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5.12特刊】21集团军部队抗震救灾纪实

日期: 2024-05-20 16:06:52|浏览: 86|编号: 68175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请自鉴内容实用性。

【纪念5.12特刊】21集团军部队抗震救灾纪实

编织||黎明哨兵(ID:)

作者||袁军红、秦勇、卞红星、陶志平(略有删节)

陇南水火

汶川发生特大地震,波及甘肃南部部分县和陕西汉中市,造成1.1万人伤亡。

甘肃县嘉陵镇南侧山体发生大规模山体滑坡,导致宝成铁路109巷包括12辆油罐车在内的货车起火,西北至西南铁路大动脉中断,急需开通;

嘉陵江被半个篮球场大小的巨石从中间截断。 水位迅速上涨,淹没了沿河公路。 急需疏浚;

灾区道路、供电、通讯条件差,群众房屋倒塌,受损严重。 他们无家可归,终日遭受风雨、高温、余震的折磨。 他们急需救援。 宝成铁路109隧道告急;

嘉陵江航道告急;

温县、康县、武都、略阳等地灾民急需;

第21集团军组织抗震救灾部队并迅速集结。

5月13日上午9时30分,红军某师接到上级命令后,立即启动紧急行动,赶赴陇南温县、辉县、成县、康县等地抗震救灾,地震震害烈度达7.5级。度。 及时工作机制明确要求工作组争分夺秒、夜以继日地工作,以最快的速度赶赴受灾前线。

该师战士分成三组,一组负责疏通嘉陵镇山体滑坡堵塞的嘉陵江,一组负责抢修武都县至温县的道路。 医疗队和工兵连在受灾最严重的武都县开展救治并拆除倒塌建筑物。 清理和救援工作。

接到上级命令不到20分钟,该师副参谋长蒲俊里率领的89人先遣队赶赴陇南,勘察灾情、勘察地形、了解道路交通情况。

50余名官兵自愿暂停休假,提前归队,积极请求投身抗震救灾第一线;

近万名官兵向党组织递交请愿书和决心书;

半天捐款82.4万元。

各专案组连夜启封车辆、检查维护设备、准备救灾物资和设备。 11时30分,一支由工程、防化、侦察、医疗等兵种组成的653人的救灾突击队乘坐机动车辆以时速80公里的速度驶入灾区。 随后,由3651名官兵、329辆车辆和机械组成的庞大救援力量也迅速出发,奔向灾区。

从天水到陇南灾区一路上,有数十万座巍峨的大山。 山连山,山连山。 陡峭的墙壁像一排排混乱的牙齿一样矗立着。 山高沟深,坡陡弯急,险象环生。 加之余震、降雨、山体滑坡不断,给心急、速度较快的部队机动带来很大困难。 哪里有困难,就冲过去。 这是官兵的誓言,也是奋斗的目标。

从成县到温县,巨龙般的救援队伍沿着212国道时而蜿蜒上山,时而盘旋下山。 由于余震不断,头顶上不时有石块和沙子飞落。 380公里路程中,官兵遭遇山体滑坡680余次。 他们一边冒着风险抢修道路,一边与时间赛跑,日夜兼程赶往受灾最严重的温县碧口镇。 一路上,他们出动4200余名官兵清理滑坡地段76处,清理土石方约1100立方米。

尽管车内疾驰、颠簸、摇晃、酷热难耐,官兵们对灾区人民的爱,没有人要吃喝,一路狂奔。 他们知道,如果早一分钟到达,就可以多挽救一个生命。 早一秒到达,就能给灾区人民多一点希望。

工兵连司机、三级士官李瑞国深有感触:“一想到受灾群众,我手里的方向盘就感觉沉重,总想加大油门,跑得更快,早点到达灾区。 ”

5月14日20时45分,救灾突击队行军560公里到达碧口镇。 一路上,官兵们连吃饭的时间都没有。

一支从南方回来的车队由19辆大型解放卡车组成,车轮上全是泥土,车身上都是灰尘,就像刚刚遭遇了一场巨大的沙尘暴。 他们是红军某师运送第一批救灾人员的车队,刚刚从抗震救灾前线返回。

一支庞大的军工车队,包括两台挖掘机、两台推土机、两辆装载车、一台起重机,向陇南挺进。 他们的目的地是陇南辉县,任务是增援当地争夺铜宝城线109隧道的部队。

面对困难,坚持下去。

在辉县江洛镇,一支红军军团的车队滚滚向前。 近百辆车列队前行,炊事车、油罐车、补给车等车辆紧随其后,生怕落后。 一辆“勇士”指挥车时而开路,时而封闭道路。 5月13日,该团首批500余名官兵奔赴抗震救灾一线开展救援行动。 这是该团政委张学文率领的第二批800余名官兵。 他们将连夜赶赴灾区挖土、搬石、开路。 道路。

从天水到南汇县的100多公里沿途,随时可以看到来自全国各地的车辆挂着标语,运载着救灾物资。 沿途每个收费站均设有专门的“抗震救灾车辆专用通道”,有专人指挥通行。

看到源源不断的人力物力涌向灾区,人们相信,只要全国人民齐心协力,迎难而上,就一定能保证灾区人民有饭吃、有衣服穿、有干净的水喝。饮料和临时用品。 住房还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地震灾害造成的损失。

嘉陵江决战

汶川地震时,山体倒塌切断了嘉陵江。 水位迅速上涨,淹没沿江公路,导致甘肃辉县至陕西略阳之间交通中断。 宝成铁路及下游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受到威胁。 宝成铁路告急。 嘉陵江告急。

5月12日晚,接到疏通夹江河的命令后,素有“金刚钻”之称的红军某兵团立即派出工兵连,于13日18时抵达县嘉陵镇。 他们原本以为战斗三五天就能结束,却没想到现场情况极其复杂:嘉陵江东岸的路顶上滚落着石块,西岸全长726米的宝成铁路109南线发生熊熊大火,中间浓烟滚滚。 北入口处崩塌的巨石粗略估计有10万立方米,材质为坚硬的花岩。

隧道内有40列列车,运输航油、钢材、食品等物资。 既要炸穿嘉陵江,又不引发山体滑坡,还要防止山洞内油轮爆炸。 这是一个极其困难的问题。 在此指挥六通河航道的副师长李春红担心爆破会造成更大面积的山体塌陷,于是给上级打电话请专家指导。 接到请求后,总参谋部派出南京理工大学爆破专家齐世富、徐全军两位教授赶赴甘肃县支援。

5月14日上午10点40分,两位教授接到命令后,简单收拾行李就赶往机场。 搭乘13:00从南京飞往西安的航班,于14:33抵达城阳机场。 按照原计划,抵达西安后,两位教授乘坐火车前往辉县。

为了节省时间,李春红给陕西咸阳预备役步兵师师长杨彦富打电话求助。 杨老师关心灾区人民的燃眉之急,派管理科长将两位教授从机场直接送往宝鸡。 到达宝鸡后,集团军参谋长曹益民看望了两位教授,并派司机和自己的牛头车开车送他们到县城。 有人建议再派一辆车。 曹参谋长说,给我开车的司机曾去过两个回县,熟悉路况,可以为故障排除争取更多的时间。

两位教授抵达辉县后,没来得及吃饭,就乘坐县人武部派来的车于21时30分赶到现场,比原计划提前了15个小时开始了应急工作。

时间就是生命。 这句醒目的标语挂在抗震救灾现场,挂在每个人的心里。

现场指挥的副师长李春红要求该师调集道桥连、地爆连27名骨干人员,并派出2名专家教授攻关。 经过认真分析研究,决定采用少量炸药、多个爆点的松散爆破方法进行爆破。 5月15日下午,他们选择了较小的岩石,用传统的内燃岩石机钻了66个孔。 16日16时30分,甘肃省南县灵江河畔,地面爆破连连长林涛带领士官董正平、林世荣在一座垮塌的石山上忙着装炸药、引爆爆炸装置。在河中。 17时15分,第一次试爆爆炸。 副师长李春红介绍,“这次试爆是在一块两米见方的花岗岩上钻7个孔,用3个孔装药,药粉用量比平时减半,采用电爆和火雷管双保险。 主要目的是测试冲击波。 ,回声和碎石接近距离。”

任务艰巨,时间有限。 工程连指导员刘戈翻看工作记录算了一笔账:“200到300立方米的巨石只有10多块,我们一步步工作了两个月,得把一天当两天”确保6月15日嘉陵江汛期来临前疏通河道。” 该团工兵连带领的120名官兵立即进入滑坡现场,开始钻孔。 他们白天一起工作,晚上轮流对花岗岩发起攻击。

工兵连帐篷前的红色大展板上,写着这样一行行大字:“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没有完成不了的任务,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

有这样的官兵,凭着他们“钻石般”的能量,再大的花岗岩也挡不住嘉陵江碧水向前流淌!

5月24日9点53分,挂上了写有“宝成铁路109路驰骋首列救灾物资”的牌子。 9时58分,977次列车驶入道北口。 列车从道南口缓缓驶出,5分钟后,成功通过726.1米长的隧道,打开了四川地震灾区的大门。 停运283小时的宝成铁路终于通车,比原计划提前7天。

火车开走了。 在109号隧道现场,除了数十名官兵执勤外,现场很少见到解放军指战员。 5月16日,这里到处都是穿着迷彩服的人。 某集团军防化营官兵24小时坚守坑道口,监测有毒气体、可燃气体浓度。 联勤某分局管道营官兵24小时向坑道里注水降温。 联勤部某分局油库官兵正准备从10余辆油罐车中抽出航空汽油。 总后勤部西安军区官兵正忙着协调各种物资和任务分工。 南京理工大学齐世富教授、徐全军教授现场调研论证风险管理方案...

为什么这些本应在现场参加开幕式的官兵此时却没有到场? 在这里指挥部队12天的副师长李春红,眼睛又红又肿,就像两个电压严重不足的灯泡。 他说:“除该师通讯营通讯连、无线连官兵仍需支援河道疏浚外,其他部队均已撤离。”

13时00分左右,在通信连、无线连官兵扎营的辉县嘉陵镇明德小学军营帐篷里,官兵们在铺位和地上的衣服上睡得很香。 这些官兵于23日7时30分开始对坑道进行加固,将水泥运入坑道,将杂物运出坑道。 直到24日7时30分才撤退,连续战斗了24小时。

15:00左右,隧道前,中铁一局的9名工人正在拉动护坡上的铁丝网。 隧道口仍能闻到浓浓的航空汽油味。 隧道已通车5个多小时,已有6列运载救灾物资的列车通过。 当铁路工人谈起参战官兵时,他们异口同声地说:“解放军特别能吃苦,突击力大,很难不让人敬佩。”

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打的同志们,我们撤离得那么快,人们甚至来不及写下你们每个人的名字,就对你们说:“同志们,谢谢你们的辛苦!铁轨两侧破损的防毒口罩、破旧的迷彩胶鞋、堆放的一次性饭盒,提醒人们忙碌的奋斗历程。

向“孤岛”挺进

距碧口镇27公里有范坝乡。 这里是温县的重灾区之一。

范坝乡,一座与外界隔绝的“孤岛”,牵动着军民领导人的心。

5月14日,奉命赶赴碧口抗震救灾的红军师官兵,一方面出动工程机械清理道路,另一方面协调调度船只准备逆流而上。从水江水道进入范坝乡。

5月16日,该师副参谋长蒲俊里、红一军团副参谋长高峰带领89名官兵先乘汽车,后乘木船,沿白水河而上,随后步行一个小时到达范坝乡政府,干部了解灾情,战士帮助乡政府附近受灾严重群众清理物资。

5月17日,根据队伍了解到的受灾情况,师领导派出七连、三机连组织官兵,专门帮助范坝乡群众开展抗震救灾。

草坝村冯芳家的院子里,团卫生队医生王国庆周围聚集着10多名妇女儿童。 5月17日,他得知冯芳5岁的儿子生病。 下了渡口,王国庆没有休息就赶往草坝村。 他给孩子分发完药物后,其他10多名村民带着孩子和老人也赶来了。 ,何玉红的孩子流鼻血,何依婷的孩子过敏性皮炎,张颖的孩子胃感冒……王医生逐一检查,并发放药物。 在这里组织指挥的副参谋长高峰说,王军医连续四天跟着七连、三机连挨家挨户检查。 他到了我们去过的每一个村庄,也到了我们没有去过的村民家。 ,双脚上的水泡都磨破了,皮肤一层层剥落。 为了救助“孤岛上”的人民,官兵们每天早上5点就起床,匆匆吃点家常菜,喝点酒,带点馒头炒饭,挑水。他们背着锅炉从碧口镇露营地出发。 我们匆匆出发,然后坐了半个小时的车,一个半小时的船,又走了一个小时的山路,到达了番坝乡。 由于路上耗时太多,到达目的地后,官兵们不忍心再浪费时间,赶紧挨家挨户清理物资、看病、消毒。 中午吃冷馒头,吃点炒饭,喝点开水。 天黑之前。 他们步行到临时渡口下船,然后乘坐汽车,每天行驶六个小时。 四天内,官兵走访范坝乡草坝村、陈家村、关子村、围沟村、井头坝村等12个村庄的300余户重灾户,帮助群众清理粮食5万余件。 公斤,转移牲畜300余头,拆除危房3000余座。

关子村的山坡上住着一位年近80岁的老人。 他的孩子不能从国外回来。 官兵们帮老人从破旧的房子里搬出了所有的食物和生活用品,并在宽阔的地方搭起了帐篷。 战士们还自发为老人捐款80余元。

七连九班副班长、高级战士王茂林一家住在四川茂县农村。 地震发生后,他很长一段时间与家人没有联系。 他关心家人,但从不拖延救援行动。 班长放假回家,负责班里的工作。 17日,在帮助马家山村一户危房清理物资时,遭遇余震,屋后发生山体滑坡。 王茂林铤而走险,冲进危房,抱出了一名跑进危房玩耍的6岁半的孩子。

某师工兵营官兵从早到晚奋战三天,打通了碧口镇至范坝乡的公路。 他们每天往返于碧口至番坝长达27公里的土路上。 尽管道路崎岖,山体滑坡频发,但人们仍然能够体会到他们所承受的艰辛。

接受援助的范坝乡民众对亲人解放军表达了另一种“不满”。 井头坝村村民左庆碧的房子摇摇欲坠,下面的东西也没有清理干净。 他说,这些士兵都是17、18岁的孩子。 如果不当兵,他们就是家里的宝贝。 不能允许他们这样做。 危险的生命。 草坝村村民冯万军告诉我们:“很多房子太危险,解放军做不到。我们有40多人的自救队,自己就能做。” ”

范坝乡路边残存的一段土墙上贴着两行标语:范坝人民欢迎亲人和战士,灾区人民感谢解放军。 范坝中学倒塌的门柱上张贴的《关于范坝初中九年级开学的通知》上写着:“5.12”地震对我校造成极其严重的破坏和影响。 在亲人解放军的全力协助下,校舍已经排除险情。 由于初九学生临近中考,决定于5月19日复课。

曾经与外界隔绝的重灾区范坝乡,如今不再与世隔绝。

陇南市武都区菊乡何家坪村是武都区的重灾村,曾经是一座“孤岛”。 倒塌的泥院墙、散落的砖瓦、土木结构的房屋全部倒塌。 砖木结构的一层房屋、砖混结构的二层房屋出现墙体裂缝、屋顶倒塌、门窗变形等现象。 这就是在“5.12”地震中遭受重创的何家坪村。

全村有118户、427人。 地震造成 1 人死亡、2 人重伤。 超过1,580间房屋倒塌。

5月16日,红军某炮兵营150名官兵进入这座“孤岛”,帮助群众修路,清理房屋内的家具、家电、食品等物资。 一天半的时间,清理了5000余件物资,修建了6公里的道路。 一位阿姨说:“解放军就像搬东西到自己家一样小心翼翼,房子塌了、倾斜了,他们就帮我把里面值钱的东西、农民离不开的东西搬出来。”

山高路陡,容易发生山体滑坡、泥石流。 4公里的盘山公路,需要越野车半个小时才能到达山脚下的乡村卫生院。

参与救援的战士们经常沿着山路奔跑,大约十五六分钟就下来了。 碧口镇、中庙乡大部分村庄地处山区,山高林密。 进村的山路很远,村民居住分散。 从碧​​口镇通往马家山的山坡公路上,受余震影响,山上不时有石块滚落,道路畅通无阻。 士兵们携带水瓶和干粮来抢修被封锁的路段。 他们的鞋子沾满了泥土,迷彩服的后背上绽放着碱花。

红军某兵团九连指导员杨怀周听说,碧口镇碧峰村一位老乡的三间房屋倒塌,所有生活用品都被埋在里面。 15日,一队战士深入废墟下帮助老乡挖食物、搬箱子、柜子,抢救出大部分物资。 只有同村人的床还卡在废墟下。 想到救援帐篷还没有到达,村民们晚上没有地方睡觉,战士们着急了。 他们奋战三个小时,清理了倒塌房屋的瓦砾,抢救了村民的床铺。 16日下午,一处房屋倒塌,一台面粉机被困在里面。 一堵危险的围墙成为了战士们抢救物资的障碍。 九连战士王永飞、刘鑫齐心协力,推倒危墙,随后全面清理倒塌危墙和废墟,并搬出面粉厂。

连续几天,战士们每天7点钟出发,步行20至30公里的山路,走进每个村庄、每个家庭,帮助群众抢物资、清理垃圾。 山高路远,没时间回营地吃午饭。 战士们饿了就吃一口冷馍,渴了就喝一口凉水。 5天时间,仅九连官兵就为村民抢救了泡茶机286台、柴油机22台、粮食1吨、家具近千件、现金9万余元。 救灾过程中,官兵顾全大局、讲奉献。 我无法完成它。 八连班长商林光患有腰椎间盘突出症,医生不允许他干重体力活。 但他总是冲到最危险的地方,做最繁重的工作。

17日下午,白果村一处房屋出现裂缝,随时有倒塌危险。 商林光一边让班里的士兵观察,一边拿起一根撬棍,站在楼上摇摇欲坠的阁楼上,将砖块和泥土一一拆除,直到危险消除。

为了赶时间,驻扎灾区的部队带的物资很少,官兵在野外吃不到足够的熟食。 但我们还是克服困难,完成了救灾任务。 16日,八连官兵前往中庙乡毛沟坪村清理杂物。 战士们用5个小时吃冷馍、喝山泉水,完成了3个村物资的清理工作。 由于劳动强度大,七名战士体力透支。 看到这样的场景,碧口镇中学的一名女老师悲伤地说,她12岁的时候,看到解放军战士把她的家乡掩埋倒在地上。 十二年后,她再次看到解放军士兵联合起来。 她的村庄要承受地震,她的身体已经疲惫不堪。 当国家和人民召唤时,战士们总是克服一切困难,肩负起重要责任。 这感人的一幕她永远不会忘记。

战士们发现,有的群众因家庭损失惨重而情绪低落,就主动为他们做思想工作。 16日上午,莫赫巴村一名40岁的村民无法承受地震带来的损失。 他既沮丧又怨恨。 九联连的学生兵曹胜对村民说:“地震是一场自然灾害,与那些失去生命的人相比,我们能活下来是幸运的。地震发生后,党和政府千方百计救灾。”全力营救被困群众。” 我们将全力做好灾区群众安置、救灾工作,保障灾区群众基本生活,帮助灾区群众重建家园。 “我们一定要相信党和政府,振作起来,尽快重建新家园。”听完战士的话,村民说道。想想也有道理,脸上的愁容也随之而来。消失。

顺军,八连高级战士,家住四川省茂县。 地震导致他所有的房屋倒塌。 救灾期间,他视受灾群众为亲人,尽最大努力为他们抢救尽可能多的物资。 炮兵班长栾文浩因劳累过度,16日身体虚脱,但仍奋战在前线。

四连指导员王洪涛说,二级士官、代理排长王伟与老乡一起检查一处危房时,发生余震,一块瓦片从屋顶掉下来。 王伟眼疾手快,很快就将同伴推开了。 老乡安然无恙,唯独王伟的左腿受伤。

前往灾区的旅行使人们坚信一句话:无论有任务,都有人民解放军; 无论危险在哪里,都有人民解放军。

在朗南()地震区,有许多令人感动的事物使人们流动,流泪,并为他们感到骄傲。 在废墟中,我们的士兵在废墟中使用了18岁的肩膀,将倒塌的地板和横梁接一个地,为一种接一个的生活提供了支持。 为了挽救废墟吞噬生命,他们不断地用双手作为铲子和拾音器工作。 这项工作持续了一个晚上两天。 真是令人心碎。 如果1990年代出生的孩子不穿军服,并且仍然与父母在一起,那么他们仍然是父母眼中的宝藏。 如果他们继续这样,即使刺是用混凝土加固的,它们也会因疲劳而破坏。 他们的一些手指流血,就像他们的眼睛滴血一样。 我们的十个手指与我们的心相连。 作为士兵,我们觉得自己的心被十根钢针刺穿。

地震发生后,某个冲向地震救济的红军立即得知了这种情况,挨家挨户注册,撤离了该团用作指挥哨所和食堂的大帐篷,从在学校破旧的建筑物,并选择了营房空缺。 三名受过良好教育的干部,单位刘海东(Liu ),通讯公司指挥官李克(Li XI)和第三营机枪公司副指挥官郭江(Guo )负责教学,并为39名高中生和40名初中学生和40名初中学生举办了审查课程。 该小组为79名学生提供了餐点,并为36名倒塌,亲戚受伤且没有房间或董事会的学生提供了住宿。

▲孔江正在帐篷里辅导学生。 Wei Chun摄影(由新华社出版)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浚耀商务生活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