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酝酿了三年多的阴谋,并开始采取行动。
8月17日,《欧盟电池和废旧电池法规》(以下简称《新电池法》)正式生效。 这是针对欧盟本地生产和进口电池的管理规定。 它包含三个强制性要求:
1、电池护照,必须包含电池矿物来源、稀有金属含量、电池循环次数等详细信息;
2、电池回收,强制电池厂回收废旧电池,高比例回收材料,在新电池生产中使用一定比例的回收材料;
3、碳足迹:需要提供电池从“诞生”到“死亡”再到“重生”整个过程的碳足迹。
这些规定空前严格且指向明确。 近年来,我国锂电池出口快速增长,与电动汽车、光伏一起成为“新三大出口”,欧盟是主要出口市场。 但欧盟与中国在电池管理方面存在诸多差异,中国电池厂短时间内满足欧洲新电池法并不现实。
从某种意义上说,欧盟新电池法形成了新的“贸易壁垒”。 不过,与十几年前的“光伏双反”雷霆手段相比,新电池法更多的是“温水煮青蛙”的做法。 :
首先是给予足够的缓冲时间。 除明年7月需要提供电池碳足迹信息外,大部分强制性标准要到2025年底才会正式生效。二是更注重顶层争夺话语权,即更加关注电池护照、回收和碳排放。 等待标准制定,根据标准选择准入电池工厂。
对于欧盟来说,新电池法的真正目的从来不是彻底禁止中国电池,而是为本土电池产业寻求发展空间。
01
影响数千亿人的法规
新电池法的生效立即引起了中国商务部的关注,因为锂电池出口在当前对外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
2023年1月至7月,中国锂电池出口总额370.45亿美元[1],约占出口总额的2%。 而尽管出口总额整体下降5%,锂电池出口却实现同比增长49%。
同期,仅销往欧洲的锂电池总金额就达到14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019亿元)[1]。
但从2024年7月1日开始,向欧盟国家销售电池的电池工厂需要提供制造商信息、电池型号、原材料(包括可再生部件)、总碳足迹、不同电池生命周期碳足迹以及第三方认证报告、链接和其他可以展示碳足迹的材料。
True 创始人莫柯告诉我们:“目前国内大多数电池厂只有一个电池标签,可以追溯到电池制造商、生产时间、生产批次和原材料供应商。 但这还远远不能满足新的要求。 《电池法》的要求,无论电池产生的能源是水力发电还是煤炭,原材料的来源和碳足迹都难以追踪。 ”
如果到2026年仍不能提供完整的电池护照信息,中国锂电池可能面临无法出口欧盟的风险。
02
海外建厂风险
直接出口面临困难,但在欧洲建厂怎么办?
截至今年6月15日,欧盟公布的50个锂电池工厂项目中,中国企业占一半以上[2]。 龙头企业宁德时代正计划在匈牙利建设电池工厂。 伴随着电池工厂走向海外的,还有大量的装备、碳酸锂精炼厂、主材料企业。
一时间全产业链涌向欧洲,有一种“战术全切换”的美感。
中国锂电池产业链部分布局欧洲
但如果不出意外的话,就会发生一些事情。
8月26日,匈牙利反对党议员、前欧洲议会议员哈沃尔在社交媒体上声称,欧盟委员会将调查宁德时代匈牙利工厂的用水情况。 此前,韩国一家电池回收公司曾被指控用水。 该问题被暂停。
值得注意的是,举报宁德时代的正是亚沃尔本人,他的目的自然是为了阻止执政党引进宁德时代的超级工厂。
中国企业在欧洲的布局举步维艰。 一方面,电池基础薄弱的欧洲缺乏相应的人才和供应链体系。 中国企业在欧洲的运营仍需要不断跨时区与当地人沟通,效率低下; 另一方面,人们出生在不同的地方。 成熟的中国企业还需要面对当地社区、法规甚至政治的不确定性。
这也应了那句老话:要想混,必须有权力和背景。
03
欧洲的无奈
尽管向欧洲出售电池变得更加困难,但欧盟并没有一直扼杀它们。
无论是与欧美2012年推出的“光伏双反”,还是我国2015年推出的“电池白名单”相比,新电池法都算宽松。 毕竟前两者基本没有留下可操作的空间。
欧盟不想关门吗? 恐怕是因为我做不到。
欧洲汽车工业开始电动化转型以来,自研自产电池的口号就被喊得响亮。 先是出现了一支由特斯拉前供应链高管领衔的“国家队”,随后奔驰、SE、SE联合成立了ACC。 电池公司。
然而实际情况却是“雷大雨小”。 2022年,欧洲本土电池产量将为69GWh,但需求也会相应。 大约一半的电池仍然依赖进口[3]。 成立于2017年,2022年中刚刚实现量产。
大多数欧洲电池产能面临中度至高度的不确定性
多重原因造成了欧洲电池对外依赖的现状。 例如,整车制造商更加依赖东亚成熟的电池供应链; 欧洲电池厂多为初创背景,在注重规模效应的电池行业中处于极其不利的地位; 盟友美国的IRA政策也吸引了大量汽车制造商和电池工厂向北美转移,这使得欧洲建立自己的电池产业变得更加困难。
不过,工业端的失败并不影响欧盟“以市场胁迫诸侯”。 新电池法暗示了欧盟对未来电池标准的雄心。
莫柯表示:“欧盟长期以来一直在研究电池标准,新电池法只是阴谋的一部分。欧盟下一步很可能推出检测机构‘白名单’。如果中国管理相对粗放的电池企业想要将电池出口到欧洲,就必须经过这些检测机构的认证,这一步,标准就被对方操纵了。”
中国企业要想达到欧盟标准,必然要花费大量的资金和时间。 这客观上为欧洲本土电池企业提供了发展机会,是欧洲版的“以时间换空间”。
04
声音的拉锯战
在新电池法背景下,中欧势必陷入话语权拉锯战。 原因是双方电池行业的标准、法规和监管难以统一,双方不太可能遵循对方的标准。
以电池回收环节为例,我国2018年通过的《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管理暂行办法》明确规定,汽车企业是电池回收的责任方,汽车企业负责废旧电池的收集、储存和成型。 批次交由协会指定的回收公司处理; 欧盟新电池规则坚持“谁生产、谁回收、谁进口、谁回收”的原则。 理论上,电池企业和进口电池的车企将共同负责电池回收。
具体操作环节也有所不同。 欧洲电池企业主要依靠火法回收; 而国内电池回收企业多采用湿法,生产链条较长。 由于酸碱液体的大量使用,对企业的环保要求也更高。
此外,欧盟要求公开的电池护照信息也比较敏感。 目前全球电池联盟官网公布的三本电池护照中,特斯拉的电池护照披露了电池的能量密度和循环次数,奥迪的两本护照分别标注了一些关键金属的含量。 过去,这些信息通常是与电池公司相关的专有技术。
奥迪的电池护照清楚地显示了钴和锂的使用情况
同时,由于新电池法还对电池企业的金属回收比例进行了规定,为了落实这一规定,很可能需要披露更多的信息,这必然会涉及到电池材料比例、电池材料比例等商业秘密。原材料来源。
为规避欧洲版电池护照带来的潜在风险,中国汽车数据公司今年启动了《动力电池可持续发展行动计划》。 其任务之一是研究中国版“电池护照”,推动与国际标准对接。
当顶级博弈暗流涌动时,一些电池企业却出人意料地佛系。 电池厂的人并不着急。 他告诉我们:“短期内,对电池法的反应将取决于哪一项先执行。例如,明年我们已经对一些所需的电池信息和碳足迹有了对策。此外,由于应海外客户的要求,ESG领域还连续两年获得第三方机构的碳中和认证。”
一句话概括,路再难,也阻挡不了你去海外创业的脚步。
05