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豫赣|意象与场景 北京红砖美术馆设计

日期: 2024-07-29 18:08:46|浏览: 93|编号: 84331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请自鉴内容实用性。

董豫赣|意象与场景 北京红砖美术馆设计

文章介绍了北京红砖美术馆如何以白居易“因形制物”为教,尝试将文人造园借物造景之道带入到建造过程中。白居易对匠心的两点要求“不因形制物”和“事半功倍”始终贯穿在红砖美术馆的建筑设计中。有时是“借用”已有的温室——这是美术馆改造的前提,有时是创造机会——这是拓展和挖掘美术馆内部空间的动机。如果两者都不可行,则希望通过多重场景意象的叠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 主席台面向圆形新闻发布厅

2. 总体规划

3.外墙改造方案

4. 改造前现状

折叠墙图

作为改造项目,温室现有立面为均匀分布的6m高洞口,但甲方拟改造成的艺术画廊,要求外墙封闭,灯光均匀照射大墙面。

我把在门面上面遇到的问题放到平面上来说:

通过在洞口处填上两行线,我可以得到一面大墙,但却失去了洞口。但我明白这不是改造,而是制造。我尝试在洞口外60cm处画出所需的墙面。旧洞口与新墙之间的空隙将形成一系列采光良好的壁龛。我画了一个简单的外墙改造方案,并向客户描述了未来带有一系列壁龛的画廊形象。之所以有画廊,是因为温室中间切出了一个巨大的展厅。展厅与现有外墙之间有一个5m的走廊状空间,在那里可以观看带有大片采光墙的一系列壁龛。

甲方对这个平面的空间形象高度认可,随后提出了一个非常精准的感知问题——5m的廊道宽度似乎不足以观看6m高龛内的壁挂作品。看来是如此。根据巴洛克建筑师的经验,观看建筑的理想距离应该是建筑高度的1.2到2倍,廊道宽度应该在7m到12m范围内。甲方建议压缩中间的展厅,扩大两边画廊的廊道宽度。我直觉地拒绝了这个建议,因为这太过简单,仿佛没遇到什么问题就投降了。我宁愿激化矛盾来明确问题:

如果画廊加宽,主展厅的气势就会被压缩;如果不压缩主展厅,又难以满足画廊内适当的观画距离。

为了突破这个矛盾,我又开始了一次平面推敲。我重新绘制了洞口和窗户之间的墙体,将外墙移动了一番,希望它能找到一个可以打破僵局的新位置。有一天,我把墙体扭转了45度,我直觉地觉得它有潜力,我小心翼翼地调整它的位置,直到它的两个直角边贴在洞口内侧。然后,我将它们延伸到房间内,对角地延伸到内部空间。它会停下来,但我无法决定在哪里停下来。我在一个相邻的窗洞里小心翼翼地重复了这个操作。洞口直角三角形的两条边对角地延伸到相邻的洞口。两面对角的墙在走廊里相交,在里面形成了一个直角。它们将独立的钢柱包裹在让我感到困扰的窗户和内部落水管之间的墙体内侧,形成了一个封闭的三角空间。但这只是额外的好处。清晰的图纸出现后,令人欣慰的回报随之而来:

1)每个三角形龛内都有两面直角相交的大墙面,相比龛内原有的单面展墙,展墙数量增加了一倍,这是甲方为美术馆提出的两大核心指标之一;

2)基于简单的几何计算——直角三角形斜边之间的距离,将原本5m宽的视觉宽度扩大了约1.4倍,让这面大墙在斜视时的视觉距离处于巴洛克建筑的视觉体验范围内。室内一系列三角形体量营造出的空间观感——相比以往将展墙退至窗洞之外的视觉中断,既保持了视觉的连续性,又在展墙间形成了局部的遮挡;

5. 三角形壁龛内的展览墙

6. 旧洞与新墙的交汇处

项目概况

项目名称:红砖艺术馆

项目地点:北京市顺义区孙河乡顺百路1号国际艺术园

项目功能:美术馆

场地面积:

总表面积:

设计/完成时间:2007/2012

项目建筑师:董毓敢

设计团队:都林国际设计公司董昱乾、肖昂(施工图合作)

室内设计:董玉干、严士杰、曹梅

7. 地下室平面图

8.—层平面

9. 二楼平面图

10. 主大厅的连续折叠墙

1 1.1 2•海拔

1 1.1 2•海拔

1 3. 三角形壁龛内的高窗

1 4. 从入口大厅到后院的方形窗户

3)三角形外墙的距离足以在顶部朝屋顶设置高窗,避免了最初在外墙上开洞大小的犹豫,而三角形顶部的高侧窗也绕过了我对天窗涂装质量的顾虑。屋顶改造时拆除的钢结构屋顶与旧墙之间的天窗也颇为意外,照亮了厂房原有方孔与新墙的边缘轮廓,也揭示了在方孔中嵌入三角墙的操作过程。实际的采光效果甚至比我想象的还要好,在正常天气下,无需借助人工照明即可观赏。

我对这次的改造很满意,它既不是“恢复旧貌”,这是文物保护的专业教条;也不是“恢复旧貌”,这是对现状的无力回应。它符合白居易“不改原貌”的要求——没有对原有的墙体、洞口做任何改动;也实现了白居易“事半功倍”的期待,甚至有几倍的效果回报,这是温室原有的物象与博物馆设计意图的调和所产生的,结果似乎是新旧并存。

在这个问题产生的平面上,像屏风一样的墙体的折线在洞口内穿过、转弯,最终让这个巨大的棚子呈现出内外榫卯连接的奇特或别扭的外观。

立体场景

作为装修批复项目,该温室空间净高9米,可进行地下挖掘和向上拓展两个方向的扩展。

向下开挖的方案遭遇了地下水的巨大阻力,最终我只在门厅下方开挖了3.24m,为一个小型地下报告厅提供了基础高度。我将这个报告厅的横梁抬高到地面以上,利用梁的深度弥补了内部空间的不足。它为这个平整的门厅楼层提供了两个高度差——梁高表面离地面1.2m,以及地下3.24m的深室。

如何联系他们?

常规楼梯仅满足技术规格,我对卡恩对楼梯形象场景的描述很着迷——休息平台上应该会发生一些有趣的事情。因此,大厅中间的圆形下沉空间,虽然是下楼梯的休息平台,体量巨大,但意在作为聚会所需的临时新闻发布厅,其形象是从希腊露天剧场复制而来。因此,它有机会改造下沉楼梯的方式——我将面向主席台的一圈台阶以类似斯卡帕台阶的错落方式排列,以此提升两层台阶高度的规律性,并将它们堆叠起来,形成新闻发布厅的临时散座。

同样,在圆形大厅的西侧,下沉式报告厅的方形屋顶被抬高1.2米,也可视为另一个向上攀登夹层空间的楼梯休息平台,但其面积尺度意在架空为公共展厅。枯燥的面积定额,仍需要某种形象管理。其抬高的半高位置与半下沉式圆形大厅相邻,勾起了我对类似空间高差场景的记忆。我曾在台湾的路边下沉式停车场逗留过,当时,无聊等待购物的大陆同胞,被斜坡上一幕奇异的景象所诱惑。停车场顶部有一排长长的广告柱,上部封闭,下部敞开,如同柯布西耶的横向长窗一样敞开。我突然看见几双穿着丝袜的美腿,在下面敞开的横向洞口中横向移动。 因为难以看到所有移动的身体部位,总忍不住有想要走过去看一下的冲动。当时我将这种诱惑视为类似园林中借景的错觉,而在美术馆类似的高差中,我想或许会在这种建筑场景中重现。申报柱与展墙的相似性让我反思展墙的封闭习性,即便是儿童艺术展,也很少在贴近地面的墙面上展示作品,这部分墙面其实是多余的,一旦悬挂在这个方形大厅上的展墙与架空地面被400mm高的缝隙隔开,便会分别停止,成为一道壮观的缝隙。可以设想,在未来,这道缝隙将会隔断面壁观展观众的一部分身体。 我希望它们能为停留在门厅的观众提供和我一样经历过的偷窥诱惑,从而引诱观众进入半高的方形大厅,然后再折入更高的夹层空间。

1 5. 大堂上方的夹层

1 6. 榫卯结构外折墙

1 7~22.节

1 7~22.节

1 7~22.节

1 7~22.节

1 7~22.节

1 7~22.节

2 3.小方厅墙缝

2 4. 部分

最后,向顶部扩展空间的愿望因施工过于复杂而终止,只有一个方形的天窗照亮了下沉的圆形大厅。为了将这些光线聚集起来,我在夹层空间建造了一面圆形墙。它的圆形体积与从小方厅升起的方形体积在原本空旷的夹层空间中谨慎地并置,带来了我和客户都没有想象到的空间魅力。

图像审查

我现在已经厌倦了西方那种文字繁琐、意义简单的形式逻辑,而向往中国意象那种文字简单、意义复杂的丰富内涵。

我把许多意向折进那些屏风般的外墙,在室内空间的上上下下中,也设置了复杂而发散的意象。然而,在美术馆与后院衔接的设计中,我失去了调和更多情境意象的机会。我可以说,西方美术馆的封闭形象阻碍了这种调和的可能性,我也可以把美术馆与庭院分阶段设计视为未能推进清水堂将建筑与庭院融合的努力。但我意识到,美术馆在设计之初,原本就预留了与庭院意象调和的可能——为什么我要教条地把为展览而设计的得意折墙延伸到没有展览功能的巨大门厅?在原本为通往后院的施工通道预留的一扇经修改的方形窗中,我已经可以想象,门厅的这些大墙原本就拥有向庭院打开的无穷魅力。 我对万璐拍摄的这张方窗照片的喜爱甚至超过了画廊里折墙的光影,因为我现在痴迷于相关阴阳的明暗关系,这远远超出了建筑本身不言而喻的光影。

此外,我认为思考建筑与庭院的关系远比捍卫单一的做法具有更为深刻的含义,但这需要另一篇文章。

(第1、5、10、14-16、25图为万璐拍摄,第4、6、13图为董昱乾拍摄)

原标题:《北京红砖艺术馆形象与场景设计》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浚耀商务生活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