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立泉院士等:我国新型能源材料发展战略研究
前不久,中国工程院院刊《中国工程科学》刊登了一篇题为《我国新能源材料发展战略研究》的文章,文章作者分别为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陈立泉院士、黄学杰、赵文武院士,大连理化所邵志刚院士。文章围绕以锂离子电池、燃料电池关键材料为代表的新能源材料发展战略,总结了国内外新能源材料发展情况,分析了我国相关材料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展望了国内外新材料研发与产业发展趋势。
以下为文章原文:
前言
新能源材料是指支撑新能源发展、具有储能与转换功能的功能材料或结构功能一体化材料。新能源材料对新能源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新能源材料的发明导致了新能源系统的诞生,新能源材料的应用提高了新能源系统的效率,新能源材料的使用直接影响新能源系统的投资和运行成本[1]。锂离子电池是新能源汽车和功率调节最具竞争力的储能技术,燃料电池是氢能时代的核心发电单元。因此本文将重点探讨以锂离子电池和燃料电池关键材料为代表的新能源材料的发展战略。
纵观全球发展趋势,美国、日本、欧盟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以及俄罗斯、巴西、印度、南非等新兴经济体相继出台一系列扶持新能源材料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力争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抢占一席之地。具体来说,美国制定了“电动汽车国家创新计划”、“材料基因组计划”等重大战略,并于近期发布“‘储能大挑战’路线图草案”;日本出台了“纳米与材料科学技术研发战略”、“新增长战略”等计划[2];欧盟将关键新材料视为先进制造业的重要基础,出台了“欧盟2020战略”和“电池2030+(2030+)”[3]。 我国还专门制定了《中国制造2025》和《“十三五”材料领域科技创新专项规划》[4,5],着力推动我国新能源材料产业结构变化,全面重塑技术模式,形成开放竞争的发展生态。
经过多年努力,我国新能源材料产业取得了显著发展,技术水平不断提升,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为我国锂离子电池材料、燃料电池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突破技术壁垒、实现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总体来看,我国新能源材料领域与国外先进水平仍有较大差距。未来,我国新能源材料产业竞争力仍需增强,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体系亟待完善,部分核心关键材料受制于人、高端材料对外依存度高等问题亟待解决。为此,必须抓住机遇,合理布局,提升新能源材料产业支撑能力,这对于加快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升国际竞争力、实现材料绿色低碳发展目标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国内外典型新能源关键材料发展概况
1.锂离子电池材料
目前,锂离子电池领域核心技术多被欧盟、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掌握。其中,日本是最早开始生产锂离子电池的国家,技术实力最强,日本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掌控着特斯拉汽车的电池产业链;日本电气公司(NEC)和韩国LG化学株式会社生产的锂离子电池在日产聆风电动汽车和通用汽车Volt电动汽车上都有良好的安全运行记录;日本村田制作所是中国强制性产品认证(3C)的电池供应商,韩国LG化学株式会社、三星SDI株式会社、SK电池株式会社则是大众、宝马、奔驰等汽车公司的主要供应商。我国历来高度重视锂离子电池材料的研究,在上世纪80年代就将其列为国家863计划重点项目。 近年来,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锂离子电池材料研发的投入一直保持较高强度。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锂离子电池部分新材料和高端产品占比还较低,技术含量不高,产品附加值低,电池高端材料和高精度自动化设备仍需大量进口。近年来,在国家有关部门的支持和推动下,特别是受益于我国新能源汽车、智能手机的快速发展,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已成为全球动力电池主要供应商。在电极材料方面,上海杉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比亚迪新材料集团有限公司产能已居全球前列,我国电解液、隔膜产能已占全球总产能的50%以上。
在专利方面,美国、日本、韩国在锂离子电池领域早已实现较为全面的覆盖,突破专利封锁是我国锂离子电池发展必须要解决的难题。
(二)正负极材料
在磷酸铁锂、中低镍三元正极材料技术与产品方面,中国相关企业已发挥后发优势,相关产品已在国内市场得到广泛应用,部分产品实现出口。在高镍多元材料方面,我国尚处于追赶阶段,相关企业有望通过攻关、升级量产线设备等方式赶超。
负极材料行业市场集中度较高,我国负极材料国际市场份额已处于领先水平,2019年中国企业出货量占全球的74%。贝特瑞新材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杉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江西紫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代表企业在负极材料研发和产业化方面已处于全球领先地位,能够满足动力电池企业对于负极材料的使用需求。
(三)电解液
全球电解液市场主要被日本三菱化学、日本宇部兴产、韩国三星SDI等企业占据,各企业均有自己独特的添加剂制备技术,中国企业在一些功能添加剂的设计和生产上仍存在一定的进口依赖。
从电解液行业来看,广州天赐高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新宙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张家港市国泰华荣化工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天津金牛电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等电解液生产企业在研发和产业化方面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能够满足国内动力电池企业对电解液的需求。市场集中度不断提升,行业领袖集群逐渐形成。部分企业已经进入国际主流电池企业的供应链体系,并在海外市场取得突破。
目前,碳酸酯溶剂和六氟磷酸锂主要在国内生产,广州天赐高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多氟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天津金牛电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等代表企业已实现六氟磷酸锂电解质盐的规模化生产,电解液功能添加剂(如碳酸亚乙烯酯、氟代碳酸乙烯酯、1,3-丙烷磺内酯、1,3-丙烯磺内酯、乙烯基硫酸酯等)也已实现规模化国产化。
(四)锂离子电池隔膜材料
目前,全球最优秀的锂电池隔膜材料来自于日本旭化成株式会社和东燃化学株式会社两家公司,我国在干法隔膜领域的市场份额已经超越美韩日,湿法隔膜进入实质性扩张期。上海恩杰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苏州杰力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河北金利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市星源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形成了独特的产业发展模式,基本可以满足国内动力电池企业对电池隔膜的需求,但生产隔膜的原材料和核心设备仍依赖进口。
5.膜电极相关基础材料研究
在燃料电池方面,我国在金属双极板技术方面原始创新不足,主要体现在与膜电极相关的基础材料研究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较大,特别是质子交换膜。全球全氟磺酸膜生产主要集中在美国、加拿大、日本、比利时等,其中美国戈尔公司在全球质子交换膜供应中处于领先地位。我国山东东岳化工有限公司在质子交换膜研发和产业化方面进展迅速,已形成完整的氟硅材料产业链。浙江瀚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掌握了超高分子量聚四氟乙烯树脂、氟化质子交换树脂、双向拉伸薄膜及涂层等整个质子交换膜产业链关键技术,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并已开始规模化生产质子交换树脂和膜。 国内外膜电极技术水平已有较大提高,国内赶超国外水平的趋势明显。
(六)催化剂
在催化剂方面,开发低铂或非铂、高活性、高稳定性的氧还原反应(ORR)催化剂一直是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的研究重点[6-9]。目前,国外汽车燃料电池电催化剂主要供应商有英国庄信万丰、日本田中贵金属公司(TKK)、德国巴斯夫化学集团等。国内燃料电池催化剂尚处于研发阶段,主要有两类机构:一类是企业,如主营汽车尾气铂催化剂的贵阳铂业有限公司,与上汽集团联合开发燃料电池催化剂;一类是科研院所,如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制备的Pd@Pt/C核壳催化剂,具有优异的氧还原活性和稳定性。目前,铂合金催化剂是ORR催化剂的研究热点之一[10-12]。
7. 气体扩散层基材
在扩散层方面,可采用市场上商业化的碳纸或碳布作为气体扩散层的基材,如日本东丽碳纸、德国SGL碳纸等,均为成熟的碳纸/碳布材料及气体扩散层产品。其中,日本东丽集团生产的碳纸具有高导电性、高强度、高透气性、表面光滑等优点,在全球市场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并拥有多项碳纸相关专利。国内尚无该领域商业化产品,急需开发自主可控的扩散层产品。目前,中南大学正在继续开展燃料电池用碳纸研究,江苏天鸟高新技术有限公司正在开发基于碳纤维产品的碳纸。
我国重点新能源材料发展存在的问题
以锂离子电池为代表的二次电池广泛应用于手机、电动汽车、电力储能等信息电子终端产品,服务于信息产业,也是交通能源转型、电能革命的重要支撑技术。燃料电池技术作为我国新能源产业关键核心技术之一,已被列入《能源技术革命创新行动计划(2016-2030年)》、《“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目前,我国总体上已成为新能源材料大国,但大而不强,存在自主保障能力弱、高端材料受制于人、资源利用能力低等问题,严重制约我国新能源材料的可持续发展。
(一)部分基础原材料依赖进口,严重威胁关键战略物资产业链安全
在锂电池电解液行业,国内企业部分功能添加剂的设计和生产一定程度上依赖进口;在高性能膜材料领域,基底无纺布、聚砜、界面聚合单体等原材料普遍依赖进口。作为燃料电池核心部件的燃料电池膜电极,其质子交换膜、树脂溶液、催化剂、碳纸等原材料主要依赖进口。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超薄增强型质子交换膜规模化国产化尚处于起步阶段;电催化剂量产能力有所提升,但性能和耐久性与国外相比仍有较大差距;规模使用的碳纸扩散层主要依赖进口,而国外却在不断提高碳纸价格、大幅减少出口,威胁我国关键战略物资产业链安全。
(二)高端产品自给率较低,高端应用独立保障能力不足
锂电池关键材料技术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仍有差距,部分高端材料仍依赖进口。技术创新能力不足,自主推出的新产品少,产品更新换代慢,缺乏相关专利和核心技术,阻碍了我国锂离子电池参与国际市场竞争。钴、锂、石墨等关键材料资源不足,导致价格波动较大,且呈上涨趋势。
我国车用燃料电池技术在电堆性能、寿命、成本等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仍有较大差距,国外高端燃料电池产品目前在我国被禁止销售,亟待自主设计研发。但高端产品发展所需的核心材料、零部件仍主要依赖进口,如质子交换膜等,我国正在实施此类高端基础材料重大专项研究,预计到“十四五”末,高端产品的自给率和自主保障能力将大幅提升。
3.原始创新不足,“产学研用”合作平台缺失
我国新能源材料基础研究薄弱,存在重应用轻基础、重模仿轻原始创新、重迭代轻颠覆等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新能源材料产业整体技术水平的提升。另外,缺乏原始创新与基础研究的“产学研用”合作平台,大量创新成果仅停留在实验室研究阶段,没有高效的研发平台对基础研究成果进行小规模工艺验证和中试研究,阻碍了科研成果的快速转化和产业应用。
4.基础创新研发投入比重低
我国新能源材料核心技术和制造装备受制于人的局面尚未根本扭转,产业处于价值链中低端。研发投入配置不均衡,大部分用于应用技术研发,基础研究研发投入比重较低,导致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后劲不足。此外,基础研究与产业生产黏度低,限制了研究成果转化,导致原始创新能力不足。
4.国内外新材料研发及产业发展趋势
1.行业垄断进一步加剧,关键材料控制权成为竞争焦点
国外跨国公司在新能源材料领域,特别是在高附加值关键战略材料产品领域不断扩张,通过技术和市场行业垄断实施产品封锁或倾销,扼杀竞争国经济建设和重大项目实施。材料技术进步是动力电池水平提升的基础,以三元电池为例,目前正处于由低镍向高镍的转型期,美国少数公司垄断了高容量富锂、低钴/无钴正极材料的技术专利,德国、日本、韩国少数公司在高镍低钴三元电池材料上占据主导地位,日本信越化学株式会社、美国3M公司掌握硅基负极材料关键专利技术。我国正负极材料和电池产能已居世界第一,但核心专利技术尚有欠缺。
在燃料电池领域,膜电极(包括催化剂、膜和碳纸)的性能和成本是限制燃料电池大规模商业化的瓶颈。日本田中贵金属集团生产的铂催化剂占据国际市场最大份额,美国戈尔公司是质子交换膜全球供应的主导者。日本东丽集团、德国SGL、加拿大巴拉德动力系统公司生产的碳纸是我国燃料电池领域的主要进口产品。碳纸供应渠道曾出现中断的情况,对我国燃料电池技术的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2、绿色低碳成为新能源材料发展的重要趋势
以节能环保、绿色低碳发展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快速崛起,带动了关键材料产业和应用的绿色低碳发展。锂离子电池材料、燃料电池材料技术的不断突破,使新能源汽车逐渐走进千家万户。同时,汽车电动化、智能化相辅相成,给汽车和能源行业带来深刻变革。未来10年是现有主流混合动力、纯电动汽车市场发展的黄金时代,也是燃料电池汽车技术快速发展的10年,必将推动燃料电池车载制氢系统的发展。高效、清洁、经济的燃料电池是世界强国未来发展的重点。随着配套技术的逐步完善,燃料电池汽车有望在15~20年内成为新能源汽车的主流,特别是在重卡、长途客车市场,这将为重整制氢高温催化材料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3.高性能、前沿新能源材料发展明显加快
重大原创成果代表着科技硬实力,持续创新是保持科技强国地位的基石。随着一系列高新技术的突破,以锂离子电池、燃料电池关键材料为代表的新能源材料不断向更高精度、高性能方向发展。
在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的共同作用下,电池系统技术水平明显提升,生产成本持续下降。近年来,我国动力电池技术突飞猛进,已实现规模化生产;采用高镍三元材料量产的软包电池比能量达到288Wh/kg;乘用车领域电池系统比能量集中在140~160Wh/kg,在成组效率、能量密度等方面普遍高于同期国际其他产品。
燃料电池关键材料、核心部件、电堆及系统性能持续快速提升。在催化剂方面,国内外均采用合金化、形貌控制技术,使我实验室催化剂性能已超过美国能源部(DOE)规定的2020年技术指标。在质子交换膜方面,为提高燃料电池比功率,美国戈尔公司制备了基于全氟磺酸树脂的超薄增强膜,使表面电阻进一步降低。在膜电极方面,国内外实验室研究已达到美国DOE规定的2020年膜电极铂用量指标(0.125mg/cm2),但目前国外最好的商业化汽车膜电极铂载量仍高达0.35~0.4mg/cm2。
(四)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新能源材料成为经济增长新引擎
随着基础创新和应用创新研究能力不断提升,一系列关键新能源材料核心技术不断取得突破,我国已成为国际锂离子电池材料生产大国,燃料电池方面,我国多个省市均出台了氢能及燃料电池发展标准。
发展新能源汽车是保障我国能源安全的重大战略举措,也是减少汽车污染排放的有效途径。2019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突破120万辆,位居世界第一,预计2030年将达到1500万辆。锂离子电池为我国新能源汽车跨越式发展和能源安全提供关键支撑。PEMFC因具有功率密度高、常温启动快等优势,在交通运输、固定电站等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我国重点新能源材料发展路径
1.发展战略
本文从锂离子电池和燃料电池两个方面阐述了我国重点新能源材料未来发展思路。
在锂离子电池方面,支持动力电池关键材料、关键装备技术研究,完善锂离子电池关键材料研发、测试、应用验证分析平台建设,支持锂离子电池产业和产品升级换代、降低成本;继续支持新型电池体系创新基础和技术研究,发展更高比能量、高安全性、低成本的电池技术;在国家新能源汽车政策支持下,推动产业升级(如发展先进装备、强化先进控制、推行先进管理)和产品升级,保持国内市场快速发展;重视和推动超大型企业(或企业联合体)的形成和发展,推动企业创新技术与产品、知名品牌和高端人才队伍的培育和培养,不断夯实产业由大做强的基础。
燃料电池方面,不断完善我国燃料电池技术创新平台,鼓励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直接甲醇燃料电池等小型实用化燃料电池研发应用;支持低成本制氢技术、高容量储氢技术研究及示范应用,发展燃料电池本体及材料技术以及燃料电池电动汽车动力系统技术,降低燃料电池应用成本;拓展小型燃料电池系统应用领域,推动燃料电池在电动汽车上的示范运行,形成完整的应用产业链。
(二)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
一、2025年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
(1)锂离子电池
发展目标是力争2025年实现动力电池比能量达到固液混合锂离子电池的水平。
400 Wh/kg,循环
1000倍,实现在新能源动力系统的全面应用;金属锂负极二次电池比能量
500Wh/kg;全固态金属锂电池比能量
400 Wh/kg,循环
500倍。2025年预计正极材料年产能为2×106t,负极材料年产能为1×106t,隔膜年产能为1.5倍,电解液年产能为6×105t。
重点发展任务为:重点开展高镍低钴或无钴三元正极材料、高电压镍锰尖晶石正极材料、富锂锰基正极材料、碳/合金等高容量负极材料研发、陶瓷涂层隔膜、阻燃电解液等高安全性隔膜研发以及耐高压隔膜和电解液研发;研发基于三元/高压/富锂正极材料和高容量碳/合金负极材料的高能量密度单电池,发展基于模型的极片/电池设计技术,提高电池功率和环境适应性;发展高安全性隔膜、电解液及高稳定性低电阻电极/电解液界面技术,提高动力电池能量密度、功率密度、寿命、安全性和成本;带动关键材料国产化,实现动力电池规模制造和质量保障技术快速升级; 提出固态功率锂电池的设计原理和材料系统,阐明周期过程中的动力学特征和结构性演变定律,构成固态电池系统的独立技术,并在新的能量车辆中进行应用和促进,并在新的能力上进行促进,并在其他方面进行研究。 。
(2)燃料电池
开发目标是:到2025年,将在关键的燃料电池技术中实现氢加油站的标准化和储存模式;离子交换膜将为2×106m2;碳纸的年生产能力为4×106m2,膜电极的年生产能力将达到2×106m2。
关键的开发任务是:根据我国家的燃料电池行业的当前状态,专注于低白板燃料电池技术的突破,超薄的酸性离子交换膜技术,高性能的碳纸制备技术,廉价的金属双极板技术,以及从基本材料中进行的, of on- of the Inlov of and cat cat cat in cat cat cat cat cat。分析不断提高铂的有效利用率,另一方面升级铂,对单体制备,基础膜合成和超薄复合膜形成过程的深入研究,进行超纯化的复合膜的质量综合阶段,并进行了互动的研究。纸;开发新的电极制备过程,并根据诸如静电喷涂和旋转的过程,为薄层有序的高性能膜电极开发稳定且可靠的扩展过程。 基于燃料电池的关键核心材料的突破,我们将突破整个燃料电池产业所需的技术和设备,包括空气压缩机,反流泵,高级控制器设计集成,轻量级系统,地震阻力以及低温环境适应性的适应性设备和设施等,以改善材料和材料的整体成本和燃料组成的构图,并改善了材料和燃料堆积的构图增强系统耐用性,可靠性和适应性。
2. 2035年的开发目标和关键任务
(1)锂离子电池
开发目标是:到2035年,锂金属负电极二级电池的特定能量
500 WH/kg,周期
1500次,在新的能量车辆和特殊领域中实现大规模应用;
600 WH/kg,周期
1000次,整个产业链成熟;
800 WH/kg,周期
100次,在2035年的扩展后,正电极材料的年生产能力为1×107T,负电极材料的年生产能力为3×106T,分离器的年生产能力为5倍,电解质的年生产能力为1.2×106T。
关键的开发任务是:对于电动汽车的工业化,有必要连续改善诸如铁磷酸锂,氧化锂,三元材料和负电极材料等积极电极材料的过程和过程行业并开发高水平的现场表征,非破坏性测试,高空间分辨率的三维成像和高速检测技术。解决电池及其关键材料的质量,效率和成本问题的技术。 组织国内有利的研发机构,共同进行深入的基础研究和制造技术,并在新一代高容量的锂离子正面和负电极材料和新的系统电池开发,这些电池由锂聚合物电池,锂硫,锂空气,锂空气,钠空气以及所有构成式构成式的构成统一的纽带 - 和材料。
(2)燃料电池
开发目标是:到2035年,将整合大规模的氢生产,存储,运输和使用,并在氢加油站的标准化和促进氢气和生产模式,将独立掌握燃料电池的核心技术,建立完整的燃料电池链,并促进氢气和燃料细胞的大量供应,以促进氢量和燃料的大量限制。在2035年扩张后,电动汽车的数量和超过10% ANE电极达到7.5×107m2。
关键的发展任务是:针对国际边界,并继续在低成本的碱性膜燃料电池研究中保持优势,我们将专注于基于高活性密度的新的非偏心金属催化剂,并基于过渡金属的养殖,并构成了纽硝化型镇定。加快扩大和市场的推出;以及碱性膜电极的水管理过程控制,为使用便宜的材料系统开发下一代高性能和长寿燃料电池奠定了基础。
建议
1.顶级布局和加强政策支持
改善顶级设计和计划,增强科学和技术支持,改善相关的系统标准和规格,增强能力建设并实现战略性的协调发展,使企业和科学研究机构的作用,创新的和良性的协作建立了一定的成果,并建立了层次的创建,并建立了核心技术,并建立了核心技术。良好的发展环境,同时,在国家一级,继续为既定的科学研究项目提供资金,支持新的与能源材料相关的技术的发展,专注于关键的技术弱点,介绍相关的政策和措施,并鼓励材料公司增加R&D的投资以增加技术缺陷并在国际市场中积极面对竞争。
2.实施创新驱动的发展并培养竞争性企业
我们将实施以创新为驱动的发展,集中行业资源以共同解决关键问题,全面发挥材料企业的主要作用,增加高级材料的技术研究和开发,不断提高材料的性能,提高材料设备研究和开发的投资,提高准确性,一致性,一致性,一致性和可靠性,使生产流程的优化成本越来越多,并提高了材料的结构。吃了一群具有强大技术,卓越质量和行业领导力的新能源企业,并继续促进行业和金融的融合以实现跨越的发展。
3.建立演示平台的协作努力
通过各种工业投资基金和其他渠道来加快对科学和技术创新的财务支持,以开发尖端的技术和共同的核心技术;在关键领域中,在相同的设计,系统验证和批处理应用中实现了新能源材料和终端产品的协调连接,并实现了应用程序开发的条件,突破了关键领域的通用应用技术。
(iv)灵活使用才能和加强人才团队的建设
在行业中收集高端人才,并加强人才的培训;双碳时间圈
2021年煤矿和煤炭化学工业环境治理和保护行业会议以及“ Ordos Expo”将于2021年10月20日在Ordos 国际会议和展览中心举行。
会议组织者:
赞助商:中国煤炭加工与利用协会
联合部门:Ordos环境保护投资有限公司
环境保护技术有限公司
共同组织者:Sany重型设备有限公司。
环境保护技术有限公司
支持部门:内蒙古煤炭工业协会
Ordos City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治理办公室
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中国煤炭技术与工程集团杭州研究所有限公司
中国煤炭技术与工程集团北京土地填海和生态恢复技术研究所有限公司。
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沉阳环境科学研究所
技术研究中心教育部有机复合污染控制工程的主要实验室
上海环境保护技术有限公司
Duken Hearn流体控制(上海)有限公司
上海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组织者:煤炭工业环境保护委员会煤炭加工与利用协会
北京潘迪能源咨询中心
会议时间和位置:
会议时间:10月20日至2021年10月20日,全天注册10月20日
会议场地:Ordos国际会议和展览中心
注册地点:Wulan Hotel( 和 Road的交汇处, ,Ordos City,电话: - )
在线注册
会议日程
会议室名称
21日上午
21日下午
22日上午
22日下午
整天23日
凉亭A和C
2021煤矿和煤炭化学环境保护技术和设备展览
参观和检查矿水,煤炭废水处理以及固体废物处理和资源利用项目
大厅B的主要场所
开幕式和院士论坛
C厅场地
矿水资源利用
700人的礼堂
煤炭废水资源利用
300人的演讲厅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
会议室a
绿矿
窒息蓝色碳废水
会议室b
互联网+
燃煤电厂废水
沃兰或金江
固体垃圾
开幕式
时间:9:00-9:30
地点:大会和展览中心大厅B会议室(3600平方米)
煤炭深层加工环境保护行业发展峰会论坛以“双重碳”的愿景
时间:10:00-12:30
专家召集人:刘·吉克斯(Liu
计划邀请3-5名院士的主要报告
子孔1:煤矿的第六层深处处理和资源利用技术研讨会
专家召集人:郭中方宗煤炭行业集团杭州研究所有限公司。
专家和报告已实施:
1.在矿水深度处理中,非斯通陶瓷超滤的申请案例分析
记者:Nonos Tong Water (上海)有限公司
2.可持续煤矿水处理技术
记者:Zhang 教授中国采矿技术大学(北京)
3.煤矿高 - 盐矿石薄膜浓度处理技术
记者:副总经理郭中心研究有限公司。
4.关于煤矿高水块的高盐废水研究的研究
记者:中国生态与环境研究所副总监DU歌曲总监
5.高盐矿水协作技术和应用的案例和应用程序案例
记者:助理Mao 助理CICC Co.,Ltd。
6.双极水解电离技术在高盐水处理中的应用
记者:Li Fuqin Hebei工程大学教授
7.分析煤炭选择和废水(煤泥水)处理技术的分析
记者:张明奎教授中国矿业与技术大学
8.在处理矿石废水中的工程应用和膜技术的思考
记者:Zhou 产品申请总监 Film Film Co.,Ltd.
9.特殊牛奶特殊牛奶膜的简介,矿水高盐水
记者:沉bin技术首席工人 Film Co.,Ltd.
10. Porex Tube膜在矿石废水应用中的应用
记者:总经理Zhu Co.,Ltd。
11. Baofu智能MVR蒸汽压缩机及其行业应用
记者: Baofu Fan Co.,Ltd。Miao 技术中心副主任
12.水晶物种方法“在污水资源的应用计划中
记者:Lin Yong R&D主任 环境保护技术有限公司。
13.苏伊士矿水深处处理解决方案和应用案例分析
记者:Zhai 工程设备全球应用技术总监 Water (上海)有限公司。
14.高能力集中技术(AMBC)有助于降低水资源的降低和效率
记者:Huang 高级研发工程师 环境技术有限公司。
15.零排放能量消耗中PX能源回收装置的铅
记者:Zuo Ping中国首席代表美国能源回收公司
16.膜技术在矿泉水深度处理和资源中的应用案例
记者:副主任李·蒂亚乌国家环境保护电影生物 - 反应器和污水资源资源工程技术中心
17.高性能硅的应用在矿水处理中
记者:副总裁Chen /Hubei Dijie Film Co.,Ltd.
18.煤矿废水处理解决方案
记者:Wang ()环境技术有限公司的副总经理
19. 环境保护的应用高科技脱水设备在煤矿水的深度处理中
记者:Liu 副总裁和上海 Co.,Ltd.
20. DTST高压系统中在线周期泵技术的真相和解决方案
记者:Lian 泵工业有限公司的总经理。
21.共享矿石排放水晶盐资源项目
记者:副总经理Zhang Inner 环境技术有限公司。
22.晶体盐质量控制和结晶盐深度资源利用技术
记者:Wang 环境保护技术有限公司的副首席工程师。
23.矿石水的整合和应用III水价和零排放技术
记者:北京北京大气环境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第10煤炭化学水处理技术开发和应用创新会议;
专家召集人:Wang Yan 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专家和报告已实施:
1.共享煤炭化学有机废水处理案例和操作经验
记者:Yin Zhi公共工程中心的主任,中国煤炭 Yulin and Co.,Ltd。
2. NAN过滤和电虫技术的应用及其在高盐废水的浓度中的应用
记者:Wang小米大学电影中心
3. 煤尤林化学水处理的整体计划简介
记者:Wang小米高级工程师Hualu Co.,Ltd.
4.高盐,高有机废水零排放技术和计划
记者:Chen Chen技术总监 Kunyi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5.燃煤化学废水处理技术的病例共享和煤炭化学零排放的实施二 - 生产盐标准
记者:记者:Qian 工程技术中心主任Mai Wang Co.,Ltd。
6.高盐和高浓度有机废水处理和处置新过程
记者:He 环境工程设备有限公司教授
7. 煤炭废水处理技术解决方案和病例共享
记者:Lu 高级技术解决方案工程师(中国)有限公司。
8.现代煤炭脉工业园和资源流通用例分析
记者:Liu 副首席工程师上海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9.杜邦的创新电影和树脂产品中国煤炭化学零排放的案例简介
记者: 水处理的高级废水处理和零排放过程专家
10.将PRH有效软化的应用在零排放量中应用
记者:Yu 销售总监Anhui Co.,Ltd.
11.特殊效果的臭氧催化剂,例如高盐,例如RO重水,在使用有机废水时很难降解
记者:Liu 水管理总经理拥有无数环境保护技术有限公司。
12.煤矿水资源利用和数字情报操作和维护
记者:总经理Shen Chao Cloud Co.,Ltd。
13.高选择性纳米式膜工业化及其在废水零排放中的应用
记者:苏·苏州博士苏州福·米奥电影技术有限公司。
14日
记者:总经理Ye Jijun Co.,Ltd。
15.方法和基于资源的方式
记者:张YAN主任中东工程技术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