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脖子病 淡水水产动物疾病防治技术

日期: 2024-09-14 01:01:29|浏览: 25|编号: 95241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请自鉴内容实用性。

红脖子病 淡水水产动物疾病防治技术

淡水水生动物疾病防治技术

陈一鸣、林丽华、邱静编写

第一讲 水产动物疾病的种类、传播特点及防治措施

1. 水产动物疾病的种类

水产动物疾病的发生是水产动物自身的反应特性与外界环境中各种致病因素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作用的结果。根据引起疾病的原因,可分为内源性疾病和外源性疾病。

■ 内源性疾病是指由于遗传、内分泌、免疫、代谢、神经等机体各系统的功能缺乏或紊乱,加上年龄、性别、物种(或品系、群落)等因素引起的疾病。

■外来疾病可分为生物引起的水生动物疾病和非生物引起的疾病两大类。生物引起的水生动物疾病可分为病毒、细菌、真菌和单细胞藻类等引起的微生物疾病;原生动物、蠕虫、水蛭、软体动物和甲壳类动物等引起的寄生虫疾病。非生物引起的水生动物疾病主要有养殖环境中的物理和化学因素,如水温不适宜造成水生动物感冒、冻伤,pH值过高或过低,溶氧不足,水体中混入农药等有毒物质等都可导致水生动物健康状况恶化,甚至死亡。另外,食物不足可引起萎缩和营养不良。

2. 水生动物疾病传播特点

水生动物疾病传播的特点是由水生动物生活在水中的特点决定的。

■ 一是传染性。病原体(和其他致病生物)在水中比在陆地上更容易存活,也更容易通过媒介传播。

■ 第二,局部性。物质在水中传播的速度比在空气中慢,容易造成局部区域溶氧不足、毒性物质滞留,从而对生活在水中的水生动物产生不良影响。生活在某一环境中的鱼类是否会生病,主要取决于其生存环境中是否存在病原体以及外界环境的质量。

3.水产动物疾病防治

水产动物疾病的预防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

■ 改善水环境

● 选择水资源丰富、环境良好的地方建设养殖池和养殖场。

● 清除泥沙、调节水质、及时增氧,改善养殖水体的生态环境。

● 利用微生物的方法改善生态环境,如利用光合细菌、EM菌等益生菌改善养殖水体环境,通过投喂​​益生菌改善饲料品质和鱼体内环境,利用生物发酵饲料与有机肥料实现投入品的生态化。

● 积极推行生态防病措施。即在同一养殖水体中将水生植物种植与水产养殖相结合,利用植物与水生动物共生的原理,消耗和转化养殖废弃物和废水污染,实现养殖环境的生态化,减少因环境恶化而引起的疾病发生。

■ 增强水产养殖动物的抗病能力

●选好苗木。选择品质优良、体质健壮、无伤病的苗木进行出苗。

● 加强和改进饲养管理。合理、系统地实行“四定”饲养,加强日常管理和观察,建立健全饲养记录档案。

● 实施人工预防免疫,提高机体自身抗病能力、成活率,降低发病率和生产成本。常用方法有注射、口服、浸泡等,方法简便易行,养殖户可自行操作。目前,草鱼、青鱼的免疫预防效果相对较好。

● 定期给鱼喂食黄芪多糖、中草药等能提高鱼体免疫力的药物。

● 培育或选用抗病能力强的品种,如选用长江“四大家鱼”的原种。

■ 控制和消灭病原体

● 加强检疫制度。收购进口和国产水产苗种必须进行检疫,防止病害传播。检疫部门要严格掌握苗种病害检疫情况,严控病害传播。

● 彻底清塘。用生石灰彻底清塘,对养殖设施进行消毒,杀灭养殖水中的病原体。

● 严格实行“四消毒”:鱼类消毒、饵料消毒、工具消毒、饲养区消毒。

● 调节养殖水环境至最佳状态,控制养殖水体病原菌的发生和繁殖。可经常洒洒生石灰调节养殖水体的酸碱度,使养殖水体的pH值保持在微碱性的最佳状态。对于池塘、水池等封闭式养殖水体,可定期向水体中添加益生菌,以改善养殖水质,控制高密度放养下有害微生物的繁殖。

● 疫情季节前做好药物预防。一是外用药物消毒预防。水产动物疾病大多在4月至10月流行,少数疾病在其他季节流行。水产动物外用疾病的药物预防,可采用在饲养场周围用袋装药的方法,在饲养场周围水域形成一定范围的消毒带,清除体表及鳃上的病原菌,从而达到防病的目的;二是内用疾病的药物预防,宜采用口服。即将药物混入饲料中制成颗粒状药物后投喂。所用药物种类应随所防疾病而定,但严禁使用禁用药物及添加剂。建议多使用疫苗、中草药或益生素。抗生素尽量少用或不用,必须使用抗生素时,应避免同一种抗生素多次使用,以免产生耐药性。

■ 避免鱼类受伤及感染。捕捞及运送鱼苗应按操作规程进行,避免鱼类受伤。网箱养殖应使用新网箱,如浸泡网箱,待鱼体触感不粗糙时放生,减少因环境变化而触碰网具造成的损伤。

第二讲 常见水生动物疾病及防治

第一章 水产动物病毒性疾病

1.草鱼病毒性出血病

■ 病原体及原因。发病原因:呼肠孤病毒。当养殖水体水质恶化,水中溶解氧含量降低,水中总氮及有机氧消耗量增加,气候、水温变化较大,鱼体抵抗力下降,病毒趁机进入鱼体内,导致养殖草鱼发病。

■症状识别。主要症状有“肠炎型”、“红肌型”和“红鳍红鳃盖型”。以肠道出血为主要症状,称为“肠炎型”。有的鱼有肌肉出血,称为“红肌型”。有的鱼鳃盖基部及鳍条处有出血,称为“红鳍红鳃盖型”。广西主要以“红肌型”为主。

■流行与危害。草鱼出血病是草鱼养殖阶段发生广泛、危害性很大的病毒性疾病,在我国主要水产养殖区均有流行,草鱼、青鱼均可感染,但主要危害2.5~15厘米规格的草鱼。水温20℃~33℃时发生流行,最适流行水温为20℃~28℃。

■ 预防及治疗方法

防治鱼病必须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基本原则。

●预防方法

1.清除池底多余的淤泥,用生石灰或20ppm漂白粉对池塘和网箱进行消毒。

2、鱼种放流前15天应进行人工“多效”疫苗免疫预防。

3、鱼体入池前要进行消毒。

4. 其他细节参见第 1 讲第 3 部分。

治疗

当草鱼患病时,应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及时有效地消灭或控制疾病。

1.确认你得的是什么疾病。

2、了解养殖水体的水色、透明度、pH值、溶解氧、氮含量等环境因素,查找引起疾病的原因。

3、调节池塘水质,使水质达到主养品种生长所需的最佳状态。首先要换水养殖,每次换水量为1/2-1/3;其次,对于池塘、山塘可用生石灰调节水体pH值至微碱性状态。

4、池塘喷洒生石灰3-4天后,应每天使用二氧化氯、聚维酮碘等抗病毒药物一次,连续2-3天。对于网箱养殖,在鱼集中在网箱水体的1/3处后,应每天喷洒生石灰、二氧化氯或聚维酮碘进行外部消毒数次。

5、病毒性出血一般需喂药1-2天后再口服药物,一般敏感药物可喂生蒜、大蒜素、三黄粉、黄芪多糖等。

2. 鲶鱼病毒病

■症状识别:该病多发于当年生鱼,水温20~30℃,水温高于25℃时,会突然发生,死亡率较高,多数在7~10天内发病,属急性型。通常20%~50%的病鱼面朝下,其余则浮于水面。病鱼鳍基部、腹部及尾柄处出血,腹部较大,眼球突出,有时肛门突出。部分病鱼鳃出血,腹腔内有黄色或淡红色液体。内脏常贫血,消化道内通常无物。肠道内有淡黄色黏液样物质。脾脏通常肿大、变黑,肾脏、肝脏、胃肠道、脾脏和骨骼肌可能有出血。

■ 诊断方法

● 根据症状和患病率做出初步诊断。

● 通过组织病理学检查,即实验室检测进行诊断。

■ 预防及治疗方法:

● 鱼塘使用20-50ppm有效氯进行消毒。

● 严格执行检验制度,防止病原传播,选择健康无病的鱼进行放养。

● 定期喂食黄芪多糖和“三黄”中草药。

第二章 水产动物细菌性疾病

1.淡水鱼细菌性败血症

■ 病原体 多种细菌,主要有嗜水气单胞菌、温和气单胞菌等。

本病又称为淡水养殖鱼类主要暴发病,有的地方又称为溶血性腹水病、腹水病、出血性腹水病、出血病等。

■ 症状识别 症状多样,全身充血、出血,眼眶周围充血(以鲢、鳙鱼为甚),眼球突出,肛门红肿,肠腔内有大量积液,病鱼严重贫血,肝、肾肿大。

■ 流行情况 全国各地均有流行,一年四季均可见到。为害多种淡水鱼类。水温在9℃~36℃时易发生,尤其在水温持续在28℃以上,高温季节后保持在25℃左右时易发生。为害鱼体年龄从2月龄鱼种到食用鱼均可;不仅在精养池塘发生,而且在网箱、网箱、围网、水库养鱼中也易发生。发病严重的鱼场发病率高达100%,发病严重的鱼塘死亡率高达95%以上。

■ 诊断

● 根据症状和患病率做出初步诊断。

● 根据症状和病理改变可进一步做出诊断。

● 实验室检查诊断。

预防措施

● 彻底清理池塘。

● 严禁近亲繁殖,鼓励本地繁育优良鱼种。

● 放养前用15-20ppm高锰酸钾水溶液洗鱼10-30分钟。

● 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技术水平和防病能力确定放养密度和配合比例。

● 加强饲养管理,定期洒生石灰并加注清水,开启增氧机,改善水质,正确控制饲料量,提倡少食多餐,尽量投喂天然饲料和优质饲料,不投喂变质或有毒饲料,提高鱼的抗病能力。

● 定期在场地周围洒洒漂白粉、三氯异氰尿酸、氯胺、漂白粉进行消毒。

● 加强池塘巡查,发现病害,及时采取预防措施。

● 疫情季节到来前,用显微镜检查鱼体,杀死体外寄生虫。

● 疫情季节,经常投喂黄芪多糖、“三黄”等中草药,每次投喂5-7天以上,每月预防10次以上。如周围鱼塘已感染,要用强氯生石灰全塘洒药。

● 病鱼池塘使用的工具要消毒,死鱼要及时捞出并掩埋进行无害化处理,不要随地乱扔。

■ 治疗

● 在整个泳池喷洒不含氯的清洁剂或生石灰。

● 每天喂食抗菌饵料一次,连续7天。

● 发病季节,应定期全池喷洒生石灰,使水体浓度达到20-30ppm,每月1-2次。池塘周围应定期悬挂生石灰或强氯气。

● 每100kg鱼使用福康50-100g,拌入饵料中,每天投喂1次,连续投喂2-3天。

● 使用鱼血粉治疗,每100公斤鱼用鱼血100克,拌入3公斤左右饵料,每天投喂1次,连续3天。

2.草鱼细菌“三高”综合症

草鱼细菌性疾病是草鱼养殖生产中常见且危害较大的疾病,包括

疾病类型有烂鳃病、出血性腐败病(又称赤皮病)、肠炎三种。

■症状识别病鱼鳃盖骨内表皮充血发炎,形成圆形透明区,状如“天窗”。鳃丝分泌较多黏液,肿胀,部分缺血呈灰白色或淡红色,或部分充血呈紫色或有出血点。有的鳃丝溃烂,软骨外露,并附着泥质。病鱼肿胀,厌食。

■ 流行与危害 本病主要危害草鱼、青鱼,水温20℃左右时开始蔓延,高峰期在春末至秋季,在养殖密度大、水质差的环境中易发病。本病为常见病,当年可造成大量鱼死亡。发病期间,水温越高,致死时间越短。

■ 诊断方法根据鱼体发黑、鳃部病变可进行初步诊断。

■预防方法与淡水鱼细菌性败血症相同。

■ 治疗

● 在整个泳池内喷洒漂白粉(含有效氯30%以上)或强氯精。

● 将中草药黄柏、五倍子(磨碎浸泡)全池喷洒,使池塘水位达到2-4ppm。

● 将中草药黄柏、五倍子(磨碎浸泡)全池喷洒,使池塘水位达到2-4ppm。

3.出血性腐败病(又称赤皮病)

■症状识别 鱼体表局部或全部充血发炎,鳞片脱落,以鱼体侧面、腹部尤为明显。背鳍、尾鳍等鳍基部充血,鳍条末端腐烂或感染水份。有时鱼的上下颌、鳃盖等也充血发炎。

■ 流行与危害 观赏鱼及多种淡水鱼均可感染本病,一年四季均可流行,但水温25℃-30℃时为高峰期,鱼体受伤或被寄生虫破坏时易感染,本病是草鱼、青鱼的主要疾病之一,常并发烂鳃、肠炎等。

■ 诊断方法:根据表面症状即可进行初步诊断。

■ 预防及治疗方法

● 操作时请小心,避免伤到鱼。

● 可以使用生石灰、强氯等,洒遍整个池塘。

● 喂药饵5-7天。

4.细菌性肠炎

■症状与鉴别 头或身呈黑色,患者常独自游动。严重者腹部膨胀,两侧有红色斑点,肛门红肿。腹壁受挤压时流出黄红色腹水。肠壁局部充血发炎,有大量黏液。

■ 流行与危害该病发病季节为4~9月,以水温25℃~30℃为高峰,常表现为两次流行高峰。1岁以上的草鱼、青鱼多在5、6月发病,早至4月即发病;当年生草鱼多在7~9月发病,发病后死亡率很高,平均为50%~90%。该病在全国淡水鱼养殖区均有流行,是养殖鱼类中最严重的病害之一,主要危害当年生草鱼、青鱼。

■诊断方法:肠炎鱼肠道内充满淡黄色液体,有时轻压病鱼腹部会有粘液流出,但出血病无此症状。

■ 治疗方法按常规方法进行,结合充分喷药,喂以大蒜加食盐或大蒜素饵料,连续5-7天。

5. 细菌性溃疡综合征(鲶鱼)

■ 症状识别:病鱼体表出现局部或全身性溃疡,严重腐烂。

■ 流行情况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危害多种海鱼和淡水鱼,以无鳞鱼较易发病,斑鮰为常见发病鱼种。

■防治方法:池塘每天喷洒二氧化氯或聚维酮碘1次,连续3天,网箱每天喷洒3-5次,连续4-5天;服用敏感药物或每公斤饲料内服大黄五倍子粉10-20克或甘草6克、黄芪多糖2克,每天1次,连续7天。

6. 延迟性爱德华氏病

■ 症状与鉴别 明显特征是病鱼头顶出现凸起的红色斑点,病鱼旋转,死鱼腹部肿胀,基部、头部、眼、体部、肛门处发红、充血,有的出现眼球凸出。

■ 疫情情况 在广西,该病主要危害无鳞鱼,特别是斑点叉尾鮰、黄颡鱼、鲶鱼等,全年均可发生,水温25~30℃时发病较重。

■ 预防及治疗方法与细菌性溃疡综合征相同

7、龟红颈病(又称大颈病、托克病、阿多福病等)

■症状识别:病龟颈部红肿,伸缩困难。有的病人出现多个大小不等的红斑,逐渐溃烂,眼内出现白色浑浊物,舌尖及口鼻出血。内脏有明显的点状或斑片状弥漫性出血;肝脏肿大,表皮呈土黄色或灰黄色,有针尖大小的坏死灶。病人乏力,不能活动。本病常并发红底板等疾病。

■ 流行与危害 在养殖密度大、水温、水质变化大、龟体受伤、饲料突然变化以及饲料管理不善等条件下,龟的抵抗力下降,极易发生红颈病。该病在广西的流行季节为4月至10月,为流行高峰期。该病流行温度在18℃以上,不同大小、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龟均可发病,死亡率可达20%-30%。

■ 预防及治疗方法

● 放养前用漂白剂或生石灰对养殖池进行彻底消毒。

● 喂食时要分层喂鱼,避免鱼相互咬伤,不要将受伤的鱼放入池塘。

● 保持良好水质,定期喷洒消毒剂,水温下降时要加强防病。

● 疫情季节,经常投喂黄芪多糖、中草药等,提高鱼体抗病能力。同时,每公斤龟喂15万~20万国际单位庆大霉素或卡那霉素,每天1次,连续3~6天。

● 如发现龟只患病,应立即隔离,并注射治疗。可用庆大霉素、卡那霉素、链霉素等抗生素治疗。注射剂量为每公斤龟只20万国际单位。轻症一次注射即可治愈;重症则需注射2-3次。

● 发病严重时用别康宁0.8-1.0ppm或生石灰60-75ppm,连用2次,隔日1次。

●在疫病流行季节,经常投喂黄芪多糖、中草药等,提高鱼体抗病能力,投喂药饵,控制病情发展。可选用土霉素、金霉素,按每公斤体重0.2克投喂,第2~6天减半;另外可选用康宁口服制剂,用量为每公斤体重0.8克,连续3天,视病情严重程度,连用2~3个疗程。对重症患者,也可采用强制口服。

8.中国洞病(又称穿孔病、烂甲病)。

■ 症状识别 发病初期,背部、裙边出现直径0.2~1.0cm的痂皮,周围有出血,痂皮抠起后,可见甲壳内有穿孔,穿孔处不断出血,抠起的痂皮很快脱落,在原病灶处留有小孔,小孔边缘发炎,轻压即有鲜血流出。

■ 疫情情况 流行季节为4月至10月,5月至7月为高峰期,该病在我国各地养殖区均有发生,该病主要危害幼龟和成年龟,成年养殖期危害最大。

■ 治疗

● 发现后立即隔离治疗,并用土霉素冲洗。

● 每隔5天用40-50ppm生石灰水喷洒养殖池2次。

● 连续7天在饲料中添加抗菌药物。

9.中国疖病

■症状识别 发病初期,体表长出一个或数个芝麻、黄豆大小的疮疡,以后疮疡逐渐增大,向外突出,最後破破表皮,严重者溃烂穿孔。

■ 流行情况 本病流行季节多在5月至9月,室内加温养殖时亦可发生本病,流行水温在20℃以上,30℃左右易发病。 本病对幼龟亦可造成危害。但对幼龟危害较大,体重20克以下的幼龟发病率为10%-50%,如不及时治疗,2周左右即死亡;2-4岁幼龟死亡率也高达20%-30%。

■ 预防及治疗方法

● 进行科学养殖管理,保持良好的水生生态环境,合理密度,保持池水透明度在30cm左右。

● 每半个月向整个池塘喷洒2-3ppm漂白粉或30-40ppm生石灰一次。

●每公斤体重投喂10万国际单位盐酸土霉素胶囊,同时让池水达到25-30cm,用40ppm土霉素粉进行浅水浴,连续2-3天,一般症状较轻者可治愈,重症治愈率可达70%。

10.中国皮腐病

■ 症状识别以体表糜烂、溃疡为主要症状。

■ 预防及治疗方法

● 放养大小均匀、健康的甲鱼苗,用1/5000高锰酸钾溶液浸泡30分钟后再放塘。

● 保持水质清洁。每10-15天在整个池塘喷洒2-3ppm漂白剂。

● 定期服用药物增强免疫力,并使用日光疗法作为治疗方法。

第三章 鱼类寄生虫病

1.小瓜虫病(又称白斑病)

■症状识别:鱼体表出现白色斑点状水泡,严重者皮肤、鳍布满白色斑点和白色粘液,鱼体瘦弱,鳍断裂,多数浮于水面不游动或游动缓慢,最后呼吸困难而死亡。

■ 流行与危害 该病从鱼苗到亲鱼全部感染,造成大量死亡。每年3-5月、10-12月为流行高峰。该病在我国各地均有流行,死亡率较高。

■ 预防及治疗方法

● 用生石灰彻底清塘,杀死小瓜虫的囊肿。

● 放养鱼前,将鱼浸泡在3%盐水中15至20分钟。

● 全池喷洒1-3/L亚甲蓝,每4天一次,连续3次。

● 用辣椒粉250克、生姜500克煮成汁,待水凉后浇遍池塘,每天一次,连续3天,选择晴天中午浇。

2. 指蕨属

■症状识别 病情严重时,病鱼鳃明显肿胀,鳃盖张开,翻转金鱼,表面可见乳白色的虫体,丝呈深灰色。

■ 流行与危害 指环虫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适宜养殖温度为20℃~25℃,多发于春末夏初,大面积寄生也可造成一岁以上大型鱼死亡。

■ 预防及治疗方法

● 全池喷洒0.2ppm-0.4ppm敌百虫结晶溶液。

● 鱼入池后,用20ppm高锰酸钾溶液浸泡鱼体。

3.三代虫病

■ 症状识别 发病初期,鱼体极度躁动,当病鱼大量感染时,其皮肤上会出现一层灰白色粘液,鱼体失去光泽,食欲不振,身体消瘦,呼吸困难,游动缓慢,最终死亡。

■ 流行与危害 木霉菌适宜繁殖温度为20℃左右,该病多发于春季、初夏,全国各地均有流行,木霉菌寄生于鱼体表,对鱼苗及当年生鱼危害极大,造成大量死亡。

■ 防治方法: 指环虫病。

讲座 3:医学的科学应用

科学用药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水产动物疾病防治水平和水产动物质量安全。科学用药应注意以下几点:

● 做出正确诊断并开出正确药物。

● 使用许可的药品,禁止使用国家禁止的药品,保证用药安全;

●适当地增加或降低药物的浓度,药物频率和药物之间的间隔以及合理使用药物。

●消除病原体并在控制药物使用时增强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

●仔细观察和分析,并根据情况采取措施,例如停止药物,调整剂量和变化药物,以确保有效使用药物。

在科学使用药物时,应“首先进行预防,并在流行病的高峰期进行预防和治疗。对病原体敏感的IN(例如根,大黄,大蒜,等)以及某些维生素,痕量元素,矿物质等。疫苗,微生物制剂和生物不会对水生动物产生负面影响。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浚耀商务生活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