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首个!厦门低值可回收物分拣中心投入运营

日期: 2024-06-18 22:14:52|浏览: 22|编号: 74799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请自鉴内容实用性。

全国首个!厦门低值可回收物分拣中心投入运营

厦门低值回收分拣中心鸟瞰图。

厦门新闻网(厦门日报记者柯迪 通讯员林诗薇 摄影/记者林明宏)昨天上午,厦门市低值可回收物分拣中心暨海沧区垃圾分类教育中心举行揭牌仪式,正式投入运行。通过智能分拣、专业化处理,将其他垃圾中的低值可回收物制成生活用品原料,实现从“垃圾”到“资源”的转化——作为全国首个低值可回收物分拣中心,厦门市低值可回收物分拣中心注重“端到端”的工作路线,是垃圾分类处理链条中的关键环节,标志着我市可回收物处理体系进一步完善,也将有力推动我市垃圾分类减量、资源化利用、碳减排行动进一步开展。

开幕式及制作

设计日分选能力:50吨

迎着冬日暖阳,厦门市低值可回收物分拣中心(以下简称“分拣中心”)暨海沧区垃圾分类教育中心揭牌仪式拉开帷幕。厦门市园林局副局长李干良在揭牌仪式上致辞并宣布,全国首个低值可回收物分拣中心正式投入运营。

“分类中心的投入使用,将对厦门市生活垃圾精细化分类产生强大推动作用,对实现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起到重要支撑作用。”李敢良说,在未来的工作中,希望分类中心能为我市乃至全国的垃圾分类工作创造可借鉴、可复制的经验和成果。

厦门市环卫中心主任黄伟林告诉记者,近年来,外卖餐盒、奶茶杯、牛奶纸盒、泡沫箱、快递包装箱等垃圾数量增长迅速。自厦门开展“精细分类”以来,这些回收成本高、再利用附加值低的垃圾被划归为低价值可回收物,与其他垃圾分离开来,并开展了收集、分类、处置等相关回收体系建设。

为完善本市垃圾分类处理体系,促进低值可回收物资源化利用,该分拣中心于2021年11月开工建设,今年年底项目将建成投入使用。分拣中心位于海沧信阳,占地面积约5613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3890平方米,由厦门城建市政建设管理有限公司与厦门绿海环保股份有限公司合资成立的厦门城建绿海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专业运营。据悉,该项目采用自动化分拣设备高效精准分拣低值可回收物,设计日分拣能力为50吨低值可回收物,经调试后,目前可实现每小时5吨的分拣处理能力。

厦门低值回收物分拣中心已形成“机械智能分拣+人工干预+分类自动包装”的智能化产线。

智能分拣

生产线效率提高数倍

居民投入的低值回收物被运送到分拣中心,卸车后喷洒消毒液,随后,低值回收物被拆袋筛选,进入智能分拣平台,依托光谱识别、AI(人工智能)技术,实现自动化分拣……在现场,与会人员参观了低值回收物处理流程,对厦门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分拣中心总经理蔡良志介绍,光谱识别就像给低价值可回收物拍X光,在红外光谱的照射下,不同的材料会呈现出不同的光谱,从而实现材料的初步分拣;AI(人工智能)技术更进一步,不仅利用图像识别精准识别材料类别,还能通过同一材料的不同图形、纹理来区分材料。分拣出来的材料通过机器人进行品控,提高纯度,实现精细化分拣,然后自动入库,包装压缩成成品,最后进入下游回收加工中心,生产出环卫垃圾桶、仿真绿植、购物袋、环保再生纸等再生产品,实现再生利用,变废为宝。目前,该中心已形成“机械智能分拣+人工干预+分类自动包装”的智能化生产线,分拣效率达到原来人工分拣的5-10倍。

分拣中心打通了前端垃圾分类和末端资源回收两个环节,打通了生活垃圾中低价值可回收物无法回收的瓶颈,增加了垃圾分类处理链条上的关键环节,进一步完善了厦门可回收物处理体系。通过智能化、专业化、规模化运营,助力厦门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未来,分拣中心将进一步提升我市垃圾分类整体水平,为生态文明建设贡献力量。

【同步】

海沧区垃圾分类

宣教中心开业

在厦门低值回收物分拣中心,还建设了约300平方米的海沧区垃圾分类教育中心,形成垃圾分类、资源利用立体化教育基地,引导市民践行垃圾分类新时尚。

引入先进的数字声光技术,打造科普教育、博物馆展览、互动体验等场景,形成可听、可看、可触、可感的“四维”教育空间。海沧区垃圾分类教育中心系统展示了低价值可回收物从废弃物转化为再生产品的过程。据悉,教育中心可容纳200余人参观学习。在这里,可以充分了解生活垃圾精细分类的具体做法,并“零距离”体验低价值可回收物如何实现“变废为宝”的华丽蜕变,鼓励游客树立环保意识,践行绿色环保生活。

▲市民参观海沧区垃圾分类教育中心。

低价值可回收物有哪些?

2020年7月,厦门市发布《低值可回收物指导目录》,其中规定低值可回收物主要分为五类,分别是:废玻璃、陶瓷、废塑料、废纸和废纺织服装。生活中常见的还有塑料餐盒、塑料杯、泡沫块、利乐包装、纸杯碗、方便面碗、豆浆杯、快递袋、快递填充物、塑料袋等。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浚耀商务生活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