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环境报》头版头条:浙江探索多元化海洋塑料废弃物治理体系

日期: 2024-09-03 09:11:05|浏览: 107|编号: 92732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请自鉴内容实用性。

中国环境报》头版头条:浙江探索多元化海洋塑料废弃物治理体系

8月23日中国环境报头版头条报道

近日,刘女士在网上购物时,看到一款沐浴产品的外包装上写着“地球环保工程,本产品内包装材料含有来自海洋的再生塑料”,在仔细询问客服后,她得知,这款沐浴产品的瓶子就是由回收的废弃渔网“改造”而成。

买一瓶洗发水居然能为保护海洋出一份力?刘女士立刻下单购买。这些废弃渔网是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区沿海渔民和志愿者们收集起来的。

去年10月,浙江省“蓝色循环”海洋塑料垃圾治理模式荣获2023年联合国“地球卫士奖”。浙江省在《海洋塑料垃圾治理实施方案》中提出,因地制宜探索多元化海洋塑料垃圾治理体系,建立健全海洋塑料垃圾综合治理长效机制,到2025年,进一步拓展完善“蓝色循环”,形成协同治理格局,推动海洋生态环境得到高水平保护。

01

解决分布式收集难题

作为海洋大省,浙江如何破解海洋塑料垃圾分散、收集难的问题?浙江省想出了一条妙招,集合多家主体,建立完善的收集体系。

大陈岛距台州市区52公里,是国家一级渔港,也是著名的旅游胜地。天色已晚,几位渔民趁着休渔期,趁着退潮来到海岸边,将塑料瓶、泡沫塑料装进回收袋,送到不远处的“小蓝屋”。现场经理孔晨扫描他们随身携带的智能手环,确认垃圾都在海岸线一公里范围内,称重后以每斤2.5元的价格回收。

“收购价是市场价的两倍多,我每个月能增加收入1000多元。”一位渔民说。

在压缩机的轰鸣声中,分拣好的塑料瓶被压缩、捆扎成一个个更小的“塑料瓶砖”,等待浙江蓝净科技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上门收购,进行下一步的回收利用。孔晨介绍,机器都是公司统一配备的,垃圾经过初步压缩、破碎后,体积可减少80%左右,运输成本也相应减少80%。

如今,台州市区已有17个这样的“小蓝屋”分类暂存点,沿海乡镇6000余人、海上1万多艘船舶积极参与海洋塑料垃圾收集,这样一个立体的收集网络,是“蓝色循环”的开始。

奉化区团湖街道有近千艘大马力渔船,每艘渔船每年平均产生5吨废弃渔具。在旗峰村,一栋用集装箱搭建的名为“西海生态小屋”的建筑十分显眼。使用西海回收APP后,你可以将渔网丢下,它感应到就会打开,扔进去再合上称重后,APP上就会显示碳积分。积分可以兑换商品,也可以提现到支付宝。宁波建峰新材料有限公司“海洋合伙人”项目工作人员刘雅兰正耐心指导“渔老板们”们把从海里捞回来的破旧渔具交到自己手上。

这是宁波首个“海洋伙伴”环保船舱项目,项目自投入运行以来,已回收废弃海洋塑料1000余吨。

“我们按照‘政府主导、企业主导、行业协同、公众联动’的模式,在沿海县(市、区)建设海洋塑料垃圾收集点,实现全省沿海县(市、区)全域‘蓝色循环’。”我省还将建立海洋塑料垃圾服务监管体系和治理体系,强化收集、储运、处置等关键环节的服务保障,实现‘蓝色循环’规范稳定运行。

可喜的是,“蓝色循环”治理的阵地还在不断拓展。今年6月,浙江省生态环境厅联合上海市、江苏省生态环境部门召开了长三角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合作小组第四次工作会议,双方共同签署了《长三角‘蓝色循环’海洋塑料垃圾治理合作备忘录》,为建立跨区域合作机制和海洋垃圾清理长效机制奠定了坚实基础。

02

高价值漏洞很难破解

目前,浙江省正在不断深化“蓝色循环”治理模式的深度推进,推动海洋塑料全品类回收利用从单一的塑料瓶向渔网渔具拓展,探索在省内建立塑料回收企业,在省内形成收集-转运-处置体系。不少厂家也积极履行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社会责任,愿意采购一些价格更贵的再生海洋塑料颗粒来替代原生塑料颗粒。

相比传统陆地再生塑料,以海洋塑料为原料的价格有更大的升值空间。问题在于,如何证明这些材料确实来源于海洋塑料垃圾?

对此,浙江把建设完善海洋塑料垃圾追溯认证体系作为“蓝色循环”的关键环节,建立起海洋塑料垃圾“市场化垃圾收集—高值资源化利用—国际认证增值”的流程体系,打通高值利用产业链。

在台州市齐聚再生资源有限公司车间生产线上,一座“海洋塑料蓝色工厂”,渔网、蟹网、船绳,各式各样的海洋塑料废弃物从造粒设备的进料口整齐划一地“出发”,经过分选、破碎、清洗、熔融、拉丝、造粒等几道工序,塑料粒子变成晶莹剔透、大小均匀的再生塑料颗粒,从出料口“吐”进白色的吨袋里。

车间另一边,这些再生塑料颗粒已经准备出货,被下游厂家收购后,将再次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每一吨袋上都贴有OBP追溯二维码,用手机扫描即可看到,比如塑料颗粒的“前身”是PA6废蟹网、收集口岸是金清港、收集地点是金清镇海丰村海燕687号。连收集方式、日期、数量等都一清二楚。这样一来,消费者就能了解到产品所用的海洋塑料垃圾的来源、生产过程。

遮阳网、管道、叶轮……在台州市齐聚再生资源有限公司的展厅里,记者看到了由回收塑料颗粒深加工而成的产品。

“OBP海洋认证标准是由‘零’塑料海洋组织和世界一流认证联合发布的,在全球20多个国家被广泛使用。我们也是台州市第一家通过OBP国际收集加工认证的企业。这些塑料粒子经过挤出、注塑加工后,可以开发成电器、汽车、包装、日化等多种产品。”该公司总经理何琪琪说。

“海塑蓝色工厂”项目共建设5台海洋塑料回收造粒设备,配备标准化环保设备,年回收能力达2万吨,每生产1万吨再生塑料颗粒,相当于为社会节省6万吨原油,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5万吨。

据了解,浙江将出台《海洋塑料垃圾回收追溯管理条例》,力争在全国率先建立海洋塑料垃圾追溯认证体系,推动海洋塑料垃圾追溯管理标准化建设,构建数字化治理、高质量利用标准体系。

03

破解多党执政难题

浙江省正鼓励更多社会主体参与“蓝色循环”体系,探索创造更多高价值转型治理模式,培育特色鲜明、形式多样的绿色新增长点,形成多元化治理的良好局面。

比如,当“蓝色循环”遇见“咖啡+慈善”,会产生怎样奇妙的反应?

“环保主题咖啡馆,蔚蓝的大海、小渔船,拍张照很轻松”、“海边小垦丁,一起采海藻、喝咖啡吧”……如今,丰华的“海洋伙伴”环保小屋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海洋塑料垃圾收集点,还成为了小红书、抖音等平台上非常火爆的“网红打卡点”。

每逢周末,莼湖街海岸线就成了帐篷的海洋。一家人出游结束后,游客王女士来到生态小屋二楼的“西海咖啡”,用自己在海滩上捡塑料瓶赚来的钱买了一杯咖啡,作为碳汇,给自己和孩子买了一杯拿铁和薯条。

“‘西海咖啡’和‘酥脆薯条’是我们的生态合作伙伴,顾客消费后,我们会捐出相应的公益金,用于海洋保护、教育助学等公益事业。今年我们每年向慈善机构捐出1万元。”刘雅兰介绍。

在咖啡厅旁边的货架上,记者看到,这些利用海洋塑料废弃物回收制成的环保产品,都有一个写着碳减排数据的“身份标签”。智能电动牙刷减少碳排放78克、用水量624克、废弃污染物24克;利用回收渔网制作的棒球帽减少碳排放985克、用水量169.9克、废弃污染物156克;利用回收浮球制作的棒球帽减少碳排放985克、用水量169.9克、废弃污染物156克;利用回收鼠标制作的鼠标减少碳排放450克、用水量58克、废弃污染物60克。

“我们打造了‘废品回收+公益环境教育+可持续性+无限循环生态+咖啡+商业’的多场景新体验,将回收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与生态公益创新相结合,实现了从收集、运输到分类回收、深加工、高值应用的可持续长效生态价值链。”刘亚兰说。

如今,“蓝色循环”品牌效应日益凸显,形成了区域协调、拓展质量提升、社会协同的治理格局,实现了海洋环境治理、资源循环、共同繁荣全方位融合发展。

据悉,下一步浙江省将在海洋塑料垃圾管理中践行共享繁荣理念,鼓励沿海地区ESG(环境、社会、治理)试点企业建设海洋塑料垃圾收集点,对海洋塑料垃圾进行处置和回收利用,为社会提供更多选择和支持,优化“蓝色循环”模式面向公众应用场景,探索海洋塑料垃圾管理与再生产品一体化发展模式,鼓励全社会积极参与和推动海洋环保行动,在塑料污染治理、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创新发展等领域开展国际交流合作,持续打开美丽中国建设的“浙江之窗”,为世界海洋治理贡献中国方案,共同守护我们的蓝色家园。

结尾

热门推荐:

来源:中国环境报

作者|见习记者 王文 通讯员 王静

王文、杨廷玉主编,杨恭江审阅,陈力发布

喜欢的话请点击这里↓↓↓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浚耀商务生活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