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伟股份研究报告:三元前驱体龙头,单吨净利有望持续提升

日期: 2024-09-05 16:02:23|浏览: 79|编号: 93266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请自鉴内容实用性。

中伟股份研究报告:三元前驱体龙头,单吨净利有望持续提升

1、四氧化三钴带动三元前驱体行业领军企业

1.1 三元前驱体+四氧化三钴双龙头,产能扩张进行中

公司前身为海纳新材,积累了产品技术,公司为中维集团旗下控股上市公司,2013年通过参股拥有三元前驱体及四氧化三钴自主关键技术的海纳新材,进入新能源材料领域。2014年9月,中维新材正式成立,主营锂电池正极材料前驱体的研发、生产、加工及销售,产品包括全系列三元前驱体、高压四氧化三钴以及部分NC、NM系列二元产品。2015年,位于贵州铜仁的西部产业基地投产;2017年,公司聚焦循环业务,启动西部基地循环科技园项目,2019年正式投产;2020年,公司成功在创业板上市。经过多年发展,公司目前已拥有西部、中部、南部三大产业基地,印尼基地正在规划建设中。截至2020年底,公司已形成11万吨/年的三元前驱体产能、2.5万吨/年的四氧化三钴产能。2020年,公司三元前驱体国内销售市场份额达到23%,四氧化三钴国内销售市场份额达到26%,均位居行业第一。

1.2 公司股权集中,股权激励提振公司士气

股权结构集中,通过子公司铺开业务布局。截至2021年6月30日,中卫控股集团持有公司60.39%的股份,为公司第一大股东。公司实际控制人为邓伟明、吴晓鸽,除实际控制中卫控股集团外,还通过鸿信成达实际控制人持股平台持有公司2.14%的股份,邓伟明直接持股3.67%,加上对恒盛利能的投资,二者直接或间接持有公司合计67.38%的股份,实际控制人股权集中。公司拥有6家全资子公司、3家全资孙公司,通过湖南新能源、天津新能源等开展锂电池正极材料前驱体的研发、生产、加工及国内销售;贵州再生、湖南再生、天津再生主要利用废旧锂电池拆解、镍豆、镍粉、镍中间体、钴中间体等生产硫酸钴、硫酸镍等,并向产业链上游布局;2021年将新设立2家广西公司,保障北部湾项目投资建设,设立香港子公司,开展海外业务,推动公司国际化战略目标的实现。

上市前经过三轮融资,C轮投前估值已达70亿元。几轮融资前公司股权结构简单,股东包括中卫集团、邓伟明及两家员工持股平台。2019年4月至12月,公司完成A、B、C三轮融资,分别募资6亿、2.03亿、5.99亿元,引入贵州高投、番投集团等国有股东以及部分民营创投基金,增资价格也由13.10元/注册资本提升至14.82元/股。

股权激励将核心员工利益与公司绑定,IPO引入上海经贸。截至目前,公司已实施两次股权激励。2019年3月,公司通过设立恒盛利能、元居智和两个员工持股平台实施股权激励,授予注册资本1238万元,授予价格为1.45元。目前,恒盛利能持股1.18%,覆盖邓伟明等46名员工;元居智和持股1.00%,覆盖廖恒星等9人。2020年11月,公司通过高管及核心员工专项资产管理计划佳源1号参与IPO股权激励战略配售,佳源1号持股1.00%,覆盖15名核心员工。公司多项股权激励有利于增强公司凝聚力、提高士气、稳定骨干员工,加之公司IPO引入的唯一外部战略投资者为上海景茂投资有限公司,其实际控制人为青山控股,有利于公司布局镍资源。

公司核心技术团队行业经验丰富,专业水平较高。公司五位核心技术人员在加入公司前,均已积累了大量相关领域的工作经验,部分曾就职于长沙矿冶研究院、湖南瑞祥、湖南雅成等知名科研院所及新材料公司。此外,研究所所长丁硕、前驱体分公司研发总监王益桥等均发表多篇SCI论文,学术水平领先,专业化程度较高。

1.3 公司重视研发投入,在前驱体领域技术领先

公司研发投入快速增长,专利成果丰硕。2017年至2020年,公司每年研发投入增速保持在50%以上,研发投入2.85亿元,同比增长155.90%,可见公司研发力度在不断加大。从行业对比来看,2020年公司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比重为3.63%,与格林美差不多,比华友高1.88pct。公司在前驱体领域拥有较强的研发能力,以高镍、掺杂、烧结、回收技术为主要研发方向。截至2021年6月30日,公司拥有国家专利113项,其中发明专利54项。并参与了《镍钴锰氧化物电化学性能试验放电平台容量比及循环寿命测试方法》、《镍钴锰氧化物电化学性能试验首次放电比容量及首次充放电效率测试方法》等多项国家及行业标准的制定。

2、公司业绩持续快速增长,各项指标稳步提升

2.1 公司业绩快速增长,盈利能力持续提升

公司经营状况良好,业绩持续快速增长。2017年至2020年,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18.62亿元、30.68亿元、53.11亿元、74.40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58.68%,远高于同行业可比公司。营收的快速增长带动了公司净利润的快速提升。2017年至2020年,公司分别实现归母净利润1.8亿元、6.3亿元、18.0亿元、42.0亿元,每年保持两倍以上的净利润增长。公司近年来业绩快速提升,主要得益于核心客户LG化学动力电池装机量快速增长、厦门钨业正极材料出货量增加、前驱体需求旺盛等因素。2021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83.56亿元,同比增长182.71%,实现归母净利润4.88亿元,同比增长216.57%,主要由于国内外新能源汽车销量激增,带动动力锂电池行业爆发式增长。仅21年上半年,公司三元前驱体及四氧化三钴出货量合计约8万吨。预计未来随着公司产能加速释放及客户结构的优化,公司业绩仍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趋势。

公司三元前驱体收入占比提升,公司整体盈利水平持续提升。2017年至2020年,公司三元前驱体收入分别为11.63/21.70/37.79/56.73亿元,占营业收入比重由64.58%提升至76.26%,主要受下游需求拉动及公司产能扩张,及时响应客户需求,导致该业务销售收入增加。公司高镍三元前驱体出货量增加,产能释放使外协业务减少,推动公司毛利率增长。2020年公司整体毛利率为13.14%,较2017年的9.71%提升3.43pct,净利率水平同步提升。 2020年公司净利润率为5.65%,较2017年增长4.67pct。21上半年三元前驱体营收64.64亿,同比增长208.33%,占总营收的77.36%。

业务方面,公司三元前驱体毛利率有所提升,但仍低于同行。公司三元前驱体产品结构向高镍化发展,2017年产品销售占比仅为30%左右,2020年高镍三元前驱体出货量超过80%,由于高镍产品技术壁垒较高,定价较高,利润有所提升。2017-2020年公司三元前驱体毛利率分别为

8.59%/12.37%/13.76%/13.16%。公司四氧化三钴毛利率先降后升,其波动主要受原料氯化钴价格影响,2019年以来公司加大高压四氧化三钴出货量,也带动该业务毛利率回升。2021年上半年公司三元前驱体毛利率12.45%,同比下降0.45pct,主要受上游原料涨价影响。横向比较,目前公司三元前驱体毛利率低于格林美、华友钴业,主要因为二者均有上游前驱体材料布局,产业一体化优势降低采购成本,公司目前也在规划多个上游矿产及回收项目,毛利率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公司三项费用控制良好,费用控制能力行业领先。2017年至2019年,公司期间费用率呈缓慢上升趋势,2020年公司期间费用率(不含研发)为3.31%,较2019年的5.23%下降1.93pct,主要由于销售费用率、财务费用率同步下降所致。其中,销售费用率为0.35%,下降1.04pct,主要由于公司调整收入标准,运输费用不再计入销售费用,而是调整至主营业务成本,导致销售费用减少;利息费用减少,导致财务费用减少。2020年公司财务费用率为0.85%,下降0.83pct。管理费用率(不含研发)为2.10%,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 2021年上半年三项费用虽然有所增加,但增幅低于收入增幅,期间费用率(不含研发)持续下降,仅为1.88%。从行业对比来看,公司期间费用率(不含研发)始终低于格林美、华友钴业,成本控制能力领先行业。

2.2偿债能力提升,经营能力保持基本稳定

公司资产负债率大幅下降,短期偿债能力稳步提升。2017年至2020年,公司新立项项目较多,自有资金无法满足投资需要,通过债务融资的方式筹集资金,使得公司资产负债率

85.16%/88.00%/65.70%/61.10%,处于较高水平。2019年以来资产负债率大幅下降,主要由于公司引入外部投资机构,股权融资优化了公司资产负债结构。2020年公司上市,资产负债率进一步降低。横向比较,行业整体处于高杠杆经营,格林美、华友钴业等前身公司资产负债率也稳定在50%以上。2018年至2020年,公司流动比率为0.89/1.17/1.40,速动比率为0.67/0.86/1.09,公司短期偿债能力逐步增强。 2021年上半年,公司资产负债率为72.93%,同比增加8.24pct,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分别为1.12/0.81,低于去年同期。上半年偿债能力略有下降,主要由于公司短期借款增加。

公司营运能力突出且趋于稳定。从短期营运能力来看,2017-2020年公司存货周转率分别为7.26/5.83/5.64/5.17次,应收账款周转率分别为11.55/8.72/8.26/7.29次。2018年公司新产线陆续投产,增加了储备库存;加之公司加大镍豆、镍粉的进口,自行生产硫酸镍,采购周期长,导致当年存货周转率有所下降,随后保持相对稳定。公司应收账款周转率较高,销售回款能力较强。 2021年上半年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分别为3.21/4.35次,同比增长34.31%/12.69%。从长期营运能力来看。公司2018年固定资产周转率较2017年明显下降,主要是因为公司很多项目由在建项目转为固定资产,导致固定资产大幅增加。2018年以来,公司固定资产周转率一直维持在4次左右。2018年至2020年,总资产周转率分别为1.00/1.04/0.93次,而格林美总资产周转率在0.5次左右,公司营运能力突出。 2021年上半年总资产周转率0.65次,同比增长38.30%,上半年营运能力有所改善。

2.3 得益于权益乘数和总资产周转率优势,公司的ROE高于同业

近三年公司ROE波动不大,权益乘数下降和净利润率上升抵消了ROE的波动,2017年至2020年公司ROE

6.06%/15.98%/13.81%/14.12%。2017年至2018年ROE大幅提升,主要得益于净利润率和权益乘数均大幅提升。2018年以后,两者趋势开始出现分化,净利润率保持快速增长,权益乘数则出现下滑,两者相互抵消,导致ROE整体波动不大。公司在稳定股东回报的同时,盈利能力提升,财务杠杆降低,实现了更为健康的发展。横向比较来看,公司ROE明显高于创业板,近两年高于华友,位居行业第一,这主要得益于公司出色的经营能力和对财务杠杆的运用。公司总资产周转率明显高于同业,始终位居行业第一,公司资产负债率最高,对应权益乘数较大。

仅从2021年上半年来看,公司ROE为12.00%,对应净利润率、总资产周转率、权益乘数分别为5.84%/0.65倍/3.69,三项指标同比均有提升,使得公司ROE较20年同期的7.01%大幅提升。

2.4 收入和利润质量持续改善,产业链竞争力增强

经营性现金流明显改善,收入质量和盈利水平提升。2017年至2019年公司经营性净现金流均为负数,一方面是由于公司产销规模扩大,库存需求大幅增加,以及海外原材料采购链条的延伸,国际采购无信用期,使得经营性现金流出增加;另一方面是由于公司赊销,导致应收账款增加。2020年公司控制库存增加,加强票据催收,应收账款状况明显好转,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4.64亿元,由负转正,同比增长284.96%。21年上半年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0.17亿,同比增长10.15%;随着公司规模的扩大,公司投资活动现金流出不断增加。

2017年至2020年,公司现金回笼率由21.19%提升至86.33%,营收质量持续提升,公司在产业链中的竞争力和话语权提升;2020年净利润现金比率也达到1.10,公司盈利质量提升。

2.5 前驱体业务盈利能力较低,考验公司资产运营效率

为探究锂电池产业链中前驱体业务的盈利能力、投入及运营模式,我们选取​​了产业链中游材料端的两家代表性公司进行横向比较。其中,前驱体:中威股份、格林美;正极材料:容百科技、当胜科技;负极材料:比亚迪、普泰莱;电解液:天赐材料、新宙邦;隔膜:恩捷股份、兴源材料。

前驱体公司净利润率在5%左右,盈利能力相对较弱。虽然公司净利润率逐步提升,但2020年仍仅为5.65%,主要原因是前驱体业务主要赚加工费,原材料成本占其产品的90%以上。在毛利率不高的情况下,对公司的成本控制能力是一个很大的考验。正极材料公司净利润率波动较大,整体略高于前驱体公司。其他中游材料厂毛利率在40%左右,净利润率水平远高于前驱体厂。

公司三元前驱体项目投资约2.1亿/万吨,投资额低于同行。公司最新北部湾项目投资37.86亿元,规划产能18万吨,产能扩张规模远超格林美、华友,且万吨投资低于同行。前驱体公司万吨投资约2.5亿,略低于正极材料万吨投资,但高于电解液、负极材料万吨投资,投资需求较大。

总体来看,前驱体行业是一个低利润、高杠杆、资金密集型的行业,考验运营能力。近年来公司产能扩张迅速,投资需求较大,高负债运营对应较高的权益乘数;而凭借出色的运营能力,公司2020年的ROE在产业链中处于较高水平,远超同业创业板的ROE水平。近年来公司的净利率也呈上升趋势。我们看好公司在保持现有成本控制和运营能力的基础上,通过规模优势进一步提升盈利能力,为股东带来更大收益。

3.三元前驱体行业技术壁垒高,市场空间广阔

3.1 三元前驱体是正极材料的核心,占三元电池成本的20%左右

前驱体是正极材料的前端材料,对正极材料的性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三元前驱体是化学式为(1-xy)(OH)2或(1-xy)(OH)3-xy的镍钴锰(铝)三元复合氢氧化物。根据镍、钴、锰(铝)摩尔比的不同,又可分为前驱体、前驱体、前驱体和NCA前驱体,通过与锂盐反应可制备出不同镍含量的三元正极材料。因此三元前驱体的元素配比、粒度、杂质含量等直接影响正极材料的性能,进而影响锂电池的能量密度、循环寿命等电化学指标。四氧化三钴也是一种前驱体,化学式为Co3O4,可进一步制成消费电子用的钴酸锂正极材料。

三元前驱体上层是有色金属,下层是锂电池材料,占三元动力电池成本的20%左右。它的上游是有色金属冶炼行业,生产出合成三元前驱体的硫酸镍、硫酸钴、硫酸锰(铝)等原料。直接下游是正极材料行业,将三元前驱体与碳酸锂或氢氧化锂反应制成镍钴锰酸锂作为三元正极材料。再与负极材料、电解液、隔膜等组合成动力电池,应用于新能源汽车、储能及消费电子等领域。作为正极材料的核心,三元前驱体的成本占正极材料的50%以上,而正极材料占电池包成本的33%,因此三元前驱体的成本能占到电池成本的近20%。格林美表示,以811三元电池为例,前驱体成本最高可占到正极材料成本的60%。

前驱体行业原材料成本占比90%,定价采用成本加成模式。以中维股份为例,2017-2020年前驱体成本结构中,直接材料占比90%以上,基本保持稳定;其次是制造费用,包括水电费、固定资产折旧等,占比约5%。此外,前驱体行业定价采用材料成本+加工费的形式,前驱体厂家主要赚取加工费,厂家根据工艺难度、市场供需情况、与客户的议价能力等确定加工费。原材料价格随行就市,其价格波动对前驱体价格及利润影响较大,企业一般采用锁单、套期保值等方式控制价格,规避一定风险。

在三元前驱体原材料中,硫酸镍的成本最高。我们根据前驱体制备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及元素守恒定律,计算出生产单吨NCM前驱体所需的硫酸镍、硫酸钴、硫酸锰的用量,并考虑到一定的损耗,以近半年Wind均价为依据测算出各类原材料的成本。发现,在三元前驱体中,硫酸镍的单耗最大,成本也最高,且随着高镍三元电池的发展,硫酸镍在成本中的占比也随之提升。在前驱体中,硫酸镍的成本占比超过70%。

3.2 前驱体合成工艺复杂,参数控制能力是核心技术壁垒

其中共沉淀法为主流方法,对工艺参数的控制要求较高。目前三元前驱体的制备方法主要有溶胶-凝胶法、喷雾热解法和共沉淀法,三种方法各有优缺点。共沉淀法可以同时沉淀多种金属阳离子,得到各组分均匀的沉淀物,从而提高产品的振实密度。另外,共沉淀法可以精确控制各组分的分配比例,成本相对较低,是规模化生产三元前驱体的主流方法。但此方法下,前驱体的质量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对厂家的工艺控制能力提出了要求。

共沉淀法工艺流程分为前制备、合成反应、后处理三大步骤。首先是原料的制备,将硫酸盐晶体投入溶解釜,加水溶解、过滤除铁,再将配制好的金属盐溶液按需要的比例调制成镍钴锰三元混合盐溶液,以一定浓度的氨水为混合剂配制碱溶液;在合成反应中,在一定的温度下,将预先配制好的溶液以一定的速率泵入反应器,生成镍钴锰氢氧化物沉淀物,然后进行陈化,使晶粒达到预定的尺寸并稳定其外围形貌。最后进行洗涤、干燥、筛分除铁等后处理工序。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含氨、含尘的废气、废水,需要进行环保处理。

在此过程中,氨水浓度、pH值、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固形物含量、搅拌速率、杂质等都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前驱体的质量,最终影响锂电池的电化学性能。

(1)氨浓度

氨水主要作为反应络合剂,与金属离子络合,从而控制游离金属离子,影响产物的振实密度和形貌。制备不同类型的三元前驱体所需的氨水浓度不同。氨水浓度过低,会造成晶体生长过快,颗粒疏松,振实密度低,比表面积大;而氨水浓度过高,则会络合过多的金属离子,使镍、钴、锰原有的配比发生偏移,导致反应不完全,造成浪费,并使废水处理更加困难。

(2)pH值

反应过程中pH值的控制是过程流的关键和难度,它直接影响前体的形态和粒度分布。二次颗粒易于集结为异质性,当pH值约为11时,材料具有最规则的球形形态,粒径是均匀的,粒子表面是光滑的,并且晶体的控制不当,会严重损害的质量。但是,由于反应中不断添加液态碱和氨水,伴随着络合反应,因此很难控制pH值,这要求制造商长期积累技术和经验。

(3)不同组分前体的反应控制

氨浓度和pH值的控制不固定,并且需要根据氨的镍和锰的比率进行调整,这主要是氨的含量。

(4)其他控制因素

反应温度:热力学的反应速率会促进晶体生长,导致过度的主要颗粒,特定表面积增加,并且易于氧化。

反应时间:在一定时间内,前体的粒度和锥度密度与反应时间成比例,但是,如果反应时间太长,则粒度太大,会影响前体的质量,并且粒度分布将开始扩大。

固体含量是指大多数制造商的固体含量的比率。

除上述因素外,前体制备还需要考虑:搅拌速率,反应气氛,杂质,金属盐溶液流速等。

简而言之,前体行业具有强大的非标准性能,过程控制 +设备在行业中构建了高技术障碍。满足客户的个性化自定义需求。此外,主要的生产设备(例如反应堆)是定制的设备,通常由前体制造商本身设计。

3.3国内市场集中度增加,集成布局成为行业趋势

全球三元前体的运输迅速增长,国内出口继续增加,这是对电池和储能电池的需求不断增长的逻辑,以及在消费者电子领域的替代锂电池的替代效应,根据GGII 的载体, 的载体是全球企业的增长根据ICC新闻的信息,该行业占主导地位,并贡献了绝大多数货物,2020年的国内产量为334,000吨,同比增长20.14%,占全球货物的近80%。此外,中国的三元前体出口仍在继续上升,从2017年到2020年,出口量为112,000吨,复合增长率为30.08%。考虑到前体行业具有一定的环境障碍,并且国内领导者多年来一直扎根,并且已经植入了国内竞争链中,在国内竞争链中一直植入了The The The The The The The The of of of of of of ofern of 。

国内三元前体产业的集中度增加了,四个主要公司在2020年占全球货物的一半。近年来,四个公司的市场占全球市场,有限公司的市场份额在2020年迅速增加。在中途和上游,预计市场集中度将进一步增加。

国内三元前体行业中有三种主要的参与者,基于资源的制造商占据了最大的份额。

1)上游基于资源的制造商:他们具有镍,钴和锰资源的采矿或冶炼能力,并为其下游的前体工业制造了一个集成的工业链布局,GEM和 的价格也很大。取代,但其电池级技术储量相对较弱。

2)材料工厂:这些类型的工厂是阴极的材料。生产能力有限,而且很难释放规模效果,此外,技术迭代伴随着阴极材料的升级,并且它们在前体行业的竞争力也有限。

3)专注于前体生产的制造商:这种类型的企业是从外部购买的,并将其提供给正面的电极材料工厂,或直接用于电池代表企业。但是,从外部购买原材料,尤其是宗教公司的利润率。

3.4三元前体的市场空间很大,领先企业的生产能力正在迅速扩大

前体制造商正在全面扩大生产,其中宗韦的能力最快。 21岁的上半年。到21年结束时,通过22阶段的新建筑和技术转型将增加到197,000吨。 GEM的生产能力在20年代结束时为130,000吨,通过私人位置,其生产能力将在21中扩大80,000吨。预计其生产能力将在21中达到200,000吨。在与合并后, 现在拥有55,000吨全部攻击能力 + 45,000吨的联合风险通过 Bamo建造了100,000吨的三元前体综合项目。

据估计,在21-23中,根据SMM统计数据,国内三元前体的设计能力分别为1.140/1.716/2.139万吨。因此,假设全球总产能在21-23中的国内生产能力的比例将从80%增加到85%,那么全球三元前体设计能力将达到1.425/2.019/2516亿吨,在21-23中,对国内市场的倾向将从80%增加到85%。

据估计,从2021年到2025年,全球对三元前体的需求将为24%,2025年达到154万吨。

在新能源车的领域中,我们估计,全球新能量车的销量在2021年将约为615万,预计从2021年到2025年,CAGR将达到35%。考虑到新能量车的电池电量逐渐增加,我们预测全球对电池的需求将略有2021年的cagr。 磷酸盐电池,中和低端型号中LFP电池的比例将在未来增加。

根据新兰锂电池的说法,在消费行业中,三元电池约占2020年全球消费者锂电池的60%。考虑到轻电源市场的迅速增长,预计三元电池的比例将略有增加,从2021年到2025年。在其中,其中的三元电池的比例仍然是主流产品的高级成分,并且是高级的比例增加。

基于上述假设,我们根据不同类型的三元电池的三元前体的单位消耗,估计2021年至2025年三元前体的全球需求。

653,000/867,000/110,000/131,200/154,000吨,复合年增长率将达到24%,高尼克三元三元前体需求的复合年增长率为50.8%。

三元前体的国内生产能力从2015年迅速扩大到2020年,国内设计能力从80,000吨增加到790,000吨,复合年增长率为58.1%。三元前体是高度定制的产品,生产和运输是由下游订单确定的,可以看出,在当前行业中,有一个名义上的生产力和容量利用不足的现象,但是考虑到逐渐增加生产能力,可以确保有效的生产能力的基础。

从长远来看,总体供应和需求相对较宽,根据先前的统计数据,供求模式略有改善。 2020 - 2023年的三元前体的能力为39.7%/45.9%/42.9%/43.8%。

三元前体的价格趋势与硫酸钴的价格相对一致,并且自2020年以来进入了向上的渠道。对于5系三元的前体,硫酸盐和硫酸钴的成本比相对接近,但是硫酸盐的价格在过去的几年中是相对稳定的,而是苏尔的价格,而苏尔的价格是库库的。 Balt Price下降了,硫酸钴的价格仅为36,500元/吨,自2020年以来,硫酸盐的价格就以71,500 的价格降低了三元前体的价格,硫酸钴的价格显着折叠起来,并且也进入了向上的频道。目前,5系的三元前体的价格约为83,000元/吨,6系列的三元前体价格约为125,000 ran/ton/ton,预计随着前体产品结构的调整。目前,为了降低镍价格的影响,主要的前驱动器制造商正在积极地增强上游镍矿石和镍冶炼的生产能力。

第四,这三个主要优势帮助公司实现第一个,以及资源的缺点构成利润空间

4.1显着优势:加速生产能力,市场份额继续增加

容量利用率很高,随着新能量车辆的爆发和电池工厂的爆发,对上游供应能力的爆发,公司的扩张是必须的。

运输量迅速增加,市场份额稳步增加。

该公司的生产能力加速了,该公司的设计能力将在2023年超过500,000吨。此外,预计中部地区的35,000吨前驱动器和支持项目将在第1季度22年零23年开始建设。

与同行相比,它具有投资成本的优势,并且驾驶项目的增长最快。

4.2技术产品优势:公司开发了许多核心技术,以及高镍化的产品突破

该公司专注于形成多种核心技术的研究,开发和过程优化。

公司设备自主研发,向汉华京电采购定制化设备。为了提高研发产品的稳定性,公司加大了设备自研的投入,中伟研究院下设专门的设备研发部,主要负责3 大结构、4 大系统的研发工作,即反应釜结构、浓缩机结构、干燥系统结构,自动化配液系统、自动化反应控制系统、自动化物料输送系统、恒温恒压系统。现已建成产能4000 吨/年的研发车间,自研非标设备占比超25%,难以标准化复制。此外,在核心定制化设备上,公司向关联公司汉华京电采购,同类采购占比持续提升,紧握核心技术。2020 年关联交易金额4269.4 万元,占同类采购的9.5%。

该公司的高镍化型,由于高镍材料的高能密度,可以减轻钴的使用,而原材料的使用率很低。

新产品继续迅速发展,以应对客户的需求。

4.3客户优势:历史上大客户受到深厚的约束,新客户宁德时代提供了未来的增长

该公司涵盖了广泛的客户,目前,该公司的客户群一直在国内外,该公司已经开始在时代发货。

在定价模型方面,公司的定价机制通常实施主要的原材料成本,以及公司的报价。单吨净利润的价格波动。

海外客户的收入相对较高,盈利能力比国内收入更好。

从客户的角度来看,该公司与LG化学的合作稳定,并且基于公司的海外客户的平均价格,与LG化学的货物的平均价格增加了。

随着的钨行业和技术,供应协议,以锁定未来三年的供应,海外生产能力建设,新产品开发和其他方面的供应,并同意该公司在未来三年内供应,例如三年的前轮驱动器,四氧化型和lith 000 000 000年。

切入特斯拉的供应链已成为特斯拉上海工厂的绝对主要供应。

在时代,预计未来的供应比将通过建立合资公司以及将三元骨科材料供应到时代,考虑到这两个供应商的未来设计能力,即的未来设计能力,而则在22-23中需要供应。

4.4弥补了资源的缺点,预计毛利率将继续增加

该公司的产品单位价格高于同行,鉴于的货物中,毛利率低是直接材料的成本。 PCT低于绿色的产品利润。

前轮驱动器的上游产业链持续了,而工业链则以镍为例,用来闻到镍的矿石来闻到水分中间(MSP/MHP)部署废物电池回收。

在上游资源方面,该公司锁定了一些镍和钴原材料。

镍 - 冶炼能力在2020年底继续扩大。和10,000吨硫酸钴溶液。

该公司的项目具有投资成本,与传统的RKEF相比,额外的投资能力更加灵活。消费,这有助于公司快速改善上游布局。

前轮驱动+回收两个轮驱动器。

The 's self - ratio has a on the gross . that the 's is based on the 6 - triad front -wheel drive, we have the self - and gross based on the for each raw and the price of 2020 in the 6 and the price of 2020. For every 10% in the of self-, the gross will by 1-1.5PCT. The plans to reach 50%/80%in 2023/2025, , and the gross will be 17.9%/22.2%, .

(本文仅供参考,并不意味着我们投资的任何投资建议。如果您需要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原始报告。)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浚耀商务生活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