器的轰鸣声。 往日的辉煌、炎热、忙碌,都随着人们的离开而消散,渐渐变得寂静、荒凉。
远处高楼林立,近处是老特钢厂(图片来自网络)
2017年,特钢厂被认定为重庆市首批历史建筑之一,不久的将来或将改造成新的“嘉陵江沿岸文化地标”。
特钢家属区(网上图片)
特钢家属区(网上图片)
特钢厂的家庭区被刷上了一层彩色粉末,焕然一新,但却无法掩盖斑驳的老墙、错落有致的小路……娱乐大楼和员工俱乐部还在原地,只是说说而已。 在他们那个时代,只有老泰斯蒂尔人还记得那些事关国家命运的故事。
参考来源:《实战研究|曾经辉煌的重庆特钢是如何破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